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0 likes | 528 Views
清治前期的臺灣社會. 報告人:洪健榮. 〔 綱目 〕 人口的成長 移民的族群與分佈 偷渡的挑戰與移民的性格 土地拓墾方式 開墾與合股經營 聚落與市街的興起 移民的宗教信仰 宗族組織的建立 分類械鬥. 人口的成長. 清初渡臺三禁令: 1. 欲渡臺者,先給原籍地方照單,經官方 批准,潛渡者嚴懲。 2. 渡臺者,不准攜家帶眷,業經渡臺者亦 不得招致。 3. 粵地屢為海盜淵藪,禁其民渡臺。 然而,人口仍迅速成長,至 1811 年約 194 餘萬人,至割讓日本前夕已突破 250 萬。.
E N D
清治前期的臺灣社會 報告人:洪健榮
〔綱目〕 人口的成長 移民的族群與分佈 偷渡的挑戰與移民的性格 土地拓墾方式 開墾與合股經營 聚落與市街的興起 移民的宗教信仰 宗族組織的建立 分類械鬥
人口的成長 • 清初渡臺三禁令: 1.欲渡臺者,先給原籍地方照單,經官方 批准,潛渡者嚴懲。 2.渡臺者,不准攜家帶眷,業經渡臺者亦 不得招致。 3.粵地屢為海盜淵藪,禁其民渡臺。 • 然而,人口仍迅速成長,至1811年約194餘萬人,至割讓日本前夕已突破250萬。
主要原因:臺灣人少地多,充滿著希望與機會,開發潛力多,故吸引眾多閩粵移民。主要原因:臺灣人少地多,充滿著希望與機會,開發潛力多,故吸引眾多閩粵移民。 「臺灣好趁食」 「臺灣錢淹腳目」
渡臺禁令對於清代臺灣社會的影響: 1.延遲臺灣的開發。 2.形成嚴重的社會問題: a.男女人口比例懸殊。婦女身價高,重聘 金、童養媳的現象普遍,貧困之子不易 娶妻,故俗諺「一個某,較贏三仙天公 祖」。許多漢人因而娶平埔族女子為妻 ,故俗諺「有唐山公,無唐山媽」。
b.許多單身無業的男子(俗稱羅漢腳)充 斥,社會治安惡化。 (羅漢腳「有路無厝」,「病無藥,死無 蓆」,「死無人哭」,「紅柿出頭,羅 漢腳目屎流」)。 c.偷渡之風盛行,造成海防的漏洞。
移民的族群與分佈 *清代臺灣移民的原鄉,主要來自閩南泉州府、漳州府、閩西汀州府以及粵東潮州府、惠州府與嘉應州。 福建省: 泉州府:晉江、南安、惠安、安溪、同安、德 化、永春等縣 漳州府:漳浦、龍溪、長泰、南靖、平和、詔 安、海澄、龍巖、漳平、寧洋等縣 汀州府:長汀、寧化、上杭、武平、永定等 縣
廣東省: 潮州府:大埔、豐順、饒平、惠來、潮陽、 海陽、普寧、澄海、揭陽等縣 惠州府:永安、龍川、河源、和平、海豐、 陸豐、歸善、長寧、連平等縣 嘉應州:程鄉(梅縣)、平遠、長樂、興寧 、鎮平(蕉嶺)等縣
◎臺灣客家籍人士,主要來自粵東潮州、惠州、嘉應州及閩西汀州,少部分來自閩南漳州。◎臺灣客家籍人士,主要來自粵東潮州、惠州、嘉應州及閩西汀州,少部分來自閩南漳州。 ◎臺灣常見的客家姓,如:邱(丘)、廖、彭、羅、范、姜、鍾、游……。另外如曾、呂、徐、謝、古、胡、黃、葉、溫、劉、詹……等姓氏,亦有不少為客家籍。
移民至臺後的分佈,與下列因素息息相關: a.原鄉的生活習慣。 b.臺灣本土的農墾資源(如水源、地利)。 c.分類械鬥所造成的族群遷徙。 如:1853年艋舺「頂下郊拼」,頂郊泉 州三邑人(晉江、南安、惠安)和下 郊同安人械鬥,同安人失敗後遷至大 稻埕建立新街和霞海城隍廟。 如:新莊三山國王廟的一頁滄桑。 如:五股加里珍(今興珍村)的客家人亦 因械鬥而多數遷離。
漢人的開發,大體上是由南而北,由西而東,但其中仍多不規則的點狀開發,從事稻米及蔗糖的栽植。漢人的開發,大體上是由南而北,由西而東,但其中仍多不規則的點狀開發,從事稻米及蔗糖的栽植。
偷渡的挑戰與移民的性格 • 當時許多閩粵移民偷渡來臺,除了要面對大自然的風險之外,有時還會遭到人蛇集團(客頭)的加害: 如:王瑛曾《重修鳳山縣志》中記載: 「內地窮民,在臺營生者數十萬,囊鮮餘積,旋歸無日。其父母、妻子俯仰乏資,急欲赴臺就養,格於例禁,群賄船戶,冒頂水手姓名掛驗;女眷則用小漁船夜載出口,私上大船。抵臺復有漁船乘夜接載,名曰『灌水』。
一經汛口覺察,奸梢照律問遣,固刑當其罪,而杖逐回籍之愚民,室廬拋棄,器物一空矣。更有客頭,串同習水積匪,用濕漏小船,收載數百人,擠入艙中,將艙蓋封釘,不使上下,乘黑夜出洋,偶值風濤,盡入魚腹。比到岸,恐人知覺,遇有沙汕,輒趕騙離船,名曰『放生』。一經汛口覺察,奸梢照律問遣,固刑當其罪,而杖逐回籍之愚民,室廬拋棄,器物一空矣。更有客頭,串同習水積匪,用濕漏小船,收載數百人,擠入艙中,將艙蓋封釘,不使上下,乘黑夜出洋,偶值風濤,盡入魚腹。比到岸,恐人知覺,遇有沙汕,輒趕騙離船,名曰『放生』。 沙汕斷頭,距岸尚遠,行至深處,全身陷入泥淖中,名曰『種芋』。 或潮流適漲,隨波漂溺,名曰『餌魚』。在奸梢惟利是嗜,何有天良!在窮民迫於饑寒,罔顧行險;相率陷阱,言之痛心。」
偷渡的風險極大: 1.九死一生的危險。 2.逃避官府的追緝。 「唐山過臺灣,心肝結歸丸」 「六死、三留、一回頭」 「勸君切莫過臺灣,臺灣恰似鬼門關,千個 人去無人轉」(客家民謠〈渡臺悲歌〉) *即使僥倖登岸後,除了經濟生活的維持不易之外,另需與原住民、瘴癘及其他險惡的環境搏鬥。
今日偷渡行情,以渡往美國最昂貴,約3到6萬美金;英國為2萬英鎊;其它歐陸國家為80萬新臺幣。日本為45至60萬新臺幣。偷渡臺灣在清代的價格約為7至8兩,今日則為8至20萬元。今日偷渡行情,以渡往美國最昂貴,約3到6萬美金;英國為2萬英鎊;其它歐陸國家為80萬新臺幣。日本為45至60萬新臺幣。偷渡臺灣在清代的價格約為7至8兩,今日則為8至20萬元。 • 移民的性格: 1.不畏艱難的冒險性格(不怕死、民風強 悍、愛拼才會贏) ,勇於嘗試挑戰,易 於接受新事物(開放性)。 2.現實取向,急功好利,趨利重財(利之 所在,趨之若鶩,一窩蜂),奢侈浮誇 (暴發戶心態),賭性堅強。
土地拓墾方式 • 先由有能力者的「墾首」向官府申請開墾執照,或向原住民取得耕作土地的權利;官府核准後,招募眾人拓墾。 • 墾首(墾戶)向官府請墾的土地面積一般都很大,於是將土地劃分成數塊,招來墾佃開墾。 • 墾佃向墾首繳一定的地租,即「大租」,墾首於是又稱「大租戶」(或稱業主、業戶)。 • 大租戶必須向政府繳交正供(田賦稅)。
正供(田賦稅)與大租之間的差額,即大租戶的利潤。正供(田賦稅)與大租之間的差額,即大租戶的利潤。 • 墾佃又可招來佃人耕種,佃人向墾佃繳交地租,即「小租」,墾佃於是又稱「小租戶」。 • 凡向原住民取得土地耕作權者,則交給原住民地主租穀或財貨,稱為「番大租」。 • 結果產生一田二主或一田多主的現象。
正供(田賦) 墾 照 政(大租戶)(小租戶)︵ (代納番餉)墾(大租)墾(小租)二現 首 地租 佃 地租 佃 耕 府墾批佃 番(番租)番 農 (番餉)社佃︶ (番 大 租)
開墾與合股經營 • 由於開墾的面積廣大,需要龐大的資金與人力,為了避免風險,乃採取合股經營的方式。 如:陳賴章墾號(康熙後期開發臺北平 原) 胡林隆墾號(開發今泰山、五股地 區) 金廣福墾號(以新竹北埔姜家為主)
移民由於從事稻米種植,需要開發水利措施。水利開發的利潤高但風險也大,通常也採集資及合股經營。移民由於從事稻米種植,需要開發水利措施。水利開發的利潤高但風險也大,通常也採集資及合股經營。 • 水利開發的影響,一是稻米可以二熟甚至三熟,二是每單位面積的生產量提高,三是可以抽取水租,水租的租率每甲約三至四石。
清代臺灣較具代表性的水利設施: 1.八堡圳(施厝圳):1709至1719年由施世榜出資所建,引濁水溪水灌溉彰化平原13個堡半之8個堡,約1萬9千餘甲。在開發過程中,施世榜曾得「林先生」指導。其圳頭位於今彰化縣二水鄉,圳頭附近有林先生廟。 2.瑠公圳:為臺北盆地最大的水利設施,1740至1765年間由郭錫瑠、郭元汾父子率眾引青潭溪水而成,灌溉今臺北市、新店一帶約1千2百餘甲土地。興建過程中,郭錫瑠娶泰雅族女子以免除原住民的阻撓,郭元汾設計了尖底枧橋,以克服水圳橫越景美溪的困難。
3.貓霧栜圳:雍乾年間以通事張達京為首,率眾引大甲溪水而成,灌溉今臺中縣神岡、大雅、潭子、豐原與臺中市南屯、北屯等地。其特點在於平埔族岸裡社以「割地換水」的方式,由漢人出資開圳,然後將部分土地歸開圳者開墾,而岸裡社則取得部分水權。3.貓霧栜圳:雍乾年間以通事張達京為首,率眾引大甲溪水而成,灌溉今臺中縣神岡、大雅、潭子、豐原與臺中市南屯、北屯等地。其特點在於平埔族岸裡社以「割地換水」的方式,由漢人出資開圳,然後將部分土地歸開圳者開墾,而岸裡社則取得部分水權。 4.曹公圳:為清代臺灣南部最大的水利設施,19世紀中葉興建,引下淡水溪水(今高屏溪),分舊圳與新圳。舊圳由鳳山知縣曹謹倡修,曾謹並曾親自勘查水圳源頭九曲塘;嗣後地方士紳又籌建新圳。兩圳灌田4千餘甲,其灌區約為今高雄、屏東等地。
聚落與市街的興起 • 聚落伴隨著土地開墾而增加,人口成長也帶動著商品需求量的擴大,因此與中國大陸貿易的港市也隨之發達。 • 清治初期,府城鹿耳門為海峽兩岸唯一合法的正式口岸。 • 1784年開放鹿港與福建晉江的蚶江口對渡,促成鹿港商業的蓬勃。 • 1788年開放八里坌(今臺北縣八里鄉)與福建五虎門的對航,促成淡水河岸新莊、艋舺等港市的興盛。 • 一府二鹿三新莊一府二鹿三艋舺
臺灣傳統歌謠:「艋舺女,滬尾風,雞籠雨,郎去郎來容易死」。 臺灣傳統歌謠:「艋舺女,滬尾風,雞籠雨,郎去郎來容易死」。 池志徵於1891年(光緒17年)10月26日遊覽臺北艋舺時,觀察到此處「歌樓舞館,幾乎無家不是。俗重生女,有終其身不嫁以娼為榮者。此風不知何自始耶?」池志徵希望主政者能藉由風水格局的調整,以改變當地的社會風氣:「地氣溫濕,人性自淫,宜開湖水以洩其菁華,宜栽大樹以收其亢氣。當道者何不一見及此耶?」
18世紀前期,臺灣的進出口商或大批發商為了避免同行間的惡性競爭,並控制商品的價格,於是聯合組織類似行會的「郊」。18世紀前期,臺灣的進出口商或大批發商為了避免同行間的惡性競爭,並控制商品的價格,於是聯合組織類似行會的「郊」。 1.以貿易地為郊名:如臺南的北郊(上海、寧波、天津、煙臺)、南郊(金門、廈門、漳州、泉州)、港郊(東港、旗後),鹿港的泉郊、廈郊,艋舺的泉郊(頂郊)、北郊、廈郊(下郊)。 2.從事特定貨品買賣的郊:如鹿港的油郊、糖郊、布郊、染郊等。
港市的郊行將貨品輸入臺灣後,其將貨品 銷售至消費者的轉賣過程: 郊 文市 消費者 消費者 消 行 割市 文市 販仔 文市 費 (大街) (小街) 者 販仔 *文市:商品零售商 *割市:小批發商
移民的宗教信仰 • 供奉原鄉信仰的神明: 漳州人:開漳聖王(如基隆奠濟宮) 泉州同安人:保生大帝(如大龍峒保安宮) 泉州安溪人:清水祖師(如三峽祖師廟) 汀州人:定光古佛(如淡水鄞山寺) 客籍移民:三山國王(如臺南三山國王廟、 新莊廣福宮)
航海神的奉祀: 媽祖(如各地的天后宮、媽祖廟) 玄天上帝(如各地的北極殿) 水仙尊王(如臺南市水仙宮)
瘟神崇拜(驅疫消災) 如王爺(五府千歲、五年千歲…) 與土地公、媽祖、關帝及觀音菩薩同為全臺極為普遍的民間信仰之一。
祭祀圈的形成:對某一神明有義務性共同參與祭祀活動的居民所居住的地域。祭祀圈的形成:對某一神明有義務性共同參與祭祀活動的居民所居住的地域。 收丁錢 鬮爐主 巡境、繞境
宗族組織的建立 • 移民們為了祭祀祖先、相互扶持或集資創業,成立由同宗或同姓組成的團體。 1.唐山祖祭祀公業 a.別稱:入股式、會分嘗 b.祭祀對象:原鄉較顯赫的同姓祖先 c.成立方式:以契約方式共同集資購置田產 作為祭祀公業
2.開(渡)臺祖祭祀公業 a.別稱:鬮分式、血食嘗 b.祭祀對象:開(渡)臺祖或其後代 c.成立方式:後代各房分產後,從祖產中 留部分作為祭祀公業。 張三 祭祀公業 分產 A ABCCB
分類械鬥 • 「分類械鬥」係指帶著不同的「原鄉認同」 (福佬、客家)來到臺灣的移民及其後裔發生磨擦,進而產生衝突群鬥。 • 初墾時各籍移民因為地廣人稀,尚能互助合作而相安無事。後來墾地漸小,開始因田地、水利、地租等現實生活利益而起爭執。 • 甚至連一些偷雞、摸狗、賭博、爭注等小衝突,也會引發成大械鬥,甚至還有因婚外情而起械鬥的。 「仙拼仙,拼死猴齊天」
械鬥的原因: 1.政治因素:官方控制力量薄弱,未能善盡保護人民之責;人民遇有關係鄉邑或個人利益之事,每自行率眾合族,私相逞鬥。 2.經濟因素:移墾社會的生存競爭激烈,如爭奪墾地、灌溉用水,或同行間的利害衝突。 3.社會因素:民情好勇鬥狠(臺灣移民的原鄉閩南和粵東本為民風強悍、械鬥不已的地區),游民(羅漢腳)充斥,民間結盟風氣盛行。
械鬥的類型(較大規模的約60餘次): 1.閩粵異省(福、客)械鬥: 如:1721年屏東客家人結合成強有力的武裝團練組織(六堆),在福客械鬥中屢居上風。 如:1797年宜蘭地區的泉客械鬥,1844年彰化地區的漳客械鬥。 2.漳、泉異府械鬥: 如:道光年間臺北士林的漳泉械鬥,使當地的漳州人一度躲到芝山巖小山上的惠濟宮。 如:板橋漳州人與艋舺泉州人的多次械鬥,使得板橋林家要建造板橋城自衛,並創辦大觀義學來調和漳泉衝突。
3.同府異縣的械鬥: 如:1853年艋舺的「頂下郊拼」,泉州三邑(晉江、南安、惠安)人vs.同安人。 4.異姓械鬥: 如:雲林西螺李姓、鍾姓、廖姓的三姓械鬥,持續3年。 5.同業械鬥: 如:道光年間宜蘭地區兩家不同的轎夫行因搶生意而械鬥。 如:宜蘭地區同屬北管樂團的西皮、福祿因為唱腔、風格和所信仰的神明不同而械鬥。
械鬥的影響: 1.政治方面:造成清代臺灣抗官事件(民變)興起的原因之一。 2.經濟方面: a.勝敗雙方多損失慘重。 (Winner takes nothing) b.各類居民自劃地界,影響道路交通,阻 礙產業發展。 3.社會方面: a.政府威信喪失,法令面臨挑戰。 b.造成狹隘的地域及族群意識。
c.械鬥雙方搶莊、燒屋,導致人民流離失 所,構成社會問題。 d.械鬥敗方往往被迫遷徙他處,促成大規 模的人口移動。 4.文化方面: a.造成文化的衰退。 b.古廟和古老住宅興築防禦工事,如銃眼 等防禦設施。
械鬥至清代末期逐漸平息的原因: 1.移民的祖籍原鄉認同在相傳數代之後必然逐漸淡化,如俗諺所云:「金門不認同安,臺灣不認唐山」,移民的後代不再是移民,而逐漸本土化,使得械鬥的「分類」基礎逐漸模糊,對上一代或上兩代的恩怨逐漸淡化。 2.新移民不斷進入臺灣,使得原先互相對立舊移民之間的衝突,因面對共同的挑戰而淡化;或因新的統治者日本來了,令「分類」的雙方因共同面臨新的外來力量,產生相近或相同的命運共同感,而減少對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