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5

第六章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机制 细菌侵入机体后,生长、繁殖、释放毒性物质等,引起机体不同程度的病理改变的过程,称为细菌的感染或传染

第六章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机制 细菌侵入机体后,生长、繁殖、释放毒性物质等,引起机体不同程度的病理改变的过程,称为细菌的感染或传染 细菌进入机体能否引起感染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是机体的的免疫力,二是细菌的致病力 , 其结局根据病原菌和宿主两方面力量强弱而定. 第 一节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 一正常菌群(正常微生物群) P163 1 概念:正常存在于人体表和与外界相通的腔道里,对宿主无害,有些对人还有利细菌 一个健康人体内有 10 13 个细胞,但栖息的细菌则达 10 14 个

penny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六章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机制 细菌侵入机体后,生长、繁殖、释放毒性物质等,引起机体不同程度的病理改变的过程,称为细菌的感染或传染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六章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机制 细菌侵入机体后,生长、繁殖、释放毒性物质等,引起机体不同程度的病理改变的过程,称为细菌的感染或传染 细菌进入机体能否引起感染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是机体的的免疫力,二是细菌的致病力,其结局根据病原菌和宿主两方面力量强弱而定

  2. 第 一节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 一正常菌群(正常微生物群)P163 1 概念:正常存在于人体表和与外界相通的腔道里,对宿主无害,有些对人还有利细菌 一个健康人体内有1013个细胞,但栖息的细菌则达1014个 2 分布:人体表面、口腔、鼻烟腔、外耳道、眼结膜、胃肠道、尿道、阴道都有正常菌群。但种类可以不同,详见书P163表12-1

  3. 二 正常菌群生理作用 1生物拮抗作用 ★占位性保护作用 ★竞争营养 ★改变PH ★抗生素与细菌素的作用

  4. 2 营养作用 正常菌群影响宿主的物质代谢、营养转化和合成。细菌的酶35%可供人共用。大肠埃希菌合成的维生素B族、维生素K族可供人体吸收利用

  5. 3 免疫作用 正常菌群能促进宿主免疫器官的发育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从而限制了他们本身的危害。如双歧杆菌诱导分泌型IgA阻断以大肠杆菌为代表的肠内细菌反应,阻断他们对肠粘膜上皮的吸附与穿入。还可激活固有层CD4+T细胞,产生IFNr,激活巨嗜细胞增加其吞噬作用杀伤细胞内寄生的细菌和病毒 无菌小鸡回盲部淋巴结较普同小鸡小4/5,改为正常饲养,两周后恢复正常大肠杆菌产生的微量肠毒素可抵抗致病性肠毒素的攻击

  6. 4 抑瘤作用 将等量的亚硝基胍(MNNG)滴入无菌大鼠和普通大鼠结肠内,无菌大鼠癌发生率较正常大鼠高 2倍 双歧杆菌和乳杆菌一方面可以降解亚硝酸胺为仲胺和硝酸胺盐,另一方面可活化巨嗜细胞,提高吞噬能力

  7. 5 抗衰老作用 双歧杆菌有抗衰老的作用,健康乳儿的肠道双歧杆菌约占肠道菌群的98%。随着年龄增长,进入老年肠道产H2S和吲哚的芽孢杆菌菌类的增多加速衰老的过程

  8. 二 微生态平衡与失调 (一) 微生态平衡(microeubiosis ) 1 概念 是指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正常微生物与宿主生态环境生理动态平衡。包括定位、定性、定量三方面内容 2 微生物因素:微生物的定位、定性、定量指标都是动态平衡、生理波动与病理波动是交叉的。如尿中查到大肠艾希菌,其数量达到105/ml方有病理意义

  9. (二) 微生态失调 概念(microdysbiosis)是指正常微生物群与宿主间、个中群落成员之间的平衡,在外界环境影响下,由生理组合的状态转变为病理组合状态称为微生态失调 表现:菌群失调、定位转移、血行感染、易位病灶 诱发因素:射线照射使免疫功能下降、使用抗菌素、外科手术(包括插管技术)有利于细菌移位、其他因素(免疫抑制剂、医源性因素、细胞毒性药物、激素等)

  10. 三 机会性感染 概念:由正常菌群或环境中机会性致病菌(opportunistic bacterium)所引起的感染统称为机会性感染 (一) 主要机会致病菌:大肠艾希菌、克雷伯菌属、铜绿假单胞菌、变形杆菌属、肠杆菌属、洋葱假单胞菌、沙雷菌属。另外还有真菌中白色假丝酵母菌、曲霉菌和毛霉菌等

  11. (二)机会性感染与易感性宿主 1 基础疾病与易感性宿主 恶性肿瘤、胶原性疾病、代谢不全、移植术 后、烧伤等 2 医源性因素与所致假单胞菌 (1) 治疗基础疾病过程中造成免疫抑制 (2) 外科手术使局部和全身的抗感染能力降 ( 3)各种临床检查手段增加感染机会 (4) 老龄化人群 也是机会感染的高危人群

  12. ( 三)医院获得性感染 是指病人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统称为院内感染 感染来源: ◇交叉感染 ◇内源性感染(自身感染) ◇医源性感染

  13. 第二 节细菌的感染 致病性:细菌引起感染的能力称为细 菌的致病性或病原性 毒力:细菌的致病性强弱,即致病性 的强度,是量的概念

  14. ◇细菌的毒力的表示: 半数致死量(LD50)或半数感染量(ID50):即在一定时间内,通过一定的接 种途径,使一定体重的实验动物的 半数动物死亡或感染所需要的最小 细菌数或毒素量。

  15. 一 细菌的毒力物质 细菌的毒力由侵袭力和毒素构成 (一)侵袭力: 病原菌突破机体某些防御功能,在体 内生长扩散的能力 侵袭力主要 包括夹膜、粘附 素、 侵袭性物质等

  16. 1 荚膜在致病中的作用: 具有抗吞噬和阻挠体液中杀菌物质的 作用,如无荚膜的肺炎链球菌注入小鼠,小鼠不感染,而有荚膜的肺炎链球菌注入小鼠,引起小鼠死亡 M蛋白、Vi抗原、K抗原都有此功能

  17. 2 粘附素:是细菌表面的蛋白质 粘附素有两类:一类是细菌菌毛分泌的,另一类是细菌其他表面组分 粘附素与靶细胞表面受体结合,这是致病的关键的一步

  18. 3 侵袭性物质:是指细菌产生的, 在细菌感染过程中可以协助致病菌抗吞噬或向周围扩散的物质,本身一般不具有毒性 血浆凝固酶、透明质酸酶、链激酶、链道酶等

  19. (二)毒素: 是指细菌生长繁殖过程中合成的能损害宿主机体,使之发生病变、出现症状基至死亡的毒性物质,分外毒素和内毒素两类

  20. 1 外毒素:是细菌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合成代谢产物,在细胞浆内合成后分泌到菌体外,或在细菌死亡溶解后释放出来。产生外毒素的细菌主要是G+,少数为G-。

  21. 外毒素的特点: 成分:蛋白质,不耐热 毒性:强 类毒素:可脱度制成类毒素 作用:有组织器官选择性毒害效应 结构:有A、B两个亚单位组成 分类:细胞素毒、神经毒素和肠毒素

  22. (2)内毒素:G-细胞壁中的脂多(LPS) 只在细菌死亡裂解后,才能释放出来的 螺旋体、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也 有类似内毒素活性。

  23. 内毒素的特性: 成分:脂多糖,耐热 毒性:弱 类毒素:不能脱毒制成类毒素 毒性作用:无选择性,各菌作用大 致相同

  24. ★内毒素对机体的毒性作用: ①发热反应 ②白细胞反应 ③内毒素血症与内毒素休克 ④Shwartzman现象与DIC ⑤适量的内毒素由有增强机体非特 异免疫作用

  25. 二 细菌侵入的数量 感染的发生,除细菌必须具有一定的毒力外 还需有足够的数量,所需菌量的多少唤和机体 的免疫力有关

  26. 三 细菌侵入的部位 细菌的感染要有适合的途径,否则不 感染 有的是一种途径,如破伤风梭菌 有的是多种途径,如结核分枝杆菌

  27. 第三节 宿主的免疫防机制 机体存在着完善免疫系统,对入侵的细菌执 行复杂的免疫防疫功能,包括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

  28. (一)天然免疫又称非特异性免疫, 1 特点: *作用范围比较广,无特异性 *相对稳定并能遗传,有种的差异 *个出生是就具备、应答迅速 *不因抗原的再次刺激增强或减弱

  29. 天然免疫的组成 机械性阻挡与排出 皮肤与粘膜 分泌多种杀菌物质 屏障作用 正常菌群的拮抗作用 血脑屏障用:保护中枢神经系统; 组成 胎盘屏障:保护胎儿不被感染 吞噬细胞 体液因素 补体、溶菌酶、防御素

  30. 二获得性免疫机制 ● 特点: 针对性强 不能遗传 可因再次接触抗原而增加免疫强度 ● 分类: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31. 1 胞外菌感染免疫: 胞外菌感染免疫主要是特异性体液免疫,细菌胞壁和荚膜等多糖是T细胞非依赖性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IgM,其蛋白抗原在抗原递呈细胞的帮助下,先产生IgM后转换为IgG为主,并有IGA或IgE 参与胞外菌感染免疫应答的T细胞主要是CD4Th2细胞

  32. 特异性抗体的作用 ◆IgG 抗体调理细菌促进吞噬 ◆抗体中和细菌外毒素 ◆分泌型IgA(SIgA)阻挡致病菌定植 ◆ IgG 、IgM与抗原抗体复合物可激活补 体 经典途径

  33. 2、胞内菌感染的免疫: ★胞内菌感染的特点: 细胞内寄生 低细胞毒性 呈慢性过程 通过免疫病理损伤致病

  34. ★医学上重要的胞内菌: 兼性胞内菌: 结核分枝杆菌、麻风分枝杆菌、布鲁斯菌、伤寒沙门氏菌、噬肺军团菌、产单核细胞李氏菌 专性胞内菌:立克次体、柯克斯体、衣原体

  35. ★胞内菌感染的免疫机制: 主要为细胞免疫起主要作用 CD4Th1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加强吞噬细胞的吞噬和杀伤能力 CD8CTL直接杀伤带有细菌的靶细胞 释放到细胞外的细菌,再由抗体等调理后,由吞噬细胞吞噬消灭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