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7

新舊課程銜接 與補救教學

新舊課程銜接 與補救教學. 台北縣課程督學 李美穗. 為什麼需要課程銜接. 八十二年課程標準 轉軌 九年一貫課程綱要 。 不同版本教科書的銜接。. 領域課程銜接點. 小三 、小四 課程銜接的領域 — 數學 、社會 小六 、 國一 課程銜接的領域 — 數學 、社會、自然與生活科技. 教學模式 (R.J.Kibler ). 起點行為. 教學目標. 教學活動. 教學評量. 回饋與修正. 課程的來源. 學生 — 生活經驗 、 認知發展能力 。 社會 — 文化脈絡 、對教育的需求 學科知識 — 知識及核心概念架構. 教育的專業.

orli
Download Presentation

新舊課程銜接 與補救教學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新舊課程銜接與補救教學 台北縣課程督學 李美穗

  2. 為什麼需要課程銜接 • 八十二年課程標準轉軌 九年一貫課程綱要。 • 不同版本教科書的銜接。

  3. 領域課程銜接點 • 小三、小四課程銜接的領域— 數學、社會 • 小六、國一課程銜接的領域— 數學、社會、自然與生活科技

  4. 教學模式(R.J.Kibler) 起點行為 教學目標 教學活動 教學評量 回饋與修正

  5. 課程的來源 • 學生—生活經驗、認知發展能力。 • 社會—文化脈絡、對教育的需求 • 學科知識—知識及核心概念架構

  6. 教育的專業 • 教師應具備的專業能力 教育哲學 學習心理學

  7. 課程的形成 九年一貫課程目標 目標 各領域分段能力指標 手段

  8. 課程的實施 精確的學習目標 選擇學生學習經驗 組織學生學習經驗 指導學生學習經驗 評鑑學生學習經驗

  9. 教師在九年一貫課程的任務 • 深入了解九年一貫課程的目標、理念與精神。 • 認識各領域分段能力指標與十大基本能力的關係。

  10. 教師在九年一貫課程的任務 • 解讀各分段能力指標,掌握關鍵性的概念。 • 架構學校本位課程各領域的能力指標。

  11. 教師在九年一貫課程的任務 • 轉化設計課程,活化教學與評量。 • 規劃各領域能力指標的檢核。

  12. 課程發展的階段 (一)了解階段 真正理解「教育目標」、「能力指標」及「教學目標」,一定要事先閱讀並深入了解掌握,方能正確決定校本課程發展的方向。 (二)選擇階段 根據課程綱要各領域分段能力指標及教學目標,並參酌一般教科書的編輯特性、出版特性及內容和物理特性,選擇適合本校學生學習的教科書。

  13. 課程發展的階段 (三)融入階段 將各領域分段能力指標、教學目標、教科書內容、學校教育目標及社區家長對學校和學生得期望作一融合,融入至各領域教學活動之設計。

  14. 課程發展的階段 (四)轉化階段 在選擇、編寫教材時,教師可考量學生的生活經驗、文化脈絡、認知理解程度及學生個別差異等因素來剪裁處理,如有必要,教師可以增刪、重組或轉化成學生最容易了解的教材。

  15. 課程發展的階段 (五)教學階段 設計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活動及評量方法,進行有效的教學與評量,尤其會注意到儘量增加學生直接體驗、經驗課程的機會,以提高學習的深度和廣度。

  16. 課程發展的階段 (六)回饋階段 針對課程實施運作的情形進行課程評鑑,包括課程計畫的規劃、執行及教師教學、學生的反應和評量結果,調整課程發展方向、教材的難易度、份量和進度 。

  17. 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具體做法 (一)成立課程發展委員會 (二)成立各學習領域小組 (三)強化教學研究的功能 (四)落實教師進修與成長 (五)建立課程的回饋系統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