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8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 周 勇 军 西南民族大学发展规划处 zyj133333@163.com QQ 群: 25543144. 第三章 社会和情感发展. 引言 教学设疑 第一节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一、理论的提出 二、心理社会发展的八阶段 第二节 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 二、不同年龄阶段个体的自我意识 . 第三节 道德发展 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三、对柯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的挑战 第四节 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

pandora
Download Presentation

教育心理学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教育心理学 周 勇 军 西南民族大学发展规划处 zyj133333@163.com QQ群:25543144

  2. 第三章 社会和情感发展

  3. 引言 • 教学设疑 • 第一节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 一、理论的提出 • 二、心理社会发展的八阶段 • 第二节 自我意识的发展 • 一、自我意识 • 二、不同年龄阶段个体的自我意识

  4. 第三节 道德发展 • 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 三、对柯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的挑战 • 第四节 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 • 一、父母教养方式 • 二、同伴关系

  5. 教学经验 • 教学反思 • 总结 • 重要概念 • 参考文献

  6. 第一节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7. 一、理论的提出 在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自我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人格是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的统一体。 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危机 发展过程中普遍性的心理与社会矛盾。

  8. ErtkH Erikson:艾里克森(1902—1994),美国神经病学家,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他提出人格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把心理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指出每一阶段的特殊社会心理任务;井认为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特殊矛盾,矛盾的顺利解决是人格健康发展的前提。

  9. Biography • Erik Erikson was born in Frankfurt, Germany, on June 15, 1902. He died in 1994. In 1950, he wrote Childhood and Society, which contained summaries of his studies among the native Americans, analyses of Maxim Gorkiy and Adolph Hitler, a discussion of the "American personality," and the basic outline of his version of Freudian theory.

  10. These themes -- the influence of culture on personality and the analysis of historical figures -- were repeated in other works, one of which, Gandhi's Truth, won him the Pulitzer Prize and the national Book Award.

  11. 面对着工业社会的重大挑战和美国社会一系列社会问题,他用心理发展的同一性渐成理论修订了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理论;用兼有潜意识和意识的自我潜能代替了潜意识的里必多冲动;用个人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代替有机体与环境间的冲突;用两极的对立斗争代替了单向发展;用终生发展代替了早期发展。面对着工业社会的重大挑战和美国社会一系列社会问题,他用心理发展的同一性渐成理论修订了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理论;用兼有潜意识和意识的自我潜能代替了潜意识的里必多冲动;用个人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代替有机体与环境间的冲突;用两极的对立斗争代替了单向发展;用终生发展代替了早期发展。

  12. Erik Erikson's psychosocial theory on social development is an approach to the personality that extends Freudian psychosexual theory. • Erikson's theory is unique in that it encompasses the entire life cycle and recognizes the impact of society, history, and culture on personality.

  13. Erikson is best known for his concept of the identity crisis. This idea may have stemmed from a personal identity crisis he experienced at a young age. • He once wrote, "No doubt my best friends will insist that I needed to name this crisis and to see it in everybody else in order to really come to terms with it myself" (Erikson, 1975). Erikson, E.H. (1975). Life History and theHistorical Moment. New York: Norton.

  14. 论行为的社会文化因素 • 1936- 1939年,在耶鲁大学人类关系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并在耶鲁医学院从事教学工作。 • 这个时期他研究了正常儿童和情绪混乱儿童。此间,他认识了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和米德。

  15. 艾里克森前往南达科苏语印第安人的松脊居住地,进行实地考察,观察了苏语印第安人抚育子女的情况。艾里克森前往南达科苏语印第安人的松脊居住地,进行实地考察,观察了苏语印第安人抚育子女的情况。 • 诸如此类的人类学研究,使埃里克森进一步意识到社会文化因素对人格形成的重要性,这种认识极其强烈的渗透到他的整个人格理论中。

  16. 美国民族学家、女诗人。系美国人类学历史学派开创人F.博厄斯的学生,也是他的学术继承人。生、卒于纽约。1923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博士学位,从1936年起任该校人类学系代理主任。在学术思想上与博厄斯有所不同。美国民族学家、女诗人。系美国人类学历史学派开创人F.博厄斯的学生,也是他的学术继承人。生、卒于纽约。1923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博士学位,从1936年起任该校人类学系代理主任。在学术思想上与博厄斯有所不同。

  17. 她与美国人类学家M.米德一起,结合心理学的研究,形成博厄斯学派中的一个支派,即“心理学派”或“民族心理学派”,又称“文化心理学派”、“种族心理学派”。她与美国人类学家M.米德一起,结合心理学的研究,形成博厄斯学派中的一个支派,即“心理学派”或“民族心理学派”,又称“文化心理学派”、“种族心理学派”。 • 她重视实地研究工作,调查研究过北美的普埃布洛印第安人、传道区印第安人、阿帕契人、皮马印第安人和布莱克弗特人(黑足人)。

  18. 她的理论基础是种族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的混合物,但她的种族主义主张比较隐蔽。她虽在口头上也反对种族主义,但认为生活于不同文化中的人们具有不同的心理素质,在生活上表现为不同的系统反应,并认为每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都具有一种特有的“心理定向”和判断事物的能力。她的理论基础是种族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的混合物,但她的种族主义主张比较隐蔽。她虽在口头上也反对种族主义,但认为生活于不同文化中的人们具有不同的心理素质,在生活上表现为不同的系统反应,并认为每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都具有一种特有的“心理定向”和判断事物的能力。

  19. 这种“定向”实际上就决定了其成员如何看待和处理来自周围环境的信息,也就是说文化决定着思维方式。她认为不同的文化模式是有优劣之分的,应在世界上推行一种最“优秀”的文化模式,这便是美国的生活方式。这种“定向”实际上就决定了其成员如何看待和处理来自周围环境的信息,也就是说文化决定着思维方式。她认为不同的文化模式是有优劣之分的,应在世界上推行一种最“优秀”的文化模式,这便是美国的生活方式。

  20. 她的代表作是《文化模式》(1934)和《菊与剑》(1946)。《菊与剑》在日本曾引起强烈反应。其著作还有《种族:科学与政治》(1940)、《祖尼印第安人的神话学》(1935)等。

  21. 本书是解析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和日本人性格的名作。1944年本书作者鲁思·本尼迪克特应美国政府之邀,对日本文化进行研究以便为制定对日政策提供帮助和科学依据。1946年,作者将研究成果整理成书出版,便是这本《菊花与刀》。本书出版后在日本和世界引起广泛关注,被视为研究日本最有见地的作品,被公认为了解日本的必读书。本书是解析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和日本人性格的名作。1944年本书作者鲁思·本尼迪克特应美国政府之邀,对日本文化进行研究以便为制定对日政策提供帮助和科学依据。1946年,作者将研究成果整理成书出版,便是这本《菊花与刀》。本书出版后在日本和世界引起广泛关注,被视为研究日本最有见地的作品,被公认为了解日本的必读书。

  22. 书名“菊花与刀”,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来揭示日本文化和日本人性各的双重性,富有深刻的哲理性和动人的艺术性。书名“菊花与刀”,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来揭示日本文化和日本人性各的双重性,富有深刻的哲理性和动人的艺术性。 • 在书中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

  23. 此外,本书还是一部将深刻的思想和流畅的语言完美结合的典范,在学术界和普通读者中都深受好评。对于在历史上曾饱受日本民族带来深重苦难的中国人,认真阅读和思考本书具有更加特殊而重要的意义。此外,本书还是一部将深刻的思想和流畅的语言完美结合的典范,在学术界和普通读者中都深受好评。对于在历史上曾饱受日本民族带来深重苦难的中国人,认真阅读和思考本书具有更加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24. 心理社会性的各个阶段 • 埃里克森构造了一个庞大的人格的毕生发展理论,即心理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埃里克森以自我渐成为中心,把个体从摇篮到坟墓的人格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面临着一个核心的心理社会危机。

  25. 第一阶段:信任对不信任(0-1.5岁); • 第二阶段:自主对怀疑(1.5-3岁); • 第三阶段:主动对内疚(3-6岁); • 第四阶段;勤奋对自卑(6-12岁);

  26. 第五阶段: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12-18岁); • 第六阶段:亲密对孤独(18-30岁); • 第七阶段:创生对停滞(31-50岁); • 第八阶段:自我完善对失望(51岁以后)。

  27. 同一性渐成的发展阶段

  28. 心理社会发展期理论的应用 • (一)人格的发展是自我与社会文化相互作用的产物,各个阶段心理危机的产生和危机的解决都与环境作用密切相关。因此,在人格发展的问题上,不但要重视自我教育的作用,而且还应特别重视学校、家庭和社会对个体的教育作用。

  29. (二)人格的发展在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任务,教育必须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格发展特点,引导个体向着对立发展过程的积极方向发展。(二)人格的发展在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任务,教育必须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格发展特点,引导个体向着对立发展过程的积极方向发展。 • (三)人格的发展虽然在各个阶段上具有不同的特点,但从总体上看,各个阶段的人格发展是一个完整的连续作用过程。

  30. 第二节 自我意识的发展

  31. 一、自我意识 • 1.自我意识的含义 • 对自己的认识以及对自己和周围人的关系的认识。 • 自我认识 • 自我体验 • 自我控制

  32. 2.自我概念 • 个体对自身的观念、情感、态度等 • 在很多场合,自我概念和自我意识可以互换使用

  33. 二、不同年龄阶段个体的自我意识 • 婴幼儿的自我意识 • 学龄初期儿童的自我意识 • 青少年的自我意识

  34. 第三节 道德发展

  35. 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 皮亚杰概括了儿童道德认识发展的三个阶段:前道德判断阶段,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自律道德或道德主观主义阶段。

  36.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 柯尔伯格对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做了进一步的修改和扩充。他致力于儿童道德判断能力发展的研究,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37. (1927-1987)美国心理学家,1958年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1968年起任哈佛大学教授,从事认知道德发展研究。他提出了儿童道德发展阶段模式,并把儿童的道德判断概括为三个水平,细分为六个阶段。它提示了道德观念从认知的低级形式到高级形式的发展过程,在道德教育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927-1987)美国心理学家,1958年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1968年起任哈佛大学教授,从事认知道德发展研究。他提出了儿童道德发展阶段模式,并把儿童的道德判断概括为三个水平,细分为六个阶段。它提示了道德观念从认知的低级形式到高级形式的发展过程,在道德教育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8. 主要著作有《儿童面向道德秩序的发展:道德思维发展的第一个序列》、《道德性格和道德意识形态的发展》、《认知阶段和学前教育》、《早期教育:认知发展的探讨》等。主要著作有《儿童面向道德秩序的发展:道德思维发展的第一个序列》、《道德性格和道德意识形态的发展》、《认知阶段和学前教育》、《早期教育:认知发展的探讨》等。

  39. 道德发展的因素和分期 道德发展的因素 个人与社会发展相互作用的结果 道德经验重于道德环境

  40. 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 (1)前世俗水平(9岁以前)。 • 阶段1.惩罚与服从阶段; • 阶段2.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 • (2)世俗水平(9-20岁)。 • 阶段3.好孩子定向阶段; • 阶段4.法律与秩序的定向阶段;

  41. (3)后世俗水平(20岁以后)。 • 阶段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 阶段6.普遍的伦理原则定向阶段。

  42. 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成为很多国家和地区制定、设计学校道德教育计划以及编写各级学校道德教育教材和指导手册的依据,并对美国学校道德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成为很多国家和地区制定、设计学校道德教育计划以及编写各级学校道德教育教材和指导手册的依据,并对美国学校道德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43. 道德发展理论的应用 • 柯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揭示了社会规范内化为儿童自身道德标准的过程中的规律:

  44. 在内化的初始阶段,行为结果的反馈起着关键性作用;而在内化中期,社会期望起着决定性影响。

  45. 1.学生的道德判断水平的提高,同学生的思维水平的提高是平行的。一切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策略,都有利于学生的道德判断水平的提高1.学生的道德判断水平的提高,同学生的思维水平的提高是平行的。一切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策略,都有利于学生的道德判断水平的提高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