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 likes | 814 Views
第一编 文学范围内的比较研究. 第一章 文类学 第二章 主题学 第三章 译介学 第四章 形象学 第五章 思潮流派比较研究 第六章 类型学 第七章 比较诗学. 第一章 文类学. 文类学(英文 genology ,法文 génologie ,又译为文体学、风格学和体裁学)是从法文 génre 演变而来。在 génre 的原义中,与文类学有关的主要有三层含义:一是文学艺术的种类、体裁;二是风度、态度;三是趣味、口味。
E N D
第一编 文学范围内的比较研究 第一章 文类学 第二章 主题学 第三章 译介学 第四章 形象学 第五章 思潮流派比较研究 第六章 类型学 第七章 比较诗学
第一章 文类学 • 文类学(英文genology,法文génologie,又译为文体学、风格学和体裁学)是从法文génre演变而来。在génre的原义中,与文类学有关的主要有三层含义:一是文学艺术的种类、体裁;二是风度、态度;三是趣味、口味。 • 它是指从跨民族、跨文化、跨文类的角度对文类自身的特点以及与其相适应的内容、形式和风格进行共时或历时两方面的研究探讨。文类学的总体研究包括了对文类的定义、特点、划分、起源、演变和与之相适应的内容、形式和风格等方面的具体探讨。文学史上不少问题只有从文类学角度才能发现其独特意义;文类学研究的困难首先表现在文类划分的困难。 • 文类学研究的核心是文类自身以及与之相适应得内容、形式和风格特点。 • 文类学研究概观
一、影响研究的文类学研究 • 梵第根《比较文学论》中一章“文体与作风”强调文类研究。他要求事实联系的实证主义方法,研究体裁、风格等超越国界、语言界限的流传影响、假借。 • 基亚《比较文学》第二章谈及“文学类型的命运”,第四章“类型”谈各类作品。
二、平行研究的文类学 • 作为这类研究的先导,韦勒克与沃伦《文学原理》(第十七章与第十九章)最早就有所表现。后来的美国学者维斯坦因《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1973)第五阐谈体裁,强调其研究的重要性。
文类学研究的范围 • 比较文学的文类研究着重研究各国和各民族文学中的类型、体裁、风格的同异及相互关系,比较研究各种文类理论和实用批评。
文类学研究的种类 • 一、文学的分类。 • 二、文学体裁研究。 • 三、文类理论批评。 • 四、文类的实用批评。 • 五、文学风格的研究。
文类比较研究的主要路径 • 一、影响研究方面,探讨一种体裁、文体如何流传到中国或从中国流传到他国,以及在流传过程中的种种变异,即探究其渊源、传播、模仿、接受、演化、变异等。
二、平行研究方面。研究同类体裁在不同民族文学中的不同发展过程,探究其异同,研究不同民族文学之间不同体裁的美学关系。二、平行研究方面。研究同类体裁在不同民族文学中的不同发展过程,探究其异同,研究不同民族文学之间不同体裁的美学关系。
什么是主题学研究 • 主要探讨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不同作家对于同一主题、题材、情节、人物典型的不同处理,重点在于研究对象的外部——手段和形式。 • 梵第根说:“主题学研究的是各国文学互相假借的题材。
中国忧患主题代表作家 《呐喊》自序 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西方忧患主题的代表作家 • 诗人奥登的评价:“他和我们时代的关系,最近似但丁、莎士比亚、哥德与他们时代的关系 ” • 卡夫卡的作品代表著现代人的疏离与寂寞、孤独与绝望,在困境中不断探求、寻索出路,却往往发现生命的怪诞与荒谬;人,发现自己处在世界庞大组织底下,竟然无路可走。 • 卡夫卡三个妹妹后来都死于纳粹集中营,生前默默无名的他却早已成为他身后苦难世界的一则预言和寓言。很少有作家的名字化为形容词被收入字典,kafkaesque成了荒诞、恐怖的代名词。
主题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 1、人物形象的演变史, • 2、主题与母题。 • 3、题材史研究,研究不同作家对相同题材的不同处理。 • 4、情境situation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一种典型格局。 • 5、意象,在主题学中,是指某一民族中具有特定意义的文学形象或文化形象。 • 6、套语,惯用语,其背后蕴含着特定民族的文化内涵。
文学作品跨国界的流传现象 • 元代作家李行道的杂剧 《灰阑记》 • (《包待制智勘灰阑记》
国内的主题学研究分类 • 1,母题研究。母题是主题学最基本的研究对象。 • 2,主题研究。指主题的相互取舍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研究同一主题在文学史上的不断重复和演变,不同作家对于同一主题的接受与处理。 • 3,情境研究。文学作品中的情境实际上也是一种典型的人生境遇。 • 4,另外还有意象研究和套语研究。
中西爱情主题比较 罗密欧与朱丽叶
西方爱情诗很大一部分是对爱的力量、价值的表达,升华为一种哲理探讨;中国爱情诗大多是实实在在的独守空房的孤寂,双双厮守的愉悦 。 《维纳斯与被三美神解除武装的马尔斯》 达维特
爱的哲学(雪莱) • 出山的泉水与江流汇合, • 江河又与海洋相通, • 天空里风与风互相渗透, • 融洽于甜蜜的深情。 • 万物遵循同一条神圣法则, • 在同一精神中汇合, • 世界上一切都无独而有偶, • 为什么我和你却否? • 看高高的山峰亲吻蓝空, • 波浪和波浪相拥相抱, • 没有一朵姐妹花会被被宽容, • 如果竟轻视她的弟兄, • 灿烂的阳光抚抱大地, • 明丽的月华亲吻海波, • 一切甜美的天工有何价值, • 如果,你不吻我?
你好象一朵花儿(海涅) • 你好象一朵花儿, • 这样温柔、纯洁、美丽, • 我凝视着你,一丝哀愁, • 悄悄潜入我的心底。 • 我愿在你的头上, • 轻轻放上我的手, • 祈祷上帝永远保佑你, • 这样纯洁、美丽、温柔
公园里(普列维尔) • 一千年一万年 • 也难以诉说尽 • 这瞬间的永恒 • 你吻了我 • 我吻了你 • 在冬日朦胧的清晨 • 清晨在蒙苏利公园 • 公园在巴黎 • 巴黎是地上的一座城 • 地球是天上的一颗星
祈祷(俄·莱蒙托夫) • 圣母啊,现在我站在你圣像前, • 明亮的光轮前,向你虔诚祈祷, • 不是带来感谢,不是祈求拯救, • 不是忏悔,不是战斗前的祝告。 • 更不是为了我自己漠漠的心——, • 这人世上孤苦的流浪人的心, • 而是想要把这纯真的女郎, • 交给冷酷世界的热情维护人。 • 愿你用幸福招拂美好的心灵, • 愿你赐与她满怀眷恋的侣伴, • 给善良的心一个期待的世界, • 明朗欢乐的青春,平静的晚年。 • 当最后离别的时刻来临时, • 在沉静的午夜或嚣嚷的清晨, • 愿你派一个最圣洁的天使, • 到病榻前接引她美丽的灵魂。
灿烂的星(英)济慈 灿烂的星!我祷求象你一样坚定— 但我不愿意高悬夜空,独自辉映, 并且永恒地睁着眼睛, 象自然间耐心的、不眠的隐士, 不断望着海涛,那大地的神父, 用圣水冲洗人所卜居的岸沿, 或者注视飘飞的白雪,象面幕, 灿烂、轻盈、覆盖着洼地与高山— 啊,不,—我只愿坚定不移地, 以头枕在情人酥软的胸脯上, 永远感受到它舒缓的降落、升起, 而醒来,心里充满甜蜜的激荡, 不断、不断听着她细腻的呼吸, 就这样活着—或者昏迷地死去。
思念(马克思) • 燕妮,即使大地盘旋飞翔, • 你比太阳和天空更光亮。 • 任凭世人把我无限责难, • 只需你对我爱,我一切甘当。 • 思念比永恒的宇宙要久长, • 比太空的殿宇还高昂, • 比幻想之国还更加美丽, • 焦急的心灵—深过海洋。 • 思念无边,无穷无尽, • 你给我留下来的形象—, • 象似神灵塑造的一样, • 使我永远把你记在心上。 • 你值得思念,但思念一词 • 无力表达我热烈的心肠, • 可以说,思念似我在燃烧, • 在我的心中永远永远激荡。
红红的玫瑰(彭斯) • 啊,我爱人象红红的玫瑰, • 它在六月里开放, • 啊,我爱人象一支乐曲, • 美妙地演奏起来。 • 你是那么美,漂亮的姑娘, • 我爱你那么深切, • 我要爱你下去,亲爱的, • 一直到四海枯竭。 • 直到四海枯竭,亲爱的, • 到太阳把岩石烧裂, • 我要爱你下去,亲爱的, • 只要是生命不绝。 • 再见吧—我唯一的爱人, • 我和你小别片刻, • 我要回来,亲爱的, • 即使是万里相隔。 罗伯特·彭斯(1759 - 1796)
春怨(唐·金昌绪) • 打起黄莺儿, • 莫叫枝上啼。 • 啼时惊妾梦, • 不得到辽西。
金昌绪的《春怨》以啼鸣惊梦,责鸟怨春的情境,委婉表达闺妇思念远方丈夫的情感。金昌绪的《春怨》以啼鸣惊梦,责鸟怨春的情境,委婉表达闺妇思念远方丈夫的情感。 • 但普希金的直露,梦醒后的失落、痛苦,向爱情的恳求都直接写来。这是普希金为初恋对象巴库尼娜写的。她是普希金皇村学校的同学的姐姐,天生丽质,风姿绰约。普希金为她写了20首情诗,其中有一名句:“即使死去,也要爱到死”。情感非常热烈。
中西爱情诗内容 • 在爱情的内容上:西方爱情诗主要表现婚前的爱情追求,欢欣和喜悦,中国爱情诗主要表现婚后的爱情哀怨、苦恼和忧伤。
悼亡主题 • 西方专为怀念亡妻的悼亡诗极少,弥尔顿的悼念亡妻的诗是西方文学中少有的例外 。相反,在中国这类诗歌却很多,从《诗经 • 邶风• 绿衣》和《唐风• 葛生》开始,历经汉魏六朝、唐宋明清,一直绵延不绝,其中,潘岳的《悼亡诗》、元稹《遣悲怀三首》、苏轼《江城子》等等都是名篇。
弥尔顿(John Milton. 1608–1674) • On His Deceased Wife METHOUGHT I saw my late espous'ed SaintBrought to me like Alcestis from the grave,Whom Joves great Son to her glad Husband gave,Rescued from death by force though pale and faint.Mine as whom washed from spot of child-bed taint,Purification in the old Law did save,And such, as yet once more I trust to haveFull sight of her in Heaven without restraint,
《悼亡妻》 • 我想我看见了刚辞世的妻从墓穴回到我的身旁,犹如阿尔塞斯蒂被朱庇特伟大的儿子强硬地从死神手中救出尽管虚弱、苍白,但和圣女一样我的妻,洗净了产床上的斑斑血渍得以从古戒律的净身礼中获救。我相信这样的她一定能够让我在天国,再次无所阻碍的把她的面容瞻睹
潘岳《悼亡诗》(南北朝) 皎皎窗中月,照我室南端。清商应秋至,溽暑随节阑。 凛凛凉风升,始觉夏衾单。岂曰无重纩,谁与同岁寒。 岁寒无与同,明月何胧胧。展转眄枕席,长簟竟床空。 床空委清尘,室虚来悲风。独无李氏灵,髣髴睹尔容。 抚衿长叹息,不觉泪沾胸。沾胸安能已,悲怀从中起。 寝兴目存形,遗音犹在耳。上慙东门吴,下愧蒙庄子。 赋诗欲言志,此志难具纪。命也可奈何,长戚自令鄙。
《遣悲怀》三首--元稹(779-831年)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昔日戏言身后事,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苏轼(1037~1101) 江城子 •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Came vested all in white, pure as her mind:Her face was vailed, yet to my fancied sight,Love, sweetness, goodness, in her person shinedSo clear, as in no face with more delight. But O as to embrace me she enclinedI wak'd, she fled, and day brought back my night.
她一身洁白地走来,洁白得像她的思想笼着面纱,但我却能依稀看见她周身闪现着的爱意、温柔和善良如此清晰,别的脸上再也找寻不到这般畅朗然而,啊!正当她走近并要将我拥抱我醒来,她消失了,白昼带回了我的黑暗她一身洁白地走来,洁白得像她的思想笼着面纱,但我却能依稀看见她周身闪现着的爱意、温柔和善良如此清晰,别的脸上再也找寻不到这般畅朗然而,啊!正当她走近并要将我拥抱我醒来,她消失了,白昼带回了我的黑暗
法国学者谈译介学 • 梵第根《比较文学论》指出:“在大多数场合里,翻译便是传播的必要工具。而译本的研究更是比较文学的大部分工作的必不可少的大前提。” • 基亚《比较文学》视其译介学为比较文学的中心问题。 • 布吕代尔的《什么是比较文学?》文学本身是对生活的翻译,翻译是创造发明的学校。
传统翻译研究可分三类 • 1.属外语教学范畴,探讨对外语的理解与表达。 • 2.属翻译理论范畴,对翻译活动进行理论上归纳与提高。 • 3.属翻译史范畴,对各种翻译活动和现象作历时性描述
各国学者论翻译研究 • 意大利梅雷加利:“翻译……是比较文学优先研究的对象。” • 德国学者霍斯特·吕迪格:比较文学应当特别重视各国间文学交流的媒介。 • 罗马尼亚迪马认为翻译“是传播一切有价值的文学作品的重要手段” • 斯洛伐克朱里申《文学比较研究论》有一节“翻译作为文学联系的形式”。 • 苏珊·巴斯奈特认为应当重新审视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之间的关系问题了,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已经过时,充其量可以从属于翻译研究学科。 。
译介学 不同于传统的翻译研究 • 1、研究角度多把其对象(译者、译品和翻译行为)置于两个不同民族文化或社会背景下,审视和阐发其交流特性和过程; • 2、研究重点是语言转换过程中表现的两种文化和文学的交流,相互理解和交融,相互误解和排斥,及因误释而导致的文化扭曲与变形; • 3、研究目的是把翻译看作研究对象,把任何翻译行为的结果都作为既成事实来接受,由此展开研究分析。
翻译研究中的创造性叛逆 • 表面上是由于翻译,实质上是两个文化碰撞的必然发生的作品的扭曲变形。 • 因为语言转换过程中不可能完全对应 ; • 因为译者个人情感的必然渗入 ; • 因为两个文化圈具有不同的价值体系。
译者的创造性叛逆 • 1、个性化翻译,译者总有自己的翻译目标和原则。 • 2、误译与漏译,是无意识的,却有其独特价值。 • 3、节译与编译,属于有意识创造性叛逆。 • 4、转译与改编,是特殊型创造性叛逆。
翻译研究中的创造性叛逆的几种情况 • 译者的创造性叛逆 • 读者接受者的创造性叛逆,属于一种再创造 • 接受环境的创造性叛逆。
翻译文学的重新认识 • 译者是原著的读者,还是原作生命的延伸形式译作的作者; • 译者通过自己理解对原作进行再创造; • 他是文学传播的接受者,也是输出者。 • 文学翻译是一种创造。
翻译理论新发展 • 英国学者斯坦纳《通天塔——文学翻译理论研究》提出“理解也是翻译”的观点。 • 埃文-佐哈尔提出了“多元化理论”。 • 托利论文集《翻译理论探索》指出翻译研究要充分考虑到译入语的作用 。 • 安德烈·列弗威尔提出了“折射理论”。
近代翻译文学及其影响 • 19世纪中叶以来,随着外国资本的强力入侵和中西文化交往的渐次展开,西方文学借助翻译这一中介大量涌入华夏,严格意义上的翻译文学由此登陆中国。 • 近代出现了梁启超、严复、林纾、苏曼殊、鲁迅、周作人兄弟、胡适、陈独秀、周桂笙和刘半农等译坛大家,其中以林纾和严复影响最大。 苏曼殊 梁启超 苏曼殊
林纾:成就最高的近代翻译家 • 1898年林纾与王寿昌合作,翻译了法国作家小仲马的《巴黎茶花女遗事》(今通译为《茶花女》),产生很大影响。之后一发而不可收,专门从事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直到他去世。在25年当中,他共翻译外国文学作品184种之多(包括未刊的23种),约1200多万字,近300册,且绝大多数是长篇小说。后来,商务印务馆将林纾所翻译的小说编为“林译小说丛书”发行,风靡全国。 “林译小说”涉及英、法、美、德、俄、希腊、挪威、瑞士、日本、比利时、西班牙等许多国家的作品,介绍了托尔斯泰、莎士比亚、狄更斯、雨果、大仲马、小仲马、易卜生、塞万提斯等许多世界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曾指出“在中国,恐怕译了40余种世界名著的人,除林先生外,到现在还不曾有过一个”。林纾自己不懂外文,完全靠与精通外语的人合作(经常与林纾合作的有20余人)。
林译小说的特点 • ( 1 )有明显的倾向性。林纾的早期译作,所介绍的大多数是接近于批判现实主义的,或者向社会的不平挑战的作家。 • ( 2 )林纾翻译的小说几乎全是采取与人合译方式进行的。 • ( 3 )运用“古文”来意译西方文学,体现了林纾的译书风格。 • ( 4 )运用序、跋等对原作的意义或艺术进行阐释或赏析,借题发挥,抒爱国之情。 • ( 5 )后期的译作对原著的选择还不够严谨,显得较庞杂,译文上存在删改、错误之处。
严复在近代翻译文学史上的贡献 • 严复对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有两大贡献:一是他翻译的西方社会科学名著,二是他提出的翻译理论。 • 1897年,严复翻译了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天演论》。它译自赫胥黎《进化论与伦理学》中的《序论》与《本论》,于1898年发行单行本。《天演论》的问世,有如一声惊雷,震动了整个思想界、文化界。一时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败”的进化论观点深入人心,成为当时与封建顽固派进行斗争的思想武器,也是当时进行维新变法、救亡图存的理论基础。
20世纪西方文学的深刻影响 • 西方文学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影响几乎是全方位的,任何一种文体的任何一次变化没有不汲取西方文学营养的。自此,中国文学通过交流、借鉴也自觉加入到了世界文学的总体格局中。 • 20世纪,西方的各种文学思潮汹涌而至,西方文论全面进入,以至国人满怀忧虑地大呼:中国文学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