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0 likes | 990 Views
第五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一、概 述. 二、病 因. 三、临床分型. 四、心绞痛. 五、心肌梗死. 返 回. 退 出. 一、概 述.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 ) 简称冠心病,亦称之为缺血性心脏病。 是由于冠状动脉因粥样硬化发生狭窄,甚至闭塞或因其伴随痉 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 本病男性多于女性,多发在 40 岁以后,脑力劳动者居多。 调查显示在我国冠心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返 回. 退 出.
E N D
第五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一、概 述 二、病 因 三、临床分型 四、心绞痛 五、心肌梗死 返 回 退 出
一、概 述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 )简称冠心病,亦称之为缺血性心脏病。 是由于冠状动脉因粥样硬化发生狭窄,甚至闭塞或因其伴随痉 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 本病男性多于女性,多发在40岁以后,脑力劳动者居多。 调查显示在我国冠心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返 回 退 出
二、病 因 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原因复杂,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 ⑴年龄 本病常见于40岁以上人群。 ⑵性别 男性高于女性,约为2∶1。女性患者多发生在绝 经期之后,提示该病发生可能与性激素平衡状态有关。 ⑶高血压 高血压患者血压持续增高,动脉粥样硬化的发 生率明显增高。 ⑷血脂异常 脂质代谢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最重要的危险 因素。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 载脂蛋白B(Apo B)增高。高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A(Apo A)降低都被认为是独立的危险因素。 下一页 返 回 退 出
二、病 因 ⑸吸烟 可引起动脉壁含氧量下降,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 形成。 ⑹家族因素 有高血压病、高血糖、高血脂症的家族成 员,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比无此类家族史明显增多。 ⑺糖尿病和糖耐量异常 糖尿病多伴有高血脂,高血糖易 使血管内膜受损发病率较血糖正常者多2倍。 ⑻体力活动减少,可使本病发病率增加。 ⑼其他 进食动物脂肪过多、性情急燥、工作压力大、工 作投入不注意身体,强制自己为成就而奋斗的A型性格易患冠心 病。 上一页 返 回 退 出
三、临床分型 由于冠状动脉病变部位、范围、程度不同,临床特点不 同,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冠心病分为5型: ⑴隐匿型或无症状性冠心病 无症状,静息及运动负荷心 电图有心肌缺血性改变,心肌多无组织形态变化。 ⑵心绞痛 出现发作性胸骨后疼痛,为一时性心肌缺血所 致。心肌多无组织形态改变。 ⑶心肌梗死 症状严重,为冠状动脉闭塞、心肌急性缺血 性坏死所致。常伴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等。 ⑷缺血性心肌病 长期心肌缺血使心肌逐渐纤维化,表现 为心脏增大、心力衰竭和(或)心律失常。 ⑸猝死 突发心脏骤停而死亡,多因缺血心肌局部发生电 生理紊乱,诱发严重心律失常所致。 返 回 退 出
四、心绞痛 ㈠概 念 ㈥治疗要点 ㈡病因及发病机制 ㈦护理评估 ㈢临床表现 ㈧护理诊断 ㈣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㈨护理措施 ㈤诊断要点 ㈩健康教育 返 回 退 出
㈠概 念 心绞痛(angina pectoris )是指冠状动脉供血不 足,导致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 征,以发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适为主要临床特点。 返 回 退 出
㈡病因与发病机制 ⒈病因 基本病因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管腔狭窄和 (或)痉挛致心肌血液供应障碍。其他还可见于重度主动脉瓣 狭窄、关闭不全、肥厚型心肌病、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栓 塞、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等。 ⒉发病机制 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后,导致管腔狭窄或扩 张性减弱,限制了血流通过量的增加。一旦心脏负荷增加时, 心肌耗氧量增加,需血量增加,而狭窄或痉挛的冠状动脉不能 明显增加心肌供血,以致出现心肌供血不足而发生心绞痛。 返 回 退 出
㈢临床表现 ⒈症 状 ⒉体 征 ⒊临床分型 返 回 退 出
⒈症 状 以发作性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其特点为: ① 部位 常见胸骨上段或中段之后,有手掌大小的范围。 ② 性质 多为压榨性、闷胀性或窒息性疼痛。也可有烧灼 感,但不尖锐,不像针刺或刀扎样疼痛,偶伴濒死的恐惧感。 ③持续时间 典型者持续3~5分钟,很少超过15分钟。可 数天、数周或更长时间发作一次,亦可一日内多次发作。 ④放射痛 常放射至左上肢尺侧、左肩、颈、肩胛部,甚 至上腹部。 ⑤诱因 常由体力劳动、情绪激动激发,其他如寒冷、饱 餐、心动过速、休克、吸烟等亦可诱发。 ⑥缓解方式 一般在停止原来诱发症状的活动后即可缓 解,或硝酸甘油舌下含化常在1~5分钟内缓解。 返 回 退 出
⒉体 征 平时一般无异常体征。心绞痛发作时常见表情痛苦,皮肤 苍白、冷或出汗,心率增快,血压升高,心尖部出现第四心、 第三心音奔马律或一过性收缩期杂音等。 返 回 退 出
⒊临床分型 心绞痛的临床分型有助于判断病情、选择治疗途径、评估预后。参照WHO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将心绞痛分为: 1)劳力性心绞痛 2)自发性心绞痛 3)混合性心绞痛 返 回 退 出
1)劳力性心绞痛 ⑴发生机制:由运动或其他心肌需氧量增加情况诱发,主 要原因为冠状动脉狭窄使血流不能按需增加,导致心肌氧的供 求失衡。 ⑵特点为心绞痛发生在体力劳累、情绪激动或其他足以使 心肌增加需氧的情况下,含化硝酸甘油或休息后迅速缓解或消 失。 ⑶三种类型: 返 回 退 出
劳力性心绞痛三种类型 ①稳定型劳力性心绞痛 是最常见的心绞痛。指劳力性心 绞痛在1~3个月内发作的诱因、部位、频率、程度、持续时 间、缓解方式等基本相同者。 ②初发型劳力性心绞痛 以前从未发生过心绞痛或心肌梗 死,首次发生劳力性心绞痛的时间不足一月者;既往有稳定型 心绞痛已数月未发作,而现在再次发作,时间不足一月者。 ③恶化型劳力性心绞痛 原为稳定型心绞痛,近3个月发作 频繁,心绞痛的程度、时限、诱因经常变化,并进行性恶化, 硝酸甘油难以缓解者。 返 回 退 出
2)自发性心绞痛 ⑴发生机制:心绞痛发作与劳累或情绪激动致心肌需氧量 增加无明显关系,常与冠状动脉贮备量减少有关。 ⑵特点:疼痛程度较重,时间较长,不易被硝酸甘油所缓 解。 ⑶四种类型: 返 回 退 出
自发性心绞痛四种类型 ①卧位型心绞痛:指在休息或熟睡时发生的心绞痛,时 间较长,症状较重,硝酸甘油难以缓解,本型可发展为心肌梗 死或猝死。 ②变异型心绞痛:常在夜间或清晨发作,发作时有关导联 ST段抬高,主要为冠状动脉痉挛所致。 ③急性冠状动脉功能不全:亦称之为中间综合征。常在休 息和睡眠中发生,历时可达30分钟至1小时以上,但无心肌梗死 的客观证据,常为心肌梗死的前奏。 ④梗塞后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后一月内再发的心绞痛。 有缺血性心电图改变而无心肌酶学异常,病人有随时再发生梗 死的可能。 返 回 退 出
3)混合性心绞痛 混合性心绞痛是指劳力性心绞痛和自发性心绞痛同时存 在,具有劳力性心绞痛及自发性心绞痛的特点。为冠状动脉狭 窄使冠状动脉血流储备量减少所致。 临床上常将除稳定型心绞痛以外的各类型心绞痛称之为 “不稳定型心绞痛”,并将恶化型心绞痛及自发性心绞痛称之 为“梗死前心绞痛”。 返 回 退 出
㈣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⒈心电图检查 ⒉冠状动脉造影 ⒊放射性核素检查 返 回 退 出
⒈ 心电图检查 ⑴静息心电图 约50%以上病人为正常,也可有陈旧性心 肌梗死或特异性ST-T改变。 ⑵发作时心电图 绝大多数出现暂时性心肌缺血性ST段下 移,可见T波的倒置。变异型心绞痛发作时可出现ST段抬高。 ⑶心电图负荷试验 常用运动负荷试验,运动时增加心 脏负担以激发心肌缺血,出现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0.1 mV为阳性。 ⑷动态心电图 通过心电图连续监测,从中发现心电图 ST-T改变来协助对可疑心绞痛的诊断,同时还可将病人的活动 情况、症状、心电图改变相互对照。 返 回 退 出
⒉ 冠状动脉造影 具有确诊价值,并对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极为重要。冠 状动脉造影可显示冠状动脉主干及其主要分支,并能确定病变 部位、范围、程度等。 返 回 退 出
⒊ 放射性核素检查 利用放射性铊或锝显像所示灌注缺损提示心肌供血不足或 消失区域,对心肌缺血的诊断很有价值。 返 回 退 出
㈤诊断要点 有典型的心绞痛发作史的病人可作出诊断。症状不典型 者,可依据年龄、易患因素、心电图等检查也可确立诊断。必 要时可作放射性核素检查,冠状动脉造影确诊。 返 回 退 出
㈥治疗要点 ⒈发作时治疗 ⒉缓解期治疗 返 回 退 出
⒈发作时的治疗 ⑴休息 发作时立即休息,吸氧,酌情用镇静剂稳定情 绪。 ⑵药物治疗 硝酸酯类制剂作用迅速,可扩张冠状动脉, 增加心肌血供,同时扩张外周血管,减轻心脏负荷,为最有效 的终止及预防心绞痛发作的药物。常用药物有: ①硝酸甘油,0.3~0.6mg,舌下含服1~2分钟开始起作 用,持续时间约30分钟。 ②硝酸异山梨醇酯(消心痛),5~10mg,舌下含化,2~5 分钟起效,作用时间约2~3小时,可静脉应用。目前有供喷雾 吸入用的制剂。 返 回 退 出
⒉缓解期的治疗 ⑴一般处理 避免诱因,合理安排饮食数量和质量,积极 治疗及预防诱发或加重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脂血 症、糖尿病等。 ⑵药物治疗 选用作用持久、副作用小的抗心绞痛药物, 可单独、交替联合使用(缓解期常用药物)。 ⑶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对有适应证的心绞痛病人可作经皮 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或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 ⑷外科治疗 对病情严重、不适合作介入治疗或治疗效果 欠佳的病人,应及时作冠状动脉搭桥手术。 返 回 退 出
缓解期常用药物 ①硝酸酯制剂 如硝酸异山梨醇酯5~20 mg,3次/天,长 效硝酸甘油⒉5 mg, 2~3次/天。对夜间心绞痛发作者更好。 ②β受体阻滞剂 主要作用为降低心率及心肌收缩力,减 少心肌耗氧量。常用药物有:普萘洛尔(心得安)每次10mg,3 次/天,对支气管哮喘、心功能不全者禁用。阿替洛尔(氨酰心 安)1⒉5~25mg,2次/天,该药因可使血压下降,宜从小量开 始。美托洛尔(美多心安)25~50mg,3次/天。硝酸酯制剂与 β受体阻滞剂合用可提高疗效。 下一页 返 回 退 出
缓解期治疗常用药物 ③钙通道阻滞剂 主要作用抑制钙离子流入动脉平滑肌细 胞而扩张冠状动脉,解除冠状动脉痉挛;周围血管扩张降低心 脏后负荷;抑制心肌收缩力,减少心肌耗氧量;降低血粘度, 改善心肌微循环。对变异型心绞痛效果好。常用药物有:维拉 帕米80mg,3次/天,地尔硫卓30~90mg,3次/天。目前不主张 使用短效钙通道阻滞剂,如硝苯地平(心痛定),因其可反射性 增加心率,增加心肌氧耗。 ④抑制血小板聚集的药物 常用药物有阿斯匹林每日100~ 300mg口服,双嘧达莫(潘生丁)25~50mg,3次/天。 上一页 返 回 退 出
㈦护理评估 ⒈健康史 重点是评估胸痛。应详细询问疼痛的部位、性 质、程度、持续时间、有无诱发因素及缓解方式;有无出汗、 头晕、乏力;既往有无类似发作史。了解病人的生活方式、工 作性质、有无冠心病的易患因素。 ⒉身体评估 测量病人的心率、心律、心音、血压等。 ⒊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了解病人血脂、血糖、心电图、冠 状动脉造影等结果。 ⒋心理及社会评估 心绞痛病人,尤其是发作频繁者,易 产生焦虑或恐惧心理,评估时应加以注意。 返 回 退 出
㈧护理诊断 ⒈疼痛 与心肌缺血有关。 ⒉活动无耐力 与氧的供需失衡有关。 ⒊焦虑 与突发剧烈胸痛及惧怕再次发作有关。 ⒋知识缺乏 缺乏预防心绞痛发作的有关知识。 ⒌潜在并发症 心肌梗死。 返 回 退 出
㈨护理措施 ⒈病情观察 ⒉生活护理 ⒊用药护理 ⒋对症护理 ⒌心理护理 返 回 退 出
1.病情观察 监测心率、心律、血压、疼痛部位、性质、持续时间及疗效等,如疼痛性质发生变化,或心绞痛发作频繁、时间延长、加剧或出现心率减慢、血压波动、出冷汗、烦躁不安等应警惕心肌梗死的发生,要及时通知医师及早处理。 返 回 退 出
2.生活护理 ⑴休息:休息可降低心肌耗氧量,使心绞痛的发作减少或消失。发作时让病人立即停止一切活动、卧床休息、采取舒适体位、解开衣裤、嘱病人放松思想、减轻其不安情绪。避免重体力劳动及一切竞赛性运动。 ⑵饮食:宜进食低热量、低脂、高蛋白、丰富维生素、清淡易消化饮食,提倡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并注意少食多餐,避免刺激性食物,不饮浓茶和咖啡,戒烟酒。 返 回 退 出
3.用药护理 ⑴按医嘱用药:发作时立即给病人舌下含服硝酸甘油0.3~0.6mg。缓解期服用硝酸异山梨醇酯、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 ⑵观察药物疗效及副作用:使用速效硝酸酯制剂应告知病人舌下含化时,舌下保留一些唾液,让药物完全溶解,不要急于咽下。用药后可能出现面红、头晕、头胀痛等副作用,含药时宜平卧,以防低血压。使用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时,应密切注意脉搏,出现心动过缓时应及时与医师联系做相应的处理。 返 回 退 出
4.对症护理 缓解疼痛,指导病人采用放松技术,如缓慢深呼吸,全身肌肉放松。必要时给予吸氧。描记心电图。 返 回 退 出
5.心理护理 针对病人的顾虑耐心解释病情,在精神、工作及生活各方面给予帮助,心绞痛发作时应安慰病人 ,消除其紧张、焦虑情绪,减少心肌耗氧量,缓解症状。并与病人一起制定教育计划,帮助病人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 返 回 退 出
㈩健康教育 ⒈防治冠心病高危因素 积极治疗高血压病、高脂血症、 糖尿病。 ⒉ 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 以低热量、低脂、低盐、高纤维 素饮食为主,少量多餐。保持大便通畅。戒烟限酒。控制体 重。适当安排体力活动及煅炼,以不感疲劳、胸部不适及气急 为限度,但也不要过分限制活动使体重增加。 ⒊告知病人及家属生活起居问题中的注意事项 如洗澡、 洗脸、洗脚水冷热度适中,不宜在饱餐或饥饿时进行洗澡,时 间不宜过长,以防发生意外,睡觉注意空气流通等。 下一页 返 回 退 出
㈩健康教育 ⒋懂得心绞痛发作的自我保健 了解避免诱因及发作时自 我救治的基本知识。坚持遵医嘱定时、定量服药,不能擅自 加、减、停、换药,外出随身携带,家中常备硝酸甘油,盛放 应按规定,注意药物易取、防受潮、变质失效。服用β受体阻 滞剂时应注意禁忌证和副作用。特别在联合使用钙通道阻滞剂 时需自测脉博,有心动过缓或其他症状时应及时停药并及时到 医院就医。定期进行心电图、血糖、血压、血脂监测。 ⒌当病人疼痛时间延长,程度及性质加重,硝酸甘油不能 缓解或全身症状明显时应警惕心肌梗死发生,必须及时送医院 处理。 上一页 返 回 退 出
五、心肌梗死 ㈠概 述 ㈥治疗要点 ㈡病因及发病机制 ㈦护理评估 ㈢临床表现 ㈧护理诊断 ㈨护理措施 ㈣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㈩健康教育 ㈤诊断要点 返 回 退 出
㈠概 念 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 )是指在冠 状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 应部位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缺血导致心肌坏死。临床表现为剧 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血清心肌酶谱升高,特征性心电图改 变,出现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和心功能不全等。是冠心 病的严重类型。 返 回 退 出
㈡病因与发病机制 心肌梗死的基本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当冠脉动脉管 腔严重狭窄>75%,而侧支循环尚未充分建立,一旦血液供应 减少或中断,使心肌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时间达1小时以上, 即可发生心肌梗死。原因常见于: ⒈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出血,管腔内血栓形成, 管壁持续性痉挛,造成管腔闭塞。 ⒉出血、脱水、休克、外科手术或严重心律失常使心排血 量骤降,冠状动脉血流量锐减。 ⒊过度劳累、情绪激动使心肌耗氧量剧增,冠状动脉血液 供应不足。 下一页 返 回 退 出
㈡病因与发病机制 流行病学:本病男女之比约为2~5∶1,40岁以上占绝大多 数,冬春季节多发,北方发病率高于南方。发病危险因素有原 发性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用力大便等。 冠状动脉闭塞大致需6小时后才会出现明显的组织学改变, 梗死部位心肌呈灰白或淡黄色,急性心肌梗死约需6~8周才能 完全愈合。 上一页 返 回 退 出
㈢临床表现 与梗死面积的范围、大小、部位、侧支循环建立情况密切相关。 ⒈先兆症状 ⒉症状 ⒊体征 ⒋并发症 返 回 退 出
⒈先兆症状 约有半数以上的病人在发病前数日至数周出现乏力、胸部 不适、活动时心悸、气促、心绞痛等症状。心绞痛发作的性质 改变、发作次数更频繁,程度严重,持续时间更长,硝酸甘油 疗效差,诱因不明显。此时心电图呈明显缺血性改变。如发现 先兆及时处理,可使部分病人避免发生心肌梗死。 返 回 退 出
⒉症 状 ⑴疼 痛 ⑵全身表现 ⑶胃肠道症状 ⑷心律失常 ⑸低血压和休克 ⑹心功能不全 返 回 退 出
⑴疼痛 是最早出现的最为突出的表现。其部位、性质及放射大多 与心绞痛相似,但程度更重,病人常恐惧、烦燥不安、大汗淋 漓,伴压榨、窒息、濒死感。时间长达数小时或数天,服用硝 酸甘油及休息疼痛不能缓解。常发生于清晨或安静时,多数诱 因不明显。少数病人疼痛可向颈部、上腹部、背部等处放射。 个别心肌梗死病人可无疼痛,开始即表现为心功能衰竭或休 克。 返 回 退 出
⑵全身表现 病人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大汗,常有中、低热,持续约 一周左右,亦常出现心动过速或过缓。 返 回 退 出
⑶胃肠道症状 常见恶心、呕吐和上腹部胀痛,重者有呃逆。 返 回 退 出
⑷心律失常 绝大多数病人并发有心律失常,多发生在发病初1~2周 内,尤以24小时内发生率最高。前壁心肌梗死易发生室性心律 失常,以室性期前收缩最多见,特别是成对的、频发的、多源 的或呈R on T现象的室早及短暂的、阵发性室速,多为心室颤 动的先兆。下壁心肌梗死易发生房室传导阻滞。 返 回 退 出
⑸低血压和休克 疼痛时血压下降,如疼痛缓解而收缩压仍低于80mmHg,病 人表现为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细速、大汗淋漓、烦燥不 安、皮肤湿冷、尿量减少,神志迟钝,则为休克表现。如无其他原 因,应考虑心源性休克。多发生在病后数小时至一周内,发生率 约为20%。 返 回 退 出
⑹心功能不全 绝大多数为左心功能不全,可见于病初几天或疼痛、休克 好转阶段,为梗死后心肌收缩力显著下降或不协调所致,表现 为程度不同的呼吸困难、咳嗽、发绀、烦燥等左心衰竭症状, 重者出现急性肺水肿。随后还可能出现右心衰的表现。 返 回 退 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