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 likes | 323 Views
第一屆香港校長研討會 小班教學與學習動機. 葉建源 香港教育學院教育政策與行政系 kyip@ied.edu.hk 2004年 3 月 19 日. 中心問題. 小班 教學. 學習 動機. ?. 大綱. 學習動機的特質 小班教學所帶來的情境變化 結論:小班教學與學習動機的關係 引伸討論:對今後實踐小班教學的啟示 進一步引伸討論:校長在推動和支持小班教學上的角色. 學習動機的特質. 何謂學習動機?. 學習過程中的: 願意程度 (willingness) 需要 (needs) 渴望 (desire) 慾望 (compulsion)
E N D
第一屆香港校長研討會小班教學與學習動機 葉建源 香港教育學院教育政策與行政系 kyip@ied.edu.hk 2004年3月19日
中心問題 小班 教學 學習 動機 ?
大綱 • 學習動機的特質 • 小班教學所帶來的情境變化 • 結論:小班教學與學習動機的關係 • 引伸討論:對今後實踐小班教學的啟示 • 進一步引伸討論:校長在推動和支持小班教學上的角色
何謂學習動機? 學習過程中的: • 願意程度 (willingness) • 需要 (needs) • 渴望 (desire) • 慾望 (compulsion) (Bomia, 1997)
人生而有學習動機 • 每個嬰兒的好奇心,嬰幼兒都是學習能手。 • 學習是本能,是發展自我、實現自我的願望的反映。 問題是:為何有些人後來變得學習動機越來越高漲,有些人的動機則越來越低落?
學習動機的挫傷 • 學習動機的消失的因素很多(家庭、個人、學校、課程……) • 部分因素與上課有關: • 上課不明白 • 不喜歡某學科 • 上課沉悶 • 沒有課堂活動 • 不喜歡某教師 • 秩序混亂 (中大教育學院,1996)
香港部分學生早在小三、小四階段出現學習困難(中大教育學院,1996)香港部分學生早在小三、小四階段出現學習困難(中大教育學院,1996) • 失去學習動機 →學習困難 學習困難 →失去學習動機 • 部分學生開始放棄學習,也被教師和社會放棄。 (短片:大班與學習動機)
促進學習動機的課堂(一) • 課室的學習環境及氣氛十分重要-- • 如果學生感到受關心 (caring)、得到支持 (support),對課室學習有歸屬感 (sense of belonging),課室裡每名學生都受到別人的尊重 (being respected),感到自己存在的價值 (sense of importance),他們會更積極參與學習。 (Lumsden, 1994 )
促進學習動機的課堂(二) • (1) 安全(safe) • (2) 有價值的學習(valuable) • (3) 滿足感 (Successful) • (4) 參與權 (Involving) • (5) 關心 (Caring) • (6) 促進 (enabling) (Spence & Lisa, 1999)
促進學習動機的課堂(四) 學生的意見: • 獲取知識 • 不明白時可以發問 • 上課氣氛(良好) • 老師的教學法(教得好) • 喜歡的科目 (中大教育學院,1996)
促進學習動機的課堂(五) • 內容:學習有趣味 - 有意思有價值 • 過程:有秩序 -感到愉快 • 結果:學得到-有挑戰性 • 能力感:別人肯定 -自我肯定 • 參與感:我有選擇權- 我有貢獻 • 人際關係:得到接納 -彼此關心尊重 • 成功感:我能夠 - 我超越
自然出現的情景變化 • 課室內人數減少 • 空間相對寬敞 • 人際磨擦機會減少 • 課堂整體聲量/噪音下降 ……
可以帶動的情境變化 • 學生人數減少: → 課堂參與的機會提高 → 課堂紀律改善 → 對群體的感覺有所不同 • 教師照顧的學生人數減少: → 教師對學生的認識加深 → 個別化指導的機會提高 → 師生和生生之間的互動機會增加 • 空間相對地增加 → 可以舉行較多的活動為主的教學 ……
香港部分小班教學的成效 • 學生的課堂參與狀態出現變化:課堂參與明顯增加 • 師生關係和互動發生變化: - 教師增加對學生了解,給予較多個別照顧 - 課堂秩序較易管理 • 部分教師的教學方法發生變化 - 課室空間變大,方便進行各種活動 - 分組活動比較容易 - 有利於引入強調互動的教學方法 (葉建源、黎國燦,2004) (短片二:小班教學)
結論: 小班教學與學習動機
小班教學是否較有利於促進以下各項? • 內容:學習有趣味 - 有意思有價值 • 過程:有秩序 -感到愉快 • 結果:學得到-有挑戰性 • 能力感:別人肯定 -自我肯定 • 參與感:我有選擇權- 我有貢獻 • 人際關係:得到接納 -彼此關心尊重 • 成功感:我能夠 - 我超越
教學法 觀念 教師的變化 能力 士氣 小班教學 學生學習成效的變化 關係 學生的變化 學習行為 社會行為 課室環境的變化 可利用的教學資源 小班教學的作用 (Mok, 2004)
引伸討論: 對今後實踐小班教學的啟示
無論大班小班,教師都應該設法: • 令課程內容更加切合學生的程度、興趣和生活實際 • 多給予真誠的肯定 • 接納,尊重
大班轉小班,教師更有條件: • 不放棄每一個學生 • 對學生認識更深,真誠地交往 • 形成更有人情味的小群體 • 保證學生在每一課都有充分的發言、參與、嘗試、練習的機會 • 調整教學,切合不同學生的學習狀況 • 更好地採用進展性評估,及時反饋 • 更多的互動教學、合作學習和有意義的教學活動 →促進學生的學習動機
進一步引伸討論: 校長在推動和支持小班教學上的角色
校長的角色 • 把握好推動小班教學的宗旨 (不在保住教職或減輕工作量,更重要在於認清小班教學的主要目的,在提高教育質量,推動教育轉型) • 給教師提供專業發展的支持 (要最大程度地發揮小班教學的優點,教師需要保持已有的好方法,同時更新其在長期的大班教學之下的某些教育觀念與教學方法)
給予教師發揮專業的空間 (大班也好,小班也好,好的課堂教學都需要充分的準備和跟進。好的小班教學更需充分的準備,不僅備課,還要「備人」。校方編課時可盡量減少兼科、跨級等安排,使教師可以集中精力教好每一節課) • 讓教師成為有高教學動機的隊伍 (教師垂頭喪氣,再小的班,也無法喚起學生的學習動機。教師與學生一樣,同樣需要別人肯定、反饋、進步、鼓勵、關心和自我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