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0 likes | 662 Views
一、油价牵动人心. 在 2004 年,全球最牵动人心事件之一,就是石油价格的飙升, 2003 年底,美国轻质原油价格维持在每桶 30 美元 / 桶左右。 2004 年 3 月份,达到 40 美元 / 桶, 8 月 14 日闯过 50 美元 / 桶大关, 10 月 1 日为 49.51 美元 / 桶, 10 月 9 日为 52.67 美元 / 桶, 10 月 16 日为 54.76 美元 / 桶, 10 月 23 日为 54.47 美元 / 桶, 10 月 26 日一度达 55.17 美元 / 桶,创历史油价最高水平。 之后开始逐渐回落到 45 美元 / 桶左右.
E N D
一、油价牵动人心 在2004年,全球最牵动人心事件之一,就是石油价格的飙升, 2003年底,美国轻质原油价格维持在每桶30美元/桶左右。 2004年3月份,达到40美元/桶, 8月14日闯过50美元/桶大关, 10月1日为49.51美元/桶, 10月9日为52.67美元/桶, 10月16日为54.76美元/桶, 10月23日为54.47美元/桶, 10月26日一度达55.17美元/桶,创历史油价最高水平。 之后开始逐渐回落到45美元/桶左右
从历史上看 • 1945年,原油价格不到2美元/桶,沿续近30年。 • 1973-1974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石油价格曾上涨到15美元/桶左右。1974年美国物价上涨了11%。 • 1979-1980年,第二次石油危机石油价格上涨到36美元/桶左右,1980年美国物价上涨率达13%。 • 2004年初发生石油价格猛涨,一些预测家表示,年底石油价格可能涨到60美元/桶,甚至要悲观的提出会涨到70美元/桶,但这些只能等待时间的检测。
预 测 第一次石油危机后,油价平均上涨到15美元/桶左右, 第二次石油危机后,使油价平均上涨到25美元/桶左右, 而这一次油价突变,可能使油价平均上涨到35美元/桶左右。 总之今后的油价只会涨,不会跌,再也不会有第一次石油危机前的好日子了。
什么原因造成油价上涨? • 供需不平衡是石油价格上涨的基本因素,2004年油价暴涨主要是原油供应不足造成的 • 据欧佩克的统计:2003年全球石油日均产量6709万桶,比2002年增加4.9%,其中,欧佩克国家占40.1%,和非欧佩克国家占59.9%。北美地区是产量为719万桶,拉美为954万桶,东欧为994万桶,西欧为563万桶,中东为2045万桶,非洲为727万桶,亚太地区为708万桶。 主要产油地区:俄罗斯及独联体日产量为977万桶,沙特841万桶,美国574万桶,伊朗374万桶,中国341万桶,墨西哥337万桶。
消费量大于产出量石油的缺口急剧增加。 2003年,全球石油产品日消费量为7490万桶,比2002年增加2.2%。北美地区日消费量为2233万桶,拉美为619万桶,东欧为506万桶,西欧为1390万桶,中东为420万桶,非洲为236万桶,亚太地区为2086万桶。 主要消费国(地区)情况是:美国日消费量2020万桶,中国为548万桶,日本514万桶,俄罗斯及独联体380万桶,德国259万桶。 2003年石油缺口781万桶, 2004年消费明显上升。
需求预测 国际能源机构(IEA)预测:2010年,全球石油日消费量将达9580万桶,其中,美国约保持2000万桶左右,亚洲地区中国和印度,从97年的需求量1280万桶,增加到2180万桶,增加900万桶。 日本能源经济研究所预测:2010年中国日需求将达1184万桶,比2003年增加1倍左右。 IEA又说:全球石油短缺量,从1997年的740万桶,增加到2010年的1650万桶。
地缘政治不安定是原油价格上涨的内在因素 • 俄罗斯的特大型石油公司——尤科斯石油公司的危机,欠下国际巨额债务,不得不破产变卖。 • 尼日尼亚,这个非洲最重要石油出口国,在产油地区出现武装反叛分子的袭击,目的是要瓜分石油资源的利益,因而国家政局处于十分不稳定状况。 • 强烈的飓风“伊万”,袭击墨西哥湾,使石油开采和提炼设备遭受损失,而停产多日。石油最大的输出同沙特阿拉伯,因与美国关系密切而遭受反伊战分子多次袭击。委内瑞拉是中南美最重要的石油输出国,不断的遭受右翼反对派制造分裂的内乱,影响政治经济的稳定。
近年来,盛产石油的国家纷纷减产,显现出地缘政治内在影响力。如 近年来,盛产石油的国家纷纷减产,显现出地缘政治内在影响力。如
战争使石油溢价,是油价上涨的诱发因素 .1973-1974年第一次石油危机,是阿以战争诱发的,而背后,则是美国和欧盟国家支持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开战的一场石油战争。 .1978-1980年第二次石油危机,则是两伊战争诱发的,而背景则是前苏联和美国在两伊的利益争夺,支撑着战争的发生。 .2004年的油价暴涨,这和近年来阿富汗和伊拉克“反恐”战争有着密切关系,美国则是这两场战争的策动者。
在石油期货,储备增加,美元贬值等顽症,有不少炒作和投机成份,这是加剧油价上涨的助涨因素,促使油价的泡沫感越来越大。在石油期货,储备增加,美元贬值等顽症,有不少炒作和投机成份,这是加剧油价上涨的助涨因素,促使油价的泡沫感越来越大。 还要一个现行的流行观点,认为此次油价上涨和中国需求增长有一定关联,即所谓“中国因素”,虽然中国的新增的石油需求,对油价变动产生一定作用,但过分跨大“中国因素”也还有是人为的炒作影响。 当然,许多分析师认为,对于短期的油价预测的准确度,不会比闭上眼睛朝靶心掷飞镖强多少,但对于中、后期的油价走势预测,还是有迹可循的。人们预料,2005年不会再出现油价狂涨现象,会有一个较稳定的高价位,大约在35美元/桶左右浮动,这比去年的平均油价有较多的降幅,而对几年来油价走势却又是上了一个台阶,但愿这种分析能站住脚!
二、石油在哪里? 1. 石油,天然气都是属于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用多少就少多少。近几十年来,世界上残存的石油资源以惊人的速度在消耗,总有一天会枯竭的,人们不禁要问、石油、石油在哪里,还有多少可供开采和应用? 2. 随着科技不断进步,探明的储量是在逐步增长之中。1980年,当时探明全球石油可采储量为899亿吨,20多年来,累计开采石油699亿吨,但到2003年末,全球石油可采储量上升到1569亿吨,年产量达36.97亿吨,其分布情况如下:
全球石油的储量、生产和消费是 很不均衡的 .中东地区,特别是是以中东地区为主的欧佩克成员国在探明储量和生产量上属于最高层次,分别占63.1%和1 /3以上,这个地区的石油形势,对全球石油的供应状况,占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以俄罗斯为首的独联体国家和欧洲、中南美、非州,被称为“第二个海湾地区”,储量也很大,约占全球已探明储量27.2%,产量占42%,这属第二层次。 .第三层次则是北美和亚太地区,加在一起占已探明储量是仅10 %,产量占28.4%。
在世界石油消费国前五名,多在北美和亚太地区。在世界石油消费国前五名,多在北美和亚太地区。 • 如美国年消费石油9.143亿吨,占全球第一位, • 我国消费石油2.752亿吨,占第二位。 • 美、中、日、德、印五国石油消费量约占全球石油产量的一半,这是很值的关注的
为此,按现在的储量,生产和消费测算,悲观派认为,仅可供开采43年的用量,这种推算是令人十分寒心的。还有一种乐观派的看法,则认为,全球可采石油储量边开采边发现应该可达4100亿吨以上,即可开采100年。但40年也好,100年也好,对于人类社会的长河岁月来说,都是一瞬间的事。人们已经意识到,这不是单纯的,去争论石油还可用多少时间问题。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还要依靠可再生的资源,而这一段的过渡时间,却是十分宝贵,石油还是在相当的年代里,我们还是可以拥用它。为此,按现在的储量,生产和消费测算,悲观派认为,仅可供开采43年的用量,这种推算是令人十分寒心的。还有一种乐观派的看法,则认为,全球可采石油储量边开采边发现应该可达4100亿吨以上,即可开采100年。但40年也好,100年也好,对于人类社会的长河岁月来说,都是一瞬间的事。人们已经意识到,这不是单纯的,去争论石油还可用多少时间问题。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还要依靠可再生的资源,而这一段的过渡时间,却是十分宝贵,石油还是在相当的年代里,我们还是可以拥用它。 • 在石油资源多次造成国际供应紧张的形势下,世界上各个国家加快了天然气的开采和生产。历史记载,早在1860年,道依茨发动机厂就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气体天燃料发动机,但这一百多年来,它的发展速度远不及汽油、柴油发动机的发展,在世纪80年代,石油危机凸显后,全球天然气应用地位,呼声日高。
三、全球化石油通道 .我国的石油供给问题,存在诸多重大变数,这迫使我们要面对现实,在开辟全球化油运通道上,必须建立新思维,就是我们不要只想着成为一个出口大国,很重要的也要学会成为一个进口大国,石油进口就是成为进口大国的一个关键点。 当前,如何保证油运通道的安全,可靠,成为我国石油安全战略的重要构成部份。 .石油的海上和陆路通道,陆路通道又分铁路和管道通道,这是获取大量石油供给的运输手段,尤其是海上的通道,占有很大比重,极为重要。
当前,我国海上石油运输线主要是: • 中东地区: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马六甲海峡—中国 沿海港口; • 东南亚地区:马六甲海峡——中国沿海港口; • 非洲(西非):好望角——马六甲海峡——中国 沿海港口; • (东非):马六甲海峡——中国沿海港口; • (北非):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好望角——马六甲海峡——中国沿海港口。
由此可见,我国现在的石油通道,过分依赖海上比较单一化的路线,特别是“马六甲困局”,构成对我国石油运输极为严重的威胁。目前,我国的海、空军还不具备在远洋,保护海上石油运输安全的能力,也没有一支强大的海上石油运输船队作后盾。因此,构建多国化石油地理资源和多渠道的油运方式,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由此可见,我国现在的石油通道,过分依赖海上比较单一化的路线,特别是“马六甲困局”,构成对我国石油运输极为严重的威胁。目前,我国的海、空军还不具备在远洋,保护海上石油运输安全的能力,也没有一支强大的海上石油运输船队作后盾。因此,构建多国化石油地理资源和多渠道的油运方式,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
战略规划 • 从战略上看,我们已经着手规划,力争尽快改善石油运输的困局,开辟全球化油运通道。我们构想可能建立起9条油运路线, • 其中:海上5条 • 陆路4条 • 大多数是新的,以便形成一个蛛网式战略通道,构成加强西向、扩充北向、新建南向和太平洋的油运新格局。
这9条油运路线的具体安排是: • 1.马六甲海峡运输线。 • 这在长的时间内,不会改变它的战略地位,但要设法着力分解过分依赖而产生的严重风险问题。
早在1995年,由当时的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在东盟第五届会上提出的设想,计划在东南亚的安达曼海和泰国湾沿岸,建立一个陆上环状铁路运输网络,由三条跨国铁路组成。早在1995年,由当时的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在东盟第五届会上提出的设想,计划在东南亚的安达曼海和泰国湾沿岸,建立一个陆上环状铁路运输网络,由三条跨国铁路组成。 • 东线:新加坡——吉隆坡——曼谷——金边——胡志明市——岘港——河内——昆明; • 西线:新加坡——吉隆坡——曼谷——仰光——瑞丽——昆明; • 中线:新加坡——吉隆坡——曼谷——万象——尚勇——祥云——昆明。 • 目前,这个方案还在论证中,估计建成需要10年以上时间。
3.建设克拉地峡运输线。 这是由克拉地峡运河和“海陆联运陆桥”联合方案组成。从历史上看,据说在400年前,就有人提出这个构思,近来,已提到现实的议程上。 • 2001年1月泰国政府宣称,计划在曼谷东南的泰国湾沿岸,建立石油自由贸易区,并列入国家“区域能源贸易中心”的规划中。这样,可能使泰国湾沿岸成为新型的石油运输和提炼中心。由中东、非洲等地运来石油,可不通过马六甲海峡,由安达曼海和泰国湾最狭地带的克拉地峡,凿开一条长102公里,宽40米,深25米的运河,可航行巨型海轮,通往泰国湾。这样,与经马六甲海峡对比,可缩短约1200公里航程,每桶原油可节约运费2美元,以此分担马六甲海峡的油运量,但此项目还涉及是建运河,还是管道问题争议,而且投资巨大,环境复杂和国际合作的协调等重大问题,现在要确定建设方案,为时还早。
4.安大线和安纳线建设方案。 • 早在1994年,俄罗斯就提出建设安大线的动议,2001年中俄政府间签署协议,共建从安加尔斯克至中国大庆的石油管道,眼看安大线即将付诸实施,日本却不惜一切,插手与中国争夺俄的石油资源,提出《俄日能源合作计划》,要修建“安纳线”的动论,并给出高价引诱。这促使俄方在这两大“油老虎”之间走“钢丝”,这是俄、中、日石油战略的一大平衡杠。
从经济角度看,“安大线”要比“安纳线”更合理些,“安大线”穿行草原,丘陵地带,全长2260,总投资25亿美元,2年可建成。“安纳线”全长3900公里,终点为日本海的纳霍德卡市,要穿越外兴安岑和阿穆尔河的沼泽地带,工程难度极大,建设周期无法估计。从经济角度看,“安大线”要比“安纳线”更合理些,“安大线”穿行草原,丘陵地带,全长2260,总投资25亿美元,2年可建成。“安纳线”全长3900公里,终点为日本海的纳霍德卡市,要穿越外兴安岑和阿穆尔河的沼泽地带,工程难度极大,建设周期无法估计。 • 之后,俄方又设想将“安大线”与“安纳线”合并为一个建设方案,在途径赤塔时,分一条中国支线。在去年10月普京访华时表明,俄正研究优先建设通向中国的支线,但何时能论证和落实方案,有待各方磋商。
5.中哈石油管道。 • 1997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同哈萨克斯坦政府达成实施中哈石油管道建设的协议。该管道西起里海港口阿特芬市,横穿哈全境,从阿拉山口,进入中国新疆的独山子,全长3088公里,其中中国境内270里,设计年输油量5000万吨,工程分三期完成。第一期工程已开工,计划2005年底竣工,年输油1000万吨。当前工程进展顺利,表明中哈石油资源合作是卓有成效的。
6.非洲,特别是北非的新油道。 • 中国是非洲国家的老朋友,她将成为中国石油资源开发的一个新战略地域。2003年胡锦涛主席访问了盛产石油的埃及、加蓬、阿尔及利亚等北非国家,这对增进了中非友好合作起到重大作用。 • 2003年,中国从9个非洲国家进口原油,总量达2218万吨,是继中东之后,中国原油进口的第二大来源地。由此,非洲油道凸现重要地位。 • 北非油道还包括,我国从北欧,如挪威、芬兰等地进口石油的通道。
7.萨哈林海上油道。 • 俄罗斯萨哈林岛,过去称库页岛,是俄的大型油田地带。2004年底,美国埃克森·美孚公司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谈判,共同帮助俄开发“萨哈林1号”项目,并将原油、天然气销往中国的东北地区。后埃孚公司又联合日本、韩国、印度参与萨哈林油源开发。2005年1月在大阪市召开的中、日、韩及东盟国家能源工作会议上,又研讨了开发东北亚能源合作问题。总之萨哈林已成为,中国石油战略向北看一个新起点。
8.太平洋油道。 • 中南美洲的巴西、委内瑞拉已成为国际石油出口大国。胡锦涛主席于2004年11月,出席在智利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首脑会议”时,还访问了巴西、智利、阿根廷等国,促使中国与拉美国家的经济合作上了新台阶。 • 最近,委内瑞拉总统查伟斯称:委内瑞拉将是西半球最高产石油的国家,也是中国石油合作的新伙伴。由于巴拿马运河无力通过大型油轮,委内瑞拉已向巴拿马协商,开通巴拿马新建成的石油管道,向中国油轮输送石油,从太平洋东岸,运往太平洋西岸。这样,开辟太平洋油道,势在必行。
9.西澳运油线。 • 西澳大利亚州是澳大利亚盛产石油和矿产的地区。2004年12月,澳大利亚西北大陆架天然气公司与广东大鹏天然气公司正式签订,向广东提供天然气的合同,合同价值250亿澳元,是澳大利亚有史以来最大的天然气出口项目。西澳洲州长杰夫·盖勒普说:中国的经济发展,使西澳大利亚州感到阵阵的激动,与中国经济合作,已成为不争的政策方向,我们的政策就是努力满足中国的需求。西澳的皮尔港,是向中国提供石油的港口。
四、建立战略石油储备 • 当今世界并不太平,时有发生涉及海外石油的意外事故,如战争的封锁、石油禁运、恐怖活动、海盗袭击、油井破坏等等,造成石油资源的中断,这对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人民生活的影响都是十分巨大的、不利的。目前,我们国家虽是石油消费大国和进口石油大国,而石油的储备仅有一些商业性储量,还没有建立起国家战略石油的储备,这是困扰我们石油能源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
据美国能源情报署资料,自上世纪50年代后,世界上发生过10多次石油中断的事件:据美国能源情报署资料,自上世纪50年代后,世界上发生过10多次石油中断的事件:
国际石油储备 • 按国际惯例,石油储备一般分为常规储备和战略储备。常规储备一般是指商业性储备,储量不大,主要用于抑制油价,多由民间机构执行。战略储备是指用于应付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用,保证在中断油源情况下能起调节作用,储量一般较大,多由国家直接干预。可以说,国际石油储备,已经走上法制化、国际化、规范化和透明化的轨道。因此,仿效国际石油储备的成熟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对迅速建立起我国石油储备的路子,具有重要的价值。 • 按IEA要求,石油储备要达到110天,目前美国为158天,德国127天,韩国74.5天,日本170天,
我国石油储备 • 近来,我国已经重视石油战略储备问题。在国家的“十五”规划中,明确指出:建立国家石油战略储备,维护国家能源安全。这是开展我国石油战备储备的工作的指导性和权威性文件。 • 按“十五”规划,我国石油战略储备总体考虑是以原油储备为主,实行国家储备与企业储备相结合, • 第一步在2005年前,建立一个相当于30天石油净进口量的储备,即600万吨; • 到2010年力争实现达到1500~1800万吨储备量,相当于90天的石油储备, • 而目前,我国商业性的石油储备量仅21.6天,战略储备是从无到有,任务相当艰巨
目前的石油储备技术 • 当前,国际上储油技术已经相当高明,这包括: • 陆上储存、 • 海上储存、 • 地下储存、 • 地下盐洞、 • 报废矿井等, • 但地下盐岩石油储备库已广泛为美、日、德等国采用,被认为是具有高度战略安全的储备库,它投资少、库容大、安全度高,我国也要设法效仿这种的储油方法。 • 不少国家,不仅增强石油储备,而且对石油作原料的制成品,如塑料、树脂、橡胶等合成产品,也实行有计划的储备,已形成石油储备工程一个重要分支。
五、能源多元化新格局 • 1、什么是能源:这是指可以直接或通过转换,能提供人类社会所需有用的资源。 • 2、什么是新能源:这是指有别于目前常规能源,如石油、煤炭、天然气、水力等之外的,尚未被大规模,但又具有广泛应用前景,正在积极研发,有待进一步推广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海洋能、地热能及生物质能等。 • 3、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是可以重复、补充应用的,是一种用不尽的能源。 • 4、非再生能源:石油、煤炭、天然气等能源属于一次性能源,用完就没有了。
联合国预测 • 在1995年,世界能源消费总量中,常规能源占 82.2%,新能源占17.8%, • 2020年,要求新能源的比重要提高到18-20%, • 2050年争取达到50%。 • 欧盟1998年,在公布能源战略白皮书中称,2050年,欧盟成员国,在可再生能源的应用上要达到50%。可见,实现新能源的转换,是人类社会和科技进步的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奋斗过程,但又必须从现在立即行动去实施的一项全球共同性的任务。
据壳牌石油公司和世界自然基金会的预测,常规能源和新能源的交替应用过程可能是:据壳牌石油公司和世界自然基金会的预测,常规能源和新能源的交替应用过程可能是:
核能 • 世界上第一座实验室核反应堆,是美国1951年投入运行,1954年原苏联也建成核能电站,这至今已有50年历史。大家都知道,核聚变的能量是巨大的,而且核材料是取之不尽的。 • 目前,国际上更为先进的核能装置不断出现,全世界已有400多座核电站,而且还在继续扩充。1993年12月,美国一实验室试验用气氘氟反应得到了6.4兆瓦能量,号称“人造小太阳”,这标志着新型核聚变能应用的重大突破,计划可在2030年投入商用化,那时,核能将成为无穷的能源供给场所。 • 我国核能发展也很快,1991年,第一座核电站在浙江海盐县秦山建成,之后有大亚湾、连云港建成多座核电站。我国在1984年,在四川乐山市建成第一台大型核聚变装置——中国环流器1号,最近又和德国IPP合作,建造更先进的“中国环流2号”。
水能 • :水力能是清洁能源。如今日的美国、日本和西欧水力能利用已达可利用水能资源的59.3%、69.9%和47.9%,但发展中国家则比较低,南美洲为10.4%,非洲3.6%,我国为5.06%,全球平均水能利用率13.54%。但预计2010年三峡水电站建成,总装机容量是1820万千瓦,这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水电站。
太阳能 • 太阳能是21世纪新能源的一大亮点,我国在太阳能利用上占有相当分量。当前,太阳能利用主要三个方面:一是利用热能发电;一是太阳能电池;一是太阳能的化学转化,将水分解成氧和氢,利用氢燃烧发电,但太阳能的技术还在不断发展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