240 likes | 411 Views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 魏晋南北朝部分(上). 一、建安诗赋. 1 、基本常识: ( 1 )建安是魏晋南北朝诗歌创作最为辉煌的时期。 建安诗歌的代表作家是“三曹”、“七子”,还有女诗人蔡琰,曹操是开建安文学风气之先的作家。曹操善于用乐府旧题写时事。最早出现的完整的文人七言诗是曹丕的 《 燕歌行 》 。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是曹植。钟嵘 《 诗品 》 评价曹植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披文质”。建安“七子”中文学成就最高的是王粲。王粲被刘勰 《 文心雕龙 》 誉为“七子之冠冕”。蔡琰的代表作是五言 《 悲愤诗 》 。. 一、建安诗赋. ( 2 )何谓“建安风骨”?
E N D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 魏晋南北朝部分(上)
一、建安诗赋 • 1、基本常识: • (1)建安是魏晋南北朝诗歌创作最为辉煌的时期。 建安诗歌的代表作家是“三曹”、“七子”,还有女诗人蔡琰,曹操是开建安文学风气之先的作家。曹操善于用乐府旧题写时事。最早出现的完整的文人七言诗是曹丕的《燕歌行》。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是曹植。钟嵘《诗品》评价曹植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披文质”。建安“七子”中文学成就最高的是王粲。王粲被刘勰《文心雕龙》誉为“七子之冠冕”。蔡琰的代表作是五言《悲愤诗》。
一、建安诗赋 • (2)何谓“建安风骨”? •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当时的代表作家“三曹”、“七子”等都曾经历社会动乱,饱尝战争的忧患和颠沛。他们的创作继承了汉乐府叙事和《古诗十九首》抒情的传统,一方面反映社会灾难和人民痛苦,一方面表达建功立业、拯世济民的雄心壮志和实现国家安定统一的理想。作品词采壮丽,骨气奇高,形成了“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这种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的创作原则和审美特征,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它是中国文学史上影响久远的优良传统之一。
一、建安诗赋 • 2、重要作家及作品 曹操《短歌行》
一、建安诗赋 • (1)解释: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 厌:满足。周公:名姬旦,西周初政治家。吐哺:吐出口中的食物。传说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人才而“一饭三吐哺”。归心:民心归附。 • 句意为:山不会满足于它的高,水不满足于它的深,我也不会满足于人才的多。我要像古代的周公那样虚心接纳人才,使天下民心都归向于我。
一、建安诗赋 • (2)分析本诗的艺术特色。 • ①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 • 本诗抒写了作者渴望招纳贤才以统一天下的急切心情表现了作者宽广的胸怀。作者的远大抱负和开阔胸襟奠定了本诗激越高昂的基调,但他是在对人生短暂的感伤和不得贤才的忧思中来表现自己的抱负和胸襟的,所以笔调显得沉郁顿挫,形成了慷慨悲凉的风格。
一、建安诗赋 • ②曲折跌宕、反复咏叹的情感表现 • 本诗在谋篇构思上独具匠心。诗人一面饮酒听歌,一面凭空作想,想出诗中这许多曲曲折折,絮叨说来,似连贯,似不连贯,却围绕着一个中心——思得贤才。先写人生短暂的忧思,为什么忧思,因为没有贤才的辅助,不能在有生之年统一天下。次写思贤若渴的心情,反复抒写不得的忧思和即得的欢乐。最后写延揽人才的态度,还是思贤。一条线索,贯穿全诗,所以作者思绪的流动看似随意而毫不散乱。
一、建安诗赋 • ③比兴手法 • 本诗继承《诗经》的优良传统,使用比兴手法相当成功。如“明明如月,何时可辍”,把贤才比作明亮的月轮,表达了尊贤爱贤之心;再如“月明星稀”四句,比喻还有贤才无所依托,表达自己应广纳贤才的心意;又如“山不厌高,水不厌深”,比喻招纳贤才,多多益善。都起兴恰当,比喻贴切,使诗人思贤若渴的心情的表达更加曲折婉转,更有艺术感染力。
一、建安诗赋 • ④语言形式特点 • 曹操的时代,《诗经》的四言形式早以衰落,而曹操却仍用四言形式写出卓越的作品,本诗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诗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和“呦呦鹿鸣”四句,是引用《诗经》成句,引得自然,与全诗融合无间,无剽窃之嫌,有借助之美。
一、建安诗赋 • ※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 • (1)解释: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 骥:千里马。枥:马槽。烈士:建功立业之人。不已:不止。 • 句意为:千里马即使老伏槽枥,仍怀着奔驰千里的志向。建功立业之人即使到了晚年,他的雄心壮志也不会休止。
一、建安诗赋 • ※曹植《白马篇》塑造了一个练就一身高超武艺,一心报国而不顾家庭,视死如归的游侠少年形象。全诗感情激烈,斗志昂扬,表达了作者急于建功立业以拯世济民的思想感情。曹植“生于乱,长于军”,在父亲曹操的影响和时代的感召下,早就立下了拯世济民的雄心壮志。游侠少年的形象正是这种志趣和抱负的生动体现。本诗用丰富多彩的语言和铺叙手法,塑造了一个武艺高强、为国杀敌而不惜捐躯的游侠少年形象,以抒发作者要建功立业、拯世济民的雄心壮志和急切心情。
一、建安诗赋 • ※曹植《洛神赋》这是三国时代文学名家曹植的浪漫主义爱情名篇《洛神赋》。《洛神赋》原名《感甄赋》。其写作牵涉到曹植与汉献帝曹丕之妃甄氏之间的一段错综复杂的感情。描绘对洛神的追求与幻灭过程,借以抒发作者个人政治上的失意和理想的破灭。它熔铸神话题材,通过梦幻境界,描写一个人神恋爱的悲剧。
一、建安诗赋 • 赋中先用大量篇幅描写洛神宓妃的容貌、姿态和装束,然后写到诗人的爱慕之情和洛神的感动:“于是洛灵感焉,徒倚旁徨,神光离合,乍阴乍阳。竦轻躯以鹤立,若将飞而未翔。践椒涂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通过这些动作的描绘把洛神多情的性格也刻划得十分突出。最后写到由于“人神之道殊”,洛神含恨赠珰而去,和诗人失意追恋的心情,有浓厚的悲剧气氛。这篇赋想象丰富,描写细腻,词采流丽,抒情意味和神话色采很浓,艺术的魅力很大。
二、正始诗文 • 正始诗歌的代表作家是嵇康和阮籍。嵇康和阮籍是著名文人群体“竹林七贤”的代表人物。 阮籍的主要诗歌作品是《咏怀诗》82首。他处于魏晋易代之际,在统治阶级内部的残酷斗争中,不仅抱负无由施展,自身的安全也没有保障。于是转而崇尚老庄思想,对黑暗的现实采取了一种消极反抗的态度。他终日“饮酒昏酣,遗落世事”,作官只是“禄仕”而已,言谈交际更是“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阮籍尽管在行动上佯狂放诞,内心却十分痛苦。史载他“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返”。他把这种寓藏在内心的、无由发泄的痛苦与愤懑都在诗歌中用隐约曲折的形式倾泻出来,这就是著名的八十二首五言《咏怀诗》。
二、正始诗文 • 《咏怀诗》不是一时之作,它们真实地表现了诗人一生的复杂的思想感情。如“夜中不能寐”一诗表现了生活在黑暗现实里的诗人内心苦闷,末两句更充分表现出他那看不见任何希望和出路的忧思。“独坐空堂上”一首则典型地表现了诗人孤独索寞的感情。
二、正始诗文 • 在魏晋易代之际,最刺激诗人心灵的是政治的恐怖。“嘉树下成蹊”一首,诗人通过自然景物由繁华而零落憔悴的过程,形象地揭示出曹魏政权的由盛而衰,表现了自己生命难保的忧惧心情。“一日复一夕”一诗更表现了诗人处于这种险恶环境中“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的战战兢兢的心理。
三、西晋诗 • 西晋最有成就的诗人是左思,《咏史》八首是他的代表作。这些诗并非一时写的,它反映了诗人由积极到消极的过程。左思妹芬为贵嫔,他一生仍不得志,这主要由于出身寒微而得不到门阀社会的重视。正是这样,诗人把笔锋转向了对门阀制度的揭露和抨击。如《咏史》第二首,全诗前半以贴切而形象的比喻揭露了门阀社会的不合理。后半更指出这种现象的根深蒂固,连古人的牢骚都给发了。这就扩大了诗歌包含的内容,加强了诗的思想感染力量。
四、东晋诗文 • 1、基本常识: • 东晋最有成就的诗人陶渊明。陶渊明的诗歌依题材内容可分为田园诗和咏怀、咏史诗两大类,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是陶渊明。被钟嵘《诗品》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是陶渊明。
四、东晋诗文 • 2、陶渊明田园诗的主要思想内容 • (1)陶渊明的田园诗是他脱离污浊的官场,走上归因道路后写下的。所以他在诗中尽情抒发了对淳朴幽美的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的喜爱,流露出一种悠然自得、自由恬静的心境。并通过对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的描写来映衬官场的黑暗。
四、东晋诗文 • (2)陶渊明的田园诗还大量地描写了农事劳动,将自己参加劳动的经历和感受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建立的友谊形诸歌咏。 • (3)基于对农民思想愿望的了解和对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陶渊明晚年创作了《桃花源诗并记》,是他的田园诗的一个新发展。这篇作品中的“桃花源”是一个人人劳动、没有剥削压迫的理想社会。它不仅概括了作者自己在长期田园生活中的感受和对封建社会的体认,而且也表达了广大农民希望用自己的劳动创造和平幸福生活的愿望。
四、东晋诗文 • 3、主要作品: • (1)《归园田居(其一)》诗人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斥为“尘网”,把投身其中看成是做了“羁鸟”、“池鱼”,把退处田园说成是冲出“樊笼”,重返“自然”,表现了他对丑恶的社会的鄙视。诗人着重地细致地描写了纯洁、幽美的田园风光,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由衷的喜爱。在这里,淳朴、宁静的田园生活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具有格外吸引人的力量。《归园田居(其三)》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带着月色,从草木丛生的小径上荷锄归来的劳动者的形象 • 《饮酒(其五)》诗人避开了达官贵人的车马的喧扰,在悠然自得的生活中,获得了自由而恬静的心境。诗人的田园生活虽然是远离统治阶级,却更接近了下层文人和农民。
四、东晋诗文 • 4、陶诗的艺术特色 • (1)陶渊明的诗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他的诗给人的突出印象是平淡自然。这是和他的诗歌内容以及表现上的特点分不开的。他的诗的主要内容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而又是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直率自然地抒写出来,使人感到真好象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如《读山海经》第一首,完全是白描的手法,语言十分平淡,使人读来毫不吃力,只觉得接触到一片生活情景,而这些情景、生活,以及诗人的志趣和心情,无一不是诗人真实的感受,所以写来十分亲切。
四、东晋诗文 • (2)陶渊明的诗歌虽然平淡,却不浅薄,相反只使人感到淳厚有味。他的诗歌语言虽然只是极普通的“田家语”,却是经过高度艺术提炼的。而在这十分精粹的语言中又都含有丰富的形象,这些形象无论是自然风光,或是社会生活,都有着深厚的现实生活基础。
四、东晋诗文 • (3)陶渊明的一些诗歌还富有意境。这在他的田园诗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如《归园田居》第一首,我们不只看到榆柳桃李中的几间草房,村落中的几缕炊烟,所见深巷的犬吠,树头的鸡啼,所有这一切还构成一种境界,它宁静安谧、淳朴自然。这种特点的形成与诗人的创作方法密切相关。诗人写作田园诗,目的并不在于客观地描摹田园生活,而是要强调和表现这种生活中的情趣。因此,他在创作时并不是随意摄取田园生活的影象,而是把那些最能引起自己思想感情共鸣的东西摄取到诗中来,在平凡的生活素材中含有极不平凡的思想意境,它潜移默化,使人们感到亲切,又感到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