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0 likes | 659 Views
科学课堂教学研究. 浙江教育学院 教师教育与管理学院 陈晓萍 地址:杭州市文三路140号 邮政编码 310012 电话0571-88218093 电子信箱 cxp@zjei.net. “ 食物消化吸收 ” 一课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1 、知道消化系统的组成:90 % 以上的学生能说出消化系统的组成。
E N D
科学课堂教学研究 浙江教育学院 教师教育与管理学院 陈晓萍 地址:杭州市文三路140号 邮政编码 310012 电话0571-88218093 电子信箱 cxp@zjei.net
“食物消化吸收”一课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1、知道消化系统的组成:90%以上的学生能说出消化系统的组成。 2、理解消化吸收的过程:70%以上的学生能对具体食物在人体中的消化吸收过程加以描述。 3、理解消化系统的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80%以上的学生能答出,为什么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二、过程方法 1、通过多媒体材料的展示,学生能独立处理信息,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行自主学习。 2、通过小组交流,学习与他人进行合作。 三、情感态度 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方糖的溶解实验要等量的水,正确进行搅拌。 2、通过强调牙齿的功能,进行人体保健意识的渗透。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消化系统的组成; 2、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 3、消化系统的形态结构与其功能相适 应。 难点: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
1、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达到了吗? 2、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
“食物消化吸收” 课堂教学过程实录
一、教学设计理念新:自主学习——小组学习——全班合作——教师指导。体现了合作学习和建构主义的思想。一、教学设计理念新:自主学习——小组学习——全班合作——教师指导。体现了合作学习和建构主义的思想。 例如:知道各种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及流入部位 1、教师:人体的消化腺有哪些?各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分别是什么?消化液流入的部位分别在哪里? 2、学生:根据问题,补充完成书上的表格,并进行小组讨论。 3、教师:展示、比较各个小组完成的表格。 4、教师指图进一步讲解。 5、教师:呈现关于消化腺的视听材料进行强化。 6、学生:修改表格。 7、教师:展示一个小组的表格,师生互动,进一步完善表格。如:更正“肝脏腺”PPT根据书本表格设计的任务单实物投影PPT PPT(文字及画外音解说)实物投影
二、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 学生的参与度及高。 充分运用了各种教育技术:PPT(文字、图画、声音文字等材料,)、FLASCH动画、实物投影、模型、自身身体及小实验。 独到之处:模型的使用方法;感受自身的消化器官; FLASCH动画;设计护齿的广告词。 特色部分:模型、自身身体、FLASCH动画。
三、课堂气氛民主和谐。教师为学生创设安全的课堂氛围,学生学习积极性得以充分发挥,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三、课堂气氛民主和谐。教师为学生创设安全的课堂氛围,学生学习积极性得以充分发挥,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1、教师理答方式 理答方式 频次 百分比 打断学生回答 0 0 对学生回答不理睬 0 0 重复自己问题或答案 0 0 对学生鼓励称赞 16 53.3 %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6 20% 追问问题 8 26.7% 2、细节问题的处理:“小分子淀粉”的更正;设计护齿的广告词等。
我们一直十分关注一节课的知识目标: 对于听课的教师来说,听完一节课,首先做的判断就是这节课是否达成了知识目标,随后再评判其他的目标(如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等)是否体现,再进一步关心教学方法是否为达成目标服务,是否合适。只要一节课的知识点都出现了,其他未能涉及,也仍然不能算失败。 对于上课的老师来说,准备一节课,首先就是确定这节课的知识目标,然后再考虑如何体现出培养学生能力、关注学生情感等教学目标。 能力的培养常常通过教学方法体现,而情感关注则通过科学史以及一些其他资料的展示体现。
探究性理解 解释性理解 记忆 教学任务三维结构 教学水平 活动式 接受式 教学内容 教学方式
存在于学科,也存在于学生的生活世界 学生的情感体验也应成为学习内容 教师主导取向的接受式 学生自主取向的活动式 从一个角度对师生互动情况的简要描述 衡量教学结果的关键性指标 教学内容 教与学方式 教与学水平
“食物消化吸收”一课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1、消化系统的组成; 2、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 3、消化系统的形态结构与其功能 相适应。 从学科、生活、情感三方面加以分析:
教学内容来自学生的生活世界 • 教师:长大至今吃过的食物有哪些?吃过的食物是怎么进入人体的?学生:个别回答。引入主题:“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 教师:请快速从书本上找到消化系统的组成。学生:消化道、消化腺。 • 教师:构成消化道的消化管有哪些?学生:读图后,举手回答。
学科方面存在的问题 • 科学性: • 1、咽的位置:上起于颅底,下与食管相连,是消化管与呼吸道的交叉部位。位于喉的后上方。 • 2、大肠误指为胰腺。 • 3、大肠的位置。
学科的难易程度和特点: • 1、书:(1)口腔中的牙在消化食物时有什么作用?如果把米饭在口腔内慢慢地咀嚼,你会觉得有甜味吗?(2)胃壁很厚的肌肉层起什么作用?胃壁中,与食物消化有关的消化腺及分泌的消化液有哪些?主要消化的营养物质是什么? • 2、 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是生物教学的重点。应引导学生关注小肠和胃的形态结构是如何与其功能相适应的。 • 3、生物体作为一个完整的个体各部分结构,必须互相配合、协调统一, “整体与个体”、“独立与统一”等内容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教育。
教学方式 • 最近二、三十年来,接受式学习和活动式学习两种观点在“有意义学习”的主题下,有着明显的舍弃自身缺陷、汲取对方长处的互补趋势,两方对峙逐渐演变为前进过程中的两极张力。 • 就当前我国教学而言,拒绝机械接受、开发主动活动的学习方式,培养高水平的实践技能与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已经成为改革的主导原则。
提高思考力水平 教学水平三分类
变式训练与不同教学水平的对应关系 标准题 封闭性变式题 开放性变式题 记忆水平 解释性理解水平 探究性理解水平 A B C A Y C A Y Z A B Z X B Z X B C X Y C A. 条件;B. 过程;C. 结论
两个突出的问题值得引起关注 问题之一 许多本该达到解释水平的课,不少教师将此下降为记忆水平,“ 满堂灌”或“ 满堂问”(填空式问答,懂的要问、不懂的不问);有的课把教学混同于学科习题机械训练和简单强化,思考力水平明显下降。(提问水平检测表) 问题之二 许多正在实验探究水平的课,教师常常通过解释说或让学生记住最简捷的方法得出答案,“ 表面上像探究,实际上是讲解”,达不到学生亲自投入的思考力水平。
问题一 1、“小肠的形态结构有哪些与其消化、吸收的功能适应的特点?”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师的课堂处理:1、教师:人体最重要的消化器官是什么?学生:个别回答:胃、小肠;学生讨论后,认为小肠(原因:各种消化液)。 2、教师:人体最重要的吸收部位在那里?学生看示意图,得出:小肠。 3、教师:小肠是主要的吸收场所,有什么结构可以支持它的功能?学生:集体朗读 请思考:如何进行改进?
提问分析 • 高密度提问已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30,1/1.5分钟) • 把可供探索的问题分解为低认知水平的填空式问答(关于牙齿的提问) • 课堂提问以记忆性问题为主(占66.7%) • 课堂提问技巧单一不利学生思考学生齐答比例很高(50%),回答问题方式比较单一,不利学生思考。
教师访谈 采访者:这堂“边讲边问”课,你在“讲”的时候是怎么想的? 教师 :我这个人良心很好,“讲”的时候我是想把我所知道的所有有关知识系统、完整地交给学生。 采访者:你在“问”的时候又是怎么想的? 教师 :“问”的时候是想看学生是否收到我交给他们的知识,讲过的每个问题都问一遍,我才可以放心离开教室。 采访者:那么你的这堂“边讲边问”课有没有摆脱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呢? 教师 :当然没有。
有效提问 • 提问的数量 • 提问的认知层次 • 提问的方式 • 问题的指向 • 学生回答的方式 • 教师理答的方式
问题的目的指向 • 指向问题内部:获得问题结论;引发学生思考 • 指向问题外部(课堂管理):提醒; 激励; 惩罚
学生应答和教师理答的方式 学生应答方式:集体齐答;讨论后汇报;个别回答;自由答。 教师理答方式:重复自己问题或学生答案;追问;对学生回答鼓励、称赞;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错误方式:打断学生回答,或自己代答;对学生回答不理睬,或消极批评;
具有思考性的提问 • 能否用自己的话去解释、表达所学的知识; • 能否基于这一知识作出推论和预测,从而解释相关的现象,解决有关的问题; • 能否运用这一知识解决变式问题; • 能否综合几方面的相关知识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 • 能否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实际问题中去。
题目尽可能是开放性的,要有一定的难度;基于学生的认识基础来设问。题目尽可能是开放性的,要有一定的难度;基于学生的认识基础来设问。 • 问题提出得越明确,认识任务表达得越清晰。 • 减少那些无效提问:是什么?对不对?对于学生思维活动没有任何帮助。
实例: 在观察蜗牛一节教学中,我们会看到教师这样去问学生: 1、这是什么动物?知道的同学请举手。 2、蜗牛属于什么动物? 3、适宜蜗牛的生长环境是怎样的? 4、蜗牛的特征有哪些?
提问种类 • 1、回忆性发问 例:人体血管的2个名称是什么? • 2、与理解力有关的发问 例:酸和碱的区别是什么? • 3、与应用能力有关的发问 例:给花浇水,什么时间最好?为什么 • 4、分析性发问 例:你怎么知道冰比水轻? • 5、评价性发问 例:你认为这一方法的优缺点? • 6、综合性发问 例:怎样做才好?
事实性和思考性 事实性问题:如“是什么?”“有哪些?”之类的问题。学生只要照书本,不假思索就可答出,应尽量少提事实性问题。如“鸟类的特征是什么?”不如问“鸟类为什么适于空中飞翔?”;问“两栖纲和鱼纲有哪些不同点?”不如问“如何证明两栖纲是由鱼纲进化而来的?
思考性问题的四种方式 • 侧击式。即通过与所提问题有关的另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出问题的答案来。例如:讲动物是怎样生活的?可问:老师想把这些小动物交给你们“领养”,愿意吗?要领养好小动物,必须了解动物的什么? • 对比式。是通过两种不同情况的对比,把要揭露的问题烘托出来。教师让学生学着燕子飞,飞了好一儿都没有停下来,教师问:手酸吗?累吗?学生(笑)累了!教师:你们才飞一分钟,燕子是在不分昼夜地飞,想想它们的感应该是怎样的? • 反问式。从反面提出问题,引出正面的答案来。如讲保护色后,问:青草地里的昆虫如果不是绿色的,会出现怎样的结果?为什么? • 反驳式。即对学生错误的或不完全的答案,通过反驳提问,由学生自己纠正回答。如:学生认为惯性与成正比,教师问:那么当速度为零时,惯性等于多少?
问题二 • 课堂情景一: • 1、教师:牙齿有没有用?有没有存在的必要性?学生:齐答。 • 2、教师:布置比较方糖的溶解快慢实验(烧杯、玻棒)强调:等量水分,同速搅拌。 3、学生实验:现象:搅拌不一;有学生用玻棒弄碎方糖;玻棒触碰烧杯。 • 3、教师:实验得出什么结论?说明什么? • 学生:牙齿能帮助食物进行消化。
实验分析:比较课本中的实验设计,请思考哪种方法更合理?,实验分析:比较课本中的实验设计,请思考哪种方法更合理?, 1、取2只有盖的塑料瓶,分别倒入等量的水。 2、取块同等大小的方糖,弄碎其中一块。 3、在1只塑料瓶里放入整块方糖,另一只放入研碎 的方糖。 4、拧紧盖子,2只手各拿1只瓶子,一起轻轻摇 动。 5、将瓶子放在一个平面上,观察2只瓶子里的糖,哪处溶解得快?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推测:在人体消化道中,等量的相同类型的食物,形状、体积大小不同对消化速度是否有影响?为什么?
科学教育的特点 • 系统性:各级各类学校进行的科学教育,都把系统的科学知识编制成具体的课程向学生传授 • 客观性:科学教育涉及的学科是按自然界的运动形式分门别类的。它们都是自然规律的反映,都可以通过实验反复验证,因而科学教育的内容具有客观性。 • 理智性:科学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理性的教育。从问题的发现到问题的解决,都要经过合乎逻辑的理性思维,决不允许随意胡编,信口开河。 • 抽象性:科学教育的内容大多可以用简单的语言、抽象的符号表示,因而具有抽象性。 • 准确性:或者说精确性、严密性,这是现代科学技术的生命。 • 同一性:科学教育的内容,任何国家、任何民族,用任何语言表示都是同一的。
请思考: 教师布置的作业:用拟人化的手法写一篇“鸡蛋旅行记”的得失。
教师:小蝌蚪为什么会变成青蛙? • 学生:为了适应环境不得不做出改变。 • 教师:播放视频: 小蝌蚪变成青蛙后,就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生活环境,从原来的水中生活,变成了现在的陆地生活。他很想念曾经在一起玩的小伙伴们,很想告诉他们现在的生活环境、告诉他们自己的身体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他在陆地上是如何生活的,他也很希望小伙伴们也能尽快地陆上上来和他一起生活。 • 教师:小青蛙工作很忙,你能帮他写一封信吗?
小组合作:给青蛙写信 • 汇报结果:例: 小伙伴们:大家好! 我在陆地上变化可大了,尾巴掉了,长出了四肢,可现在我用肺和皮肤呼吸了。我也可以到水中来寄居了。对了,我能帮助农民伯伯捕获害虫了。我每天工作都很愉快,可是我还是想你们啊。你们能快点上来吗? 祝你们:快快长大,与我团聚! 你们的大哥大:青蛙
学生信中摘要 我穿上以绿色的连衣裙,以前伴随我的尾巴已经下岗了,我的新伙伴是四条修长的美腿……。
初中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入门课程初中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入门课程 • 1、学习必要的和基本的科学知识与技能,为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和后继学习打下基础。 • 2、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 3、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使学生初步认识科学的本质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形成保护自然的意识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 • 4、为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地解决个人生活、工作和社会决策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建构主义理论要点 • 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而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 • 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的学生之外。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较普遍的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因为,这些理解只能由学生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它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学生并非空着头脑进入教室,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他们已经形成了广泛而丰富的经验和背景知识,从自然现象到现实生活,他们几乎都有自己的看法。而且,有些问题即便他们还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问题一旦呈现在面前时,他们也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这并不是胡思乱想,而从他们的经验出发而推出的合乎逻辑的假设。学生并非空着头脑进入教室,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他们已经形成了广泛而丰富的经验和背景知识,从自然现象到现实生活,他们几乎都有自己的看法。而且,有些问题即便他们还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问题一旦呈现在面前时,他们也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这并不是胡思乱想,而从他们的经验出发而推出的合乎逻辑的假设。
理科的教学效果常不能达到教师所预期结果的原因理科的教学效果常不能达到教师所预期结果的原因 • 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内容上的问题 (1)学生在学习前已经从不同途径获得了与教师头脑中和教科书中的观念完全不同的观念。(2)有些学生尽管受过一些科学教育,也还存在着与科学概念不一致的日常概念。 (3)有些概念虽然通过教学有所改变,但并未全部改变,没有达到教师的计划要求。 • 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策略上的问题 学生具有的策略与教师认为他们应该具有的策略不同。
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策略上看,学生实际的认知结构与教师认为他们应该有的认知结构不相同,造成教学工作中达不到理想的结果。每个学生带着他原有的认知结构来听课,而未能同化新的信息,或者说新的信息未能与长时记忆中原有的信息成功地建立联系,从而达到意义的理解。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策略上看,学生实际的认知结构与教师认为他们应该有的认知结构不相同,造成教学工作中达不到理想的结果。每个学生带着他原有的认知结构来听课,而未能同化新的信息,或者说新的信息未能与长时记忆中原有的信息成功地建立联系,从而达到意义的理解。 • 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不是简单的知识的呈现者,他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学生的想法,洞察学生这些想法的由来,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 • 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在学生的共同体之中,这些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教学就是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使学生看到那些与他不同的观点,从而促进学习的进行。
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 让学生暴露思想阶段。 教师要据此来考虑后面的教学安排。教师要考虑、设计一些情景,使学生暴露自己的观点。 对学生的观点进行重建阶段 A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自己的看法。让他们在交流中明辨是非。 B教师可以告知科学家是如何考虑这个问题的(广义:实验、观察等) C重建新的概念: 应用科学家的观点、文章 让学生回顾自己在观念上的变化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 1、同学们外星人从来没有看到过水,你们能告诉他 们什么是水吗?——创设情景,暴露思想 • 2、观察一杯水:看、嗅、尝、听、摸。 分组进行,组间交流;教师不断在规范孩子的表达。水没有固定的形状、水是无色的(白色),水是无味的(清凉的)——重建新的概念 • 3、比较水、可乐等饮料与水的不同 ——应用科学家的观点。抽象出“液体”的概念。——应用科学家的观点 • 4、现在你可以再告诉外星人,对水你们有了哪些新的发现,水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回顾自己在观念上的变化
——教改实践需要平衡兼顾的智慧 教改实践要有不走极端而达到顶尖的集其大成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