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 likes | 378 Views
水 稻 施 肥 讲 座. 报告人:汪寅虎 研究员 单位:上海农科院环境科学研究所. 一、 国内外施肥现状. 我国化肥施用量已占全世界用量 35% ,但仍处于上升阶段,近年来我国化肥施用量年增长 2.8% 。 2006年用量 4970万 吨; 2007年用量 5109万 吨。 按耕地18.27亿亩和园地1.954亿亩计算, 平均每亩 25.3 kg , 按播种面积(农作物面积22.99亿亩,园地1.954亿亩),平均每亩 20.4 kg , 属全球中等偏上。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 FAO) 统计,目前世界平均每亩耕地化肥用量约 8 kg 左右 (表1) 。.
E N D
水 稻 施 肥 讲 座 报告人:汪寅虎 研究员 单位:上海农科院环境科学研究所
一、国内外施肥现状 我国化肥施用量已占全世界用量35%,但仍处于上升阶段,近年来我国化肥施用量年增长2.8%。 2006年用量4970万吨; 2007年用量5109万吨。 按耕地18.27亿亩和园地1.954亿亩计算, 平均每亩25.3kg,按播种面积(农作物面积22.99亿亩,园地1.954亿亩),平均每亩20.4kg,属全球中等偏上。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目前世界平均每亩耕地化肥用量约8kg左右(表1)。
我国各区域不平衡,山东、江苏、福建、海南、北京、天津、广东等东部发达地区用量每亩超过26kg;我国各区域不平衡,山东、江苏、福建、海南、北京、天津、广东等东部发达地区用量每亩超过26kg; 河北、河南等中部地区已达13-26kg; 内蒙、西藏、贵州、黑龙江、青海等地低于13kg; 上海目前的化肥用量据市推广中心121个乡镇统计平均2003年31.5kg/亩,2007年29.3kg/亩,当然各种作物的差异和年份之间的差异较大(图1)。
经济作物的肥料施用要比粮食作物高38%。单位面积化肥折纯量变化情况(表2)经济作物的肥料施用要比粮食作物高38%。单位面积化肥折纯量变化情况(表2) 全国的统计结果是蔬菜和果树的面积占总面积的17%,但化肥用量已占30%,其中N、P比重为28%,而钾占44%。
二、水稻施肥 1、水稻对养分的吸收 各地对不同土壤和水稻品种做了大量的工作,总的趋势为水稻子实体中氮和磷的含量均高于秸杆,钾则相反,秸杆远远高于子实体。根据我们与加拿大磷钾研究所的研究结果,水稻钾75-80%集中在秸杆中,表3为中科院南京土壤所和湖南对收获物的分析结果。 杂交水稻氮磷和常规稻基本相近,但对钾的吸收高于常规稻约10%。
2、单季晚稻的吸肥特点 典型的单季晚稻主要在长江中下游栽培,上海目前的主要茬口为:小麦-水稻、油菜-水稻、绿肥-水稻和设施(菜、瓜)-水稻。 单季晚稻的全生育期在150天左右,总积温3000°,有效积温1600°,基本营养生长期(幼穗分化前生长的一段时间)在54-74天。 单季晚稻有两个吸肥高峰(图2)
第一个吸肥高峰是分蘖期即移栽后15-20天吸肥量约占全生育期的41.1%,要求土壤有较强的供肥强度,是水稻高产的关键即达到一定穗数的关键,这是我的试验有两种穗型:第一个吸肥高峰是分蘖期即移栽后15-20天吸肥量约占全生育期的41.1%,要求土壤有较强的供肥强度,是水稻高产的关键即达到一定穗数的关键,这是我的试验有两种穗型: • 中穗型(粒数80-100粒/穗)基本苗11万左右条件下要达到每亩500公斤以上产量,有效穗要23-24万,则高峰苗要达到40万(成穗60%)(表4) • 大穗型(粒数120-150粒/穗)基本苗6万以上,有效穗要15万以上,高峰苗要25万以上(表5)。
第二个吸肥高峰在第七、八、九周即水稻的幼穗分化期,其延续的时间比第一高峰期时间要长,吸收占整个生育期的47.5%,表明幼穗分化期水稻要吸收大量养分,这就决定了单季晚稻必须要较大量施用穗肥,一般上海地区在8月10日前后,根据国际水稻所研究应在幼穗分化前5-7天。第二个吸肥高峰在第七、八、九周即水稻的幼穗分化期,其延续的时间比第一高峰期时间要长,吸收占整个生育期的47.5%,表明幼穗分化期水稻要吸收大量养分,这就决定了单季晚稻必须要较大量施用穗肥,一般上海地区在8月10日前后,根据国际水稻所研究应在幼穗分化前5-7天。 • 这两个吸肥高峰期,是单季晚稻施肥的关键时期。
3.高产土壤是水稻高产施肥的重要基础 按我们自己和国际上一些植稻国家的研究大体应具备以下5个特性: • 要有良好的整体剖面构造:耕层、犁底层、斑纹层(淋溶层)、淀积层;高产土壤潜育层应在120cm以下(兰灰色); • 有适宜的爽水性; • 有丰富的平衡的氮、磷、钾养分供应能力; • 有良好的氧化还原环境; • 有良好的农业生产特性。 大量的研究表明这些特性都能反应在土壤基础产量上.
4.氮肥用量 关于水稻氮肥用量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早稻、后季稻开始到八五年后改制后的单季晚稻是上海和全国植稻地区研究最多的,论文和方程已有成千上万,但是氮肥用量总趋势似乎没有降下来、或略降,主要原因: • 试验的土壤、品种、管理技术不同或生产实践缺乏一致性; • 对试验结果普及宣传不够; • 减少氮肥用量对指挥生产的单位(或个人)存在着较大的风险和压力。 目前上海郊区的水稻氮肥用量按前所述为26.4kg/亩。 关于氮肥用量我本人经历了三次:第一次81年早稻;第二次在85年改制以后与中科院南京土壤所朱兆良院士一起在上海做了太湖流域的单季晚稻氮肥用量;前几年在推广直播和抛秧时又做了一次。这和目前的水稻栽培条件基本一致,做了翻耕水稻和直播水稻。
表7 不同耕作下水稻氮肥效应表(分耕作水稻和直播抛秧水稻)
可以见到不同土壤的效应方程Y=a+bx+cx2,八十年代初我们的文章已提出了a在方程中的几何意义是截距,但在实际某一土壤的基础产量,即土壤本身肥力提供的产量,表7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方法栽培水稻直播要略高于翻耕,什么原因是土壤本身基础肥力高,还是管理原因?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可以见到不同土壤的效应方程Y=a+bx+cx2,八十年代初我们的文章已提出了a在方程中的几何意义是截距,但在实际某一土壤的基础产量,即土壤本身肥力提供的产量,表7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方法栽培水稻直播要略高于翻耕,什么原因是土壤本身基础肥力高,还是管理原因?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b值是决定单位肥料初始阶段的增产趋势。b值大单位肥料初始边际产量高,反之b值小初始边际产量低。 我们可以从3kg氮素的边际产量看,耕作水稻要远远高于直播水稻,耕作水平平均31.91kg,而直播为16.1kg。 最高产量和最高产量施肥量,耕作和直播最高产量几乎一致的条件下(533和534kg/亩)施肥量的差异很大,翻耕为9.1kg而直播和抛秧需17.4kg/亩。 因此我们提倡的施肥量是以14-17kg为宜,耕作水稻可以适当降低。
在施肥方法上目前大体基肥:有机肥150kg/亩,化肥BB肥(有p、k)在施肥方法上目前大体基肥:有机肥150kg/亩,化肥BB肥(有p、k) 分蘖肥:碳铵 长粗肥:尿素 穗肥:尿素 我试验的方式是按国际水稻所的试验方案,80%作为基肥,20%作穗肥两次施用,我认为在上海大部分土壤的质地都是中到重壤土,可以采用简化施肥的方式,但由于直播水稻需除草,因此可以采用50%作基肥,30%在二叶或三叶一心时结合除草剂施用,20%作穗肥。当然各地的土壤和田块性状和肥料品种都不同,提倡因地制宜,总量控制。
5.关于磷肥 上海郊区的土壤全磷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有相当土壤是低于0.1%,最高很少大于0.15%,但现在的平均水平大约在0.12-0.2%,总体上与全氮一致,因此结论是逐年提高的,原因归结为施用了磷肥,而且每年有节余。 大量试验和总结表明在改变磷素平衡的前提下,施磷应放在旱作上,在上海主要是麦子、油菜、绿肥、蔬菜和西甜瓜,水稻可以考虑不施或苗期(秧田)施用,原因是: • 旱地淹水后一般能增加速效磷含量3-5ppm; • Fe3+、Al3+呈Fe2+、Al2+不固定磷; • 部分闭蓄态磷能释放; • pH微变酸,有利于提高磷的有效性; 苗期施磷已满足水稻磷的临界期,后期一般不缺磷。
6.关于钾肥 上海郊区全钾含量一般在1.5-2.6%,缓效钾在400-600ppm,如钾素比较丰富的土壤,我国又是贫钾矿的国家,同时目前国际上钾肥的价格飚升,可以考虑水稻速效钾在大于120ppm以上的可以不施。
7.其它营养元素--锌肥 表8崇明县通济村不同处理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表9 直播稻追施锌肥试验产量结果汇总表(庙镇)
表10 机插水稻育秧基施锌肥试验不同水平增产效应比较表(庙镇)
注意事项: (1)、锌的施用应在缺锌土壤,一般在低于0.5mg/kg有显著增产效果; (2)、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要特别注意,因缺乏和过量的有效范围很窄,过量会引起毒害,作秧盘基肥每亩用2%ZnSO4.7H2O锌液3kg效果最佳,作追肥可以每亩用量1-2kg,不要与过磷酸钙混用,否则会形成磷酸锌沉淀降低效果; (3)、不要与碱性肥料、农药混用,也会降低有效性。
8.其它营养元素--硅肥 硅不是必须营养元素,是一个有益元素,水稻植株中含有大量的硅,根据中科院南京土壤所张穗林做的研究,含硅达11-20%,上海茅国芳的研究上海水稻植株含硅量(SiO2)4-6%,浙农大秦遂初等的研究把含11%作为临界指标,从这来看上海水稻植株含量水平是很低的,施用硅肥既有增产效果,又有抗病能力,因此适量应用硅肥可能在高产上是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