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2

第九章 氨基酸与核酸发酵 第一节 味精 一、概述 味精俗称 麸酸钠、谷氨酸钠 (分子式 C 5 H 8 NO 4 Na )

第九章 氨基酸与核酸发酵 第一节 味精 一、概述 味精俗称 麸酸钠、谷氨酸钠 (分子式 C 5 H 8 NO 4 Na ). (一)生产历史 早期 — 从天然的食物材料中取得 中期 — 最早商业化制造味精的原料是面筋 近期 — 糖是生产味精的主要原料. (二)氨基酸的制备方法 发酵法 :直接发酵法、添加前体的发酵法 提取法 :胱氨酸、半胱氨酸和酪氨酸 酶法 :利用微生物细胞或微生物产生的酶 合成法 : DL- 蛋氨酸、 DL- 丙氨酸、甘氨酸、和苯丙氨酸。. 万吨. (三)味精的生产. 图 1 :味精的产量走势.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九章 氨基酸与核酸发酵 第一节 味精 一、概述 味精俗称 麸酸钠、谷氨酸钠 (分子式 C 5 H 8 NO 4 Na )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九章 氨基酸与核酸发酵 第一节 味精 一、概述 味精俗称麸酸钠、谷氨酸钠(分子式C5H8NO4Na)

  2. (一)生产历史 早期—从天然的食物材料中取得 中期—最早商业化制造味精的原料是面筋 近期—糖是生产味精的主要原料

  3. (二)氨基酸的制备方法 • 发酵法:直接发酵法、添加前体的发酵法 • 提取法:胱氨酸、半胱氨酸和酪氨酸 • 酶法:利用微生物细胞或微生物产生的酶 • 合成法:DL-蛋氨酸、DL-丙氨酸、甘氨酸、和苯丙氨酸。

  4. 万吨 (三)味精的生产 图1:味精的产量走势

  5. 二、谷氨酸的生物合成机理 1. 谷氨酸 (-氨基戊二酸) O C-OH 第一代鲜味剂 H2N- C- H L-谷氨酸单钠盐——味精 H-C-H H-C-H H-C O OH L-型

  6. 2.谷氨酸的生物合成 葡萄糖 中间产物 a-酮戊二酸 NH4+ 谷氨酸脱氢酶 谷 氨 酸 抑 制

  7. α-KGA + NH4+ +NADPH == GA + NADP • α-KGA NADPH α-KGA • L-谷氨酸脱氢酶 异柠檬酸脱羧氧化 • GA NADP 异柠檬酸

  8. GA的生物合成途径 (1)EMP:丙酮酸,ATP,NADH2 (2)HMP:6-磷酸果糖 3-磷酸甘油酸 NADPH2:-酮戊二酸还原氨基化必需的供氢体。 (3)TCA循环:生成谷氨酸前体物质-酮戊二酸。 (4)CO2固定反应:补充草酰乙酸。 (5)乙醛酸循环:使琥珀酸、延胡索酸和苹果酸的量得 (DCA循环) 到补充,维持TCA循环的正常运转。 谷氨酸脱氢酶 (6)还原氨基化反应:-酮戊二酸 谷氨酸 丙酮酸

  9. CO2固定反应 (1)在磷酸丙酮酸羧化酶的作用下 磷酸丙酮酸 + CO2 + GTP == 草酰乙酸 + GDP (2)在苹果酸酶的作用下 丙酮酸 + CO2 +NADH === 苹果酸 + NAD

  10. 需要Mn+做催化剂,所以,在GA发酵过程中需要向培养基中补充Mn+。需要Mn+做催化剂,所以,在GA发酵过程中需要向培养基中补充Mn+。

  11. EMP 3/2Glucose 丙酮酸 + 丙酮酸 + 丙酮酸 CO2 乙酰辅酶A + 乙酰辅酶A + 乙酰辅酶A 草酰乙酸 柠檬酸(DCA循环封闭) 不存在CO2固定反应 谷氨酸

  12. EMP Glucose 丙酮酸 + 丙酮酸 CO2 CO2 草酰乙酸 乙酰辅酶A + C4二羧酸 (草酰乙酸羧化酶) 苹果酸 (苹果酸合成酶) 柠檬酸(DCA循环封闭) 谷氨酸 存在CO2固定反应

  13. 封闭乙醛酸循环,不存在CO2固定反应: 3/2 C6H12O6 + NH4+→ C5H9NO4 + 4 CO2 产率:147 /(180*3/2) == 54.4% 封闭乙醛酸循环,存在CO2固定反应: C6H12O6 + NH4+ → C5H9NO4 + CO2 产率:147 / 180 == 81.7%

  14. 影响GA发酵糖转化率的其它因素: (1)GA发酵前期菌体增殖消耗葡萄糖(20%糖) (2)DCA 循环不可能完全封闭; (3)α-KGA不可能完全转化为GA; (4)生成的GA不可能完全分泌到细胞外; (5)残糖含0.5%-0.7%之间。

  15. 3.谷氨酸生产菌的生化特征 (1)生物素缺陷型。 (2)-酮戊二酸脱氢酶活性弱,异柠檬酸脱氢 酶活性强,异柠檬酸裂解酶活性弱。 (3)谷氨酸脱氢酶活性高,经呼吸链氧化NADPH2 的能力弱。 (4)菌体本身利用谷氨酸的能力低。 (5)有苹果酸酶和丙酮酸羧化酶。

  16. 下列关于谷氨酸产生菌的描述,哪些是正确的?下列关于谷氨酸产生菌的描述,哪些是正确的? A:-酮戊二酸氧化能力微弱, B:谷氨酸脱氢酶活性强, C:具有向胞外分泌谷氨酸的能力, D:在菌体生长期乙醛酸循环弱, E:在产酸期乙醛酸循环弱, F:CO2固定能力弱。

  17. 下列关于谷氨酸产生菌的描述,哪些是正确的?下列关于谷氨酸产生菌的描述,哪些是正确的? A:-酮戊二酸氧化能力微弱, √ B:谷氨酸脱氢酶活性强, √ C:具有向胞外分泌谷氨酸的能力, √ D:在菌体生长期乙醛酸循环弱, E:在产酸期乙醛酸循环弱, √ F:CO2固定能力弱。

  18. 4.谷氨酸产生菌(全是细菌) 棒杆菌属 北京棒杆菌 C. pekinense Corynebacterium 钝齿棒杆菌 C. crenatum 谷氨酸棒杆菌 C. glutamicum 短杆菌属 黄色短杆菌 B. flvum Brevibacterium 产氨短杆菌 B. ammoniagenes 小杆菌属 嗜氨小杆菌 M. ammoniaphilum Microbacterium 节杆菌属 球形节杆菌 A.globiformis Arthrobacter

  19. 我国使用的生产菌株是北京棒杆菌AS1.299、北京棒杆菌D110、钝齿棒杆菌AS1.542、棒杆菌S-914和黄色短杆菌T6~13等。

  20. 共同点: 1)革兰氏阳性。 2)菌体为球形、短杆至棒状 3)不形成芽孢。 4)没有鞭毛,不能运动。 5)需要生物素作为生长因子。 6)在通气条件下产谷氨酸(需氧微生物)。

  21. 表1部分氨基酸及其生产所用菌株

  22. 三、谷氨酸发酵的工艺控制 (一)培养基 1. 碳源:淀粉水解糖、糖蜜、乙醇、烷烃 玉米、小麦、甘薯、大米等 (1)淀粉水解糖的制备

  23. (2)糖蜜原料:甘蔗糖蜜、甜菜糖蜜 还原糖的含量控制在10%~13%。 糖蜜预处理目的:降低生物素含量。 预处理方法:活性炭处理 先酸解后活性炭处理 先酸解后脱色树脂处理

  24. 味精生产的辅助材料包括硫酸、液氨、碳酸钠、 活性碳、液碱、盐、消泡剂、淀粉酶等。

  25. 2.氮源:铵盐、尿素、氨水 85%的氮源 谷氨酸 15%的氮源 菌体 C/N=100:1521,实际高达100:28(GA发酵) C/N=100:0.22.0 (一般发酵工业) 菌体生长期碳氮比应大一些(氮低) 产酸期,碳氮比应小些(氮高) 例如谷氨酸棒状杆菌的发酵过程 C/N=3∶1 大量合成谷氨酸 C/N=4∶1 只长菌体不产酸

  26. 发酵过程中补充氮源是因为: 1)用于调整pH。 2)分解产生的NH3从发酵液中逸出。 产酸阶段: NH4+不足:使-酮戊二酸蓄积而很少有谷氨酸生成。 NH4+过量:促使谷氨酸生成谷氨酰胺。

  27. 3.无机盐:磷酸盐、镁、钾、钠、铁、锰、铜,其中3.无机盐:磷酸盐、镁、钾、钠、铁、锰、铜,其中 磷酸盐对发酵有显著影响。 不足:糖代谢受抑制,菌体生长不足。 过多:a.细胞膜磷脂生成量多,不利于谷氨酸排出。 b.促进EMP途径,打破EMP与TCA之间的平衡, 积累丙酮酸。 c.促使丙酮酸和乙醛(由丙酮酸脱羧生成)缩 合生成缬氨酸的前体物——-乙酰乳酸, 使缬氨酸在发酵液中蓄积。

  28. Glucose 丙酮酸 + 丙酮酸 (焦磷酸硫胺素,TPP) 活性乙醛 α-乙酰乳酸 Val合成途径 Val Val(1)可以抑制葡萄糖 丙酮酸,使GA的生物合成受到阻止。 (2)消耗丙酮酸,降低了糖酸转化率。 (3)发酵液中的Val存在,严重的影响GA 的结晶、提取。

  29. 4. 生长因子:生物素 作用:影响细胞膜通透性和代谢途径。 生物素:B族维生素的一种,又称维生素H或辅酶R。是合成脂肪酸所必需的。 脂肪酸的生物合成: 利用乙酰CoA(直接原料是丙二酸单酰CoA)在乙酰CoA羧化酶(辅基为生物素)催化下合成。

  30. 葡萄糖 丙酮酸 + 丙酮酸 乙酰辅酶A 乙酰辅酶A 乙酰辅酶A羧化酶 CO2 CO2 丙二酰辅酶A C4 丙二酰辅酶A CO2 C6 将乙酰辅酶A羧化生成丙二酰辅酶A的酶是乙酰辅酶A羧化酶,该酶的辅酶是VH。

  31. 脂肪酸+甘油磷酸 • 磷脂+蛋白质 • 生物膜 • 因此,脂肪酸是组成细胞膜类脂的必要成分。 • 生物素限量,不利于脂肪酸的合成,有利于谷氨酸透过细胞膜分泌至体外。 • 培养基中生物素限量时,胞内AA 92% 胞外 • 培养基中生物素丰富时,胞内AA 12% 胞外

  32. (1)作为催化脂肪酸生物合成最初反应的关键酶乙酰(1)作为催化脂肪酸生物合成最初反应的关键酶乙酰 CoA的辅酶,参与脂肪酸的生物合成,进而影响 磷脂的合成,当磷脂合成量少到正常的1/2左右时, 细胞变形,Glu向膜外泄漏.

  33. (2)浓度过大:促进菌体生长,谷氨酸产量低。因为:(2)浓度过大:促进菌体生长,谷氨酸产量低。因为: a.乙醛酸循环活跃,-酮戊二酸生成量减少。 b.转氨酶活力增强,谷氨酸转变成其它氨基酸。 实际生产中通过添加玉米浆、麸皮水解液、糖蜜等作为生长因子的来源。

  34. 生物素(VH)对代谢的影响 (1)影响糖代谢 促进糖酵解 促进丙酮酸的有氧氧化——乙酰辅酶A的生成。 对前者促进大。

  35. 生物素可封闭乙醛酸循环 异柠檬酸裂解酶:为醋酸诱导、受琥珀酸阻遏 VH缺乏 丙酮酸氧化减弱 乙酰辅酶A少 琥珀酸积累 醋酸浓度降低

  36. 使胞内代谢产物迅速排出的方法 • 1. 用生理学手段—— • 直接抑制膜合成或使膜受缺损 • 如: Glu发酵中,控制生物素亚适量可大量分泌Glu; • 当培养液中生物素含量较高时采用适量添加青霉素的方法;

  37. 适量添加表面活性剂(如吐温60)或不饱和脂肪酸(C16-18),也能积累谷氨酸。适量添加表面活性剂(如吐温60)或不饱和脂肪酸(C16-18),也能积累谷氨酸。 机理:两者在脂肪酸合成时对生物素有拮抗作用,导致磷脂合成不足,形成不完整的细胞膜。 关键:控制好添加的时间和浓度,必须使菌体在这些药剂存在下进行分裂,形成产酸型细胞。

  38. 2. 利用膜缺损突变株 —— • 油酸缺陷型、甘油缺陷型 • 用油酸缺陷型生产菌,在培养过程中,有限制地添加油酸,通过控制油酸使磷脂合成量减少到正常量的1/2左右,合成有缺损的膜,使细胞膜发生渗漏而提高谷氨酸产量。 • 控制关键:保证在培养基中油酸亚适量,完成细胞从生长型到生产型的转换。

  39. 甘油缺陷型菌株的细胞膜中磷脂含量比野生型菌株低,易造成谷氨酸大量渗漏。应用甘油缺陷型菌株,就是在生物素或油酸过量的情况下,也可以获得大量谷氨酸。

  40. 控制细胞膜的渗透性 青霉素 生物素 细胞膜渗透性 谷氨酸 油酸缺陷型 谷氨酸 油酸 (1) 通过生理学手段控制细胞膜渗透性 (2) 通过细胞膜缺损突变控制细胞膜渗透性

  41. 工业上利用谷氨酸棒状杆菌大量积累谷氨酸,应采用的最好方法是( ) A.加大菌种密度 B.改变碳源和氮源比例 C.改变菌体细胞膜通透性 D.加大葡萄糖释放量

  42. 为什么添加适量生物素或青霉素可提高谷氨酸产量?为什么添加适量生物素或青霉素可提高谷氨酸产量? 生物素:乙酰-CoA羧化酶的辅酶,与脂肪酸及磷脂合成有关。控制生物素含量,可改变细胞膜的成分,改变膜的透性、谷氨酸的分泌和反馈调节。 生物素含量高时,细胞膜致密,阻碍Glu分泌,并引起反馈抑制,加适量青霉素可提高Glu产量。

  43. 青霉素:抑制谷氨酸生产菌细胞壁后期的合成。通过抑制肽聚糖合成中的转肽酶活性,引起肽聚糖结构中肽桥无法交联,造成细胞壁缺损。细胞膜失去保护,在渗透压的作用下受损,向外泄露谷氨酸,降低了谷氨酸的反馈抑制,提高了产量。青霉素:抑制谷氨酸生产菌细胞壁后期的合成。通过抑制肽聚糖合成中的转肽酶活性,引起肽聚糖结构中肽桥无法交联,造成细胞壁缺损。细胞膜失去保护,在渗透压的作用下受损,向外泄露谷氨酸,降低了谷氨酸的反馈抑制,提高了产量。 一般在进入对数生长期的早期(3-6小时)添加。

  44. 生物素营养缺陷型菌株的控制关键 必须限制发酵培养基中生物素亚适量(5-10g/L)。在发酵初期(0-8小时),细胞正常生长,当生物素耗尽后,在菌的再次倍增时,开始出现异常形态细胞,即完成了细胞从生长型到积累型转换。

  45. (二)pH的影响及其控制 作用机理:主要影响酶的活性和菌的代谢。 在氮源供应充分和微酸性条件下,谷氨酸发酵转向谷氨酰胺发酵。 pH控制在中性或微碱性。 前期pH7.5~8.0,中后期pH7.0~7.6。 谷氨酸脱氢酶的最适pH为7.0~7.2 方法:流加0.8%尿素和氨水。

  46. (三)温度的影响及其控制 • 菌体生长达一定程度后开始产生氨基酸,菌体生长最适温度和氨基酸合成的最适温度不同。 • 菌体生长阶段:3032℃ • 谷氨酸脱氢酶的最适温度32~36℃ • 产酸阶段:3437℃

  47. (四)溶解氧的控制 大小由通风量和搅拌转速决定。 发酵前期以低通风量为宜;发酵中、后期以高通风量为宜。 不足:发酵液pH值偏低,生成乳酸和琥珀酸,谷氨酸少。 过大:NADPH2通过呼吸链被氧化,影响-酮戊二酸还原 氨基化,使-酮戊二酸蓄积。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