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0 likes | 618 Views
第六章. 现代文学、外国文学. 赞 美. 穆 旦. 一、作者简介. 穆旦( 1918—1977 ),中国现代杰出的诗人与翻译家,“九叶派”领衔诗人。诗作有 《 探险队 》 ( 1945 )、 《 穆旦诗集( 1939—1945 ) 》 ( 1947 )、 《 旗 》 ( 1948 )以及与其他诗友的合集 《 九叶集 》 ( 1981 )等。. “九叶诗派”.
E N D
第六章 现代文学、外国文学
赞 美 穆 旦
一、作者简介 穆旦(1918—1977),中国现代杰出的诗人与翻译家,“九叶派”领衔诗人。诗作有《探险队》(1945)、 《穆旦诗集(1939—1945)》(1947)、 《旗》(1948)以及与其他诗友的合集《九叶集》(1981)等。
“九叶诗派” 又称“中国新诗派”,是指20世纪40年代出现的一群具有现代主义诗歌倾向的青年诗人。这一诗派受西方现代派诗歌的影响,着意突破传统的主观抒情方式,追求“现实、象征与玄思的结合”,探索诗歌表达的“戏剧性”,要求诗歌更深入地表现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和内心生活的复杂性。1981年因出版九位诗人的合集《九叶集》而得名,九位诗人为穆旦、辛笛、郑敏、杜运燮、唐祁、唐湜、陈敬容、杭约赫、袁可嘉。
二、本诗所赞美的对象 本诗写于1941年12月,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相持阶段。在人民的苦难面前,在艰苦卓绝的民族斗争中,作为诗人的穆旦,以深沉饱满的热情去赞美祖国、赞美人民,以“沉雄”而急切的心情欢唱着“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高昂颂歌,流露出诗人对历史耻辱的悲悯,对民族灾难痛苦的同情,和对人民力量的崇拜。
三、“农夫”、“老妇”形象的内涵 “农夫”与“老妇”两个受难者都是民族苦难的象征。第二节主要写“历史”,第三节偏重写“现实”。“农夫”的犁田等劳作象征无限悠长的“忧患”,以及历史的重复与沉重。“老妇”则是现实苦难的象征,表达“含蓄的悲哀”,“饥饿”里的“忍耐”与“期待”,代表战争中人民的精神状态。“一个民族已经起来”这一句是诗人在期盼通过战争的洗礼,我们国家民族将重新获得新生。
四、“土地”、“流水”、“森林”等具象所表达的抽象意义四、“土地”、“流水”、“森林”等具象所表达的抽象意义 本诗开头六句如同电影的长镜头,掠过河流与草原,土地和村庄,展现那种开阔、寂寞而又荒凉的景象。其中“低压的暗云”、“呼啸着的干燥的风”、“唱着单调的东流的水”和“忧郁的森林”等意象,共同酿造出广袤、悠远和沉郁的氛围。这是对我们民族历史与现实的那种直观的整体感觉,是诗人用独特体验的意象群所形成的“感性的整体呈现”,能调动读者的感官体验与想象,甚至能唤起某种莫名的怅惘、冥思和感动。
北 方 艾 青
(一)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中国现代著名诗人。诗集有《大堰河—我的保姆》(1936)、 《北方》(1939)、 《他死在第三次》(1939)、 《向太阳》(1940)、 《火把》(1941)等。
(二)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诗人通过描写北方土地在寒风、沙雾中的一片萧杀景象,表达了对国土面临沦陷的忧虑、对苦难民众的深深同情。但是在“悲哀”的同时,诗人特别强调这片土地所表现的顽强生命力,他崇敬和敬爱具有这种力量的祖国人民。在粗犷苍茫的气氛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民族战争必胜的信心。
(三) 《北方》的绘画美 艾青早年在法国留学,受法国印象主义绘画和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很大,另外,他又受了中国传统的诗画结合理论的启示,所以他的诗很有画面感。诗人从“感觉”出发,捕捉瞬间的印象,然后渗入自己的主观情感,创造出具有象征意义的视觉形象。在诗中,“土地”作为一个整体的意象特别突出,它既象征着祖国,也象征着生活在土地上的人民。其他的景物;冻结的村庄、山坡、河岸,在风沙中前行的孤单行人、负重的驴子、惊惶的雁群……可以说是北方“土地”整体意象之下的一个个分意象,它们联结起来,构成了一幅寒风和风沙肆虐下的北方画卷。
(四)艾青前期诗歌的成就 艾青前期的诗歌是世界潮流、民族传统和个人气质的交汇。艾青的诗歌一方面深深植根在中国的土地上,一方面吸收了西方现代主义的绘画、诗歌技巧。他的自由体诗歌具有风格质朴、意境深邃的突出特征,在肩负诗的艺术生命的同时也承担着历史使命,以雄浑厚重的笔触,倾诉着对祖国、对人民、对革命的挚爱。艾青的诗歌注重画面感,不讲究押韵、字数、行数,但是有规律的排比、复沓的形式,在自由诗体方面作了探索。
哭 小 弟 宗 璞
一、作者简介 宗璞(1928—),原名冯钟璞,北京人,当代著名女作家。著有小说《红豆》、《三生石》、《南渡记》,散文集《丁香结》等。
二、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82年底,作者是为悼念刚逝世的小弟—飞机强度专家冯钟越而写的。
三、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记叙小弟的生前事迹,赞扬了小弟的无私奉献精神,表达了对小弟早逝的无限悲恸之情。
四、层次结构 本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用倒叙手法,先写小弟的去世。 第二部分(第5—15自然段)回忆小弟童年、大学毕业后辗转祖国各地患病去世时的情景。 第三部分(第16—22自然段)作者展开抒情和议论,希望象小弟这样一代知识分子命运有所改变。
五、写作特点 1.抒情、记事、写人相交融 本文自始至终是紧扣“哭”字来做文章的,情真意切,字字是泪。在文章的结尾部分,作者的抒情更为强烈,她哭小弟,哭蒋筑英,哭罗健夫,哭一代“迟开而早谢”的知识分子。由于全文紧扣了“哭”字,结构就显得非常紧密,抒情也显得非常强烈。 但本文的抒情,不是抽象的、架空的,而是依附于叙事与写人。
2.细节描写与侧面烘托 作者在回忆小弟生前的事迹时,用了细节描写与侧面烘托的手法。如在昆明的冬天小弟不怕生冻疮、敢用冷水洗脸这一细节,就写出了小弟活泼、可爱而憨实的形象。作者写了小弟周围的同志对小弟逝世的悲哀与怀念,尤其是对一封信的大段抄录,则从侧面烘托了小弟忘我工作的崇高品质。
3.结构新颖,构思别致 本文对小弟逝世时大家悲苦的现实情状,以及对小弟认真勤奋的一生追述,不是采取单线式的顺叙,而是分成块状错落架叠。这种结构方法,避免了写法的单调刻板,使文章的结构谨严有致。 文章开头又采用倒叙方式,即先写小弟的去世,再回忆小弟的一生,以适应作者强烈抒发悲悼感情的需要。
4.多处运用排比手法 本文多处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如“我哭小弟,哭他在剧痛中还拿着那本航空资料‘想再看看’,哭他的‘胃下垂’、‘肾游走’;我也哭蒋筑英抱病奔波,客殇成都;我也哭罗健夫不肯一个人坐一辆汽车;我还要哭那些没有见诸报章的过早离去的我的同辈人。”排比手法的运用,增强了抒情的力量。
拣 麦 穗 张 洁
一、作者简介 张洁(1937—),北京人,当代著名女作家。著有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中篇小说《方舟》、短篇小说集《爱,是不能忘记的》等。
二、中心思想 本文描述了“我”童年时一段难忘的经历—卖灶糖老汉对童年的“我”的疼爱,以及“我”对卖灶糖老汉的依恋,赞美了这一老一少之间特有的纯真情谊。
三、倒叙结构及层次 本文用了倒叙结构,开篇从“拣麦穗”说起,点出主要“说的,却是几十年前拣麦穗的那段往事”。 第一部分是全文的铺垫,也是一个引子。 第二部分描叙了小姑娘“我”在拣麦穗中表示要嫁给卖灶糖的老汉,引起众人哄笑。可是,老汉却开始格外关心“我”。 第三部分讲述了老汉对“我”的关心和老汉的死令我伤心。“我”由衷地感到,老汉是“朴素地疼爱过我—没有任何希求,没有任何企望的”。这正是全文点睛之笔。
四、用对话来表现人物个性 小姑娘“我”不懂世事,只为了吃灶糖,就要“嫁”给卖糖老汉。于是,“我”的认真、幼稚与孩子气,老汉的幽默打趣 一问一答特别传神,由此展示了这一老一少的不同性格。
五、生动、细腻的细节描写 作品中,从“挎着一个空篮子”开始写起,写拣麦穗、扯花布、买花线,一直写到由于我个子小,“那篮子显得太大,总是磕碰着我的腿和地面”;再写到老汉带的小礼物:一块灶糖、一个甜瓜、一把红枣,以及“我”做的烟荷包……这种种细节描写生动、细腻地展示了生活场景,又表现出作品的主题内涵,同时,又给读者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六、象征手法的运用 本文在写到卖灶糖老汉去世时,花不少笔墨描写了一棵柿子树顶上的一个火红柿子。这段描写一方面是通过环境描写,来烘托、渲染悲伤的气氛,另一方面也具有象征意义。与小火柿子“红的透亮”,象征着卖灶糖老汉的美好心地和一老一少间情谊的真挚可贵;说那小火柿子“没让风刮下来,雨打下来,雪压下来”,虽然“孤零零的”,却“给人一种喜盈盈的感觉”,显然渗透着作者对当时社会环境的感受,对那种纯真感情的不可磨灭性的肯定和对这种真情将在新形势下发扬光大的企望。
纪 念 傅 雷 施蛰存
一、作者简介 施蛰存(1905—2003),原名施德普,字蛰存,生于浙江杭州。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主编《现代》月刊,并从事小说创作,是中国最早的“新感觉派”的代表。曾相继在云南大学、厦门大学、沪江大学等校任教。解放后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他博学多才,兼通古今中外,在古典文学研究、碑帖研究、外国文学翻译等方面均有很大成绩。有《施蛰存文集》。
二、内容述评 这是一篇悼念友人的散文。作品写了三方面的内容: 一是作者与傅雷长达27年的交往与 情谊。 二是傅雷的“怒”与刚直个性。 三是对中国知识分子品格的反思。
三、艺术特点 1.按照时间顺序来组织若干生活片段,顺着时间线索展开回忆,依次写来,层次清晰有序。时间线索是全文的明线,三次发怒则是全文的暗线。 2.塑造人物时突出傅雷性格中的刚直一面,并通过傅雷显露于外的三次发“怒”,将其内在的刚直性格表现出来。作者还注重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傅雷的个性。 3.语言自然平实,老到有力,寓深情于淡雅,时显机趣和幽默。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 迅
一、背景简介 本文发表于1934年。山河破碎,国难当头,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面临严峻考验。 鲁迅写作此文,除了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国联袒护日本的现实背景,还有一个中国人如何应对外敌入侵这一现实挑战的文化背景问题。“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成了应对现实严峻挑战之道,这是鲁迅忧心忡忡并忍不住要发出自己声音的原因。鲁迅一贯反对“瞒与骗”的文学,当然也反对“瞒与骗”的宗教,认为它们无助于改善中华民族的现实处境,不是正确的应对外部挑战的文化之道。应对民族国家危机的文化正途,应该从资源丰富的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精华中去寻找与发掘。
二、内容评述 当中华民族处于国力强盛的历史阶段,中国人有无自信力自然不成为问题。然而上世纪30年代,中国国力衰弱,强敌入侵,国土沦丧,民族存亡到了紧急关头,于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说法才顺势而起。这种说法无疑是悲观主义的,但它之所以能够在社会上传播,并在相当一部分人群中得到认同,却也是有着深刻的现实背景和思想方面的原因的。 中国人是否失掉了自信力?这不仅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课题。只要中华文化的血脉不断,中国人就永远不会丧失植根于传统的自信力。
三、艺术特色 篇幅短小,文字精练;分析透彻,说理明白;观点鲜明,启人深思。这是鲁迅杂文的基本特色。 除了具备以上的共性以外,本文还体现了鲁迅后期杂文鲜明的个性:贯穿文章始终、渗透文字内里的辩证眼光与由此产生的 逻辑力量。 本文语言富有形象性与创新性。“表面”的“脂粉”,“筋骨和脊梁”,“掩不住”的“光耀”,都是比喻贴切、形象生动的语言。由“自信力”而模拟创造出“自欺力”、“他信力”,也因陌生而让人咀嚼出诸多回味。
断 魂 枪 老 舍
一、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满族,北京人。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戏剧家。其长篇小说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中篇小说代表作有《月牙儿》,短篇小说代表作有《断魂枪》,话剧代表作有《茶馆》等。
二、背景简介 本文最初发表于1935年9月天津《大公报》副刊《文艺》第13期。 20世纪30年代,随着帝国主义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闭锁的国门,西方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也涌入了古老的东方大地。中西文化的冲突,现代与传统的对峙,复古派与西方派的论战,表现得尤为激烈。纷争的焦点,便是如何对待西方的现代文明,如何评判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 老舍生于北京的一个贫民家庭,从小受到京味文化的熏陶;青年时代,他又在英国旅居五年,对西方文化有直接的观察与体验。对中西文化比较思考的结果,使老舍对西方现代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都抱着既肯定又有否定的双重性认知态度。这一切在本篇小说中都有所体现。
三、人物形象述评 沙子龙是位武艺精湛、身怀绝技的国术大师,但在社会从传统向现代文明的转型过程中却成为孤傲保守、没落寂寞的末路英雄。他既是执着、忘我地追求武艺高境界的强者,又是与现实格格不入的时代落伍者。 王三胜争强好胜,性格外露,以利已为待人处世之道。王三胜的形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江湖艺人性格的弱点,投射着老舍对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国民劣根性痼疾的嘲讽。 孙老者豪爽乐观、积极进取。他也是个爱武艺如同性命的人,却不孤傲寂寞,爱到处寻师访友。孙老者的形象显现了传统文化绵延不断,发扬光大的光点亮色。从根本上说,老舍希望传统的精华能够适应时代的变迁而获得新生。
四、艺术特色 1.结构上颇具特色 2.塑造人物善于用对比和烘托手法 3.擅长用简练的 白描手法来刻画人物 的肖像、对话、动作 4.比喻奇异而又妥贴
菉 竹 山 房 吴 组 缃
一、作者简介 吴组缃(1908—1994),安徽泾县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毕业于清华大学。解放后历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教授。主要著作有《西柳集》、《饭余集》以及长篇小说《鸭嘴涝》等。
二、背景简介 本文故事的开头是清代末年。女主人公一生命运的悲剧源起于一场“冥婚”,小说中的二姑姑,虽未与亡夫订过婚,却有一段才子佳人的风流事件。所以她“抱着灵牌参拜家堂祖庙,做了新娘”,是“阴阳婚”习俗的修正版。 吴组缃出身于安徽农村,自小耳闻目睹了旧传统吞噬活生生的青年男女的许多故事。他到北京清华大学读书后,接受了现代启蒙主义思想,从而有了传统与现代比较视野下的批判意识。当他重回落后、闭塞的故乡,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遭遇就触发了这篇小说的创作。
三、内容述评 作品通过传统女性二姑姑年轻时的恋爱以及凄凉的人生历程与悲苦扭曲的心灵,控诉了封建礼教与“阴阳婚”落后习俗对人性的压抑与摧残。 对主人公人道主义的同情,对自然人性的肯定与赞美,是小说的另一重要主题。作者站在现代启蒙思想的立场上,批判封建传统文化对人性的摧残与迫害,同时也正面表现了人性在封建道德桎梏下的反叛与自然流露。
四、艺术特色 1.生动、细腻而逼真的景物描写。 2.用第一人称来叙述,以“我”的讲述 和活动为中心线索,刻画出二姑姑 的独特形象。 3.出人意外的闹剧式结尾,是情节发 展的高潮,也是小说构思的精彩之 笔。
苦 恼 契 訶 夫
一、作者简介 契訶夫(1860—1904),俄国著名小说家、戏剧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一个小官员之死》、《变色龙》、《苦恼》、《第六病室》,剧本《万尼亚舅舅》、《三姊妹》、《樱桃园》等。
二、背景简介 《苦恼》写于1886年,是契訶夫早期创作中的名篇。19世纪80年代,是俄国沙皇统治最黑暗、最恐怖、最令人窒息的时期。契訶夫目睹社会之黑暗、环境之恶劣、群众思想之麻木,愤而诉诸笔端,除了创作大量的幽默讽刺小说以揭露社会庸俗与丑恶的一面外,作者开始越来越多地以同情的笔调反映、描绘受侮辱受损害的下层人民的形象。《苦恼》就是这类小说的代表作。
三、内容述评 孤苦伶仃的马车夫姚纳的命运,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孤立无援、苟延残喘的悲剧境遇。姚纳的“苦恼”是双重性的。他的苦恼是无处言说的苦恼。心灵的孤寂和折磨比现实生活的不幸更难以忍受。 小说通过与老马车夫接触的人没有一个愿听他的倾诉的状况,抨击了那种自私自利、麻木不仁的市侩意识,也批判了这个社会的黑暗与冷酷无情。 小说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契訶夫当时的心境。作者在同情、愤慨、抨击和批判之余,又表现出一种看不到前途、看不到光明的无可奈何的态度,一种还在黑暗中摸索而苦无出路的心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