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0 likes | 1.33k Views
學習目標的撰寫. 學習目標的心理學理論. 有關的概念與研究背景 學習目標的分類 認知學習領域 心理動作 ( 或技能 ) 學習領域 情意學習領域 人際關係技巧學習領域 各類學習之間的相互關聯性與主次關係. 有關的概念與研究背景. 各科教師的任務為根據總教育目標,制訂各門課程的總教學目標 ( 課程目標 ) ,並為實現課程目標設計每個教學單元的目標 ( 單元目標 ) 。 學習目標 (learning objectives) 是單元目標的進一步分解,為單元教學目標的具體、明確的敘述。 單元目標較學習目標為概括性。. 教育目標→課程目標→單元目標→學習目標
E N D
學習目標的心理學理論 • 有關的概念與研究背景 • 學習目標的分類 • 認知學習領域 • 心理動作(或技能)學習領域 • 情意學習領域 • 人際關係技巧學習領域 • 各類學習之間的相互關聯性與主次關係
有關的概念與研究背景 • 各科教師的任務為根據總教育目標,制訂各門課程的總教學目標(課程目標),並為實現課程目標設計每個教學單元的目標(單元目標)。 • 學習目標(learning objectives)是單元目標的進一步分解,為單元教學目標的具體、明確的敘述。 • 單元目標較學習目標為概括性。
教育目標→課程目標→單元目標→學習目標 • 學習目標亦稱行為目標,為對學習者透過教學以後將能作什麼的一種明確的、具體的描述。 • 學習目標主要描述學習者透過學習以後預期產生的行為變化,而不是老師的教學計畫。(例子,p.150)
內容分析與目標編寫間的關係 教學內容 分析 教學目標 編寫
學習目標的分類 • 認知(cognitive) • 心理動作(技能)(psychomotor) • 情意(affective) • 人際關係技巧(interpersonal skills learning)
認知學習領域 • Bloom的認知歷程分類: • 知識(knowledge):對訊息的回憶 • 理解(comprehension):用自己的語言解釋訊息 • 應用(application):將知識運用到新的情境中 • 分析(analysis):將知識分解,找出個部分之間的關聯性 • 綜合(synthesis):將知識各部分重新組合,形成一個新的整體 • 評鑑(evaluation):根據一定標準進行判斷
相同之處 • Bloom所稱之教育目標與Gagne所稱之學習結果是相通的 • 均把認知領域的學習分成不同層次,認為「知識(語文資訊的回憶)」僅是教學的最低要求。教學上應重視學習者智能技巧與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 • 把智能技巧的學習排成由低而高的不同層次,層次的分類是累積性的,表現為每一層次的行為包含了較低層次的行為。
相異之處 • Bloom分類系統便於引導全面描述教學目標和評定教學,但未揭示各級層次智能技巧的心理機制,而無法引導教師用什麼方法或提供什麼條件來實現教學目標。對課程開發中的內容分類有用。 • Gagne的分類系統可彌補Bloom分類系統的缺失。對實際教學計畫與評量更有用。
心理動作(或技能)學習領域 • Harrow將心理動作學習由低而高分成四類: • 反射動作 • 基礎性的基本動作 • 知覺能力:對所處環境中刺激所做的觀察和理解,並做出相對應調節動作的能力。 • 體力:動作的耐力、力量、靈活性和敏捷性。 • 技巧動作:熟練完成複雜動作的能力。 • 有意交流:傳遞感情的體態動作,亦稱肢體語言。包括:反射性及習得的動作。
Kibler所提心理動作領域的分類 • 臂、肩、腳、腿的全身動作 • 手和手指、手和眼、手和耳、手、眼、腳的精細協調動作 • 臉部表情、手勢、肢體動作的非語言性表達 • 言語行為及其與手勢的協調。
Simpson將動作技巧的學習目標分為(運用最廣): • 知覺(perception):瞭解與某動作技巧有關的知識、性質、功用 • 準備狀態(set):為適應某動作技巧的學習做好心理上、身體上和情緒方面的準備 • 指導下的反應(guided response):能在教師指導下表現有關動作的行為
機械作用(mechanism):經過一定程度的練習,要掌握的動作已形成熟練的技能。機械作用(mechanism):經過一定程度的練習,要掌握的動作已形成熟練的技能。 • 複雜的外顯反應(complex overt response):能用最少的時間和精力表現全套動作技巧,一氣呵成。 • 適應(adaption):練就的動作具有應變能力,能適應環境條件及要求的變化。 • 創作(origination):學習某動作技巧的過程中形成了一種創造新動作技巧的能力。
情意學習領域 • Krathwohl所提情意目標的分類 • 接受或注意 • 反應 • 價值評定 • 組織 • 形成品德
人際關係技巧學習領域 • 尋求與提供訊息 • 提議 • 支持和擴充 • 引導和阻止發言 • 異議 • 摘要
心理動作學習 認知學習 人際關係 技巧學習 情感學習 各類學習之間的相互關聯性與主次關係
學習目標的編寫方法 • 基本要求 • 說明具體的行為,以便教師能觀察學生,瞭解教學目標是否已經達到。 • 說明產生上述行為的條件 • 指出評定上述行為的標準
ABCD模式編寫學習目標 • 確定教學對象(A,即audience) • 說明透過學習後,學習者應能做什麼(B,即behavior) • 說明上述行為在什麼條件下產生(C,即conditions) • 規定評定上述行為的標準(D,即degree)
具體編寫方法 • 對象與行為的描述 • 學習目標描述中首先應確定教學對象 • 說明學習者透過一定的學習後,應獲得怎樣的能力 • 行為的描述應該是具體可觀察的特徵,應避免使用諸如:「知道」、「理解」、「掌握」、「欣賞」等涵意較廣的動詞來描述行為 • 描述行為的基本方法為動賓結構的短語:行為動詞(action verb)為說明學習的類型;賓語則說明學習的內容
條件的描述:條件指學習者表現行為時所處的環境等因素。學習活動本身常容易被看成作為描述學習結果的一種條件;而學習目標中所謂的條件是用以評定學習結果的約束因素,說明在何種條件下來評定學習成績。條件的描述:條件指學習者表現行為時所處的環境等因素。學習活動本身常容易被看成作為描述學習結果的一種條件;而學習目標中所謂的條件是用以評定學習結果的約束因素,說明在何種條件下來評定學習成績。 • 環境因素 • 人的因素 • 設備因素 • 信息因素 • 時間因素 • 問題明確性的因素
標準的描述:標準指作為學習結果的行為可被接受的最低衡量依據。標準的描述:標準指作為學習結果的行為可被接受的最低衡量依據。 • 基本部分和選擇部分 • 內外結合的描述:先用描述內部過程的術語陳述教學目標,後用可觀察的行為作例子使目標具體化。(Gronlund,1978) • 教學過程和學習結果的區別。
Gronlund所提撰寫教學目標的方法 • 列出教材大綱 • 依據認知、技能、情意分類系統草擬一般教學目標 • 查閱有關教學目標的資料 • 撰寫具體目標 • 行為的描述應具有可觀察的特徵 • 具體目標的寫法是行為動詞加上學習內容
每項一般目標都要列出足夠的具體目標,來描述學生的行為是否可以達成該項目標,具體目標要和一般目標緊密結合。每項一般目標都要列出足夠的具體目標,來描述學生的行為是否可以達成該項目標,具體目標要和一般目標緊密結合。 • 對於高層次的目標、較複雜的目標及不易觀察的情意目標,均不能予以忽視。 • 如有需要可修改一般目標。
情意目標的撰寫 • 編寫成具有可觀察性和可測量性的學習目標有其困難度,僅能透過「觀察的」來間接推斷情意目標是否達成。即將學習者的具體言行看成是思想觀念的外在表現。 • 情意目標編寫中,應儘量避免使用如「增強…意識」、 「培養…態度」 、 「提高…欣賞能力」等抽象術語,應採具體的、可觀測的、甚至是可測定的行為動詞來描述。
同意、爭辯、贊成、承擔…職責、迴避、合作、辯護、駁斥、參加、幫助、提供…幫助、拒絕、分享、主動做…、專注同意、爭辯、贊成、承擔…職責、迴避、合作、辯護、駁斥、參加、幫助、提供…幫助、拒絕、分享、主動做…、專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