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0 likes | 493 Views
一流学校的建设. 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 陈玉琨 2012.04.19. 一、当代我国基础教育 发展走向. (一)教育从绝对贫困走到了相对贫困. 教师与公务员; 东部与中西部, 中国基础教育实行地方负责的体制。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中国各地教育投入严重不均衡,东西部教育投入差异极大 ; 城市与农村( 在北京、上海与广州等发达城市,人们很容易找到一些超豪华的学校,但在农村地区,不少学校连基本办学条件也难以保证 )。. (一)教育从绝对贫困走到了相对贫困. 国家的举措: 西部地区 “ 两基 ” 攻坚计划 。 免费师范生制度与 农村教育专业硕士计划。
E N D
一流学校的建设 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 陈玉琨 2012.04.19
(一)教育从绝对贫困走到了相对贫困 • 教师与公务员; • 东部与中西部,中国基础教育实行地方负责的体制。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中国各地教育投入严重不均衡,东西部教育投入差异极大; • 城市与农村(在北京、上海与广州等发达城市,人们很容易找到一些超豪华的学校,但在农村地区,不少学校连基本办学条件也难以保证)。
(一)教育从绝对贫困走到了相对贫困 • 国家的举措: • 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 • 免费师范生制度与农村教育专业硕士计划。 • 西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 ; • 绩效工资制度(从2009年1月1日起,中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实施绩效工资制度。该项制度覆盖在职人员1051万人,退休人员382万人)。
(二)教师从注重温饱走向注重职业前景 • 教师的生活待遇有了最基本的保障; • 课程改革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舞台; • 教师专业发展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教师的定期注册制度与教师培训)。
(三)从学历社会走向能力社会 •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挑战; • 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影响(多元录取:择优录取、自主录取、推荐录取、定向录取与破格录取)。
(四)从注重外延发展走向注重内涵发展 • 外延式发展(规模的扩大;条件的改善); • 内涵式发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队伍的建设、制度的完善、校园精神的提升、特色的创建与品牌的形成)。
(一)一流学校建设的理念 •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最好只是一时标志,更好才是永恒的追求: • 让学校更有朝气; • 让教学更添智慧; • 让师生更讲道德; • 让学校更具美感; • 让教育更富创造; • 让员工更加和谐。
(1)让学校更有朝气 • 改变一个人首先要改变他的期望。同样: • 改变一个学校首先要改变这个学校的精神; • 改变一个教师首先要改变他的价值追求; • 改变一个学生首先要改变他的人生目标。
(2)让教学更添智慧 • 教育传递的是人类的智慧,智慧传递需要智慧的方式; • 教育没有小事,她事关每个孩子与家庭;然而,其实教育也没有大事,也就是学校一堂堂的课与学校安排一次次活动: • 抓好每件小事,学校不会发生大事,才能培养高素质的大师。
(3)让师生更讲道德 • 学生智慧的提升与人格的完善是一统一的过程; • 爱心需要爱心唤醒,诚信需要诚信引领; •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问题的根源在成年人身上,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首先要提升教师的道德水平。
(4)让校园更具美感 • 学校应当是最美的世界,是世界上最美的地方。 • 学校集中着自然美、人性美与科学美; • 追求真,向往善,执着美; • 以美益智,以美育德,造就全人。
(5)让教育更富创造 • 学校的发展呼唤创造,享受生活首先要学会享受创造; • 创造的过程使人聪明,创造的结果使人认识自身的价值。
(6)让员工更加和谐 • 和谐意味着人人有饭吃,大家能讲话; • 和谐是一种境界; • 和谐更是智慧。
(二)一流学校的培养目标 • 国际视野与本土情怀的融合; • 精英素质与平民意识的结合; • 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的统一; • 身体发展与心理健康的和谐; • 鲜明个性与团队协作的协调。
(一)校园精神的提升 • 共性的与个性的(精神:米与示,学校要成为教师展现身手的舞台,实现其人生价值的场所)。
(一)校园精神的提升 • 校园文化建设的两条途径:理性的与感性的: • 理性的:校训与学校追求的各种表述; • 感性的:校景熏陶、校史激励与校友引领。 • 在通常情况下,人们记住的是故事而不是历史。
(二)教学智慧的提升 • 课堂教学从技术密集向劳动密集的退化是课堂教学实效降低的关键。 • 校本研修与教师的专业发展。
1.教学规律与教学质量保障 • 教学是一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学生每一步的发展得到保障,学生最终成才才能得到保障;只有教学每一环节质量得到保障教学最终质量才能得到保障; • 教学质量保障需要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盲点,填补学生的空白点; • 目标清、重点清与程序清; • 学生自我清、同学相互清、教师监督清。
2. 教学技能与教学指导要点 • 关注影响教学质量关键行为,而不是细枝末节或教学目标无关的行为; • 关注影响教学质量实质性的因素,而不是形式的因素; • 关注课堂教学中具有普遍意义而不是及其偶然因素的事件上; • 关注学生预期行为而不是非预期的行为; • 关注每次课堂提问的技术含量而不是提问的数量。
3.转变差生的技能 • 发现学生问题的技能; • 诊断学生问题根源的技能; • 设计解决学生问题方法、途径的技能; • 与学生沟通的技能; • 帮助学生把认知转化为行为的技能; • 评价学生的进展的技能; • 巩固学生成果的技能。
4.教师专业发展与微技能研究 • 从不顺手处入手; • 从细微之处突破; • 在错误当中学习; • 在实践之中转化。
5.教学微技能研究之法 厘清问题(个体或群体的问题); 分析原因(找到问题的根源); 寻求对策(提出若干可能解决问题的策略); 尝试对策(试错); 方案评估。 最佳方案的选择。
高质量的教育与高素质的生源 每个孩子都是“孤本”,都是独特的; 研究教育就要研究孩子,研究孩子就要研究孩子的心灵; 每个孩子都是“顽皮”的。没有“顽皮”的孩子,学校是否太“寂寞”了,教育也就太没意义了,作为教师我们还会有多少教育的激情?
童年的愉快与人生的愉快 童年的愉快是人生的愉快的重要组成部分; 让孩子带着笑脸走进学校; 愉悦的每天与成功的每天:原本就不该对立; 学生上网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让学习成为可怕的事”。教育要让学习要学的变成学生好玩的。
扭曲的童年与扭曲的人格 扭曲的童年一定形成扭曲的人格,造成扭曲的人生; 棍棒下面可以出孝子,但很难出拔尖的人才(3300名文理状元几乎没有出类拔萃的); 成功的教师与成功的孩子。
转变学困生的技能 • 发现学生问题的技能; • 诊断学生问题根源的技能; • 设计解决学生问题方法、途径的技能; • 与学生沟通的技能; • 帮助学生把认知转化为行为的技能; • 评价学生的进展的技能; • 巩固学生成果的技能。
(四)校园美的创造 • 以校园之美,养学生之情; • 以教师之行,育学生之性(语言暴力,心理惩罚); • 以科学之理,明学生之心(费米:物理之美)。
(五)教育改革与教育创新 • 至善的战略与逐步引领的战略; • 创造的问题意识与目标意识。 • 创造就是比别人多走一步,比别人早走一步,在自己的基础上再走一步; • 创造需要智慧,更要懂得继承。
1.和谐校园的特征 • 悦纳他人,容忍异见的民主校园; • 互帮互助,坦诚相见的温暖校园; • 水涨船高,共同发展的双赢校园。
3.和谐校园的要求 • 善待师生; • 崇尚宽容; • 善于妥协; • 学会等待; • 追求高尚; • 淡薄名利。
2.走向和谐的途径 • 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不强加于人;不以势压人、不以亲疏歧视人、不以私利封杀人;克服:不要翻脸不认人、不要得理不饶人、不要造假欺骗人、不要将错归错人、不要随便冤枉人); • 慈悲为怀,关心弱势群体(仁慈、宽厚的态度善待他人。怜悯意识、慈善意识); • 以情为重,常知有舍有得(真情才能创造奇迹。做有情有义的人,重情重义的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 以柔为径,化解人际恩怨(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似水柔情,潜移默化感动人)。 • 以德为根,不忘修身养性 。
(一)学校发展的三阶段 • 人治(依靠校长的人格与智慧); • 法制(依靠学校的制度与规范); • 德治(依靠学校的文化与价值观)。
(二)一流学校对校长的要求 • 用权治校; • 用脑治校; • 用心治校。
(三)一流学与教师发展 • 学校教师并不一定就是教育家,但每个人都应有教育家的追求。 • 教育家成长之途: • 先成才; • 后成名; • 再成家。
(四)教师能力的提升 • 坚持教学相长,在师生交往中发展自己; • 反思教学实践,在总结经验中提升自己; • 学习教育理论,在理性认识中丰富自己; • 投身教学研究,在把握规律中端正自己; • 尊重同行教师,在借鉴他人中完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