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k likes | 2.03k Views
自由. 外文系第六組. 民國 100 年 12 月 15 日. 報告成員. 組長 : 蔡毓如 ---12 組員 : 簡以婷 ---01 陳彩雲 ---02 曾鏡仰 ---04 吳俐瑩 ---06 蘇家宜 ---08 王翎卉 ---10. 報告分配. 自由的定義 --- 蔡毓如 自由的沿革 --- 簡以婷 相關內容介紹 --- 王翎卉 世界現況探討 --- 陳彩雲 台灣現況探討 --- 吳俐瑩 問題與討論 --- 蘇家宜 感想與結論 --- 曾鏡仰. 自由的定義. 介紹人:蔡毓如. 東方自由 v.s. 西方自由.
E N D
自由 外文系第六組 民國100年12月15日
報告成員 • 組長:蔡毓如---12 • 組員:簡以婷---01 陳彩雲---02 曾鏡仰---04 吳俐瑩---06 蘇家宜---08 王翎卉---10
報告分配 • 自由的定義---蔡毓如 • 自由的沿革---簡以婷 • 相關內容介紹---王翎卉 • 世界現況探討---陳彩雲 • 台灣現況探討---吳俐瑩 • 問題與討論---蘇家宜 • 感想與結論---曾鏡仰
自由的定義 介紹人:蔡毓如
Freedom vs. Liberty • Freedom比較具體,是一種比較基本的自由,比較著重在身體自由、行動自由。指身體不受拘束限制,行動、選擇方面不受他人控制。 • Liberty則比較抽象,是比freedom更高層的自由,是思想、意識、人格等方面的自由,可以把它翻譯為“自主”。
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 不能制約自己的人,不能稱之為自由的人。
蘇格拉底Σωκράτης(前469年-前399年) 精神上的自由才是最主要的自由。
蘇格拉底認定的自由 • 真正自由的人是明白自己自由權利以及自由目的的人。 • 自由只有在人理解了它的本意的時候才能真正實現。 • 蘇格拉底認為,能夠做最好的事情,即從事善,就是自由;反之,由於受到阻礙而不能從事善,就是沒有自由。
亞里斯多德Αριστοτέλης (前384年-前322) • 自由是人人均有治理與被治理的機會。 • 自由是能根據各人願望而生活。
馬庫斯·圖利烏斯·基凱羅(西塞羅) Marcus Tullius Cicero(前106-前43) 我們是法律的僕人, 以便我們可以獲得自由。
希臘 v.s. 羅馬 羅馬 重視實際上的自由 希臘 重視精神上的自由
湯姆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1588-1679) • 自由就是在其力量和智慧所能辦到的事物中,可以不受阻礙地做他所願意做的事情。
孟德斯鳩Baron de Montesquieu(1689-1755) 自由不是無限制的自由,自由是一種能做法律許可的任何事的權力。
伏爾泰François-Marie Arouet(1694-1778) • 「我不同意你說的每一個字,但是我願誓死保衛你說話的權利。」 • 「自由只存在於依靠法律進行統治的地方。」
讓.雅克.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1778) • 盧梭強調契約自由 • 天然自由 • 契約自由 • 法律自由
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1770-1831) 黑格爾是唯心派,他在乎的是形而上,也就是精神上的自由。
約翰.斯圖爾特.彌爾John Stuart Mill(1806-1873) 一個人的自由是以不妨害他人的自由為自由。
孫文(1866-1925) • 一個小單位在一個大團體裡面,可以來往自如便是自由。 • 國家自由遠比個人自由重要,個人自由必要時可以犧牲。(學生、軍人、公務員、黨員)
星雲大師(1927- ) 真正的自由,應該立足於 「不妨害別人的自由」 「不侵犯別人的自由」 「不踐踏別人的自由」
《論自由》-約翰‧彌爾 • 要義: 只要不涉及他人的利害,個人(成人)就有完全的行動自由,其他人和社會都不得干涉;只有當自己的言行危害他人利益時,個人才應接受社會的強制性懲罰。
目的: 在充斥著宗教不容忍與如影隨形的偽善的維多利亞社會裡,為個人抵禦這些壓迫勢力提供一些保護。 • 主旨: 說明自由原則的應用,討論的不是意志自由,而是公民或社會的自由。彌爾視自由為對個人思想與活動外在壓制的缺乏。
約翰彌爾的看法: 由於人類難免犯錯,自由討論才是最有可能發現新真理的途徑,而對任何探究的封殺和排斥,都會對人類造成損失,因而都是不明智的。此外他還認為,只有通過爭辯,才能讓我們學會更好地表述和捍衛真理,並使真理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沒有爭辯,或者不允許爭辯,只會讓已經建立起來的真理變得不堪一擊。
《自由四論》---Isaiah Berlin • 以賽亞‧柏林(1909-1997)被喻為:「廿世紀最有影響的自由主義思想家」與「最標準的知識分子」。他的重要著作《自由四論》(Four Essays on Liberty,1969)被推崇為重新定義自由意涵,成為西方自由主義思想的重要著作之一,柏林也因此被公認為二十世紀西方自由主義思想的宗師之一。 • 消極自由vs.積極自由
消極自由 • 消極自由指的是在「被動」意義上的自由。即人在意志上不受他人的強制,在行為上不受他人的干涉,也就是「免於強制和干涉」的狀態。 • 在什麼樣的限度以內,一個人、或一群人,可以且應當被允許做他所能做的事,成為他所能成為的角色,而不受別人的干涉?
積極自由 • 積極自由是指人在「主動」意義上的自由,即人們主動向政府要求“有自我實現的自由”。 • 這種自由是「去做……的自由」。什麼東西、或什麼人,有權控制、干涉、從而決定某人應該去做這件事、成為這種人,而不應該去做另一件事、成為另一種人?
柏林的看法 • 柏林不贊成積極自由 敢鬧的小孩有糖吃 對其餘沉默的大眾不公平
小結論 看了許多先聖先賢的主張,我們可以歸納出,“自由”不是完全的隨心所欲、恣意妄為、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而是從事的行為不能侵害他人的自由範圍,不能傷害他人,並且要遵循法律,在這三個前提下去做自己想做的事,這樣才是真正的自由。
自由的沿革 介紹人:簡以婷
上古時期 • 雅典是民主和自由的象徵,每個人都可以自由地參與城邦的政治和司法的辯論。但是這種自由僅僅是參與的自由,一個人只有參與到政治生活中,才有可能具備美德,才是一個完善的人,一個城邦的公民。
中古世紀的歐洲封建制度 • 大約形成在五世紀,十世紀盛行於西歐南歐,十一世紀則是在東歐不列顛群島 • 在政治上為領主與附庸關係,在經濟上則是地主與佃農的關係,領主要保護附庸,並且賜地給附庸,而附庸則要效忠領主也為領主出征、納稅。
封建制度的分層 • 大致可分為:貴族、騎士、農奴 • 農奴:身分世襲,沒有遷徙自由,連結婚也要經過領主的同意或是由領主做主,要服勞役、納稅。 • 老百姓是封建領主的私有財產。他們是附著於土地的。
文藝復興 • 用政治自由對抗專制暴政 • 用信仰自由對抗宗教壓迫 • 用自然神論和無神論摧毀宗教權威和偶像 • 用天賦人權的口號反對君權神授的觀點 • 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對貴族的階級特權
啟蒙運動 • 因而人民了解權力是由他們賦予君王的,但君王得到後卻不願讓人民收回,於是人民便發起革命。 • 18~20世紀人民發起革命人身自由權 人民獲得消極自由
美國獨立 • 美國獨立時期,帕特里克.亨利喊出了“不自由,毋寧死”的口號,自此,“自由”成為了美利堅民族的靈魂。
法國大革命 法國大革命對於許多法國人而言,雖然造成了個人的自由受到嚴重限制的結果,但是,至少從它那雅各賓黨的形式來看,卻正像許多大革命一樣,是大部分覺得整個國家都獲得了解放的法國人,對集體「自我導向」的「積極」自由之欲望,突然爆發的結果。
20,21世紀 • 20世紀 60年代:福利國家概念興起獲得積極自由 末期:網路發達產生的種種問題ex.人肉搜索 • 21世紀 : 過於自由 如何規範的問題
古代vs.現代 • 古代人的自由以雅典城邦公民所享有的政治權利為典範,其本質是「積極且經常地參與集體權力 • 現代人的自由是指一個民主國家公民所能享有的種種權利
康士坦認為兩種自由各有其優點:古代人的自由使公民充分感受到統治國家的樂趣。每一個人經由這種政治自由的行使,體驗到效能感與愛國的情操。現代人的自由則使公民享有追求個人幸福的快樂。在不傷及他人權益的前提下,可以實現最大程度的自我滿足。後者比較欠缺權力效能感的享受,但卻是一種「反思的愉悅」(pleasure of reflection)。前者比較刺激、踏實,屬於一種「行動的愉悅」
五四運動 • 當時的知識界強調應以理性的態度,藉輸入西方的新思想,新學理來對中國傳統的思想化制度價值作出重新的評估,從而打破人們崇古迷信的心態和盲從權威的習性,以啟發人們認識理性的重要性及個人的尊貴價值。從這個角度來說,五四運動確實帶有強烈的啟蒙運動的特徵。 • 五四運動帶動了中國社會的變動,平民和婦女的地位日漸受重視。當時不少婦女成立團體來爭取參政權、教育權、財產繼承權、擇業與婚姻的自由等。此外又主張廢除歧視婦女的社會習俗、如納妾、公娼、纏足等。
現代 • 中國大陸很多青年,寧願做順從的綿羊,馴服的工具,而不願做叛逆者。現在最缺少的是獨立思想,自由人格,敢於走叛逆道路的人。 • 大陸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有什麼權利,在他們的機體中,缺少公平、正義和民主的基因,當局不允許有這種基因。
西方 古代西方國家的女性,總是被賤視,只被視為生產的工具,實在非常不被尊重。女性一直被壓抑壓榨直到二戰時才逐漸抬頭,戰爭隨著戰線的拉長以及戰場的擴大,國內男性的不足造成經濟停滯不前甚至有明顯衰退的趨勢,此時,女性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他們刻苦耐勞,無怨無悔的付出,不但使國家的衰退漸緩甚至有慢慢成長的事態。國家穩定了,戰場上的士兵更加勇猛頑強,所以,二戰同盟國之所以能獲勝,背後的女性是功不可沒的最大功臣,此後,女性意識也漸長,女權主義抬頭。
中國 • 三從四德是中國古代宋明以降女子的行為規範 • 三從是指未嫁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 • 四德是指婦德、婦言、婦容、婦功。為男性選擇妻子的標準。 • 到宋代貞節牌坊整個大大約束了女性 • 清代末期新思想的引進有了解足運動 • 現在女性的社會地位較男性來說已不遜色
相關內容介紹 介紹人:王翎卉
大綱 • 前言 • 美國<獨立宣言> 、美國憲法及美國憲法修正案 • 法國人權宣言 • 世界人權宣言 • 中華民國憲法 • 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公約 • 公民權利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