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 likes | 648 Views
毫针. 进针法. 毫针. 第四节 针 刺 方 法. 毫针是针灸临床最常用的针具,临床具有很高的操作技术要求,下面我们将学习掌握毫针的具体操作方法,内容包括持针、进针、留针、运针、出针等。. 一、持 针 法.
E N D
毫针 进针法 毫针
第四节 针 刺 方 法 • 毫针是针灸临床最常用的针具,临床具有很高的操作技术要求,下面我们将学习掌握毫针的具体操作方法,内容包括持针、进针、留针、运针、出针等。
一、持 针 法 (一)刺手与押手针刺乃要求双手协同完成,左右手各司其能。 《灵枢 九针十二原》“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 《标幽赋》“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入,有痛之因” 刺手:持针之手,一般为右手。作用:掌握毫针,集刺手各部之力,使 针尖透入皮肤,再行运针。押手:爪切按压局部,一般为左手。作用:探明穴位所在 促使经气聚散,感知穴位处皮肉筋骨的分布和气血运行 减轻进出针的不适感,转移患者注意力稳定腧穴部位和针身,便于施行各种手法。双手各有不同作用,不可有所偏重,古人为防偏向刺手之用,而常更有重视押手之用如《难经》“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
(二) 持针姿势临床根据用指多少及进针、运针的不同而分多种持针势。二指持针:以拇食二指指腹持针柄。一般用于较短毫针的进针及运针。多指持针:以拇食中指指腹执针柄,无名指抵住针身下段,小指抵针旁皮肤。一般用于较长针的进针及深部运针。夹持持针:以刺手多指指腹执针柄,押手拇食指持针体下段其余指抵住针部皮肤。一般用于长针的进针及运针。见下图
二指持针式 多指持针式
二、进针法 • 进针法是将毫针针尖刺入腧穴皮下的各种透皮入针方法。又称下针法、入针法、内针法。它是毫针针刺操作过程第一个重要步骤,亦是针灸医师临床必须熟练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其操作应注意刺手和押手作用的协同配合及运用灵活的指力和腕力,力求做到无痛或微痛进针。 • 毫针的进针方法很多,有以进针速度快慢分,以刺手刺入术式分,以押手姿势分,以进针器具分等。现代常用的进针法如下。
(一)以进针速度分法 1.速刺法 即将针尖抵于腧穴皮肤时,运用指力快速刺透表皮而入皮下的手法。它体现了进针快的概念,正如《流注指微赋》曰:“针入贵速”。近代针灸学家多立足于进针快。快,可减轻进针时所产生的疼痛,而快的关键在于施针者指力的大小与手法的熟练程度。速刺法多用于四肢、腰、腹部腧穴和耳穴。 2.缓刺法 即将针尖抵于腧穴皮肤时,运用指力缓缓刺透表皮而入皮下的手法。它体现了进针稳、准的概念,正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曰:“持针之道,坚者为宝。”缓刺法在进针的过程中指力应逐渐加大,不可有停顿,以免产生疼痛。缓刺法多用于头面、胸背部腧穴。
(二)以刺入术式分法 • 1.插入法 针尖抵皮肤,运用指力不加捻转或其它手法,而直接刺入穴内的手法。又称直入法及注射式进针法。
2. 捻入法 针尖抵皮肤,运用指力稍加捻转将针刺入皮下的手法
3.飞入法 针尖抵皮肤,运用指力以拇食指捻动针柄,在捻动瞬间将针刺入,同时五指放开作飞鸟状的手法。短针多用。(进针同时可催促运气)
(三)以押手姿势分法 • 1.单手进针法 • 即以刺手的拇食指持针,中指指端抵穴位,中指指腹抵住针身下段,随指力进针时,中指随势屈曲,直刺之所要求深度。多用于短毫针。效率高。
2.双手进针法 • (1)爪切法:又称指切法。主要用于短针的进针。即以左手(押手)拇指或食指的指甲掐切穴位上,右手持针将针紧靠左手指甲缘刺入皮下的手法。
(2)夹持法: • 以押手拇食指捏住针身下段(用消毒干棉球),露出针尖,刺手持针,针尖对准穴位,双手配合,迅刺皮下,直达所求深度。多用于长针进针
(3)舒张法: • 以押手五指平伸(稳定局部)食中两指分开置穴旁,行针时食中两指夹持针身避免针身弯曲。长针深刺可用。具有较好的稳定局部作用。对于皮肤松弛或有皱纹的部位,还可用拇食指将腧穴部皮肤向两侧撑开使之绷紧,以便进针。适用于腹部穴。
(4)提捏法: • 用押手拇食指将刺部皮肤捏起,刺手持针从捏起部的上端刺入,用于皮肉浅薄处。如面部穴位进针
(四)以进针器具分法 • 1.针管针进针法 以特定的材料制成长短不一的细管代替押手。以相应的平柄或管针置于管内,针尾露于管上口,针管下口置于穴处,医者拍打或弹压针尾将针尖刺入皮下,再将套管抽出。 • 2.进针器进针法 将长短合适的平柄或管柄毫针,装入特制的笔式或玩具手枪式进针器内,下口置于穴上,医者拉扣内设弹簧,使针尖迅速弹入皮下,再抽出进针器。
(五)进针的四点基本要求 • 1.稳:即持针稳固,有较强的控针能力。如《灵枢·九针十二原》说:“持针之道,坚者为宝。” • 2.准:即进针准确,透皮入穴,一针中的,不偏不倚,方能取得较好的针感和疗效。正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说:“正指直刺,无针左右。” • 3.轻:即进针手法轻灵巧妙,得心应手。要练就“刺浮瓜不沉,刺睡猫不醒”的高标准要求,必须下苦工夫,多练常练,才能轻巧熟练,熟能生巧。 • 4.快:即进针透皮过程快疾,以减少进针疼痛。如《流注指微赋》说:“针入贵速”。近代针灸家均认为 进针手法立足于轻快,而快的关键在于指力的大小与手法的熟练程度。
三、针刺的角度、方向、深度 • 上述学习了体表位置进针法。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疗效。但临床上,亦常见体表取穴一致,而治疗作用有较大差异,为何?与针刺的角度、方向、深度有密切关联。我们说腧穴是立体。在这三方面可以体现出来。因而正确灵活运用三者是获得针感,提高疗效,防止意外的重要环节。
(一)针刺的角度 • 针刺角度指针身与皮肤表面所构成的夹角。即指进针时针与皮肤表面所形成的夹角。其大小根据腧穴具体特点及治疗要求而定。一般分直刺、斜刺、平刺三类。 针刺角度图 斜刺 直刺 平刺
1 直刺:针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垂直刺入。适用大多腧穴,尤为肌肉丰厚部;及点刺法、徐疾法、提插法;及三棱针、皮肤针等多采用直刺法。 • 2 斜刺:针与皮肤表面呈40—60度之间,倾斜刺入穴内。适用于不能深刺或不宜深刺穴;(内有重要脏器或关节附近及皮肉不甚厚实部)及迎随法,引气而行法等。 • 3 平刺:横刺、沿皮刺,针与体表呈15--25度角左右。适用皮肉浅薄处(头皮、颜面、胸骨等)及透刺法、腕踝针法(一针双穴或多穴)。
(二)针刺的方向 • 为进针时及进针后针尖所朝方向—针向。根据治疗要求而定。多针尖向病所,针尖向可导气而行。 • 与针刺角度及经脉循行方向密切相关 • 针刺角度重在以穴位的部位而定 • 针向重在根据不同病症治疗的要求而定
如:颊车穴为例 面颊痛,张口不利——针向颞部斜刺,针感可放射到整个颊部 面瘫,口眼歪斜——针向口角平刺 痄腮——针向腮腺 牙痛——针向直透 • 根据需要而取用不同角度来导向
(三)针刺的深度 • 针入穴内的深浅度 原则——以即有针感而又不伤及重要脏器为原则。各穴应刺深度在《腧穴学》中有明确记载。但临床实际运用,还应根据病人具体情况灵活变动。 《素问 刺要论》“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深浅不得,反为大贼”。强调深浅应得当。 • 一般临床主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 年龄:青壮年,气足——深之,深而留之 老小,气弱——浅之,浅而疾之 • 2 体质:形瘦体弱——浅之度形之肥瘦,以调气之虚实 形盛体强——深之知形肥瘦,知用针深浅 可结合8针感 • 3 部位:肌肉丰厚部,如四肢臀腹部——深刺, 腹深如井,背薄如饼 皮肉浅薄,如头面,胸背——浅刺 • 4 病情:《素问刺要论》“病有浮沉,刺有浅深” 阳症,表症,新病,虚证——浅取邪在表浅取,精气内夺,浅刺可减少精气耗损。 阴症,里症,久病,实证——深取邪入内深取引气,邪气有余深刺尽泄其邪。
5经络浅深:根据辩证论治所选经络不同各经循行深浅有异而有深浅不同取穴法。5经络浅深:根据辩证论治所选经络不同各经循行深浅有异而有深浅不同取穴法。 • 6 手法:根据所用不同手法而选用不同深浅取法一般补法浅取引气入内,泻法深取引气外出 • 7 时令:“天人合一”根据自然界的变化,人气亦不 断有变动,随其变动,针刺各异。一般而言: 春夏——浅取,阳气在上,人气亦在上,万物生发 秋冬——深取,阳气在下,人气亦在下,物主收藏 • 8 针感:针感快,强者——宜浅 针感慢,弱者——宜深 可结合2体质
四 行针手法 重点 毫针针刺入穴后,要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或不断调整针感强弱,或导向针感(向某一方向扩散传导),而采取的操作手法,称行针或运针。即行针手法,其包括基本手法和辅助手法两类。 • (一)基本手法可说是毫针刺法的基本动作。临床主要指提插法和捻转法。常可单独用或配合运用
1 提插法 当针尖穿透表皮,针芒在皮下或肌肉内行上下,进退的行针动作为。为一种纵向行针手法,针由浅向深谓之插,由深上退至浅谓之提,如此反复 进行即为提插法。 • 要求:其法是在针刺达一定深度后施行,运用指力要均匀,使提插呈直线形进出,如针身不能控制一定的方向而呈曲线形时,则可发生局部痛感或扭伤局部组织致出针后,遗留针感等。注意提插幅度大小,层次变化,频率快慢及时间的长短等,根据患者特异性及治疗目的灵活变通。结合一定的轻重,快慢规律,可起不同补泻作用。
2 捻转法:进针时及针入穴内后,行前后,左右的行针动作 。这种使针在穴内反复前后来回的旋转手法称捻转法。即以拇食中指执针柄,一前一后交替转动。 • 要求:进针时,即捻转进针或针入一定深度再捻转,运用指力要均匀,角度适当,一般在180—360度之间,且不可长时间单向转动,可易致针身缠绕肌纤维,导致局部疼痛、滞针、出针困难。具体其角度、频率、时间等根据具体要求具体变化。结合一定的规律,不同轻重、快慢可有补泻不同作用。 • 上述为行针最基本手法,后述的各种不同补泻手法,可说均在此基础上发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