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0 likes | 504 Views
第一节 地质演化与青藏高原的形成 第二节 青藏高原的基本自然特征 第三节 青藏高原的隆升及其意义 第四节 河流与湖泊 第五节 植被、土壤与自然地带 第六节 青藏地区农业发展的方向与重点 第七节 青藏区工业与交通. 教学重点 阐明青藏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阐明青藏高原隆升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阐明青藏区农业发展特色及方向。. 第一节 地质演化与青藏高原的形成.
E N D
第一节 地质演化与青藏高原的形成 第二节 青藏高原的基本自然特征 第三节 青藏高原的隆升及其意义 第四节 河流与湖泊 第五节 植被、土壤与自然地带 第六节 青藏地区农业发展的方向与重点 第七节 青藏区工业与交通
教学重点 • 阐明青藏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 阐明青藏高原隆升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 阐明青藏区农业发展特色及方向。
第一节 地质演化与青藏高原的形成 青藏区包括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该区占有青藏高原的绝大部分,位于我国西部和西南部,南距孟加拉湾虽仅有510多千米,但有喜马拉雅山阻隔。我国最大的藏族聚居地,青藏区面积达192.12×104 km2,占全国面积的约20%,人口786万(2001年),仅占全国人口的6%。青藏区自然条件相对严酷,经济比较落后。
一、地质构造概述 青藏高原是由几个较小的陆块拼合而成的断块高原。震旦纪时,高原的主体(藏北)及江河上源一带曾处于隆起状态,其周围则为凹陷区。青藏高原的成陆历史,即特提斯海在不断发生的地壳运动中逐渐南撤,每次运动留下一条山脉。山脉较为稳定的地壳段落以地台型沉积为标志,地貌景观则是山间盆地和广阔的高原面。中新世的喜马拉雅运动第一幕,冈底斯山开始隆升。但此时青藏高原海拔并不高。 中新世的喜马拉雅运动使喜马拉雅山开始隆起,同时在高原内部则形成一些新的断陷和山岭。孢粉组合特征表明,当时的高原处于热带、亚热带环境。
二、高原的隆升与高度 青藏高原隆起的理想模式(据李吉均,1983)
主要地貌单元: (1)青海北部山地盆地 (2)青南山原 (3)唐古拉山地与藏北高原 (4)藏南山地与谷地
青藏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称,其地势总体自西北向东南倾斜。高原周边被巨大的山系环绕,内部耸立着数十列北西向和东西向的山脉。地球上所有超过8 000 m的山峰无一例外地分布于高原南部和西部边缘。 • 高原最西端是切割最强烈的地区,以高山深谷相间为特点,中部保存有宽广、完整、切割轻微的夷平面,内陆湖盆众多;东南部为近南北向的平行岭谷,由蚀余山、夷平面、宽谷面、多级谷肩和阶地构成的成层地貌随处可见。
四、地貌外动力及地貌类型 • 冰川作用与冰川地貌 • 冰缘作用和冻土地貌 • 3. 流水作用 • 4. 其他外动力作用
第二节 青藏高原的基本自然特征 一、地势高亢、历史年轻 二、太阳辐射强、气温低、日较差大 三、冰雪与寒冻风化作用普遍 四、高原动植物地理和生态适应现象 五、垂直变化普遍,并与水平地带紧密结合 六、人口密度小,人为因素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弱
第三节 青藏高原的隆升及其意义 一、青藏高原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 青藏高原的存在,不仅加强了亚洲的季风环流,而且阻挡了源于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向亚洲内陆的输送,并在高原北侧形成下沉气流,对亚洲内陆干旱化的过程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首先,在冬季,北半球的西风带南移。 • 其次,由于青藏高原本身所产生的明显的热力作用,这种热力作用直接影响着东亚的季风环流。 • 再次,由于青藏高原的屏障作用,它直接阻挡了我国西部地区对流层下部南北冷暖气流的交流。 • 另外,造成我国东部地区的大雨或暴雨的西南低涡,其涡源就在青藏高原。
二、青藏高原的隆升对我国气候格局形成的最新研究二、青藏高原的隆升对我国气候格局形成的最新研究 1、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具有重要意义 青藏高原对我国,亚洲,甚至对北半球,南半球的大气环流演变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又直接影响我国的旱涝等天气气候的形成和演变。
2、中国科学家首次全面揭示青藏高原的隆升与亚洲季风的关系2、中国科学家首次全面揭示青藏高原的隆升与亚洲季风的关系 根据模拟的结果,过去1000万年以来,印度次大陆一直向亚洲挤压,形成高大的喜马拉雅山,并使得青藏高原上升大约2000米。科学家指出,这个挤压作用不仅仅改变了地球的地貌格局,山体的隆升很可能在800万年前开始了亚洲的季风,并对开始于约250万年前的几个冰期有贡献。换句话说,距今1000万至800万年前青藏高原的隆升导致亚洲季风的出现,距今360万至260万年青藏高原的加速隆升则奠定了亚洲季风气候的基本格局。 3、青藏高原隆升导致中国东南多雨,西北干旱气候格局的形成
第四节 河流与湖泊 一、内流区与外流区 外流区,包括藏南谷地、藏东、藏北东部、青南东部、河湟谷地及祁连山东段南翼,面积占青藏区的48.3%; 内流区,包括藏北西部、可可西里、柴达木盆地和祁连山西段南冀,面积占青藏区的51.7%。
二、河流 青藏区的主要外流河流有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怒江(萨尔温江)、澜沧江(湄公河)、长江、黄河等。除长江、黄河外,其余都是国际河流。雨水、冰雪融水和地下水是其主要补给来源。大河干流多沿主要构造线走向发育,但水系格式比较多样化。 径流的年内分配在很大程度上与降水季节分配一致。5—10月为丰水期,径流一般占全年80%~90%,11—4月为枯水期,径流仅占全年10%~20%。 内流河降水较少,这些河流多以冰雪融水和地下水为主要补给来源,年径流分配与温度状况密切相关。
三、湖泊 青藏区湖泊的特点: (1)成因类型以构造湖占绝对优势; (2)湖面海拔普遍在4 000~5 000 m之间; (3)依湖泊水文地理特征分类,以内陆湖居多; (4)依据湖水矿化度分类,以咸水湖和盐湖为主; (5)湖水化学类型复杂,碳酸盐型、硫酸盐型和氯化物型兼备; (6)湖泊普遍处于退缩状态,内陆湖尤甚。
第五节 植被、土壤与自然地带 一、植物区系与植被类型 山地荒漠:分布于柴达木盆地和阿里地区,以旱生超旱生灌木、半灌木为主。 高寒荒漠:分布于羌塘北部及可可西里一带,以垫状驼绒藜为主,一些地方几 乎不生长植物。 高寒草原:分布于长江源、黄河源及羌塘高原,由耐寒耐旱多年生草本植物和 小半灌木组成,以紫花针茅、羽柱针茅、沙生针茅、羊茅、青藏苔 草、西藏嵩草为主。 高寒灌丛草甸:分布于果洛、玉树、那曲一带,以中生多年生草本植物矮嵩草、 小嵩草、线叶嵩草、短轴嵩草等多种嵩草为主,灌木则有变色锦 鸡儿、藏北锦鸡儿、矮生金露梅、匍匐水柏枝等。 南部和东南部边缘山地以热带、亚热带森林为基带,形成完备的植被垂直带。
二、青藏区的土壤 土壤发育形成了大陆性荒漠土、草原土、草甸土和海洋性森林土两大系统。 高寒干旱相结合,形成了塘的高寒荒漠植被和高山荒漠土,干旱程度不亚于羌塘,但热量条件略好的柴达木则形成山地荒模植被和灰棕漠土。自羌塘高原向东南依次分布高山草原土和高山草甸土。 海洋性系统主要土类形成了最复杂的土壤垂直带谱。
三、高原自然地带 青藏高原热量和水分条件相结合,导致青藏高原自南向北或从东向西出现复杂的地带更替现象,形成了一系列的自然地带。 张新时(1978年)以青藏高原海拔高、热量低、大气环境与降水状况均不同于低海拔平原为依据,首倡把高原上的自然地带称为高原地带。认为它是“具有平面形式的”、“水平地带性与垂直带性相结合的””准平原式”的植被垂直带。 从区划角度考虑,郑度等(1979年)共划分出9个自然地带,即高原亚寒带下属的果洛那曲高寒灌丛草甸地带、青南高寒草甸草原地带、昆仑高寒荒漠地带和羌塘高寒草原地带;高原温带下属的川西藏东山地针叶林地带、藏南山地灌丛草原地带、阿里山地荒漠半荒漠地带、柴达木山地荒漠地带和青东祁连山地草原地带。
第六节 青藏地区农业发展的方向与重点 青藏区耕地面积占全区面积的0.49%,而牧草地却占全区面积的61.65%,大部分地区适宜畜牧,不宜从事种植业。 一、畜牧业 以草地资源丰富、类型复杂、牧草营养价值高而著称。青海天然草地占全国草地总面积10%;西藏草地面积占全国的1/5强,在各省(区)中居首位。主要畜种有藏绵羊、蒙系绵羊,牦牛、犏牛、马,以及农牧交错区和农业区的黄牛、驴、骡、猪等。2001年末大牲畜头数为1062.2万头(只),牛羊肉产量为29.1万吨。 二、种植业 主要作物为粮食作物,除青稞外,还有小麦、豌豆、蚕豆、燕麦、荞麦等,播种面积在青海占耕地的77%,在西藏则占85%以上。藏南河谷和盆地冬小麦种植上限可达4320 m,青稞更高达4750m,成为全世界独一无二的高寒农业区。
三、青藏地区农业发展的方向与重点 • 一是要改变传统的重粮轻牧、重畜轻草、重数量轻质量的观念,充分发挥本区农牧资源丰富、畜牧业的基础雄厚的优势,实行农牧结合,以种扶养,以养促种的农业发展及其科技进步的路子。 • 二是要改变传统的自给自足的经营观念,突破养牛为酥油、种田为糌粑、以粮换盐巴的自然经济状态,发展商品经济,走开发和开放式脱贫致富的道路。农业一体化经营,提高农业附加值和农民收益。 • 三是重视本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综合防护林体系和水土保持体系,充分利用丰富的太阳能、风能资源,重视农村能源建设。
第七节 青藏区工业与交通 已初步建成以机器制造、食品和纺织工业为主,包括轻纺、皮革、造纸、食品、盐化工、电力、机械、冶金、煤炭、石油、建材、塑料、畜产品加工等门类比较多的工业体系。 一、采矿和冶炼工业 共发现各类矿产130余种,矿产地4500余处,矿产保有储量在全国各省(区)中名列前10位的就有60余种,其中有青海的锂、冶金用石英岩、芒硝、电石用石灰岩、化肥用蛇纹岩、盐矿、钾盐、镁盐、石棉和玻璃用石英岩等10种,西藏的铬、锶、工艺用水晶和刚玉共4种名列全国各省(区)之首。 二、地热、水能与电力工业 西藏地热年天然热流量相当于300×104 t标准煤释放的热量。已探明羊八井、羊易、那曲、那多岗等热田。西藏地热资源利用已达1/3。 全区理论水力蕴藏量达2.22×108 kW,约占全国1/3,其中90%分布于西藏,10%分布于青海。雅鲁藏布江就达1.135×108 kW。但目前全藏水电站装机容量只有11.87×104 kW,占自治区可开发水能的0.21%。
三、其他工业 青藏区的机械工业是在20世纪50年代起步的,目前青海工业以机床工具、工程机械和汽车三大行业为支柱。西藏目前仍处于“无铁无钢”的状态,机械工业相对落后,以农机修造和汽车修配为主。 毛纺工业由于拥有大量羊毛和牦牛绒资源,发展比较迅速。 四、交通运输 半个世纪前的青藏区交通运输还以驮运为主,西藏几乎完全没有公路,青海也只有472 km低等级公路,铁路和空运就更谈不上了。目前已由四横两纵的国道加上省(区)公路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公路网。 青藏铁路经青海湖盆地、柴达木盆地至格尔木以南的昆仑山麓,即将向拉萨延伸,滇藏铁路也将开始勘察。这两条铁路建成之后,将标志青藏区尤其是西藏无铁路的历史彻底终结。 民航以西宁和拉萨为中心,开通了至成都、西安、北京、上海等地的航线。拉萨与加德满都之间还有国际航班,使青藏区与外界的交通更加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