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0 likes | 824 Views
第五章 我們身邊的大地. 5-1 水的分布與水資源 5-2 岩石與礦物 5-3 地表的地質作用 5-4 河道與海岸線的平衡. 5-1 水的分布與水資源. 一、水資源 1. 地球上的水約佔地表的 70% 2. 能被人類直接使用的淡水資源存在 地下水 、 河流 與 湖泊 ,主要是以 補充。. 雨水. 水循環包含 蒸發、凝結、降水. 二、海洋、冰川、河流與湖泊. 1. 海洋: (1) 鹽類的來源,是河水或地下水溶解岩石中的某些成分,帶入海水中形成的。海水中最主要的鹽類為 與氯化鎂。
E N D
第五章 我們身邊的大地 5-1 水的分布與水資源 5-2 岩石與礦物 5-3 地表的地質作用 5-4 河道與海岸線的平衡
5-1 水的分布與水資源 一、水資源 1.地球上的水約佔地表的70% 2.能被人類直接使用的淡水資源存在地下水、河流與湖泊,主要是以補充。 雨水
二、海洋、冰川、河流與湖泊 • 1.海洋: (1)鹽類的來源,是河水或地下水溶解岩石中的某些成分,帶入海水中形成的。海水中最主要的鹽類為與氯化鎂。 (2)鹽度:海水中鹽類的含量,是以千分比(‰)表示。海水的平均鹽度為35‰,表示每1000公克海水中有35公克的鹽類。 氯化鈉
2.冰川:降雪累積並壓密成冰後,緩慢的由高處往低處移動形成的。 • 3.河流:地表水往低處流動,會逐漸匯集到主要河道。 • 4.湖泊: (1)在潮濕多雨的地區,湖泊常與河川或 海洋相通,形成的湖泊多為湖。 (2)在乾燥少雨的地區,湖泊常是河川的 終點,此形成的湖泊多為湖。 淡水 鹹水
補充 • 湖泊具有防洪、蓄水、灌溉、發電、觀光等功能,臺灣天然湖泊數量少,且規模不大, 是臺灣最大湖泊。 • 臺灣年平均降水量約(2500mm)是世界平均降水量(700mm)的3.5倍,可是臺灣的降雨量然雖豐沛,但實際可利用的水資源卻有限。 日月潭
三、地下水 • 儲存在地下岩層孔隙或細縫中的水,稱為地下水。 • 透水層(含水層):砂 岩孔隙較粗,所以滲水性較好,易於含水,所以為透水層。 • 不透水層:頁 岩質地緻密,所以不易透水,所以為不透水層。
自由地下水:若下滲過程中遇到不透水層開始累積,使岩層中充滿水分,稱為自由地下水,其頂面稱為地下水面。自由地下水:若下滲過程中遇到不透水層開始累積,使岩層中充滿水分,稱為自由地下水,其頂面稱為地下水面。 • 受壓地下水:因岩層結構,使雨水流入兩不透水層之間,累積達到飽和狀態,則形成受壓地下水。 • 普通井:大部分汲取自由地下水。 • 自流井:當井深入受壓地下水層,且因井口面低於受壓地下水面,地下水會自動湧流而出,稱為自流井。
A: 普通井(受壓地下水) B :自流井 C :普通井 D : E :普通井 沒水
三、地下水 • 4.影響地下水面高低的因素: (1)雨季與旱季。 (2)地勢高低。 • 5.地下水可以與河水或湖水相互調節,若地下 水面露出地面則會形成泉水。 • 6.超抽地下水的後果: (1)地層下陷。 (2)海水倒灌。 (3)地下水鹹化。
5-2 岩石與礦物 一、岩石的形成 1.依照岩石的形成過程,可將岩石分成 沉積岩 火成岩 變質岩
岩石的循環 沉積岩 火成岩 變質岩
2.沉積岩: (1)湖泊或海洋中的碎屑物質沉積後,經過壓 密、膠而形成的岩石,是地表最常見的岩 石。 (2)依照沉積物的顆粒大小,可將沉積岩由粗 至細再分為礫岩、砂岩、頁岩。 (3)石灰 岩也是沉積岩,有些以生物遺骸堆 積而成,有些則是由溶解於水中的碳酸鈣 沉澱組成的。
3.火成岩: (1)由岩漿冷卻凝固形成的岩石,是地殼中含 量最多的岩石。 (2)依結晶顆粒大小可分火山岩(顆粒較小) 與深成岩(顆粒較大)。
3.火成岩: 安山 玄武 花岡
4.變質岩: • 沉積岩或火成岩經由高溫、高壓作用,使內部礦物種類或顆粒大小改變所形成的岩石。
二、岩石中的礦物 1.礦物是自然產出、均質、無機的固體,有 一定的化學組成和物理性質。 2.礦物變成岩石還要再經過成岩作用:壓密 與膠結。 3.分辨礦物的方法: 顏色. 硬度. 條痕. 解理. 光澤. 晶形. 化學性質。
4. 摩氏硬度表: 金剛石 方解石 石英
5-3 地表的地質作用 一、改變地表的力量:是由內部營力與外部 營力兩種力量平衡作用的結果。
二、地球外部的地質作用 1.風化:岩石受到空氣、水、生物等影響,緩慢崩解疏鬆的過程。 (1)岩石風化之後的產物為土壤。 (2)可能會造成岩石性質改變。 (3)寒冷乾燥地區以物理風化為主。 (4)溫暖潮濕地區以化學風化為主。
2.侵蝕:對岩石表面的磨蝕作用。 (1)河流 • a.河流的侵蝕:向源侵蝕使河流加長、側向侵蝕使河流加寬、向下侵蝕使河流加深。河流侵蝕會造成V 型峽谷。 • b.坡度變陡或流量增多時,侵蝕與搬運能力變強。 • c.在上游時,河流流速快,侵蝕量>堆積量,主要以 侵蝕 為主;在下游時,河流流速慢,侵蝕量<堆積量,主要以 堆積 為主。
d.河流在轉彎處因兩側河岸流速不同,造成侵蝕與堆積作用的不同, 即會越來越彎。 • e.砂岩一般較頁岩硬,因此若有砂岩與頁岩互相堆疊,侵蝕作用後,會有參差不齊的情形,此即為 侵蝕。 差異
(2)冰川:冰川移動過程中挾帶石塊,會將經過的谷地磨蝕成U 型峽谷,並在岩壁上留下刮痕。 • (3)風:風所挾帶的碎屑,會不斷撞擊或磨擦岩石表面,將岩石磨成特殊形狀,稱為風磨石。例如北海岸的風稜石。
海蝕崖、海蝕平臺 • (4)波浪:波浪拍擊海岸或挾帶砂礫,將海岸附近的岩石侵蝕成海蝕崖、海蝕平臺、海蝕洞、海拱等地形。 海蝕洞
海拱 海蝕柱
3.搬運:將風化、侵蝕後的碎屑移至別處的作用。3.搬運:將風化、侵蝕後的碎屑移至別處的作用。 (1)河流搬運過程岩石會使互相碰撞、摩擦,,因此河流上游比較多有稜角的大礫石,河流中下游比較多圓形的鵝卵石。 (2)淘選度是指沉積物顆粒大小一致性。淘選作用最好的是,最差的是。 冰川 風
4.沉積:因為搬運能力減弱,而將所搬運的碎屑物留置下來的作用。被留置下來的物質稱為沉積物。4.沉積:因為搬運能力減弱,而將所搬運的碎屑物留置下來的作用。被留置下來的物質稱為沉積物。 (1)河流:沉積物在山腳下或平原沉積,即形成沖積扇;若在河流出海口沉積,將形成三角洲。 (2)冰川:當冰川融化後,其前端所挾帶的礫石或泥土便會沉積下來,稱為冰磧石。
(3)風:恆春的風吹沙,是風的搬運與 沉積共同形成的;沙漠的沙丘、黃土高原均是風的沉積作用所形成的。 (4)波浪或海流的沉積物被搬到濱海地區沉積,形成沙灘 、 沙洲。
5-4 河道與海岸線的平衡 一、河道平衡 1.最終侵蝕基準面:就是,為河流 侵蝕 作用與 沉積 作用的分界。 2.暫時侵蝕基準面:湖水面或水庫水面,為河流暫時侵蝕與沉積作用的分界,但最終還是會流入大海。 海平面
3.河道平衡:河床凸起處被侵蝕作用夷平,凹陷處被沉積作用填平,使河道漸漸趨於平緩的過程,稱為河道平衡。3.河道平衡:河床凸起處被侵蝕作用夷平,凹陷處被沉積作用填平,使河道漸漸趨於平緩的過程,稱為河道平衡。 4.河道平衡並非永遠不變,例如在一橋樑的 游處採砂石,建在河床上的橋墩會因此裸露,影響橋樑安全。 下
二、.海岸線平衡 1.海浪與海流則會侵蝕、搬運海岸的沉積物。 2.若海岸線向陸地移動,沙灘會縮小,可能造成堤防崩塌、海水入侵,而影響沿海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