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 likes | 406 Views
校園樹冠層生物的調查. 主 持 人:張毓禎 共同主持人:洪照坤、 施在峯 嘉義市北興國中. 背景資料. 校園與附近社區內的綠地擁有許多大樹,每年吸引了許多動物在樹冠層中活動。 學校聯課活動中有一項爬樹運動課程。 欲了解校園樹冠層的生物族群的變化情形。 親身體驗老樹的生命力 。. 研究目的. 一、校園老樹的普查與地圖位置標記 二、老樹登高的可行性調查 三、親親大樹的師生訓練 四、分區進行樹冠層生物田野調查與族群密度估算
E N D
校園樹冠層生物的調查 主 持 人:張毓禎 共同主持人:洪照坤、 施在峯 嘉義市北興國中
背景資料 • 校園與附近社區內的綠地擁有許多大樹,每年吸引了許多動物在樹冠層中活動。 • 學校聯課活動中有一項爬樹運動課程。 • 欲了解校園樹冠層的生物族群的變化情形。 • 親身體驗老樹的生命力 。
研究目的 一、校園老樹的普查與地圖位置標記 二、老樹登高的可行性調查 三、親親大樹的師生訓練 四、分區進行樹冠層生物田野調查與族群密度估算 五、樹冠層昆蟲及鳥類族群動態與種間關係調查 六、建立網路資料庫
文獻探討 • 國內爬樹專家蘇俊郎先生曾經說過:「爬樹能讓小朋友學習獨立,還可以學習用三度空間來思考事情,這樣心胸也會變得更加開闊。」如何在不釘釘子、不擦傷樹身的前提下,爬上數十公尺高的樹頂進行觀察與拍照,的確需要學習。爬樹不只要學技巧,更要學習尊重森林(賴明洲,1999)。
目前已知的生物種類中,有百分之六十以上是棲息於樹冠上,唯有透過全民的教育才能達成生態的永續經營(林曜松,1999)。 • 學校能夠就週遭綠地的大樹,進行教學用途的規劃,不僅可以培育保護家園的幼苗並體會生物多樣性保育的知識,更可以發展成學校本位的特色(金恆鑣,2002)。
研究方法 一、樹木調查方法(黃增泉,1972) • 定性研究:植物集中、分散度 定量研究:分枝數、遮蔭程度 • 分枝數:以眼睛可以分辨出分枝為基準 • 遮蔭程度:利用照度計測量; • (無樹蔭下照度-樹蔭下照度)/無樹蔭下照度
二、昆蟲調查法(楊平世、吳文哲、洪淑彬,1996)二、昆蟲調查法(楊平世、吳文哲、洪淑彬,1996) • (1) 掃網法:以直徑約20至40公分的捕蟲網,捕 捉躲藏低層葉片間的昆蟲 • (2) 食物誘集法:以發酵過的水果當誘餌,以吸 引昆蟲前來吸食 • (3) 樹型掉落法:調查樹幹上爬行昆蟲種類及數量 • (4) 目視觀察法:辨識樹洞中不易捕捉的昆蟲 • (5) 誘蟲黏貼法:利用黃色黏紙吸引昆蟲黏著於 紙上,作為昆蟲種類及數量定 量 (6)飛型攔截陷阱:調查樹冠叢附近飛翔的昆蟲
研究步驟 • 利用每月兩次週三下午2:30~4:00的社團活動時間及隔週週六8:30~11:30進行活動,並以數位相機拍照來輔助調查。
研究流程 招募學生 爬樹技術與調查方法的練習 分區昆蟲調查 分區樹木調查 分布地圖 資料分析 撰寫報告 推廣
研究成果 • 一、任務分組 • 學生共分成器材組、架設組、安全組、調查及攝影組、統計組。 • 教師群則分為爬樹指導組、調查攝影組、資料分析組。 • 二、基礎爬樹及調查訓練 • 聘請彰化師大林宗歧教授指導。 • 教師指導學生進行爬樹練習。
三、完成校園大樹的普查及標記 • 四、完成校園調查點的分區及觀察點的架 • 設,校園共分成四大調查區,每區選 • 取2個固定觀察點進行調查 • 五、校園鳥類調查結果 • 六、樹冠層昆蟲實地調查結果 • 七、開放性問卷調查結果
謝謝聆聽 敬請指教
C1 C2 D1 B2 D2 B1 A2 A1
問卷內容分析結果 • 1.願意參與連續的課程(100%) • 2.很辛苦但很好玩(89.1%)、風景很美(39.1%) 、可以看到很多昆蟲(73.9%) • 3.增加許多昆蟲名詞(67.4%) 、躲藏許多生物(82.6%) • 4.只知躲藏樹幹、葉子下轉變成遮蔭程度越明顯躲的越多(54.3%) ,樹枝分叉處(71.7%) • 5.知道找到的昆蟲對農作物有危害(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