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k likes | 1.28k Views
第二章. 17-18 世纪世界主要封建国家. 第 一 节 典型的封建主义国家 - 法国. 第三节 封建农奴制的俄国. 第四节 东方各封建制国家. 第五节 西欧列强的海外殖民扩张. 第 二节 分崩离析与经济困难的德意志. 03. 01. 02. 04. 05. 第一节 典型的封建专制主义国家 —— 法国. 一、波旁王朝早期的法国. 亨利四世 ( ( Henri le Grand , 1553—1610 ) ,(1589—1610 年在位). 二、路易十四时期法国的专制制度.
E N D
第二章 17-18世纪世界主要封建国家
第一节典型的封建主义国家-法国 第三节封建农奴制的俄国 第四节东方各封建制国家 第五节西欧列强的海外殖民扩张 第二节分崩离析与经济困难的德意志 03 01 02 04 05
一、波旁王朝早期的法国 • 亨利四世((Henri le Grand,1553—1610),(1589—1610年在位)
二、路易十四时期法国的专制制度 • 路易十四:(1638-1715),法王路易十三和王后奥地利的安娜(Anne of Austria)之子。1643—1715年在位,是世界上执政时间最长的君主之一。
1.路易十四时期法国封建专制制度的特征 • (1)国王与国家成为一体,“朕即国家”。 • (2)“君权神授论”,将王权神化,国王不对人民负责,只对上帝负责。 • (3)对贵族实行怀柔政策,使之成为国王的驯服工具。 • (4)国王亲任政府首脑,直接控制最高行政权。
(5)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严密完整的集权制国家体制,将全国所有权力控制在国王一人手中。(5)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严密完整的集权制国家体制,将全国所有权力控制在国王一人手中。 • (6)建立欧洲最强大的军队作为专制统治的有力支柱,并用警察密探维持统治。巡按使和龙骑兵 • (7)实行思想专制,力求“思想统一”,对不同信仰者实行镇压。1685年颁布《枫丹白露敕令》;巴士底狱 • 构成国王的伟大和尊严的不是他的手中的权杖,而是他的手执权杖的方法;只有君主才有权利思考、决策,其它人只有执行的义务——路易十四
2.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 实行重商主义,促进工商业的发展,为封建专制提供财力支持。 • Jean Bapfiste Colbert • (科尔伯/柯尔贝尔)
重商主义 • 16—18世纪英,法等西欧国家 • 表现:政府加强对民族共同经济生活的干预和控制 • 目的:富国强兵,适应本民族对外竞争、扩张的需要 • 国富的标志:贵重金属即金银的数量→ • 尽可能增加商品的出口,同时减少进口,特别是奢侈品的输入。
3.法国的土地制度 • 小农式资本主义(富农经济)
4.路易十四时期的对外战争 • 国威政策 • 1665—1668年与西班牙的“王后遗产战争”;1672—1679年的荷兰战争; • 1688—1697年与奥地利皇帝为首(荷兰、奥地利、勃兰登堡)的奥格斯堡同盟的战争;1701—1713年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1年 - 1714年) • 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绝嗣,法国的波旁王室与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室为争夺西班牙王位,而引发的一场欧洲大部份国家参与的大战。 • 路易十四的孙子:安茹公爵腓力(腓力五世) • 哈布斯堡王室的奥地利大公:查理(即后来的皇帝查理六世) • 《乌得勒支和约》:西班牙王位由波旁王朝的腓力五世继承,但规定了法国与西班牙不可合并。
5.路易十四时代 • 伏尔泰:《路易十四时代》 • “法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艺术赞助者” • 高乃依、莫里哀、拉辛、拉封丹; • 法国巴黎皇家科学院(法兰西科学院的前身); • 凡尔赛宫; • 法语取代拉丁语成为欧洲外交的通用语言; • 芭蕾舞艺术 • 高跟鞋(15cm)
三、路易十五时期的法国 启蒙运动 • 1.路易十五时期的法国 • (1710年2月15日– 1774年5月10日), • (1715-1774年执政) • 路易十四的曾孙
路易十四:“我的孩子, 你将成为一位了不起的国王。 不要象我一样喜欢建筑和战争。 相反, 设法与你的邻居和平相处。 给上帝你所应该给的。 总是遵循好的建议。 设法免除人民的痛苦,而这正是我所没能做到的。”
路易十五 • 1726-1743,恢复时期 • 1745年以后 • 蓬帕杜(庞巴度)夫人,前妓女巴莉夫人,Mailly-Nesle五姐妹,鹿苑 • 1756-1763年:七年战争(法国放弃了印度、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西岸)。
(1)概况 • 启蒙运动是在笛卡儿唯理主义哲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17世纪兴起,主要在英国和荷兰为代表。英国的代表人物有霍布斯、洛克、弥尔顿等。荷兰的代表人物有格老秀斯、斯宾诺莎。18世纪启蒙运动在法国达到高潮。
斯宾诺莎 • (1632~1677)Spinoza, • Benedictus de , 17世纪荷兰哲学家。西方近代唯物论、无神论和唯理论的主要代表。 • 代表作:《伦理学》。
霍布斯 • (1588-1679) • 代表作:《利维坦》(Leviathan)。 • 霍布斯的伦理思想大致包括“自然权利”(natural rights)说和“自然法”(natural laws)说两个部分。前者讲人的本性是利己主义,后者讲人的理性规定的道德律令。 • 利维坦唯一的职能便是维护臣民的自然权利。
约翰·洛克 • (1632~1704),英国人,全面系统地阐述宪政民主基本思想的第一位作家 。 • 代表作:《政府二论》(Two Treatises of Government)。 • 分权说
(2)法国启蒙运动代表人物 • (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路易十四时代》《哲学通讯》,《论法的精神》,《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
卢梭 • 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 • 《爱弥尔》《新哀洛伊斯》
伏尔泰 • 伏尔泰的代表作有《路易十四时代》、《哲学通信》、《哲学辞典》;
孟德斯鸠 • 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
《百科全书》派 • 18世纪中后期,启蒙运动继续发展,其代表人物是狄德罗(1713—1784)等人,编纂了《百科全书》。
重农学派 • 十八世纪50~70年代的法国 •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学派。 • 魁奈(Francois Quesnay,1694-1774 )是重农学派的创始人和首领。 • 它以自然秩序为最高信条,视农业为财富的唯一来源和社会一切收入的基础,认为保障财产权利和个人经济自由是社会繁荣的必要因素。
(3)主要内容 • 首先是崇尚理性。 • 在西方哲学中,各种哲学学派对理性的看法: • 斯多葛派:理性是神的属性和人的本性; • 唯理性论:理性是知识的源泉,只有理性才是可靠的; • 近代唯理论:理性是知识的源泉,只有理性才是可信赖的。 • 十八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者:凡是符合人性的就是理性,主张把理性作为衡量一切现存事物的尺度,建立一个永恒正义的理性王国; • 德国古典哲学:把理性和知性相对,作为认识的一个阶段。
其次是提倡科学,反对愚昧,积极鼓吹“知识就是力量”。其次是提倡科学,反对愚昧,积极鼓吹“知识就是力量”。
第三,强调“天赋人权”,一切人生而自由和平等、都有生存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而且不可剥夺,否定封建特权(向往自由、平等的社会)。受到法律的管束,以不妨碍他人的自由为限,因为其他人也是自由的。第三,强调“天赋人权”,一切人生而自由和平等、都有生存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而且不可剥夺,否定封建特权(向往自由、平等的社会)。受到法律的管束,以不妨碍他人的自由为限,因为其他人也是自由的。 • 总之,启蒙思想家对自由作了较全面的理解:一方面,自由是人的天赋权利;另一方面,自由不能无限,无限的自由将带来新的专制从而丧失自由。
第四、全面、系统地提出了对近代资产阶级的政治主张,强调自然法、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社会契约和反对暴君,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思想武器。第四、全面、系统地提出了对近代资产阶级的政治主张,强调自然法、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社会契约和反对暴君,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思想武器。
第五、提出三权分立,为资产阶级提供了一种理想的政权组织形式。第五、提出三权分立,为资产阶级提供了一种理想的政权组织形式。
(4)历史地位 • 1.启蒙运动是在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的矛盾不断加深情况下,在意识形态领域内出现的一场资产阶级反封建运动,是资产阶级第二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2.启蒙运动是近代自然科学和文化发展的产物,它的兴起和发展有大大地推进了科学文化的发展。2.启蒙运动是近代自然科学和文化发展的产物,它的兴起和发展有大大地推进了科学文化的发展。
3.对法国来说,启蒙运动培育出整整一代革命家。同时启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反封建意识,为未来的国家作了舆论准备。3.对法国来说,启蒙运动培育出整整一代革命家。同时启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反封建意识,为未来的国家作了舆论准备。
4.启蒙运动的影响超越了国界,在更广的范围和更长的时间内起着积极的作用。4.启蒙运动的影响超越了国界,在更广的范围和更长的时间内起着积极的作用。
一、17世纪初的德意志的社会政治与经济概况 • 1、三十年战争(1618-1648) • Holy Roman Empire (800~1806) • Thirty Years' War (1618~1648)
(1)原因 • A德国诸侯分成了新教和天主教两大阵营,围绕争夺教会财产而展开斗争。 • B皇帝为了扩大中央权力、削弱诸侯分裂势力进行的斗争。 • C国际原因:主要是信天主教的、哈布斯堡家族的、西班牙支持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和天主教诸侯,而法、英、荷等国支持新教诸侯,企图使德国保持封建割据的分裂状况并觊觎德国的土地。
(2)过程:四个阶段 • A 捷克阶段(1618—1624),捷克联合新教的领袖巴拉丁选侯进攻皇帝和天主教联盟,结果捷克战败,丧失了独立。掷出窗外事件 • B 丹麦阶段(1625—1629),丹麦在法国支持下出兵支援新教同盟,战争国际化,结果皇帝一方又胜。 C 瑞典阶段(1630--1635),瑞典在法国支持下联合新教诸侯进攻皇帝一方,瑞典先胜,但西班牙出兵支援皇帝,打败了瑞典军队。 • D 法国一瑞典阶段(1636--1648)法国出兵,战争扩大到整个欧洲。皇帝及天主教联盟被迫求和。1648年双方签署《威斯特伐里亚和约》。
1631年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战胜神圣罗马帝国的情形1631年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战胜神圣罗马帝国的情形
(3)历史影响 • A哈布斯堡家族为首的神圣罗马帝国及德国天主教诸侯受到沉重打击。 • B 德国分裂加重,经济受到严重破坏。 • C 罗马天主教会受到沉重打击。 • D法国称霸欧洲而西班牙受到削弱。在战争影响方面,重点是法国在欧洲占主导地位,而德国长期处于落后、分裂的状况。天然疆界。 • E 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国际政治体系。
2、“农奴制第二版” • (1)出现“再版”的原因: • A西欧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导致对粮食需求大增,粮价暴涨,中、东欧的地主为利润驱使,要恢复农奴制生产粮食。 • B 贵族力量大,可以任意摆布农民,并镇压农民反抗,而城市市民力量很弱,无力阻止农奴制的恢复。
(2)影响:农奴制的恢复抑制了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德国近代经济的长期落后,也是东欧的俄国、波兰等国经济长期落后的重要原因。(2)影响:农奴制的恢复抑制了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德国近代经济的长期落后,也是东欧的俄国、波兰等国经济长期落后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