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0 likes | 564 Views
注重基础 关注生活 强化能力 --- 2008 年思想政治考试说明解读 自治区教研室 武 琪 二 00 八年三月 nxwuqi@163.com 0951-6015230. 主要内容: 一、 08 年考试说明的认识与理解 ---是什么 二、 07 年高考试题分析 ---什么样 三、 08 年复习备考建议 ---怎么办.
E N D
注重基础 关注生活 强化能力---2008年思想政治考试说明解读自治区教研室 武 琪 二00八年三月nxwuqi@163.com 0951-6015230
主要内容:一、08年考试说明的认识与理解 ---是什么二、07年高考试题分析 ---什么样三、08年复习备考建议 ---怎么办
一、08年考试说明的认识与理解考试命题的指导思想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考试范围考核目标与要求(能力目标与要求)题型示例一、08年考试说明的认识与理解考试命题的指导思想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考试范围考核目标与要求(能力目标与要求)题型示例
考试命题的指导思想 “政治学科考试应在使考生体现出应有的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同时,注重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实行文科综合。满分300分,政、史、地 各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试题只涉及本学科内容,不跨学科综合。 3、全卷政治试题全部为必考题,没有选考题。 4、试卷包括Ⅰ、Ⅱ两卷。 题型:Ⅰ卷---单项选择题 Ⅱ卷---非选择题
考试范围 1、经济生活 2、政治生活 3、文化生活 4、生活与哲学 5、时事政治 (1)年度间国内外重大时事(2007年4月-2008年3月) (2)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
考核目标与要求(能力目标与要求) 1.获取和解读信息 ·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 ·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从图、表等形式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 ·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并整合所获取的有关信息。 2.调动和运用知识 ·能够根据从题目获取和解读的试题信息,有针对性地调动有关的经济、政治、文化、哲学 等方面的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做出必要的判断。 ·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重大时事和相关信息。 ·能够展现出检索和选用自己的“知识库”中有关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 3.描述和阐释事物 ·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学科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 ·能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比较和解释有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现象, 认识事物的本质。 ·综合阐释或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4.论证和探究问题 ·根据有关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发现或者提出体现科学精神和创新意 识的问题。 ·综合使用题目提供的信息、课堂学习或自主学习获得的知识、方法,提出比较必要的论据, 论证和探究问题,得出合理的结论。 ·能用顺畅的语言、清晰的层次、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包括4项基本目标,12项基本要求。在每一考核目标之下,均包括三项不同层次的具体要求。“要求”是分别对每一考核目标不同层次和水平的界定。包括4项基本目标,12项基本要求。在每一考核目标之下,均包括三项不同层次的具体要求。“要求”是分别对每一考核目标不同层次和水平的界定。 是人们认识事物、发现事物内在联系的基本思维过程,它揭示了能力的内在本质。 在考试中,表现为考生答题的基本思维过程,既考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思维过程。 在考试中,对这四种能力目标与要求的考查是如何具体的体现出来呢?
在考试中是如何体现“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的?在考试中是如何体现“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的? 首先,要正确理解、把握“获取和解读信息”考核目标 (1)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 (2)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从图、表等形式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 (3)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并整合所获取的有关信息。 在考试中,对 “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的考查主要是通过考生审题的思维过程体现出来的。 示例:
“获取和解读信息”考核目标 (1)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 (2)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从图、表等形式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 (3)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并整合所获取的有关信息。 示例一:07宁夏卷12题: 12.假定甲商品和乙商品是替代品,甲商品和丙商品是互 补品。如果市场上甲商品的价格大幅度下降,那么,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 ①乙商品的需求量减少 ②乙商品的需求量增加 ③丙商品的需求量减少 ④丙商品的需求量增加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获取和解读信息”考核目标 (1)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 (2)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从图、表等形式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 (3)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并整合所获取的有关信息。 示例二:07宁夏卷39题第1问: 39.(2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6年,我国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达1亿多人,外出务工收入增加额占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额的25.9%。据不完全统计,其中来自东部、中部、西部的农民工分别为3484万人、4251万人和2833万人,而在这三个地区就业的农民工则分别为7404万人、1569万人和1572万人。 材料二: 表2 东中西部地区人均GDP(单位:元)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农民工流向的特征,并简要分析形成这种 特征的经济原因。(8分) 年份 地区
启示: 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字、图、表等信息的阅读与理解的能力!
在考试中是如何体现“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的?在考试中是如何体现“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的? 首先,要正确理解、把握“调动和运用知识”考核目标 调动和运用知识,是指将从试题材料中获取的信息与原有知识建立起正确的联系,即实际联系理论的思维过程。 在考试中,调动和运用知识,是指将从试题创设的新情境中提取的信息与相关知识建立起准确的联系,并运用这些知识对试题提出的问题做出正确判断的思维过程。 (1)能够根据从题目获取和解读的试题信息,有针对性地调动有关的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做出必要的判断。 (2)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重大时事和相关信息。 (3)能够展现出检索和选用自己的“知识库”中有关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 示例:
“调动和运用知识”考核目标 (1)能够根据从题目获取和解读的试题信息,有针对性地调动有关的经济、 政治、文化、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做出必要的判断。 (2)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重大时事和相关信息。 (3)能够展现出检索和选用自己的“知识库”中有关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 示例一:07宁夏卷12题: 12.假定甲商品和乙商品是替代品,甲商品和丙商品是互 补品。如果市场上甲商品的价格大幅度下降,那么,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 ①乙商品的需求量减少 ②乙商品的需求量增加 ③丙商品的需求量减少 ④丙商品的需求量增加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调动和运用知识”考核目标 (1)能够根据从题目获取和解读的试题信息,有针对性地调动有关的经济、 政治、文化、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做出必要的判断。 (2)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重大时事和相关信息。 (3)能够展现出检索和选用自己的“知识库”中有关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 示例二:07宁夏卷39题第2问: 39.(2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表2 东中西部地区人均GDP(单位:元) (2)针对材料二所反映出的问题,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提出解决 思路。(6分) 年份 地区
启示: 课堂所学知识应当是全面、透彻、灵活的;课堂教学决不能是“封闭式”的,而应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注意多方面的观察和积累,努力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在考试中是如何体现“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力的?在考试中是如何体现“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力的? 首先,要正确理解、把握“描述和阐释事物”考核目标 描述事物即表现事物的形态或状态;阐释事物即对事物作出说明和解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是指通过思维过程,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并能用简明、准确的学科术语加以叙述。 对”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力的考查主要是通过考生对问题理解、分析和说明的思维过程体现出来的。 在考试中,主要是指选择题中挑选正确答案和非选择题中组织答案的过程(最终表现为文字语言表述的准确性)。 (1)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学科所涉及的基本 概念和基本观点。(描述 客观描述事物现象 说明是什么) (2)能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比较和解释有关的政治、 经济、文化等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阐释 准确揭示事物本质 分析解释为什么) (3)综合阐释或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综合观点和现象 准确 表述怎么样) 示例:
“描述和阐释事物”考核目标 (1)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学科所涉及的基本 概念和基本观点。(描述 客观描述事物现象 说明是什么) (2)能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比较和解释有关的政治、 经济、文化等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阐释 准确揭示事物本质 分析解释为什么) (3)综合阐释或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综合观点和现象 准确 表述怎么样) 示例:07宁夏卷40题第1问 40.(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宁夏回族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自治区党委根据本地特点,提出了“小省区要办大文化”的思路。宁夏根据其“岩画文化、丝路文化、西夏文化神秘而璀璨,边塞文化、大漠文化、黄河文化悠远而豪放”的优势和特点,发展带有民间文化特色和塞上文化特色的旅游文化产业,实施“百县千乡文化工程”和“千里文明长廊工程”,积极开展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农村文化等群众文化活动,带动了自治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1)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在经济相对落后的条件下“办大文 化”的重要意义。(8分)
启示: 在考试中,对事物(试题问题所涉及的观点)的描述应客观、准确,并尽量使用学科术语;对事物(试题所涉及的问题)的阐释应深刻、透彻,且层次清晰、内容完整、语意连贯。
在考试中是如何体现“论证和探究问题”能力的?在考试中是如何体现“论证和探究问题”能力的? 首先,要正确理解、把握“论证和探究问题”考核目标 在考试中, (1)根据有关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发现或者提出体现科学 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问题。 (2)综合使用题目提供的信息、课堂学习或自主学习获得的知识、方法, 提出比较必要的论据,论证和探究问题,得出合理的结论。 (3)能用顺畅的语言、清晰的层次、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探究 的过程和结果。 示例:07宁夏卷39题第2问;40题第1问
“论证和探究问题”考核目标 (1)根据有关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发现或者提出体现科学 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问题。 (2)综合使用题目提供的信息、课堂学习或自主学习获得的知识、方法, 提出比较必要的论据,论证和探究问题,得出合理的结论。 (3)能用顺畅的语言、清晰的层次、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探究 的过程和结果。 示例:07宁夏卷39题第2问: 39.(2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表2 东中西部地区人均GDP(单位:元) (2)针对材料二所反映出的问题,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提出解决 思路。(6分) 年份 地区
启示: 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敏于观察、善于提问、敢于质疑、勇于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考核目标与要求的内在逻辑联系表现为: 获取和解读信息 分析实际问题 发现问题的能力 调动和运用知识 实际联系理论 分析问题的能力 描述和阐释事物 理论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的能力 论证和探究问题 理论指导实践 提出问题的能力 (考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逻辑关系: 分析社会生活现象 寻找其内在的理论依据 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产生新的理论观点
题型示例 一般说明:题型、知识与能力的考查方法、答案的组织方法等。 ---从中我们可以分析试题的特点 不会说明:考试的所有内容、题型的具体呈现方式、背景材料的表现与使用方式等。 如:08年与07年一样,题型示例中没有文化生活试题,但不说明就不考文化生活内容。
二、07年高考试题分析 1、四个必修模块分值分布
3、选择题的形式有所变化。保留了组合式选择题, 没有了“一材多用”的选择题 组合式选择题:是由不定项选择题经过组合演变而形成的选择题。 与一般选择题相比 相同的是:它也答案唯一。 不同的是:它的备选项不是单列选项,而是由 几个单列选项组合而成的组合项。 如:07年宁夏卷12题、16题、17题、19题、20题、21题、22题 07年北京卷25题、26题、35题 特点:比一般选择题考查的内容多、角度广、范围大,其组合形式灵 活,带有不定项选择题的一些特点,难度比一般选择题较大。 “一材多用”选择题:以一则材料为载体,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择题。 如: 06年全国Ⅰ卷24、25题;34、35题 共2组4个题。 06年全国 Ⅱ卷30、31题 共1组2个题 特点:题材与考查知识的面一般较为集中,因而考查的综合性强,能力 要求较高;但文综卷来说,由于题量所限,题材与考查知识的面 过窄,不利于考查考生的真实能力。
4、主观性试题的考试内容涉及到了教材的 “综合探究”课。 如:07年宁夏卷38题 “政治生活” 第二单元 综合探究:政府的权威从何而来 再如:07年宁夏卷39题第三问 “生活与哲学” 第四单元 综合探究:坚定信念 铸就辉煌 “综合探究”课是帮助学生体验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 07年高考对这一内容的考查,充分说明了在教学中,如何对待“综合探究”课的问题!
5、主观性试题参考答案的设计注重对问题的完整表述;参 考答案中 “关键词”的设计注重使用教材中的表述方法 如:07年宁夏卷 38题 “政府的权威”---“认可、依法有效、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 利为民所谋” 39题 (1)问:“农民工流向的特征及经济原因”---结合背景材料说明 (2)问:“科学发展观”---“经济发展不平衡、东中西部的差距 大、统筹区域发 展、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 中部地区崛起、形成东中西部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3)问:“价值选择的最高标准与价值创造和实现的途径”---“人民群众的 利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人 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和实现价值、对社会的贡献越多、 自身的价值就越大” 40题 这充分说明了在日常教学及复习备考中: 如何培养学生能力! 注重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如何对待教材的问题! 注重知识的基础性
6、试题的突出特点 (1)注重知识的基础性 从选择题看,明显注重了基础性: 12题-――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 13题―――储蓄与债券 14题―――税收的种类(个人所得税) 15题―――市场调节及其弊端 16题―――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17题―――政府的职能 18题-23题--- 从主观性试题看,既注重了基础知识,又强化了主干知识: 38题―――政府的权威 39题―――科学发展观、价值选择与价值创造与实现 40题―――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产业)、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决定意 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这一特点充分说明了新课程下要不要强调“双基”的问题!
(2)注重背景材料的生活化 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是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这一理念在07年高考试卷政治题中得到较充分地体现。从选择题看,明显注重了背景材料的生活化 12题-―― 13题―――民生 投资理财方式 14题――― 15题――― 16题―――政府在网上开通“百姓论坛” 民主政治建设 17题――-工商管理部门对“无烟”锅产销进行了查处 社会事件 18题-23题---“金猪年”出生的“金猪宝宝”有福气 社会现象 治理荒漠化的新思路 环境问题 从主观性试题看,既注重了背景材料的生活化,又注重了设问的现实意义 38题―――国家政策调整--免除农业税问题 39题――― “三农问题”--农民工问题 40题―――地方特色 本地实际--“小省要办大文化” 这一特点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的!
综上分析:07年高考试题,整体上遵循了07年《考试说明》,体现了“注重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试命题的指导思想,同时体现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综上分析:07年高考试题,整体上遵循了07年《考试说明》,体现了“注重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试命题的指导思想,同时体现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三、08年复习备考建议 针对07年试题特点,提出以下建议: 1、注重基础 复习对策: (1)重视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理解 (在范例中学习与理解知识 教学与复习) (2)构建知识逻辑(教学与复习) (3)以知识为主体,联系社会生活问题,深刻理解知识 第一轮:知识专题复习(理论联系实际) 梳理知识
价格问题 消费 如何花钱 消费问题 分配 如何分配 所有制问题 如何挣钱 生产 如何发展 交换 企业问题 经济生活 分配问题 宏观调控问题 科学发展观问题 三农问题 对外经济关系问题 经济生活 银川实验中学 杜殿川
生活与哲学 理清框架 • 教材分为四个单元,十二课书,我们可以把它切为五个部分。 • 第一部分:基本知识部分。就是第一单元,前三课。这个部分主要讲哲学的基本知识。主要有:1、世界观、方法论的定义二者的关系;2、关于哲学的基本问题;3、关于唯物主义的三种形态和唯心主义的二种派别的认识;4、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主要指马克思主义哲学。 • 第二部分:唯物论部分。主要包括四、五两课书。这部分主要原理有1、物质的定义,对于世界物质性的理解。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对运动的理解;3、运动的规律性;4、关于意识;5、意识反作用、能动作用或主观能动性;5、本部分的重要方法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 第三部分:认识论部分:第六课,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有1、实践;2、实践的三大特征;3、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4、真理问题;5、人的认识过程总规律。 • 第四部分:辩证法部分:包括第七、八、九、十四课书,内容较多。1、联系的总特征;2、方法论意义;3、发展的总特征;4、方法论意义;5、质量互变规律;6、方法论意义;7、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的理解定义;8、同一性、斗争性的理解;9、普遍性的理解和方法论,特殊性的理解和方法;10、矛盾分析的根本方法,方法论意义;11、辩证否定与创新;12、辩证否定观的方法论要求;13、创新的意义,它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它推动社会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它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14、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 第五部分:历史唯物主义和人生价值观部分。包括第十一、十二两课书。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2、社会基本矛盾;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前进的、上升的。4、人民群众的含义、其历史地位和作用;5、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6、价值与价值观;7、价值观具有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8、价值创造与实现。 银川二中 田敏
一、整体把握教材结构和逻辑顺序 主 要 内 容 单 元 主要讲述文化的内涵和作用,从而形成对文化的基本性质的认识。是教材的绪论和总论。 第一单元 文化与社会 深入文化现象的内部,分析文化本身的运作机制,揭示文化的横向传播、纵向继承和创新发展的关系。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是一、二单元的逻辑延伸。重点阐释了中华文化的成就和魅力,以及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和时代意义(核心) 第三单元 文化与民族精神 是教材的逻辑归宿和落脚点。揭示了发展先进文化和精神文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确先进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目标和要求。 第四单元 发展先进文化 银川一中 杨学萍
(一)构建单元知识网络(依据考纲、课标) 第一单元 文化与社会 文化 是什么 • 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 文化的形式 • 文化的社会作用 •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 文化与综合国力 对社会 文化 的作用 • 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 • 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 • 文化影响的作用 对人 银川一中 杨学萍
知识的横向线索: 文化特色 文化形式 文化现象 了解文化 与经济、政治 影响方式 与社会 与人 文 化 文化 影响特点 与综合国力 是什么 影响作用 文化的力量 文化的含义 文化的特征 银川一中 杨学萍
三、08年复习备考建议 针对07年试题特点,提出以下建议: 2、关注生活 复习对策: (1)关注社会重点、热点问题,关注学生生活; 收集、整理社会重点、热点问题及学生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与复习) (2)以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重点等问题为主体,联系相关 知识,深刻理解社会生活问题 第二轮:社会热点问题专题复习 实际联系理论
三、08年复习备考建议 针对07年试题特点,提出以下建议: 3、强化能力 复习对策: (1)按照能力考核目标与要求培养学生能力(教学与复习) (2)进行适当的模拟训练,熟悉、掌握答题基本规律
三、08年复习备考建议 此外,建议: (1)认真研读《考试说明》,准确把握考试命题方向 (2)潜心研究教材,熟知教材结构与内容 (3)悉心分析07试卷特点,提高应考的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