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6

燃料电池材料

燃料电池材料. 燃料电池 概述 质子交换膜型燃料电池 (PEMFC) 材料 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 (MCFC) 材料 固态氧燃料电池( SOFC )材料 燃料电池的前景与挑战. 1 燃料电池 概述

peri
Download Presentation

燃料电池材料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燃料电池材料 • 燃料电池概述 • 质子交换膜型燃料电池(PEMFC)材料 • 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MCFC)材料 • 固态氧燃料电池(SOFC)材料 • 燃料电池的前景与挑战

  2. 1 燃料电池概述 燃料电池(fuel cell)是一个电池本体与燃料箱组合而成的动力装置。燃料电池具有高能效、低排放等特点,近年来受到了普遍重视,在很多领域展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上个世纪60-70年代期间,美国“Gemini”与“Apollo”宇宙飞船均采用了燃料电池作为动力源,证明了其高效与可行性;燃料的选择性非常高,包括纯氢气、甲醇、乙醇、天然气,甚至于现在运用最广泛的汽油,都可以做为燃料电池燃料。这是目前其他所有动力来源无法做到的。以氢为燃料、环境空气为氧化剂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系统近十年来在车上成功地进行了示范,被认为是后石油时代人类解决交通运输用动力源的可选途径之一。

  3. 再生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RFC)具有高的比能量,近年来也得到航空航天领域的广泛关注;直接甲醇燃料电池(DMFC)在电子器件电源如笔记本电脑、手机方面等得到了演示,已经进入到了商业化的前夜;以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为代表的高温燃料电池技术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燃料电池技术还处于不断发展进程中,燃料电池的可靠性与寿命、成本与氢源是未来燃料电池商业化面临的主要技术挑战,这些也是燃料电池领域研究的焦点问题。再生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RFC)具有高的比能量,近年来也得到航空航天领域的广泛关注;直接甲醇燃料电池(DMFC)在电子器件电源如笔记本电脑、手机方面等得到了演示,已经进入到了商业化的前夜;以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为代表的高温燃料电池技术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燃料电池技术还处于不断发展进程中,燃料电池的可靠性与寿命、成本与氢源是未来燃料电池商业化面临的主要技术挑战,这些也是燃料电池领域研究的焦点问题。

  4. 1.1 发展历史 1839年,Grove所进行的电解作用实验——使用电将水分解成氢和氧。   第一个碱性燃料电池。 1866年,制造出了能工作的燃料电池。 20世纪60年代,宇宙飞行的发展,才使燃料电池技术重又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出于对能保护环境的能源供应的需求,激发了人们对燃料电池技术的兴趣。

  5. 1.2 燃料电池工作原理 阳极反应 2H2+4OH-→4H2O+4e- 阴极反应 4e-+O2+2H2O →4OH- 总反应 2H2+O2 →2H2O 燃料电池通过氧与氢结合成水的简单电化学反应而发电。燃料电池的基本组成有:电极、电解质、燃料和催化剂。二个电极被一个位于这它们之间的、携带有充电电荷的固态或液态电解质分开。在电极上,催化剂,例如白金,常用来加速电化学反应。 上图为燃料电池基本原理示意图。

  6. 1.3燃料电池的分类 (1)碱性燃料电池(AFC) (2)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 (3)磷酸燃料电池(PAFC) (4)熔融碳酸燃料电池(MCFC) (5)固态氧燃料电池(SOFC)

  7. 1.4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以磺 酸型质子交换膜为固体电解 质,无电解质腐蚀问题,能量 转换效率高,无污染,可室温 快速启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 池在固定电站、电动车、军用 特种电源、可移动电源等方面 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尤其 是电动车的最佳驱动电源。它 已成功地用于载人的公共 汽车和奔驰轿车上。

  8. 1.5 再生氢氧电池(AFC) 再生氢氧燃料电池将水电解技术 (电能+2H2O→2H2+O2)与氢氧燃料电池技术(2H2+O2→H20+电能)相结合 ,氢氧燃料电池的燃料 H2、氧化剂O2可通过水电解过程得以“再生”, 起到蓄能作用。可以用作空间站电源。

  9. 1.6 熔融碳酸燃料电池(MCFC) 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是由多孔陶瓷阴极、多孔陶瓷 电解质隔膜、多孔金属阳极、金属极板构成的燃料电池。 其电解质是熔融态碳酸盐。 反应原理示意图如下: 阴 极: O2 + 2CO2 + 4e- →2CO32-阳 极: 2H2 + 2CO32- → 2CO2 + 2H2O + 4e–总反应: O2+ 2H2 → 2H2O

  10. 1.7 固态氧燃料电池(SOFC)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采用固体氧化物作为电解质,除了高效,环境友好的特点外,它无材料腐蚀和电解液腐蚀等问题;在高的工作温度下电池排出的高质量余热可以充分利用,使其综合效率可由50%提高到70%以上;它的燃料适用范围广,不仅能用H2,还可直接用CO、天然气(甲烷)、煤汽化气,碳氢化合物、NH3、H2S等作燃料。这类电池最适合于分散和集中发电。

  11. 1.8 燃料电池系统组成 单独的燃料电池堆是不能发电并用于汽车的,它必需和燃料供给与循环系统、氧化剂供给系统、水/热管理系统和一个能使上述各系统协调工作的控制系统组成燃料电池发电系统,简称燃料电池系统。 1 燃料电池组 2 辅助装置和关键设备: (1)燃料和燃料储存器 (2)氧化剂和氧化剂存储器 (3)供给管道系统和调节系统 (4)水和热管理系统

  12. 2 质子交换膜型燃料电池材料 电催化 电催化是使电极与电解质界面上的电荷转移反应得以加速的催化作用。 电催化反应速度不仅由电催化剂的活性决定,而且与双电层内电场及电解质溶液的本性有关。 2.1电催化剂

  13. 2.1.1电催化剂催化机理 H2的阳极氧化 H2在酸性环境中的阳极氧化反应为: 一般认为它的具体途径如下:(M 代表电催化剂 表面原子) 第一步: 第二步有两种可能的途径:

  14. 其中MH2与MH分别表示吸附的氢分子和氢原子。第二步的第一种可能途径是H2与M 作用就能使H—H键断裂形成M—H键,而第二种可能途径是MH2需要水分子的碰撞才能使H—H键断裂。二者的差异在于M与H原子间作用力的强弱不同,前者的M与H原子间作用强,而后者的作用弱。因此,吸附氢作用强的催化剂在第二步反应中按第一种途径的可能性大;而吸附氢作用弱的催化剂按第二种途径的可能性大。在多数情况下,过渡金属元素在吸附氢时直接离解成MH。Raman光谱实验证实,PEMFC中H 在Pt上氧化的第二步正是按上述第一种途径进行的。

  15. 2.1.1 CH3OH的阳极氧化 CH3OH是一种易溶于水的液体燃料,它不像H2和烃类燃料存在浓差极化问题。但CH3OH氧化时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a. CH3OH及其中间产物的电极反应速度较慢; b.电催化剂易被中间产物毒化; c.在许多电催化剂上均生成HCOOH和HCHO等副产 物; 即使在开路状态或在很低的电流密度(50mA/cm2)下,仍出现0.4V的电压损失。

  16. 一般认为,Pt对CH3OH电化学催化的机理为:

  17. 2.1.1电催化剂的制备 至今,PEMFC所用电催化剂均以Pt为主催化剂组分。为提高Pt利用率, Pt均以纳米级高分散地担载到导电,抗腐蚀的碳担体上。所选碳担体以碳黑或乙炔黑为主,有时它们还要经高温处理,以增加石墨特性。最常用的担体为VulcanXC-72R,其平均粒径约30nm,比表面积约250m2/g。

  18. 采用化学方法制备Pt/C电催化剂的原料一般采用铂氯酸。制备路线分两大类:采用化学方法制备Pt/C电催化剂的原料一般采用铂氯酸。制备路线分两大类: a 先将铂氯酸转化为铂的络合物,再 由络合物制备高分散Pt/C电催化剂; b 直接从铂氯酸出发,用特定的方法 制备Pt高分散的Pt/C电催化剂。 为提高电催化剂的活性与稳定性,有时还添加一定的过渡金属,支撑合金型的电催化剂。

  19. 2.2 多孔气体扩散电极及其制备方法 2.2.1多孔气体电极 燃料电池一般以氢为燃料,以氧为氧化剂。由于气体在电解质溶液中的溶解度很低,因此在反应点的反应剂浓度很低。为了提高燃料电池实际工作电流密度,减小极化,需要增加反应的真实表面积。此外还应尽可能的减少液相传质的边界层厚度。因此在此种要求下研制多孔气体电极。

  20. 多孔气体扩散电极的比表面积不但比平板电极提高了3-5个数量级,而且液相传质层的厚度也从平板电极的10-2cm压缩到10-3-10-6cm,从而大大提高了电极的极限电流密度,减少了浓差极化。多孔气体扩散电极的比表面积不但比平板电极提高了3-5个数量级,而且液相传质层的厚度也从平板电极的10-2cm压缩到10-3-10-6cm,从而大大提高了电极的极限电流密度,减少了浓差极化。

  21. 2.2.2 电极制备工艺 PEMFC电极是一种多孔气体扩散电极,一般由扩散层和催化层组成。扩散层的作用是支撑催化层、收集电流、并为电化学反应提供电子通道、气体通道和排水通道;催化层是发生电化学反应的场所,是电极的核心部分。电极扩散层一般由碳纸或碳布制作,厚度为0.2mm-0.3mm。制备方法为:

  22. 首先将碳纸或碳布多次浸入聚四氟乙烯乳液(PTFE)中进行憎水处理,用称量法确定浸入的PTFE的量;再将浸好的PTFE的碳纸置于330°C-340°C烘箱内进行热处理,除掉浸渍在碳纸中的PTFE所含有的表面活性剂,同时使PTFE热熔结,并均匀分散在碳纸的纤维上,从而达到优良的憎水效果。首先将碳纸或碳布多次浸入聚四氟乙烯乳液(PTFE)中进行憎水处理,用称量法确定浸入的PTFE的量;再将浸好的PTFE的碳纸置于330°C-340°C烘箱内进行热处理,除掉浸渍在碳纸中的PTFE所含有的表面活性剂,同时使PTFE热熔结,并均匀分散在碳纸的纤维上,从而达到优良的憎水效果。

  23. 2.2.2.1 经典的疏水电极催化层制备工艺 催化层由Pt/C催化剂、PTFE、及之子导体聚合物(Nafion)组成。制备工艺:将上述3种混合物按照一定比例分散在50%的蒸馏水种、搅拌、用超声波混合均匀后涂布在扩散层或质子交换膜上烘干,并热压处理。得到膜电极三合一组件。催化层的厚度一般在几十微米左右。

  24. 2.2.2.2 薄层亲水电极催化层制备工艺 在薄层亲水电极催化层种,气体的传输不同于经典疏水电极催化层中由PTFE憎水网络形成那个的气体通道中传递,而是利用氧气在水或Nafion类树脂种扩散溶解。因此这类电极催化层厚度一般控制在5μm左右。 该催化层一般制备工艺如下:

  25. 将5%的Nafion溶液与Pt/C电催化剂混 合均 匀,Pt/C与Nafion质量比为3:1; 加入水与甘油,控制质量比为Pt/C:H2O:甘油 =1:5:20; 超声波混合,使其成为墨水状态; ④将上述墨水态分几次涂到已经清洗的PTFE膜 上,在135°C下烘干; ⑤将带有催化层的PTFE膜与经过储锂的质子交换 膜热压处理,将催化层转移到质子交换膜上。

  26. 2.3 质子交换膜 根据PEMFC的制造和工作过程,PEMFC 对质子交换膜的性能要求如下:(1)具有优良的化学、电化学稳定性,保证电池的可靠性和耐久性;(2)具有高的质子导电性,保证电池的高效率;(3)具有良好的阻气性能,以起到阻隔燃料和氧化剂的作用;(4)具有高的机械强度,保证其加工性和操作性;(5)与电极具有较好的亲和性,减小接触电阻;(6)具有较低成本,满足使用化要求。

  27. 2.3.1全氟磺酸质子交换膜 最早在PEMFC中得到实际应用的质子交换膜是美国DuPont公司于60 年代末开发的全氟磺酸质子交换膜(Nafion膜),在此之后,又相继出现了其它几种类似的质子交换膜,它们包括美国Dow化学公司的Dow膜、日本Asahi Chemical公司的Aciplex膜和Asahi Glass公司的Flemion膜,这些膜的化学结构与Nafion膜都是全氟磺酸结构,如下图所示:

  28. 在全氟磺酸膜内部存在相分离,磺酸基团并非均匀分布于膜中,而是以离子簇的形式与碳-氟骨架产生微观相分离,离子簇之间通过水分子相互连接形成通道(下图所示),这些离子簇间的结构对膜的传导特性有直接影响。在全氟磺酸膜内部存在相分离,磺酸基团并非均匀分布于膜中,而是以离子簇的形式与碳-氟骨架产生微观相分离,离子簇之间通过水分子相互连接形成通道(下图所示),这些离子簇间的结构对膜的传导特性有直接影响。 因为在质子交换膜相内,氢离子是以水合质子H+(xH2O)的形式,从一个固定的磺酸根位跳跃到另一个固定的磺酸根位,如果质子交换膜中的水化离子簇彼此连接时,膜才会传导质子。膜离子簇间距与膜的EW值和含水量直接相关,在相同水化条件下,膜的EW值增加,离子簇半径增加;对同一个质子交换膜,水含量增加,离子簇的直径和离子簇间距缩短,这些都有利于质子的传导。

  29. 2.3.2 耐热型质子交换膜 目前PEMFC的发电效率为50%左右,燃料中化学能的50%是以热能的形式放出,现采用全氟磺酸膜的PEMFC 由于膜的限制,工作温度一般在80℃左右,由于工作温度与环境温度之间的温差很小,这对冷却系统的难度很大。工作温度越高,冷却系统越容易简化,特别是当工作温度高于100℃时,便可以借助于水的蒸发潜热来冷却,另一方面,重整气通常是由水蒸气重整法制得的,如果电催化剂的抗CO 能力增强,即重整气中CO 的容许浓度增大,则可降低水蒸气的使用量,提高系统的热效率。

  30. 由此可见,随着质子交换膜工作容许温度区间的提高,给PEMFC 带来一系列的好处,在电化学方面表现为:(1)有利于CO 在阳极的氧化与脱付,提高抗CO 能力;(2)降低阴极的氧化还原过电位;(3)提高催化剂的活性;(4)提高膜的质子导电能力。在系统和热利用方面表现为:(1)简化冷却系统;(2)可有效利用废热;(3)降低重整系统水蒸气使用量。随着人们对中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认识的加深,开发新型耐热的质子交换膜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研究工作者所重视。

  31. 目前开发的耐热型质子交换膜大致分为中温和高温两种,前者是指工作温度区间在100~150℃的质子交换膜,质子在这种膜中的传导仍然依赖水的存在,它是通过减少膜的脱水速度或者降低膜的水合迁移数使膜在低湿度下仍保持一定质子传导性,后者的工作温度区间则为150~200℃,对于这种体系,质子传导的水合迁移数接近于零,因此它可以在较高的温度和脱水状态下传导质子,这对简化电池系统非常重要。目前开发的耐热型质子交换膜大致分为中温和高温两种,前者是指工作温度区间在100~150℃的质子交换膜,质子在这种膜中的传导仍然依赖水的存在,它是通过减少膜的脱水速度或者降低膜的水合迁移数使膜在低湿度下仍保持一定质子传导性,后者的工作温度区间则为150~200℃,对于这种体系,质子传导的水合迁移数接近于零,因此它可以在较高的温度和脱水状态下传导质子,这对简化电池系统非常重要。

  32. 全氟树脂/BMITf 掺杂膜的 离子电导性能

  33. 开发耐高温质子交 换膜根本途径是降低膜 的质子传导水合迁移数, 使膜的质子传导不依赖 水的存在。在这方面的 研究工作中,一方面有 人采用高沸点的质子传 导体,如咪唑或吡唑代 替膜中的水,使膜在高 温下保持质子导电性能 (如图),另一个引人 注目的工作是聚苯并咪唑(PBI)/H3PO4膜,由浸渍方法制成的磷酸PBI 膜在高温时具有良好的电导率。

  34. 2.3.3膜电极三合一组件的制备 膜电极三合一组件(MEA)是由氢阳极、质子交换膜和氧阴极热压而成,是保证电化学反应能高教进行的核心,膜电极三合一组件制备技术不但直接影响电池性能,而且对降低电池成本,提高电池比功率与比能量均至关重要。

  35. 2.3.4MEA制备方法 PEMFC电极为多孔气体扩散电极,为使电化学反应顺利进行,电极内需具备质子、电子、反应气体和水的连续通道。对采用Pt/C电催化剂制备的PEMFC电授,电子通道由Pt/C电催化剂承担;电极内加入的防水粘结剂如PTFE是气体通道的主要提供者;催化剂构成的微孔为水的通道;向电极内加入的全氟磺酸树脂,构成H 通道。MEA性能不仅依赖于电催化剂活性,还与电极中四种通道的构成即各种组份配比,电极孔分布与孔隙率、电导率等因索密切相关。在PI MFc发展进程中.已发展了多种膜电极制备工艺。

  36. 制备方法 a 膜的预处理 b 将制备好的多孔气体扩散型氢氧电极浸入或喷上全氟磺酸树脂,在60℃-80℃烘干。 c 在质子交换膜两面放好氢、氧多孔气体扩散电极,置于两块不锈钢平板中间,放入热压机中。 d 在130℃-135℃,压力在6Mpa-9Mpa下热压60s-90s,取出后冷却降温。

  37. (1)传统方法 传统方法是在磷酸燃料电池电极制备工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制备方法为将 Pt/c催化剂与一定量的PTFE水乳酸或粉末混合均匀后,采用喷涂或滚压技术在碳纸或碳布上均匀涂上一层催化层,在340℃下灼烧后,在催化层表面喷一层Nation溶液.在一定条件下(130℃ ,5MPa)热压于质子交换膜上形成MEA。

  38. 电极催化层厚度一般在几十微米左右。催化层中PTFE质量分数一般在10% ~50%之间。S.Escrihano等人的研究结果认为:喷涂N afion的量控制在0.5~1.0mg/cm2;②催化层需经热处理.否则性能不稳定。其氧电极催化层最佳质量组成为54% Pt/C,23% PTFE,23% Nation。电极Pt担量为0.1mg/cm2。催化层孔半径在10~35nm 之间,平均孔半径为15nm。

  39. (2)薄层电极方法 为改进MEA的整体性,可采用下述方法: ①制备电极时,加入少量的10%的聚乙烯醇; ②提高热压温度 为此,需将Nafion树脂和 Nafion膜用Nacl溶液煮拂。使其转化为Na+型,此时热压温度可提高到160℃~180℃,还可将Nation溶液中的树脂转化为季胺盐型(如用四丁基氢氧化胺处理),再与经过钠型化的Nation膜压台,热压温度可提高到195℃。

  40. 2.4 双极板材料与流场 在燃料电池组内部,双极板的功能为:分隔氧化剂与还原剂,要求双极板必须具有阻气功能,不能用多孔材料;具有集流作用,因此必须是电的良好导体;已经开发的几种燃料电池中,电解质为酸或碱,故双极板材料在工作电位下。并有氧化介质或还原介质存在时,必须具有抗腐蚀性能;在双极板两侧加工或置有使反应气体均匀分布的流道,即所谓的流场,以确保反应气体在整个工作电极各处能均匀分布;应是热的良导体,以确保电池组的温度均匀分布和排热方案的实施。

  41. 至今PEMFC电池广泛采用的双极板材料为无孔石墨板,正在开发表面改性的金属板和复合型双极板。从流场上看,主要采用多通道蛇形流场,或者是为降低电池成本和简化生产工艺而开发的网状物或多孔体流场。无孔石墨板一般由碳粉或石墨粉和可石墨化的树脂制备。石墨化温度一般超过2500℃,石墨化需按照严格升温程序进行而且时间很长,因此价格很高。PEMFC双极板一侧为湿的氧化剂,如氢;另一侧为湿的还原剂,如氧。由于质子交换膜极微量降解,生成水的PH值为微弱酸性。因此金属双极板材料会导致氧电极侧氧化膜增厚,降低电池性能,因此需要改性。

  42. 3 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材料(MCFC) 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具有能量转换率高、无公害、在600~700℃高温下工作不需价格昂贵的催化剂、在H=燃料中可含CO以及还能用煤制气作燃料等优点。 作为第二代燃料电池,目前很多国家,如美国、荷兰、意大利、日本等都很重视这项研究工作。美国IFC于1986年已运转25kW 级电池组 。焙融碳酸盐燃料电池主要由燃料电极(阳极)、空气电极(阴极)、熔融碳酸盐电解质及隔板等组成 这些材料舳好坏直接影响燃料电池的性能。因此很多圈家都很重视这些材料的研究工作。

  43. 3.1 燃料电极 燃料电极经常与燃料气体H2及CO等接触。所以对这些气体要求具有稳定性。对燃料电极材料的基本要求是: (1)导电性能好; (2)耐高温特性好; (3)对电解质(熔融碳酸盐)具有抗腐蚀性; (4)在燃料气体等还原性气氛中很稳定; (5)在高温下不发生烧结现象和蠕变现象,机械强度高。 目前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方法是采用电极特性比较好的Ni系材料,进行合金化处理或用氧化物弥散强化的Ni-Cr、Ni-Co、Ni-LiAlO2等。

  44. 3.2 空气电极 空气电极经常与高温的氧化气氛接触,所以需要抗氧化的性能。目前常用的空气电极材料是掺1%~2%Li的NiO。这种电极用纯Ni粉末进行烧结而制成,具有多孔性结构。它组成电池时被氧化成黑色的NiO。NiO单体本身是一种绝缘体,但在电解质中的Li掺到这里后就形成导电性高的空气电极。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在电池运转中电极中的Ni逐渐被溶解在电解质中,使长期运转时,电解质中析出Ni。因此燃料电极和空气电极有时发生短路现象。

  45. 3.3 电解质 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的电解质部分,主要由基体材料和熔融碳酸盐电解质两部分组成。电解质部分又按其结构可分为基体型电解质及膏型电解质两种。 基体型电解质主要由LiAl02或MgO 烧结体组成,一般具有50%-60% 的空隙率,其中浸有熔融碳酸盐电解质。在基体型电解质中,对基体材料的要求是: (1)绝缘性能好; (2)机械强度高; (3)在高温下对熔融碳酸盐稳定; (4)能浸进及保持电解质。

  46. 膏型电解质主要由LiAl02及ZrO2组成。它是在比熔融碳酸盐熔点低的基础上经过热压法制备的。膏型电解质在机械强度方面不如基体型电解质:但其气密性及内部电阻方面比基体型好。因为气密性好,所以内电阻小。膏型电解质缺点是:皮复操作及热循环时,容易出现裂纹。为了防止这种现象,可在其中加入Fe-Cr-Al合金组成补强剂的加以避免。膏型电解质主要由LiAl02及ZrO2组成。它是在比熔融碳酸盐熔点低的基础上经过热压法制备的。膏型电解质在机械强度方面不如基体型电解质:但其气密性及内部电阻方面比基体型好。因为气密性好,所以内电阻小。膏型电解质缺点是:皮复操作及热循环时,容易出现裂纹。为了防止这种现象,可在其中加入Fe-Cr-Al合金组成补强剂的加以避免。

  47. 3.4电池隔膜 隔膜是MCFC的核心部件,要求温度高、耐高温熔盐腐蚀、浸入熔盐电解质后能阻气并具有良好的离子导电性能。早期的MCFC隔膜有氧化镁制备,然而氧化镁在熔盐中微弱溶解并容易开裂。研究表明LiAl02具有很强的抗碳酸熔盐腐蚀的能力,因此目前广泛采用。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