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 likes | 535 Views
專案管理類流程領域. 大綱. 專案管理類流程領域回顧 供應商協議管理 (Supplier Agreement Management) 風險管理 (Risk Management) 整合的專案管理 (Integrated Project Management , IPM +IPPD) 數量化專案管理 (Quantitative Project Management). CMMI 流程領域 (PA) 分類. 分成四類,以專案管理為基礎而工程進行研發,並進行流程管理而以支援流程輔助全部。四類又各分基礎及進階兩部分。. CMMI 專案管理 類 PA.
E N D
大綱 • 專案管理類流程領域回顧 • 供應商協議管理(Supplier Agreement Management) • 風險管理(Risk Management) • 整合的專案管理(Integrated Project Management , IPM +IPPD) • 數量化專案管理(Quantitative Project Management)
CMMI流程領域(PA)分類 • 分成四類,以專案管理為基礎而工程進行研發,並進行流程管理而以支援流程輔助全部。四類又各分基礎及進階兩部分。
CMMI專案管理類PA • 包含專案管理活動有關規劃、監督與控制專案。 • (1) 專案規劃(Project Planning) • (2) 專案監控(Project Monitoring and Control) • (3) 供應商協議管理(Supplier Agreement Management) • (4) 整合的專案管理(Integrated Project Management , IPM +IPPD) • (5) 風險管理(Risk Management) • (6) 數量化專案管理(Quantitative Project Management)
供應商協議管理(Supplier Agreement Management) • 目的在管理供應商產品的取得。 • 決定待取得產品的取得方式 • 選擇供應商 • 建立並維護供應商協議 • 執行供應商協議 • 監督選商流程 • 評估選商工作產品 • 接受交付的取得產品 • 移交已取得產品給專案
專案產品 • 由專案取得的產品及產品組件: • 子系統(例:飛機的導航系統) • 軟體 • 硬體 • 文件(例:安裝、操作者與使用者手冊) • 零件及材料(例:儀表、開關、輪子、鋼鐵及原料)
SAM特定目標及執行方法摘要 • SG 1 建立供應商協議 • SP 1.1 決定取得方式 • SP 1.2 選擇供應商 • SP 1.3 建立供應商協議 • SG 2 滿足供應商協議 • SP 2.1 執行供應商協議 • SP 2.2 監督選定之供應商流程 • SP 2.3 評估選定之供應商工作產品 • SP 2.4 接受取得的產品 • SP 2.5 移交產品
SAM特定目標及執行方法 • SG 1 建立供應商協議 • 建立並維護與供應商的協議 • SP 1.1 決定取得方式 • 決定欲取得之每一產品或產品組件的取得方式。 • SP 1.2 選擇供應商 • 評估供應商滿足專案指定需求與已建立準則之能力,選擇供應商。 • SP 1.3 建立供應商協議 • 建立並維護與供應商間的正式協議。
SAM特定目標及執行方法摘要 • SG 2 滿足供應商協議 • 專案與供應商的協議必須滿足雙方。 • SP 2.1 執行供應商協議 • 與供應商共同執行供應商協議所指定的各項活動。 • SP 2.2 監督選定之供應商流程 • 選擇、監督及分析供應商所使用的流程。 • SP 2.3 評估選定之供應商工作產品 • 針對客製化產品的供應商,選擇及評估工作產品。 • SP 2.4 接受取得的產品 • 在接受取得的產品前,確保其已滿足供應商協議。 • SP 2.5 移交產品 • 移交從供應商取得的產品予專案。
風險管理(Risk Management) • 目的:在風險發生前,界定出潛在的問題,以便在產品或專案的生命週期中規劃風險處理活動,並於必要時啟動之,如此可將不利於完成目標的影響降低。 • 區分成三部分: • 定義風險管理策略 • 界定及分析風險 • 處理已界定的風險,包括必要時,執行風險降低計畫。
RSKM特定目標和執行方法摘要 • SG 1 風險管理準備 • SP 1.1 決定風險來源和類別 • SP 1.2 定義風險參數 • SP 1.3 建立風險管理策略 • SG 2 界定並分析風險 • SP 2.1 界定風險 • SP 2.2 評估、分類及排序風險 • SG 3 降低風險 • SP 3.1 發展風險降低計畫 • SP 3.2 執行風險降低計畫
RSKM特定目標和執行方法 • SG 1 風險管理準備 • 準備執行風險管理。 • SP 1.1 決定風險來源和類別 • SP 1.2 定義風險參數 • 定義用來分析及分類風險的參數,以及用以管制風險管理投入的參數。 • 風險可能性(即風險發生的機率) • 風險結果(即風險發生的影響和嚴重性) • 驅動管理活動的門檻 • SP 1.3 建立風險管理策略 • 建立並維護風險管理的策略。
典型的內部及外部風險來源 • 不確定的需求 • 無前例的工作量─無法取得預估值 • 不可行的設計 • 不存在的技術 • 不實際的時程估計值或配置 • 不充分的人員配置和技能 • 成本或資金議題 • 不確定或不充分的分包商能力 • 不確定或不充分的供應商能力 • 與實際或潛在客戶,或與業務代表的不充分溝通 • 營運連續性的中斷
RSKM特定目標和執行方法 • SG 2 界定並分析風險 • 界定並分析風險,以決定其相對的重要性。 • SP 2.1 界定風險 • 界定並記錄風險。 • SP 2.2 評估、分類及排序風險 • 利用定義的風險種類及參數,評估及分類每個已界定的風險,並決定其相對的優先處理順序。
機率與衝擊矩陣 範例 • 風險指數介定(依個別專案定義有所不同): 1.低風險:<8 2.普通風險:8 ~ 14 3.高風險:>14 ~ 20 資料來源:長宏專案管理顧問公司
RSKM特定目標和執行方法 • SG 3 降低風險 • 適當地處理及降低風險,以減少對目標達成的不利衝擊。 • SP 3.1 發展風險降低計畫 • 依風險管理策略所定義之對專案影響最大的風險,研訂風險降低計畫。 • SP 3.2 執行風險降低計畫 • 定期監控每一風險的狀況,並適當地執行風險降低計畫。
風險處理方案 • 風險規避:改變或降低需求,但仍符合使用者需要 • 風險控制:採取主動的步驟,以降低風險 • 風險移轉:重新配置設計需求,以降低風險 • 風險監控:就指定之風險參數的變化,觀察並定期重新評估風險 • 風險接受:對風險有認知,但不採取任何動作
整合的專案管理(Integrated Project Management, IPM+IPPD) • 目的:依據組織標準流程所調適而成之整合的已調適流程,來建立和管理專案,以及相關的關鍵人員的參與
IPM特定目標及執行方法摘要 • SG 1 使用專案的已調適流程 • SP 1.1 建立專案的已調適流程 • SP 1.2 使用組織流程資產規劃專案活動 • SP 1.3 建立專案工作環境 • SP 1.4 整合計畫 • SP 1.5 使用整合計畫管理專案 • SP 1.6 貢獻組織流程資產 • SG 2 與關鍵人員協調與合作 • SP 2.1 管理關鍵人員參與 • SP 2.2 管理相互依存關係 • SP 2.3 解決協調議題
IPM特定目標及執行方法摘要 • SG 3 採行IPPD 原則 • SP 3.1 建立專案共同願景 • SP 3.2 建立整合團隊架構 • SP 3.3 配置需求給整合團隊 • SP 3.4 建立整合團隊 • SP 3.5 確保介面團隊間的合作
IPM特定目標及執行方法 • SG 1 使用專案的已調適流程 • 專案執行須使用依組織標準流程所調適的流程 • SP 1.1 建立專案的已調適流程 • 從專案啟動到專案全程,建立並維護專案的已調適流程。 • SP 1.2 使用組織流程資產規劃專案活動 • 使用組織流程資產與度量儲存庫來估計及規劃專案活動。 • SP 1.3 建立專案工作環境 • 根據組織工作環境標準,建立與維護專案的工作環境。
IPM特定目標及執行方法 • SG 1 使用專案的已調適流程 • SP 1.4 整合計畫 • 整合專案計畫,以及其他影響描述專案已調適流程的計畫。 • SP 1.5 使用整合計畫管理專案 • 使用專案計畫、影響專案的其他計畫及專案已調適流程來管理專案 • SP 1.6 貢獻組織流程資產 • 貢獻工作產品、度量及經驗紀錄予組織流程資產。
IPM特定目標及執行方法 • SG 2 與關鍵人員協調與合作 • 與相關的關鍵人員,進行專案的協調與合作。 • SP 2.1 管理關鍵人員參與 • 管理相關的關鍵人員在專案的參與程度。 • SP 2.2 管理相互依存關係 • 與相關的關鍵人員共同界定、協商與追蹤重要的依存關係。 • SP 2.3 解決協調議題 • 與相關的關鍵人員解決議題。
IPM特定目標及執行方法 • SG 3 採行IPPD 原則 • 使用IPPD 原則管理專案。 • SP 3.1 建立專案共同願景 • 建立及維護專案的共同願景。 • SP 3.2 建立整合團隊架構 • 建立並維護專案的整合團隊架構 • SP 3.3 配置需求給整合團隊 • 分配需求、責任、工作,以及介面至整合團隊架構的各團隊。 • SP 3.4 建立整合團隊 • 建立並維護架構中的整合團隊。 • SP 3.5 確保介面團隊間的合作
數量化專案管理(Quantitative Project Management, QPM) • 目的:以量化的方式管理專案已調適流程,以達成專案既定的品質及流程績效目標。 • 設定並維護專案品質及流程績效目標 • 以流程績效基準或模式的穩定性及能力的歷史資料為基礎,界定組成專案已調適流程的適當子流程 • 從專案已調適流程中,選定採統計化管理的子流程 • 監控專案,以決定是否符合專案的品質及流程績效目標,並界定適當的矯正措施 • 選定用於統計化管理所選定子流程的度量及分析技術 • 運用選定的度量及分析技術來建立並維護對所選定子流程變異的理解 • 監控所選定子流程的績效,以決定子流程是否符合其品質及流程績效目標,並界定矯正措施 • 將統計及品質管理資料記錄於組織度量儲存庫
QPM特定目標及執行方法摘要 • SG 1 量化管理專案 • SP 1.1 設定專案目標 • SP 1.2 組合已調適流程 • SP 1.3 選定納入統計化管理的子流程 • SP 1.4 管理專案績效 • SG 2 統計化管理子流程的績效 • SP 2.1 選定度量及分析技術 • SP 2.2 應用統計方法瞭解變異 • SP 2.3 監控子流程的績效 • SP 2.4 記錄統計管理資料
QPM特定目標及執行方法 • SG 1 量化管理專案 • 依品質及流程績效目標,以量化的方式管理專案。 • SP 1.1 設定專案目標 • 設定並維護專案品質及流程績效目標。 • SP 1.2 組合已調適流程 • 以過去的穩定性及能力資料為基礎,選定組成專案之已調適流程的子流程。 • SP 1.3 選定納入統計化管理的子流程 • 從專案已調適流程中,選定欲納入統計化管理的子流程。 • SP 1.4 管理專案績效 • 監控專案,以決定是否符合其品質及流程績效目標,並於適當時機界定矯正措施。
QPM特定目標及執行方法 • SG 2 統計化管理子流程的績效 • 以統計化方式管理專案的已調適流程之子流程績效。 • SP 2.1 選定度量及分析技術 • 選定將用於統計化管理所選定子流程的度量及分析技術。 • SP 2.2 應用統計方法瞭解變異 • 運用選定的度量及分析技術,以建立並維護對所選定子流程之變異的瞭解。 • SP 2.3 監控子流程的績效 • 監控所選定子流程的績效,以確認這些子流程滿足其品質及流程績效目標的能力,並於適當時機界定矯正措施。 • SP 2.4 記錄統計管理資料 • 將統計的及品質管理資料記錄於組織度量儲存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