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6

國文電子書 誰沒禮貌?

國文電子書 誰沒禮貌?. 取材: 韓詩外傳 孟子休妻. 國文電子書 誰沒禮貌? 取材: 韓詩外傳 孟子休妻. 目錄: 語譯說故事 閱讀 原文 小試身手. 語譯 說故事 ── 1. 孟子 的妻子獨自 在 屋子裡, 蹲 在地上。 孟子 進屋 看見 妻子 的模 樣,就向母親說:「這個婦人不懂禮節,請准許我 把她休了 。」. 語譯 說故事 ── 2. 孟 母說:「什麼原因?」 孟子 說:「她蹲在地上。」 孟 母說:「你怎麼 知道 的?」 孟子 說:「我 親眼看見 的。」. 語譯 說故事 ── 3.

oria
Download Presentation

國文電子書 誰沒禮貌?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國文電子書誰沒禮貌? 取材: 韓詩外傳 孟子休妻

  2. 國文電子書誰沒禮貌?取材:韓詩外傳孟子休妻國文電子書誰沒禮貌?取材:韓詩外傳孟子休妻 目錄: 語譯說故事 閱讀原文 小試身手

  3. 語譯說故事 ──1 孟子的妻子獨自在屋子裡,蹲在地上。孟子進屋看見妻子的模樣,就向母親說:「這個婦人不懂禮節,請准許我把她休了。」

  4. 語譯說故事 ──2 孟母說:「什麼原因?」孟子說:「她蹲在地上。」孟母說:「你怎麼知道的?」孟子說:「我親眼看見的。」

  5. 語譯說故事 ──3 孟母說:「這是你不懂禮節,不是你的妻子不懂禮節。禮記上不是這樣說的嗎:『將要進門的時候,必須先問屋裡誰在裡面;

  6. 語譯說故事 ──4 ;快要進入廳堂的時候,必須提高音調,讓裡面的人知道;要進屋子裡的時候,眼睛必須往下看。

  7. 語譯說故事 ──5 為的是不要趁人不備、使人措手不及。』今天你到你妻子休息的地方,進屋子卻沒有發出聲音,於是,你看到了她蹲在地上的模樣。

  8. 語譯說故事 ──6 這是你不懂禮儀,而不是你的妻子不懂禮儀。」孟子聽了之後,知道自己錯了,再也不敢提休妻的事。

  9. 閱讀原文 ─1韓詩外傳孟子休妻 孟子妻獨居,踞(ㄐㄩˋ),孟子入戶視之。白其母曰:「婦無禮,請去之。」母曰:「何也?」曰:「踞。」曰:「何知之?」孟子曰:「我親見之。」 

  10. 閱讀原文─2韓詩外傳孟子休妻 母曰:「乃汝無禮也,非婦無禮。禮不云乎:『將入門,問孰存;將上堂,聲必揚;將入戶,視必下。不掩人不備也。』

  11. 閱讀原文─3韓詩外傳孟子休妻 母曰:「乃汝無禮也,非婦無禮。禮不云乎:『將入門,問孰存;將上堂,聲必揚;將入戶,視必下。不掩人不備也。』

  12. 閱讀原文─4韓詩外傳孟子休妻 』今汝往燕私(休息)之處,入戶不有聲,令人踞而視之,是汝無禮也,非婦無禮也。」於是孟子自責,不敢出婦。

  13. 小試身手─1韓詩外傳孟子休妻 (1)下列何者是孟子的母親認為真正無禮的人是孟子的原因? (A)信口開河  (B)趁人不備  (C)另有新歡  (D)冷落妻子。

  14. 小試身手─2韓詩外傳孟子休妻 (2)文中,孟子與母親、妻子三人之間,不存在哪一項關係? (A)親子關係 (B)夫妻關係 (C)婆媳關係 (D)同儕關係 。

  15. 小試身手─3韓詩外傳 孟子休妻 (3)文中所謂:「不掩人不備」的意涵為何?學校生活如何落實?

  16. 國文電子書取材:韓詩外傳孟子休妻 製作: 二崙國中國文科 教學研究會 2011.10.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