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0 likes | 716 Views
目录. 一、就业总量的矛盾 二、就业的结构性问题 三、劳动力参与率 四、失业问题 五、失业保险 六、乡城人口迁移. 就业总量的矛盾. 1 、供给压力:劳动力总量呈上升趋势. 以各年 16 岁以上人口表示劳动力数量(单位:万人). 图 1-1 资料来源: 1996 - 2005 年 《 中国劳动统计年鉴 》. 2 、就业人数呈上升趋势,但上升缓慢. 图 1-2 资料来源: 《 中国劳动统计年鉴 》. 3 、城镇就业人数逐年上升. 图 1-3. 4 、就业弹性呈下降趋势. 就业弹性的含义:指就业人员的增长率与经济的增长率之间的比率。
E N D
目录 • 一、就业总量的矛盾 • 二、就业的结构性问题 • 三、劳动力参与率 • 四、失业问题 • 五、失业保险 • 六、乡城人口迁移
就业总量的矛盾 1、供给压力:劳动力总量呈上升趋势 以各年16岁以上人口表示劳动力数量(单位:万人) 图1-1 资料来源:1996-2005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
2、就业人数呈上升趋势,但上升缓慢 图1-2 资料来源:《中国劳动统计年鉴》
3、城镇就业人数逐年上升 图1-3
4、就业弹性呈下降趋势 • 就业弹性的含义:指就业人员的增长率与经济的增长率之间的比率。 • 就业弹性是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这两个增长率之间的比值,所以就业弹性高并不说明就业更加充分;反之,就业弹性低也并不意味着失业更加严重。就业弹性不断减小说明,每创造一个增量的价值所需要的劳动增量变小了,这实际上意味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 中国目前就业弹性呈下降趋势(见表1-1)
1995-2004就业弹性系数变化 表1-1 资料来源:《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
就业弹性下降,一个简单的图形描述 图1-4资料来源:新华网
对就业弹性的思考 • 20 世纪80年代(1980~1989年期间)中国GDP 年均增长率为9.3%,就业增长率为3.0%,就业增长弹性系数为0.322。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系数一直在0.1左右。 • 据有关测算,20世纪80年代,国内生产总值(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创造240万个岗位,90年代以来,只能增加70万个岗位。 • 这种现象的出现与过多地强调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强调产业的升级,使资本、技术对劳动力的替代作用相关。即经济结构的变化引起。
内容小节 • 中国就业人数,尤其是城镇就业人数增长较快,但就业人数相对于现有的劳动力供给总量,供给压力依然很大; • 就业总量的矛盾:劳动力供给数量大,劳动力供给不断增长和劳动力需求结构变化(体现在就业弹性变化上)的矛盾。
二、就业结构性问题 • 就业结构性问题就要体现在三大产业就业结构失衡,以及农村劳动力比重过大。 • 1、从三大产业产值结构变化看,一产产值稳步下降至15.2%,二产产值稳中有升,三产产值缓慢上升(见表2-1)。 • 2、从三大产业就业结构看,近十年来,一产就业比例从52.2%下降到46.9,比重依旧很大;二产就业呈平稳状态;三产就业稳步上升,从24.8%上升到30.6%,增加了近6个百分点,说明第三产业是吸收劳动力增长最快的产业。
三大产业就业占总就业比和产值占总产值比 表2-1 资料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从城乡结构看就业结构 表2-2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从教育结构看就业结构 • 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2000年中国从业人员中仍以具有初中和小学受教育水平的人员为主,占75%左右,其中仅接受过小学教育的占33%。而接受过高中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者占12.7%,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占4.7%。 • 2000年中国15岁以上人口中仍有文盲8699.2万人,其中3/4分布在农村。农村劳动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33年,城市是10.20年。 • 第一产业就业比重过高,从业人员以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为主,这不利于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三、劳动力参与率 • 1、劳动力参与率的含义 • 2、中国目前劳动力参与率的现状
1、劳动力参与率的含义 • 劳动力参与率一般用经济活动人口总数(包括正在从业人口和失业人口)占一定年龄(一般为16 岁)以上的人口总数的百分比表示 • 劳动力参与率=经济活动总人口数/16岁以上人口数=(正在从业人口数+失业人口数)/16岁以上人口数×100% • 在人口总量和劳动力资源总量一定的条件下,较高的劳动力参与率将为社会提供较多的劳动力供给,而较低的劳动力参与率则将减少劳动力供给。
2、劳动力参与率现状 • (1)、劳动力参与率总体水平偏高 • (2)、青年人口劳动力参与率水平仍然偏高 • (3)、女性人口劳动力参与率水平较高 • (4)、老年人口劳动力参与率水平较高 • (5)城镇劳动力参与率已经下降到一个较低的水平 • (6)受教育程度与城镇劳动力参与率
劳动力参与率的变化 • 中国劳动力参与率虽略有下降,但总体上仍比较高,见右表。 • 1997年,我国劳动力参与率为77.15%,而同期中国香港地区是73.0%,美国是75.25%,巴西是68.0%,印度是75.3%; • 2000年,中国劳动力参与率为76.82%,高于世界劳动力参与率73.3%。 表3-1 资料来源:《中国劳动统计年鉴》
(1)劳动力参与率总体水平偏高 • 中国的劳动力参与率不仅高于发达国家,而且高于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与世界上具有3000 万人口以上国家的劳动力参与率比较,中国男性的劳动力参与率仅低于孟加拉国、泰国和巴基斯坦,高于其他国家; • 中国劳动参与率远远高于其它国家和地区,适龄人口较早转化为经济活动人口,增加了劳动力供给总量
(2)青年人口劳动力参与率水平仍然偏高 •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计算的结果,2000 年“五普”普查时点上中国15~19 岁年龄组人口劳动力参与率为50.38 %;20~24 岁年龄组人口劳动力参与率为87.81 %。 • 农村,农村这一水平更高。2000 年“五普”普查时点上中国农村15~19 岁年龄组人口的劳动力参与率为60.99 %;20~24 岁年龄组人口劳动力参与率为93. 83 %。过高的青年人口劳动力参与率反映了中国大量15~24 岁青年人口、尤其农村青年人口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和培训就过早进入劳动力市场。
(3)女性人口劳动力参与率水平较高 • 2000年,中国女性劳动力参与率水平为80%,同年世界女性劳动力参与率水平为60.7%,高于世界近20%。 • 根据OECD资料,1993年美国25-54岁年龄段女性人口的劳动力参与率为74.7%,加拿大75.6%,法国76.0%,日本65.2%,德国64.1%,而1990年中国统一指标则高达80%以上,中国女性人口劳动力参与率大大超过了发达国家。
(4)老年人口劳动力参与率水平较高 • 1990年“四普”资料显示,“四普”普查时点上中国60~64岁年龄组人口劳动力参与率为45.76%,65岁以上年龄组人口劳动力参与率为19.27%;2000年这一水平进一步提高,60~64岁年龄组提高到60.34%,65岁以上年龄组提高到25.6%。 • 老年人卡劳动力参与率水平的逐年升高,一方面反映中国社会保障水平较低,部分老年人需要靠超龄参加劳动来维持生活,另一方面也反映中国老年人参与经济活动的愿望强烈。
(5)城镇劳动力参与率已经下降到一个较低的水平(5)城镇劳动力参与率已经下降到一个较低的水平 • 2000年城镇劳动力参与率为67.67%,这一指标大约相当于美国1997年的水平。 (见下表3-2) • 分性别来看,除了20岁以前的年龄段,女性的劳动力参与率低于男性,几乎在随后所有的年龄段上,男性的劳动参与率都要高于女性。其中,25~44岁的男性劳动参与率高出同年龄段女性约16个百分点。 • 女性劳动力参与率在35~39岁达到峰值后开始下降,且45岁以后下降的速度更加迅速。男性劳动力参与率虽然也在45岁以后开始下降,但下降幅度要小得多。劳动力参与率的年龄性别差异意味着女性在45岁以后退出劳动力市场的速度加快了。
按年龄段分性别统计的城镇劳动力参与率:单位(%)按年龄段分性别统计的城镇劳动力参与率:单位(%) 表3-2 资料来源:2000年中国人口普查资料
(6)受教育程度与城镇劳动力参与率 • 中国城镇劳动力参与率和受教育程度之间展现了一种正的相关关系。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劳动力参与率也在提高。受教育程度对中国城镇劳动力参与率的影响因性别而有不同,分性别来看,女性劳动力参与率比男性要低近17个百分点。在受教育程度最低的群体中,女性与男性的劳动力参与率差距最大。 • 像失业率一样,随着受教育程度提高,两性的劳动参与率也在迅速接近,在大学专科及以上的群体中,女性和男性的劳动参与率非常接近,只相差3~5个百分点。 • 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有较低的失业率,受教育程度低的群体也有较低的失业率。
分教育程度对城镇劳动力参与率统计:单位(%)分教育程度对城镇劳动力参与率统计:单位(%) 表3-3 资料来源:2000年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
四、中国的失业问题 • 1、失业的定义 • 2、中国失业率统计口径 • 3、城市失业率统计 • 4、失业人员类型 • 5、反失业政策
1、失业的定义 • 中国对失业人员的定义: 指有非农业户口,在一定的劳动年龄内(16岁以上及男50岁以下、女45岁以下),有劳动能力,无业而要求就业,并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求职登记的人员。 • 国际劳工组织的定义,失业人员是指一定年龄以上、在参考时期内没有工作、目前可以工作而且正在寻找工作的人。 • 中国所定义的失业率与国际上通行的失业率的定义并不具备可比性,它大大缩小了统计范围
2、中国失业率统计口径 • (1)城镇登记失业率 • (2)第五次人口普查界定的失业率
(1)城镇登记失业率 • 中国官方公布的失业率数字为城镇登记失业率,这一数字由国家统计局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共同收集与发布。 城镇登记失业率=登记失业人员/城镇劳动人口 • 在城镇登记失业率中,登记失业人员必须符合以下条件:(1)非农业户口;(2)在一定年龄内(男性为16-50岁,女性为16-45岁);(3)有劳动能力;(4)无业而要求就业,并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求职登记。 • 城镇劳动人口包括:(1)城镇单位从业人员(扣除使用的农村劳动力、聘用的离退休人员、港澳台及外方人员);(2)城镇单位中的不在岗职工;(3)城镇私营业主、个体户主;(4)城镇私营企业和个体从业人员;(5)城镇失业人员。
中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统计偏小原因 • (1)没有把农村人口纳入失业人数统计; • (2)中国国家统计局的失业统计仅限于在当地服务机构正式登记的失业人员,没有正式登记的就不算在失业之列。据中国统计部门估计,中国的登记失业率比实际失业率偏低约0.18%; • (3)中国国家统计局的失业人数并没有包括下岗职工。如:2000年中国约有1000万的下岗工人中,约有820万人属于失业人员。
(2)第五次人口普查界定的失业率 • 说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对象:所有15岁以上的人口。 • 普查定义的就业者包括这样两部分人:一部分为在调查周内“从事过一小时以上有收入的工作者”,另一部分为有工作但正在“在职休假、培训和季节性歇业者”;普查定义的失业者也包括两部分人:一部分为“从未工作正在找工作的人”,这些人主要为那些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人,另一部分为“失去工作正在找工作的人”。经济活动总人口等于失业人口加在业人口 • 失业率=失业人口/经济活动总人口。
3、城市失业率统计 中国城镇登记失业率在90年代处于平稳状态,而到了21世纪,失业率却转而上升。 图4-1
近年来城镇登记失业率:单位(%) 表4-1 资料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4、中国失业人员类型 • (1)城镇新增劳动力:目前中国正处于劳动适龄人口增长高峰期,每年的城镇新增劳动力将会达到1000万人。 • 1999年高等院校大规模扩招的学生在2003年毕业,该年的毕业生比2002年增加了46.5%之多,导致大学生毕业压力异常巨大。据统计,2003年中国高校毕业生有215万人,但一次就业率却只有70%,尚有63万大学毕业生未能落实就业岗位;大量未找到工作的毕业生加剧了劳动力市场的紧张程度。
2004年城镇劳动力供给情况 从左图看,城镇单位直接从乡村招收的人员在城镇劳动力供给中居于首要地位,学生仍然是城镇劳动力供给的主体。 图4-2 资料来源:2004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
历年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 图4-3 资料来源:教育部网站,教育部公布数据
历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 图4-4 资料来源:教育部网站,教育部公布数据
2006年11月26日,浙江大学玉泉校区里举办的高校学生招聘会上人山人海2006年11月26日,浙江大学玉泉校区里举办的高校学生招聘会上人山人海
(2)下岗职工 表4-3 资料来源:《中国劳动统计年鉴》
下岗工人和城镇失业 • 1、企业下岗工人,尤其是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不断减少,并且减幅很大; • 2、城镇经济活动人口中依旧有较高数量下岗职工,2004年底实有下岗工人为271.6万人。可见下岗工人的再就业仍然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图3-5 资料来源:《中国劳动统计年鉴》
(3)进城务工的农民 • 中国的农村劳动力有4-7亿,全国耕地19亿亩,若按每个劳动力耕种10亩地计算,仅需农村劳动力1.9亿,加上在乡镇企业就业的劳动力1.3亿,仅可以安置3.2亿的农村劳动力,尚有1.5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另寻出路。 •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农业技术的不断提高,原来潜在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迅速显性化,1.5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速度在逐步加快,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已经达到了8000万人。 • 本部分介绍详见乡城人口迁移部分
图3-6 资料来源:五洲传播出版社《图说中国》
1、失业保险的保障范围 • 2、失业保险基金的筹集 • 3、失业保险部分数据统计 • 4、享受期限、计发标准、管理机构
1、失业保险的保障范围 • 城镇各类企事业单位员工。其中,各类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城镇其他企业、非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
2、失业保险基金的筹集 • 失业保险费,包括单位缴纳和个人缴纳两部分,这是基金的主要来源(见图5-1);失业保险费由城镇企业事业单位按照本单位工资总额的2%缴纳,城镇企业事业单位职工按照本人工资的1%缴纳失业保险费。城镇企业事业单位招用的农民合同制工人本人不缴纳失业保险费。 • 财政补贴,这是政府负担的一部分; • 基金利息,这是基金存入银行和购买国债的收益部分; • 其他资金,主要是指对不按期缴纳失业保险费的单位征收的滞纳金等。
2004年失业保险基金收入情况 劳动者所缴纳的失业保险费占总收入的主体 图5-1 资料来源:2004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
2004年失业保险基金支出情况 2/3的失业保险基金用于失业保险金,其次是用于再就业服务中心资金,然后是职业培训补贴,说明,中国在加强和促进失业者的再就业。 图5-2 资料来源:2004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