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2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 教师:黄晓玲 办公室:逸夫楼 733 电话:644933 71 Email : xlh_uibe@aliyun.com. 课程要求与成绩. 完成指定教材有关章节的阅读以及补充材料的阅读学习 每 3 位学生组成一小组,就指定的题目(或经教师同意的自选题目),查阅资料,制作 PPT ,并当堂演讲 10 分钟。 学期成绩=期末考试 50 %+演讲、讨论和随堂测验 50 %. China ’ s Trade Expansion. 第一章. 中国对外开放与对外贸易发展. 本章重点掌握三个问题. 对外开放政策的内涵和格局 中国对外贸易建立与发展情况

Download Presentation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 教师:黄晓玲 办公室:逸夫楼733 电话:64493371 Email:xlh_uibe@aliyun.com

  2. 课程要求与成绩 • 完成指定教材有关章节的阅读以及补充材料的阅读学习 • 每3位学生组成一小组,就指定的题目(或经教师同意的自选题目),查阅资料,制作PPT,并当堂演讲10分钟。 • 学期成绩=期末考试50%+演讲、讨论和随堂测验50%

  3. China’s Trade Expansion

  4. 第一章 中国对外开放与对外贸易发展

  5. 本章重点掌握三个问题 • 对外开放政策的内涵和格局 • 中国对外贸易建立与发展情况 • 对外贸易发展战略

  6. 第一节 对外开放政策 一、对外开放政策的确立 1982年12月,对外开放政策写入新宪法,对外开放政策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最终得以确立。

  7. 二、对外开放政策的内涵 (一)含义 (二)主要内容 1、对外贸易 2、利用外资 3、引进技术

  8. 三、对外开放格局 (一)1992年以前,重点开放沿海地区, 逐步向内地开放 1. 建立经济特区 2. 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3. 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4. 逐步向内地开放

  9. (二)1992年以后逐步形成全方 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1. 开放陆地边境市、镇 2. 开放沿江城市 3.开放内陆、边境、沿海省会城市 4.进一步扩大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

  10. Progressive Opening

  11. 设立特殊功能区域 1992年以来,全国共设立了5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39个国家级出口加工区,15个国家级保税区和14个国家级边境经济合作区。 2013上海自贸区

  12. 1. 入世后,我国经济在更高程度和更大范围内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2. 随着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我国转向更加平衡的全面开放 3. 向“引进来”、“走出去”并举的双向开放模式转换

  13. 第二节 中国对外贸易的建立和发展

  14. 对外贸易的建立 一、废除外国垄断资本在中国的一切特权 二、没收对外贸易中的官僚资本 三、建立国营对外贸易企业 四、改造私营进出口企业

  15. 对外贸易发展 从各个阶段国民经济任务以及国际关系为背景进行分析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 -恢复经济 -国际关系(抗美援朝)

  16. (一)贸易规模 • 1950年 对外贸易总额为11.35亿美元,进口5.83亿美元,出口5.52亿美元 • 1952年 进出口总额达19.41亿美元,增长71%

  17. (二)商品结构 • 出口 农副产品占90%,工业制成品占10% • 进口 生产资料占90%,生活资料占10%

  18. (三)贸易对象 1、前苏联、东欧国家 2、印度、缅甸等亚洲国家

  19. (四)作用 1、政治上 2、经济上

  20. 二、“一五”计划时期 (1953—1957年) -大规模工业化建设 - 156项重点工程

  21. (一)贸易规模 • 1957年外贸总额约达31亿美元 • 从1956年开始,扭转逆差局面

  22. (二)商品结构 • 出口 农副产品占53%,重工业品占24%, 轻工业品占23% • 进口 生产资料占92%,生活资料占8%

  23. (三)贸易对象 1、苏联、东欧国家 2、东南亚国家 3、香港、澳门地区 4、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24. (四)作用 为奠定我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起了重要作用,使我国建立了初步的工业化体系。

  25. 三、“二五”计划和国民经济调整 时期(1958—1965年) • 大跃进 • 中苏关系 • 自然灾害

  26. (一)发展速度

  27. (二)商品结构 • 进口 生活资料进口大幅度增加,生产 资料重下降 • 出口 轻纺产品出口增加较快

  28. (三)贸易对象 • 转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 同日本和西欧的贸易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29. (四)作用 对于稳定国内市场、恢复和 发展工农业生产,克服国民经济 的暂时困难,起到重要作用。

  30. 四、十年动乱时期 (1966—1976年) (二)贸易规模与增长速度 经历了停滞下降,发展较快,又趋 回落的极不稳定的曲折过程。

  31. (二)商品结构 • 进口 生活资料进口下降,生产资料进口 恢复到70—80%左右 • 出口 石油等矿产品比重增加

  32. (三)贸易对象 不仅与西方国家,而且与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都有较快的发展,与前苏联、东欧国家的贸易从1970年开始也得到了恢复。

  33. 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的发展 对外贸易规模与增长速度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 对外贸易市场分布

  34. Two decades ago, China accounted for slightly less than 4% of world GDP at PPP exchange rates • By the time it entered the WTO it was already the world’s second largest economy, accounting for 7% of global activity. Sustained rapid economic growth pushed up China’s share to 13% by 2010.

  35. Accordingly, China’s contribution to global growth has been increasing exponentially, from 5% in 1980 to 12% in 2000 and 30% in 2010. Almost 1½ percentage points of the projected growth of 4-4½ per cent of the world economy in 2011-12 is accounted for by China.

  36. 2011, China’s import increase reached USD348.6 billion,contributing 36% of the world’s export increase.

  37. Share of Chinese imports in the exports of the rest of the world is rising, China’s importance as a market for the rest of the world had been growing. • China’s economic cycle is increasingly influenced by and induces fluctuations in the rest of the world,

  38. China’s exceptional growth performance is underpinned by a rapid expansion of the capital stock coupled with solid efficiency gains

  39. Y=C+I+G+(X-M) • External demand has at times been the principal driving force of the economy, on the whole, domestic demand has played that role, and increasingly so.

  40. This change in the sources of growth has come about because of domestic policy adjustments. -Improvement in the social welfare system -Boosting public sector infrastructure spending - The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is still not fully developed and this results in a continued high level of saving.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