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7

第五章 我們身邊的大地

第五章 我們身邊的大地. 5-1 水的分布與水資源 5-2 岩石與礦物 5-3 地表的地質作用 5-4 河道與海岸線的平衡. 5-1 水的分布與水資源. 一、水資源 1. 地球上的水約佔地表的 70% 2. 能被人類直接使用的淡水資源存在 地下水 、 河流 與 湖泊 ,主要是以 補充。. 雨水. 水循環包含 蒸發、凝結、降水. 二、海洋、冰川、河流與湖泊. 1. 海洋: (1) 鹽類的來源,是河水或地下水溶解岩石中的某些成分,帶入海水中形成的。海水中最主要的鹽類為 與氯化鎂。

perry-pena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五章 我們身邊的大地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五章 我們身邊的大地 5-1 水的分布與水資源 5-2 岩石與礦物 5-3 地表的地質作用 5-4 河道與海岸線的平衡

  2. 5-1 水的分布與水資源 一、水資源 1.地球上的水約佔地表的70% 2.能被人類直接使用的淡水資源存在地下水、河流與湖泊,主要是以補充。 雨水

  3. 水循環包含蒸發、凝結、降水

  4. 二、海洋、冰川、河流與湖泊 • 1.海洋: (1)鹽類的來源,是河水或地下水溶解岩石中的某些成分,帶入海水中形成的。海水中最主要的鹽類為與氯化鎂。 (2)鹽度:海水中鹽類的含量,是以千分比(‰)表示。海水的平均鹽度為35‰,表示每1000公克海水中有35公克的鹽類。 氯化鈉

  5. 2.冰川:降雪累積並壓密成冰後,緩慢的由高處往低處移動形成的。 • 3.河流:地表水往低處流動,會逐漸匯集到主要河道。 • 4.湖泊: (1)在潮濕多雨的地區,湖泊常與河川或 海洋相通,形成的湖泊多為湖。 (2)在乾燥少雨的地區,湖泊常是河川的 終點,此形成的湖泊多為湖。 淡水 鹹水

  6. 補充 • 湖泊具有防洪、蓄水、灌溉、發電、觀光等功能,臺灣天然湖泊數量少,且規模不大, 是臺灣最大湖泊。 • 臺灣年平均降水量約(2500mm)是世界平均降水量(700mm)的3.5倍,可是臺灣的降雨量然雖豐沛,但實際可利用的水資源卻有限。 日月潭

  7. 三、地下水 • 儲存在地下岩層孔隙或細縫中的水,稱為地下水。 • 透水層(含水層):砂 岩孔隙較粗,所以滲水性較好,易於含水,所以為透水層。 • 不透水層:頁 岩質地緻密,所以不易透水,所以為不透水層。

  8. 自由地下水:若下滲過程中遇到不透水層開始累積,使岩層中充滿水分,稱為自由地下水,其頂面稱為地下水面。自由地下水:若下滲過程中遇到不透水層開始累積,使岩層中充滿水分,稱為自由地下水,其頂面稱為地下水面。 • 受壓地下水:因岩層結構,使雨水流入兩不透水層之間,累積達到飽和狀態,則形成受壓地下水。 • 普通井:大部分汲取自由地下水。 • 自流井:當井深入受壓地下水層,且因井口面低於受壓地下水面,地下水會自動湧流而出,稱為自流井。

  9. A: 普通井(受壓地下水) B :自流井 C :普通井 D : E :普通井 沒水

  10. 三、地下水 • 4.影響地下水面高低的因素: (1)雨季與旱季。 (2)地勢高低。 • 5.地下水可以與河水或湖水相互調節,若地下 水面露出地面則會形成泉水。 • 6.超抽地下水的後果: (1)地層下陷。 (2)海水倒灌。 (3)地下水鹹化。

  11. 5-2 岩石與礦物 一、岩石的形成 1.依照岩石的形成過程,可將岩石分成 沉積岩 火成岩 變質岩

  12. 岩石的循環 沉積岩 火成岩 變質岩

  13. 2.沉積岩: (1)湖泊或海洋中的碎屑物質沉積後,經過壓 密、膠而形成的岩石,是地表最常見的岩 石。 (2)依照沉積物的顆粒大小,可將沉積岩由粗 至細再分為礫岩、砂岩、頁岩。 (3)石灰 岩也是沉積岩,有些以生物遺骸堆 積而成,有些則是由溶解於水中的碳酸鈣 沉澱組成的。

  14. 2.沉積岩:

  15. 3.火成岩: (1)由岩漿冷卻凝固形成的岩石,是地殼中含 量最多的岩石。 (2)依結晶顆粒大小可分火山岩(顆粒較小) 與深成岩(顆粒較大)。

  16. 3.火成岩: 安山 玄武 花岡

  17. 4.變質岩: • 沉積岩或火成岩經由高溫、高壓作用,使內部礦物種類或顆粒大小改變所形成的岩石。

  18. 二、岩石中的礦物 1.礦物是自然產出、均質、無機的固體,有 一定的化學組成和物理性質。 2.礦物變成岩石還要再經過成岩作用:壓密 與膠結。 3.分辨礦物的方法: 顏色. 硬度. 條痕. 解理. 光澤. 晶形. 化學性質。

  19. 4. 摩氏硬度表: 金剛石 方解石 石英

  20. 5.常見造岩礦物

  21. 5-3 地表的地質作用 一、改變地表的力量:是由內部營力與外部 營力兩種力量平衡作用的結果。

  22. 二、地球外部的地質作用 1.風化:岩石受到空氣、水、生物等影響,緩慢崩解疏鬆的過程。 (1)岩石風化之後的產物為土壤。 (2)可能會造成岩石性質改變。 (3)寒冷乾燥地區以物理風化為主。 (4)溫暖潮濕地區以化學風化為主。

  23. 2.侵蝕:對岩石表面的磨蝕作用。 (1)河流 • a.河流的侵蝕:向源侵蝕使河流加長、側向侵蝕使河流加寬、向下侵蝕使河流加深。河流侵蝕會造成V 型峽谷。 • b.坡度變陡或流量增多時,侵蝕與搬運能力變強。 • c.在上游時,河流流速快,侵蝕量>堆積量,主要以 侵蝕 為主;在下游時,河流流速慢,侵蝕量<堆積量,主要以 堆積 為主。

  24. d.河流在轉彎處因兩側河岸流速不同,造成侵蝕與堆積作用的不同, 即會越來越彎。 • e.砂岩一般較頁岩硬,因此若有砂岩與頁岩互相堆疊,侵蝕作用後,會有參差不齊的情形,此即為 侵蝕。 差異

  25. (2)冰川:冰川移動過程中挾帶石塊,會將經過的谷地磨蝕成U 型峽谷,並在岩壁上留下刮痕。 • (3)風:風所挾帶的碎屑,會不斷撞擊或磨擦岩石表面,將岩石磨成特殊形狀,稱為風磨石。例如北海岸的風稜石。

  26. 海蝕崖、海蝕平臺 • (4)波浪:波浪拍擊海岸或挾帶砂礫,將海岸附近的岩石侵蝕成海蝕崖、海蝕平臺、海蝕洞、海拱等地形。 海蝕洞

  27. 海拱 海蝕柱

  28. 3.搬運:將風化、侵蝕後的碎屑移至別處的作用。3.搬運:將風化、侵蝕後的碎屑移至別處的作用。 (1)河流搬運過程岩石會使互相碰撞、摩擦,,因此河流上游比較多有稜角的大礫石,河流中下游比較多圓形的鵝卵石。 (2)淘選度是指沉積物顆粒大小一致性。淘選作用最好的是,最差的是。 冰川 風

  29. 4.沉積:因為搬運能力減弱,而將所搬運的碎屑物留置下來的作用。被留置下來的物質稱為沉積物。4.沉積:因為搬運能力減弱,而將所搬運的碎屑物留置下來的作用。被留置下來的物質稱為沉積物。 (1)河流:沉積物在山腳下或平原沉積,即形成沖積扇;若在河流出海口沉積,將形成三角洲。 (2)冰川:當冰川融化後,其前端所挾帶的礫石或泥土便會沉積下來,稱為冰磧石。

  30. (3)風:恆春的風吹沙,是風的搬運與 沉積共同形成的;沙漠的沙丘、黃土高原均是風的沉積作用所形成的。 (4)波浪或海流的沉積物被搬到濱海地區沉積,形成沙灘 、 沙洲。

  31. 5-4 河道與海岸線的平衡 一、河道平衡 1.最終侵蝕基準面:就是,為河流 侵蝕 作用與 沉積 作用的分界。 2.暫時侵蝕基準面:湖水面或水庫水面,為河流暫時侵蝕與沉積作用的分界,但最終還是會流入大海。 海平面

  32. 3.河道平衡:河床凸起處被侵蝕作用夷平,凹陷處被沉積作用填平,使河道漸漸趨於平緩的過程,稱為河道平衡。3.河道平衡:河床凸起處被侵蝕作用夷平,凹陷處被沉積作用填平,使河道漸漸趨於平緩的過程,稱為河道平衡。 4.河道平衡並非永遠不變,例如在一橋樑的 游處採砂石,建在河床上的橋墩會因此裸露,影響橋樑安全。 下

  33. 二、.海岸線平衡 1.海浪與海流則會侵蝕、搬運海岸的沉積物。 2.若海岸線向陸地移動,沙灘會縮小,可能造成堤防崩塌、海水入侵,而影響沿海居民。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