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0 likes | 600 Views
第七課 政府的財政收支. 彰化高中 2011. 貳、 財政支出. 壹、 財政收入. 叁、 國民義務教育. 大綱. 壹 、 財政收入 五大來源. ˙ 歲入 :一個會計年度之一切收入。但不包括債務之舉借及以前年度會計賸餘之移用。(預算法第 6 條). ˙ 總預算案應於 會計年度 開始( 1 月 1 日 )前一個月由立法院決議. ˙ 預算 → ㄧ年 → 決算. 行政院 財政部 歲入. 監察院 審計部. 立法院. 行政院 主計處 歲出. ˙ 立法院對於行政院所提預算案, 不得為增加支出 之提議. 歲入、 出 - 資本門 部分.
E N D
第七課政府的財政收支 彰化高中 2011
貳、 財政支出 壹、 財政收入 叁、 國民義務教育 大綱
壹、財政收入五大來源 ˙歲入:一個會計年度之一切收入。但不包括債務之舉借及以前年度會計賸餘之移用。(預算法第6條)
˙總預算案應於會計年度開始(1月1日)前一個月由立法院決議˙總預算案應於會計年度開始(1月1日)前一個月由立法院決議 ˙預算 → ㄧ年 → 決算 行政院財政部 歲入 監察院 審計部 立法院 行政院主計處 歲出 ˙立法院對於行政院所提預算案,不得為增加支出之提議
歲入、出-資本門部分 如:標售國有土地 如:公營事業盈餘
˙歲入、歲出之差短,以公債、賒借或以前年度歲計賸餘撥補之。˙歲入、歲出之差短,以公債、賒借或以前年度歲計賸餘撥補之。 直接稅 47.4% 間接稅 26.7%
70.8% ˙財政收入五大來源 直接稅 16% 間接稅
3.1% 4.9% 5.2% ˙財政收入五大來源
賦稅--財政收入的主體--70.8% • 意義:賦稅又稱租稅、稅捐、租赋 • 我國古代對田畝課徵者稱赋、稱租 • 對百貨課徵者稱稅,近代名稱已經統一:經常課徵者除田賦之外皆稱稅;臨時課徵者稱為捐。 • 燃料費
兩種分類-之2 26.7% 47.4%
課徴依據 法律依據 稅基 稅率 ˙計算稅負的基礎 ˙如中小學教師薪資加入課稅 比例稅 ˙憲法:人民有依法律納稅之義務 累進稅 累退稅 ˙稅法(所得稅法、遺產及贈與稅法、菸酒稅法....)
賦稅原則 2. 公平性 equity 1. 效率性 efficiency ※如果某一類稅制的稅收和另一類稅制相同,但需要納稅人付出的成本卻比較少,則該類稅制比另一類稅制有效率 ˙受益原則benefit principle ˙絕對損失較小 ˙按能力付稅原則ability-to-pay principle ˙納稅手續 較不繁雜
1.效率性-efficiency 〈1〉絕對損失較小 ˙課稅一定產生某種程度的絕對損失 ˙設M認為披薩有8元價值,而Y認為披薩有6元價值。若對披薩不課稅,則市場裡披薩的價格會反映它的成本而形成一供給曲線。假設市場披薩均衡價格是5元,此時M、Y都會買,因為兩人付出的價格比他們所認為的披薩價格還低,兩人都有消費者剩餘。M的消費者剩餘是3元、Y的1元,兩人合計:4元 ˙若政府對披薩課稅,每單位2元,此時披薩價格提高為7元。M仍會去買,但她的消費者剩餘只有1元;Y不會買,因為披薩的價格超過他認為應有的價值。 ˙政府在此交易中獲得2元,消費者剩餘減少3元(由4元降為1元),因為消費者剩餘的減少超過稅收,所以稅收的結果產生絕對損失1元。
1.效率性-efficiency 〈1〉絕對損失較小 ˙課稅一定產生某種程度的絕對損失 ˙課稅會改變人們的決策(例如課稅使Y決定少買披薩來吃),造成絕對損失。因此,衡量課哪一種稅使絕對損失最小,是追求效率者必要的挑戰(如下) a.課征所得稅,使人工作意願降低 b.課征利息稅,使人降低儲蓄意願 c.課征消費稅,使人減少消費
1.效率性-efficiency 〈2〉納稅手續較不繁雜 ˙報稅通常牽涉各式各樣複雜手續的負擔 a.通常國會對某些特定行為給予特殊待遇,因此造成法規條文的模糊或省略 b.利益互相衝突的納稅人會對國會進行遊說,複雜的租稅法律就在這種政治過程中完成 ˙定額稅最不繁雜、最有效率,但不公平 a.定額稅(lump-sum tax):不論收入多少,大家都繳納相同數額的稅款 b不必經過龐雜計算 c.不論個人的決策為何,並不會影響他該繳納的稅款,所以定額稅不會使動機遭受扭曲,沒有絕對損失
2.公平性(equity) • ˙受益原則 • benefit principle: • 應由政府服務當中所接受到的好處,作為課稅基礎 • 如:汽車燃料稅-用來建築新馬路、和用來支付道路的維修費用而駕駛汽車者,就是用路人 • ˙按能力付稅原則ability-to-pay principle: • 水平公平:處於相同情況的人,賦稅應該一樣 • 垂直公平:比較有能力負擔稅的人應該繳交比較多的稅
*稅的轉嫁和歸宿 ˙稅收歸宿-- tax incidence 情況一:對消費者課稅2元 課稅前之均衡點 買方给付的價格 P 針對買方課稅使需求曲線下移稅收的幅度(2元) S 7 課稅前的價格 6 5 賣方收到的價格 D 課稅後 之均衡點 D1 Q 3 4 △圖 針對消費者課稅
*稅的轉嫁和歸宿 ˙稅收歸宿-- tax incidence 情況二:對廠商課稅2元 課稅前之均衡點 買方给付的價格 P s1 針對賣方課稅使需求曲線下移稅收的幅度(2元) S 7 課稅前的價格 6 ˙結論:不論政府對消費者課稅或對銷售者課稅,結果是雙方都會分擔部份,也就是 稅收歸宿--tax incidence 是由消費者、廠商共同負擔。 5 賣方收到的價格 D 課稅後 之均衡點 Q 3 4 △圖 針對廠商課稅
稅負=消費者負荷的部分+廠商負荷的部分 ˙精準分析:稅收負擔落在市場中比較沒有彈性的一方 ˙稅收負擔大多落在消費者身上 P 買方给付的價格 S 稅 課稅前的價格 D ˙較少落在銷售者上 賣方收到的價格 Q △圖 供給較有彈性、需求較無彈性
稅負=消費者負荷的部分+廠商負荷的部分 ˙精準分析:稅收負擔落在市場中比較沒有彈性的一方 P S ˙較少落在消費身者上 買方给付的價格 稅 課稅前的價格 ˙稅收負擔大多落在銷售者身上 賣方收到的價格 D Q △圖 供給較無彈性、需求較有彈性
捨近求遠的奢侈稅經濟日報╱社論2011.02.16 • 財政部正研議對高價消費行為課徵「特種消費稅」(俗稱奢侈稅),透過鎖定金字塔頂端的少數富人,加課一道奢侈性稅捐,藉此宣告政府有改善財富差距惡化的決心。然而,「奢侈」雖是讓多數人感覺負面的字眼,但它既不違法,也無關罪惡。
捨近求遠的奢侈稅 • 執政者寧可選擇以加稅抑制財富的消費行為,卻不願改革造成所得分配失衡的稅制工具,實是捨本逐末的做法,不但無助於追求馬總統宣示的均富目標,還將誘使高價消費活動外移,無端禍及經濟成長與國庫稅收。 • 要藉稅制改善所得分配,最有效的方式是從直接稅下手,例如所得稅、遺產及贈與稅。
捨近求遠的奢侈稅 • 不過,在政府於民國98年1月大幅調降遺贈稅率為10%後,遺贈稅用以平均社會財富的功能已然盡失;另一道防止財富過度集中的所得稅,則因長期存在土地與證券等資本利得免稅的缺失,不僅離均富的目標愈來愈遠,更儼然成為富人快速累積財富的捷徑。變調的所得、遺產及贈與稅,才是導致所得分配失衡的關鍵,也才是政府稅改的重點。
捨近求遠的奢侈稅 • 政府不思大道,卻淨在小節中打轉,例如規劃開徵奢侈稅。依據初步想法,奢侈稅主要是從高所得者擁有的高價財產、高額消費行為,加徵一種與營業稅、貨物稅等間接稅性質相近的銷售稅捐;可能被納入奢侈稅課徵的項目,包括短期買賣的不動產(房屋及土地)交易利得、私人飛機及遊艇、3000cc以上私人汽車,與20萬元以上的名牌包、珠寶、首飾、名表、俱樂部會員證、頂級住宿等,不一而足。
捨近求遠的奢侈稅 • 奢侈稅研擬的課徵稅率約在20%以內,預估國庫一年可以收進20億元。 • 奢侈稅若果真這般規劃,其實問題不少。首先,要對「奢侈」課稅,就得先找出各界有高度共識的所謂奢侈品,但目前擬議中的課稅標的,不脫以價格高低或貨物類別區分。然而,僅憑價位或貨物種類、擁有者身分來定義「奢侈」,必然失之客觀;若財政部拿不出社會有共識的課稅分野,奢侈課稅也就很難踏出下一步。
捨近求遠的奢侈稅 • 其次,政府必須嚴肅思考,有無必要為了一年20億的稅收,大張旗鼓另立新稅;或者,政府開徵奢侈稅的目的,根本不是為了國庫稅收,而是要凸顯對富人加稅,但這麼做又有多大意義?要求國民為奢侈行為多付出20億元租稅代價,並不能為改善所得分配帶來具體貢獻;更何況,奢侈並非專屬於富人,只要拿得出錢,人人都有權「奢侈」。針對消費行為而非所得來源合理課稅的結果,未必只有富人需要多繳稅,中產階級也難逃稅法對消費行為的干預。
捨近求遠的奢侈稅 • 政府更不應忽略奢侈稅課徵的技術難度,以及因課稅而產生的各種避稅安排,導致對正常交易形成的干擾。例如體積小但高價的鑽石、珠寶或手表,可以透過走私進口後在黑市交易;體積龐大如飛機、遊艇或汽車,則可登記在公司名下,或採租賃方式,富有人士實質仍可支配這些讓人豔羨的炫耀財,只要改變擁有或交易方式,奢侈稅即無法上身。
捨近求遠的奢侈稅 • 走過全球金融海嘯的衝擊,景氣復甦的果實正充分反映在民間強勁的消費力上。根據統計,99年民間消費對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成長貢獻達到1.98個百分點;同年全台營業稅收,也創下2,639億元的歷史新高;正因看到消費對經濟成長的帶動效果,經建會還把今年定位為「消費年」。
捨近求遠的奢侈稅 • 儘管目前並非鼓勵消費的時機,但財政部開徵奢侈稅之議無疑是逆道而行,凸顯政府政策間的矛盾。如果開徵奢侈稅只能撫慰社會觀感,無助於平均社會財富,政府何必治絲益棼,還是早早回頭,從真正能夠縮小貧富差距的直接稅制開始改革吧。 經濟日報社論2011.02.16
稅負的改變對絕對損失和稅收收入的影響 (a)小型課稅幅度 P 絕對損失 S 消費 者剩餘 PB 稅收1 PS 生產者 剩餘 D Q Q2 Q1
稅負的改變對絕對損失和稅收收入的影響 (b)中型課稅幅度 P 絕對損失 S 消費 者剩餘 PB 稅收2 PS D 生產者 剩餘 Q Q2 Q1
稅負的改變對絕對損失和稅收收入的影響 (c)大型課稅幅度 P 絕對損失 S 稅 收 3 PB PS D Q Q2 Q1
稅負的改變對絕對損失和稅收收入的影響 圖(a)到圖(c)顯示: 課稅越多,絕對損失越大 絕對損失 0 課稅幅度
稅負的改變對絕對損失和稅收收入的影響 圖(a)到圖(c)顯示: 當課稅幅度不斷加大時,歲收收入先增加、後減少 稅收2 稅收 稅 收 3 拉法曲線 稅收1 0 課稅幅度
拉法曲線(Laffer Curve)和供給面經濟學 ˙拉法曲線曾引起美國前總統隆納˙雷根(RonaldReagan)的思考,他回憶在二次大戰從事電影工作,戰爭時期所得稅高達90%,只要拍4部電影,所得收入就必須依照最高的所得稅率來繳交所得稅,所以拍攝電影達4部時,大家都會收工到鄉間去渡假。 ˙∴1980年雷根的競選政綱之一就是減稅,他認為稅率過高阻礙努力工作的意願,降低稅率將提供誘因使大家多工作,可增加經濟福利及稅收收入。 ˙因為減稅的目的是鼓勵大家多工作,使勞動供給增加,所以拉法和雷根的觀點,被稱為供給面經濟學(supply-side economics)
經常門 金額 資 本門 貳、財政支出 9大項 ˙歲出:謂一個會計年度之一切支出。但不包括債務之償還。(預算法第6條)
歲出-經常門部分 包括:第一、度二預備金、災害準備金
歲入、出-資本門部分 如:增購公立學校電腦設備 如:國光石化設廠 包括:第二預備金、災害準備金
16.1% 財政支出九大項 20% 10.4% 12.4%
19.6% 歲出政事別九大項 社會福利的支出 →無償的支出 稱移轉性支付 transfer payments 6.2% 0.4% 7.6% ˙與「移轉性支付」相對的概念是「購買性支付」,例如「一般政務」、「國防」... 7.4%
˙歲入、歲出之差短,以公債、賒借或以前年度歲計賸餘撥補之。˙歲入、歲出之差短,以公債、賒借或以前年度歲計賸餘撥補之。
公共財 國防、教育、治安、交通… 移轉性支付 transfer payments 社會福利 貳、財政支出 9大項→三類 補助 〈中央→地方〉 ˙無條件補助 ˙有條件補助-配合款 一、財政支出的內容
˙公共支出龐大、項目之間有 排擠效果 ∴必須評估支出項目的成效 成本 效益分析
成本效益分析 Cost-Benefit Analysis 效益 成本 ˙預算法第34條: 重要公共工程建設及重大施政計畫,應先行製作選擇方案及替代方案之成本效益分析報告,並提供財源籌措及資金運用之說明,始得編列概算及預算案,並送立法院備查。 ˙成本與效益都要折算成現在價值(折現) *折現率:把未來有限期的預期收益折算成「現值」的比例--現值=終值÷(1+r%) (n是年) n
成本效益分析 Cost-Benefit Analysis ˙政府評估成本與效益比較困難的原因: • 1.有形的成本、效益容易估算, 無形的成本、效益不容易估算 • 2.直接的成本、效益雖是主要考量,但也不能忽視間接成本與效益 • 3.折現率(discount rate)的問題: ˙現值(present value)未來特定時點資產在今日的價值→即是終值的折現值(discounting value) ∴現值=終值÷(1+k%) (n是年) ˙利率k越大時,現值就越小;利率與現值呈反比 n
公共選擇的問題 ˙公共選擇 vs. 個人選擇 布坎南 James Mcgill Buchanan,1919~ • ˙公共選擇過程:透過投票、選舉、代議、施政,政府是生產者,選民是消費者,選票是貨幣,選舉制度可比擬為市場制度 • ˙現代社會裡的公共支出是透過政治過程決定,此公共選擇的過程有別於市場一般民眾的「個人選擇」 ˙公共支出特性:越來越龐大
公共選擇的問題 ˙公共支出特性:越來越龐大 布坎南 James Mcgill Buchanan,1919~ ˙納稅人: 財政幻覺 (fiscal illusion) 現象 ˙民意機關: 滾木立法 (log-rolling) 現象 ˙行政部門 官員對公共支出樂觀其成: 部門變大、 人事擴充、 資源豐饒
公共選擇的問題 ˙公共支出特性:越來越龐大 布坎南 James Mcgill Buchanan,1919~ ˙民意機關: 滾木立法 (log-rolling) 現象 1.肉桶立法效果:利益集中-少數人利之所在∴極力爭取;成本分散-多數人分攤成本,很小,不值得反對 2.需求考量(needs based):選民、民代、官員面對看似合情合理的需求,至於支出的財源何在,通常不去考量。 3.政府可以發行公債來應付各種建設,而償還公債是未來的事,未必是自己的責任 滾木 肉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