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0 likes | 790 Views
皮肤附属器疾病. 皮脂腺疾病 汗腺疾病 毛发疾病 指(趾)甲疾病. 皮肤附属器疾病. 常见的皮肤附属器疾病. 在人体皮肤上除掌跖及爪甲部位外都有皮脂腺,特别于面部、头发、胸背及阴部分布更多,因此皮脂腺疾病有一定的好发部位。 皮脂腺的生长发育及分泌受年龄、内分泌、脂肪及糖代谢、维生素代谢、神经精神因素、消化道功能等影响,因此皮脂腺疾病与上述因素有密切关系。. 皮脂腺疾病. 三种类型的皮脂腺.
E N D
皮脂腺疾病 汗腺疾病 毛发疾病 指(趾)甲疾病 皮肤附属器疾病
在人体皮肤上除掌跖及爪甲部位外都有皮脂腺,特别于面部、头发、胸背及阴部分布更多,因此皮脂腺疾病有一定的好发部位。 皮脂腺的生长发育及分泌受年龄、内分泌、脂肪及糖代谢、维生素代谢、神经精神因素、消化道功能等影响,因此皮脂腺疾病与上述因素有密切关系。 皮脂腺疾病
三种类型的皮脂腺 Ⅰ型:睫、眉、须及头部的皮脂腺称为终毛相伴的皮脂腺(terminal hair-associated follicle)。此处腺体相对较小,毛比较长,高出皮面。
Ⅱ型:与毳毛相伴的皮脂腺(vellus follicle-associated gland),其腺体容积大,毛也突出皮面。
Ⅲ型:为毛囊皮脂腺(sebaceous follicles),此腺体体积大,有多个小叶和数个腺体导管,几乎看不到毛发,此腺体只分布在面部、躯干上部和背部。额与颊部腺体最大,背部也大,较多的导管中充满皮脂与细胞碎片,是痤疮丙酸杆菌的滋生地,也是唯一可以形成痤疮的腺体,在痤疮患者中此腺体的数目非常多。
寻常性痤疮(acne vulgaris) 寻常性痤疮是一种青春期常见的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在面部出现白头与黑头粉刺、丘疹、脓疱、结节与囊肿,个别患者甚至形成凹陷或增生性瘢痕,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Acne vulgaris is a chronic inflammatory disease of the pilosebaceous follicles, characterized by comedones , papules, pustules, cysts, nodules, and often scars. Sites of predilection are the face, neck, upper trunk, and upper arms. It is a disease of the adolescent, with 90% of all teenagers being affected to some degree. It may begin in twenties or thirties, or may persist in adults for many years. As a rule, there is involution of the disease before age 25. ——安德鲁斯皮肤病学
发病机理 雄性激素 皮脂分泌 丙酸杆菌 角化阻塞 粉刺炎症
遗传因素 皮脂腺肥大 分泌过多的皮脂 内分泌激素 毛囊上皮异常 痤疮丙酸杆菌等 的移生繁殖 粉刺形成 炎性损害 瘢痕形成 遗传因素
化妆品使用不当造成毛囊口的堵塞; 精神因素所致的内分泌紊乱; 烟、酒及辛辣食物的刺激; 食入过多的糖、脂肪、药物性雄激素 加重或促发因素:
痤疮的初发年龄: 女性为12~13岁,17~18岁高发; 男性为13~14岁,19~21岁高发。 临床表现
痤疮的病程 100 80 60 40 20 0 (发病率) 寻常痤疮 成人痤疮 玫瑰痤疮 (年龄)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5% 85% 痤疮的发病率 100 80 60 40 20 0 85% 95% 85% 中国青少年发病率 美国青少年发病率
好发部位:皮损好发于面部,尤其是前额、颊部,其次是胸背部,常伴有皮脂分泌过多现象。好发部位:皮损好发于面部,尤其是前额、颊部,其次是胸背部,常伴有皮脂分泌过多现象。 皮损 常见的皮损为白头与黑头粉刺,继而形成炎性丘疹,顶端出现脓疱,破溃吸收后形成色素沉着或小凹瘢痕。严重者可见豆大炎性结节或囊肿,各种损害的大小及深浅不一。
痤疮严重程度的分级 中(Ⅱ级):有粉刺,伴有中等量的丘疹和脓疱,总病灶数在31~50之间。 轻( Ⅰ 级):粉刺为主要的皮损,可有少量丘疹和脓疱,总病灶数少于30个;
中(Ⅲ级):有粉刺,伴有大量丘疹和脓疱,偶见大的炎症损害,分布广泛,总病灶数在51~100之间,有少数结节。中(Ⅲ级):有粉刺,伴有大量丘疹和脓疱,偶见大的炎症损害,分布广泛,总病灶数在51~100之间,有少数结节。 重(Ⅳ级):除上述皮疹外,又伴有结节与囊肿,多数有疼痛并形成囊肿,结节囊肿在3个以上。
好发于青年男女; 皮疹为散在性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及囊肿等; 对称分布于面部、前胸及背部等 诊断
目的:控制新的病损,减少瘢痕形成。 原则:去脂、溶解角质、杀菌及消炎。 治疗
①少吃动物性脂肪、糖及刺激性食物,用温水、泡沫型洗面奶洗涤患处,以去除油腻;①少吃动物性脂肪、糖及刺激性食物,用温水、泡沫型洗面奶洗涤患处,以去除油腻; ②勿用手抠或挤压粉刺,可用特制的粉刺挤压器挤出。避免使用含油脂及粉质过多的化妆品及糖皮质激素制剂。 病人做什么?
痤疮的治疗 分泌↑(皮脂腺/雄性激素) 阻塞 (角化过度) 感染 (痤疮丙酸杆菌)
痤疮的治疗手段 抑制痤疮丙酸杆菌:四环素族、红霉素类、甲硝唑类…… 口服维甲酸类药物:维胺酯、异维A酸、阿维A、阿达帕林 抗雄性药物:安体舒通、甲氰咪胍、复方醋酸环丙孕酮…… 外用药物:邦力痤疮王、特力仙痤疮液、达芙文凝胶 中/成药治疗:中草药、中成药
抑制痤疮丙酸杆菌 四环素族:美满霉素 红霉素类:希舒美(阿齐霉素) 甲硝唑类:替硝唑 喹诺酮类:OPC-7251 磺胺类: TMP/SMZco 利福平类:利福喷丁(迪菲克)
维甲酸类药物 维胺酯(三蕊胶囊) 异维A酸(罗可坦、泰尔丝、保肤灵 、 蓝金组合) 阿维A(新体卡松,方希) 阿达帕林 一代 二代 三代
倒模面膜 痤疮瘢痕的治疗 面部的萎缩性瘢痕可用磨削术治疗。痤疮合并瘢痕疙瘩时,可手术切除后用浅部X线照射缝合部位,也可局部注射糖皮质类固醇激素。 其它疗法
复习思考题: 1.可以形成痤疮的腺体为: A.终毛相伴的皮脂腺 B.与毳毛相伴的皮脂腺 C.毛囊皮脂腺 2.轻度(Ⅰ极)痤疮是指:以粉刺为主要 皮损,有少量丘疹和脓疱,总病灶数: A.少于30个 B.31~50个
概念:脂溢性皮炎是发生于皮脂溢出部位的一种慢性、表浅性、炎症性皮肤病。概念:脂溢性皮炎是发生于皮脂溢出部位的一种慢性、表浅性、炎症性皮肤病。 临床表现为暗红或黄红色斑片上覆油腻性鳞屑或痂皮。 脂溢性皮炎(seborrheic dermatitis)
不明确。 现认为本病是在皮脂溢出的基础上,皮肤表面正常菌群失调,卵圆形糠秕孢子菌大量生长所致。 精神因素、饮食习惯、VitB缺乏、嗜酒、辛辣食物等对本病的发生和发展可能有关。 病因
⒈好发部位 本病好发于头皮、面部、耳后、上胸部、肩胛间、脐窝、外阴、肛周等皮脂腺分布较多的部位。 ⒉皮疹 初为毛囊性红色丘疹,互相融合成大小不等的黄红色斑片,上覆油腻性鳞屑或痂皮,境界清楚。 ⒊病程慢性,伴不同程度瘙痒和脱发。 临床表现
婴儿脂溢性皮炎 婴儿脂溢性皮炎常发生在出生后1个月,头部局部或全部布满厚薄不等的油腻灰黄色痂皮,常累及眉、耳后
诊断与鉴别诊断 头皮干性脂溢应特别注意与仅限于头皮的银屑病鉴别。
治疗 ⒈生活规律,睡眠充足,低脂饮食,补充B族维生素有助于治疗。 ⒉外用药 轻症者以外用药为主,原则:去脂、杀菌、消炎、止痒。 采乐洗剂(含酮康唑),希尔生(硫化硒洗剂),5%硫磺霜,0.1%新洁尔灭(洗头),皮质类固醇激素制剂:肤轻松,皮康霜等。
⒊内服药 ①维生素类 VitB2 5~10mg tid VitB6 10~20mg tid VitBco 2片 tid ②抗组胺类药物 在瘙痒剧烈时可予赛庚啶 2mg tid。
③抗生素 渗出明显,有继发感染时用四环素或红霉素,或庆大霉素、丁胺卡那肌注。 ④皮质类固醇激素 在炎症明显,皮损广泛而其它疗法不能控制时短期使用。 强的松 20~40mg分2~3次口服。
酒渣鼻(rosacea) 是一种发生于鼻、面部中央,以红斑、丘疹及毛细血管扩张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疾病。
病因 不明,胃肠功能紊乱,内分泌功能失调,精神因素,嗜酒,辛辣食物,冷热刺激导致毛细血管长期扩张。毛囊蠕形螨感染与本病可能有关。
临床表现 ⒈按病情发展大致分三期: ①红斑期 ②丘疹脓疱期 ③鼻赘期 ⒉常伴有皮脂溢出及痤疮 ⒊常见于中年人,30~50岁,患者女多于男。 ⒋病程慢性,无明显自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