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9

第三章

第三章. 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 3 - 1 、误差及产生的原因. 一、误差 定量分析中,测定结果与真实结果不一致所造成的差异 。 二、分类 1. 系统误差 由某些固定因素造成 的误差 。 按产生原因,又分三种。. 3 - 1 、误差及产生的原因. ① 仪器和试剂误差: 由于仪器不准或试剂不纯所造成。 ②方法误差: 系分析方法不完善造成。 ③操作误差: 因操作不当而产生。. 特点 :. 重现性、单向性 、可测性 。 可通过校正后除去. 3 - 1 、误差及产生的原因. 2. 随机误差(偶然误差)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三章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三章 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

  2. 3-1、误差及产生的原因 • 一、误差 定量分析中,测定结果与真实结果不一致所造成的差异。 • 二、分类 1.系统误差 由某些固定因素造成的误差。 按产生原因,又分三种。

  3. 3-1、误差及产生的原因 ①仪器和试剂误差:由于仪器不准或试剂不纯所造成。 ②方法误差:系分析方法不完善造成。 ③操作误差:因操作不当而产生。 特点 : 重现性、单向性 、可测性 。 可通过校正后除去

  4. 3-1、误差及产生的原因 2. 随机误差(偶然误差) 由某些偶然因素所造成的误差。 特点:与系统误差恰好相反。 3. 过失误差 由于分析者粗心马虎造成的误差。

  5. 3-2、准确度和精密度 • 一、准确度 测定值与真实值相互接近的程度。 通常用“绝对误差”或“相对误差”来衡量。 1.绝对误差 测定值(x)与真实值(T)之 差,用Ea表示: Ea = x - T

  6. 3-2、准确度和精密度 显然: 若 Ea > 0,表明 X>T,结果偏高; 若 Ea < 0,表明 X<T,结果偏低。 2.相对误差 绝对误差与真实值之比,用Er表示 Er = Ea/T × 100%

  7. 3-2、准确度和精密度 • 两相比较,后者更能反映结果的准确性。 如:称2g物体为3g,Ea=3-2=1(g) Er= =50% 称200g物体为201g,Ea=201-200=1(g) Er= =0.5% 故常用Er表示测定结果的准确度。

  8. 3-2、准确度和精密度 • 二、精密度 某测定值与测定平均值相互接近的程度。 通常用“偏差”来衡量 。 偏差: 测定值与测定平均值之差异。其值越小,结果的精密度越高(也可理解为偏差越小,测 定数据越集中,反之则越分散)。表示方法有多种:

  9. 3-2、准确度和精密度 1.绝对偏差 测定值与测定平均值之差,用d表示 。 如对某一样品进行了一组测定,次数为n,测定 结果分别为:x1、x2 …… xn, 则对第i次测定: 其中,

  10. 3-2、准确度和精密度 2.相对偏差 绝对偏差与平均值之比,用dr表示: 3.平均偏差 各次测量绝对偏差的平均值——绝对偏差必须取绝对值,用 表示:

  11. 3-2、准确度和精密度 4.相对平均偏差 平均偏差 与平均值 之比,用 表示: 以上各种表示方法中,前两种反映的是个别 测量的精密度,后两种概括的是总体测量的精密 度。各有所长,难以互补(见教材47页两组数 据)。

  12. 3-2、准确度和精密度 5.标准偏差 可理解为既能反映总体测量、又能区别偏差较大的个别测 量的一种方法。按照测定情况又可分为两种: (1)总体标准偏差: 测定次数无限多(n>30)时的标准偏差,常用δ 表示 。计算关系为: 式中, 为总体平均值:

  13. 3-2、准确度和精密度 (2)样本标准偏差: 测量次数有限(n<20)时的标准偏差,常用S表示: 式中,(n-1)称为自由度,用 表示。即

  14. 3-2、准确度和精密度 (3)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若n为无限多时(n>30),则为 平均值的总体标准偏差: 若n为有限次(n<20),则为平 均值的样本标准偏差: • 样品 • 二 ··· ··· K • ··· ··· • ··· ··· • ··· ··· • ··· ··· X11 X12 X1n X21 X22 X2n Xk1 Xk2 Xkn 显然,不管 或 ,均小于 、 ,即平均值的结果优于单次测量。

  15. 3-2、准确度和精密度 将二者的关系(以样本标准偏差为例)变形为: 作图: 可见,随n增加, 曲线急剧下降。当 n>5后,变化趋于 平缓,显示次数的 影响减小。 故一般测量次数考虑:

  16. 3-2、准确度和精密度 6.级差 测定结果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用R表示 : R = x max — x min 7.中位差 测量结果按大小排序后中间的数值。 若测定次数为奇数:1、3、5、7、9; 取最中间的数据(5) 测定次数为偶数:1、3、5、7、9、11; 则取最中间两组数的平均值(6)

  17. 3-2、准确度和精密度 • 三、准确度和精密度的区别和联系 1.区别 :体现在两个方面 ①、参照物不同 ②、影响因素不同 随机误差 精密度 准确度 系统误差

  18. 3-2、准确度和精密度 • 2. 联系 首先,从关系看,精密度是准确度的基础。 其次,从测量条件考虑,若无系统误差,当n→∞时, →T,二者转化为等价关系。

  19. 3-3、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在不存在系统误差的前提下,对某一样品的含量用相同方法进行无限多次测定,因偶然误差的影响,其不同的测定结果出现的几率将呈现正态分布现象。 在分布曲线中,有三个特点需要注意。

  20. 3-3、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1、对称性 在总体测量过程中,出现正、负偏差的概率是相同的(图中以x=μ为中心呈对称分布)。 2、单峰性 只有一个概率峰(峰值对应的横坐标为μ);表明越靠近μ的测量值,出现的几率越大;反之越小。可见误差小的测量结果占多数,大的占少数。 3、有界性 曲线的宽度是有限的,其单边宽度一般不超过3σ,即随机误差对应的│x —μ│<3σ。

  21. 3-4、有限测定数据的统计处理 • 一、可疑测定值的取舍 可疑测定值:在对未知样品的一组测定中,与其它数据相差较大的个别测定值。又称异常值。 如:0.21, 0.20, 0.22, 0.25, 0.21。 取舍原则: 首先考察此值对应的操作中有无过失误差。 再判断此值与其它数据相差是否大。判断方法常有两种。

  22. 3-4、有限测定数据的统计处理 (一)Q检验法 1.排序:x1<x2<…<xn。 如:0.20,0.21,0.21,0.22,0.25. 2.确定可疑值x1或xn;如0.25. 3.计算Q值。 若x1可疑,则 若xn可疑,则 如:

  23. 3-4、有限测定数据的统计处理 4.查表:(见P59表3-3)按测定次数n和相应的置信度P(通常取P=0.90),查出理论上的Q值。 如: 5.比较: 若 ,保留; ,舍去。 此例中,因 应保留此可疑值。

  24. 3-4、有限测定数据的统计处理 (二)格布鲁斯法 1.排序:x1<x2<…<xn; 2.确定可疑值x1或xn; 3.算出 和S; 如上例中, ; 。 4.计算统计量G值: (与Q检验法相同) 若x1可疑,则 若xn可疑,则 上例中,

  25. 3-4、有限测定数据的统计处理 5.查表:(见P60表3-4)按测定次数n和相应的置信度P(通常取P=0.95),查出理论上的Q值。 如前例中: 6.比较: 若 ,保留; 若 ,舍去。 上例中,因 此可疑值应予保留。

  26. 3-4、有限测定数据的统计处理 • 二、显著性检验 若对同一样品进行两种不同的测定时 ,可能出现 三类不同的情况: 第一种:对已知T值的标样进行测定, ; 第二种:用不同方法对样品进行测定, ; 第三种:不同条件下用相同方法测定, 。

  27. 3-4、有限测定数据的统计处理 • 为考察上述差异是否显著,即测定时是否存在系统误差,可根据情况分别采用下述方法进行判断。

  28. 3-4、有限测定数据的统计处理 (一)t 检验法 考察 和T之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步骤为: 1.根据(x1、x2…xn)算出 和; 2.计算t: 3.确定 :见教材57页表3-2. 4.比较: 差异不显著,测定方法可靠 差异显著,测定方法不可靠 (存在系统误差)

  29. 3-4、有限测定数据的统计处理 (二)F检验法 检查(方法一)和(方法二)、或 (实验条件一)和(实验条件二)之间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具体步骤为: 1、检验S1和S2有无显著性差异; ①.算出 、 和S1、S2; ②.计算: F = / ; ③.查表(教材62表3-5),确定 ; ④.比较: 若 ,S1和S2差异不显著,可作进一步检验; 若 ,S1和S2差异显著, 对应的数据值得怀疑。

  30. 3-4、有限测定数据的统计处理 2.检查 和 有无显著性差异 ①.按式(3-24)或(3-24a)算出合并标准偏差S: 式中, 称为总自由度,且:

  31. 3-4、有限测定数据的统计处理 ②.计算统计量t: ③.查教材57页表3-2,确定 。(置信 度P一般取0.95) ④.比较: 若 , 和 无显著差异,结果可靠。 若 , 和 差异显著,两者间存在系 统误差,应找出原因,予以校正。

  32. 3-5、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一、有效数字 实际测到的数字(与一般的自然数、有 理数等“数”不同,它来自于实际的测量)。 从组成看,由两部分构成。如: 1 7 . 5 3 2 6 大致估计的可疑数字 准确读取的数字

  33. 3-5、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 可疑数字所反馈的信息: 1.可衬托出被测物的真实量值范围。 2.可由此了解测量工具的精确程度。

  34. 3-5、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 二、有效数字位数的确定方法 分三种情况讨论: 如1.0058g,所有数字均为有效数(即将其中的 “0”视为有效数)——共为5位。 如0.0058g——只有2位,前面的零只起定 位作用,不是有效数。 难以判断,如15000。为此,采用“科学计数法” ——规定:将有效数字用小数表示, 再乘以10的方次,如前面的数 字15000: 若有2位,应写为 1.5×104; 若有3位,应写为 1.50×104; 若有4位,应写为 1.500×104; 若有5位,应写为 1.5000×104; ①零在中间: ②零在前面: ③零在后面:

  35. 3-5、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 对一些特殊值的判断 : *对数看真数—— 2log 860.52 五位有效数。 *对数值看尾数—— pH=7. 52 两位有效数。 *对一些非测定数——如π、e及按运算关系所得到的各种有理数如 、 ……和某些数学运算 、 等等,其有效数字的位数可视为无限多。

  36. 3-5、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 三、计算规则 1.修约规则——“四舍六入五留双” 四舍六入,五后有数就进一,五后无数则五前逢单进一,逢双舍去。 14.32623 —— 只保留前四位数:14.33 14.32523 —— 只保留前四位数:14.33 14.325 —— 只保留前四位数:14.32 14.315 —— 只保留前四位数:14.32 14.305 —— 只保留前四位数:14.30

  37. 3-5、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2.计算规则 ①.加减运算:先以各数中位置最高的可疑 数字为标准进行修约,再计算。如: 0.02361+0.13+0.045 =0.02+0.13+0.04=0.19 又如:1.23×104+2.5×102=12300+250 =12300+200=12500 =1.25×104

  38. 3-5、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②.乘法运算:先以有效数位数最少的数为标 准进行修约,计算;并以此为标准写出最后结 果。如: 0.02361×0.13×0.425 =0.024×0.13×0.42=0.0013 注意:若以首数≥8的有效数为标准,进行乘除 法的修约时,可以多保留一位有效数字。 如: 0.02361×0.83×0.425 =0.0236×0.83×0.425 =0.00832

  39. 第三章 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 本章要求: 1.掌握误差和偏差的意义及表示方法,了解准确度和精密度的区别和联系。 2.掌握Q检验法和格鲁布斯法,了解显著性检验的方法和应用。 3.掌握有效数字的意义、特点和计算规则。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