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0 likes | 735 Views
第十章 生产要素市场理论. 第一节 生产要素的需求 第二节 生产要素的供给 第三节 工资、利息、地租、利润. §10.1 生产要素的需求. 一、生产要素 需求的性质 二、 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对要素的需求 三、 非完全竞争条件 下生产者对要素 的需求. 一、生产要素需求的性质. (一)生产要素需求的特点: 1 、是引致需求或派生需求; 2 、其主体是生产者,目的是追逐利润; 3 、是一种联合需求或相互依存的需求。. 一、生产要素需求的性质. (二)影响生产要素需求的因素: 1 、市场对产品的需求以及产品的价格; 2 、生产技术状况;
E N D
第十章 生产要素市场理论 第一节 生产要素的需求 第二节 生产要素的供给 第三节 工资、利息、地租、利润
§10.1生产要素的需求 一、生产要素需求的性质 二、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对要素的需求 三、非完全竞争条件下生产者对要素 的需求
一、生产要素需求的性质 (一)生产要素需求的特点: 1、是引致需求或派生需求; 2、其主体是生产者,目的是追逐利润; 3、是一种联合需求或相互依存的需求。
一、生产要素需求的性质 (二)影响生产要素需求的因素: 1、市场对产品的需求以及产品的价格; 2、生产技术状况; 3、生产要素的价格; 4、边际生产力(marginal productivity) 5、边际要素成本(marginal factor cost,MFC) 或要素投入的边际成本 —marginal cost of input,MCI。
4、边际生产力(marginal productivity) (1)定义: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每增加一单位生产要素的投入所增加的产量或带来的收益。 (2)表示方法:实物形式与价值形式 ①边际物质产品(marginal physical product,MPP,简称MP):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一单位生产要素的投入所增加的产量。 ②边际收益产品(Marginal revenue product,MRP):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一单位生产要素的投入所增加的收益。 MRP=MPMR 显然,MRP的变化取决于MP和MR的变化。
5、边际要素成本 (1)定义:边际要素成本(marginal factor cost,MFC):增加一单位要素投入所增加的成本支出。 MFC的变化取决于市场结构。 (2)生产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原则:厂商出于利润最大化目的,对某种要素的需求量将决定在MRP=MFC水平上。
产 品 市 场 生产要素市场 完全竞争 完全竞争 不完全竞争 不完全竞争 (三)市场的分类及其对应的市场
二、完全竞争市场中的要素需求 (一)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原则 MRP=MFC 1、其中,MRP=MPMR 由于在完全竞争产品市场下,有MR=P,故在完全竞争条件下有MRP=MPP,而通常把MPP定义为VMP ——边际产品价值(value of the marginal product,VMP):每增加一单位要素所增加的产量的销售值。 即MPP=VMP 2、由于在完全竞争生产要素市场下,有MFC=W,故在完全竞争条件下有生产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原则就由 MRP=MFC转变为VMP=W(要素价格)
W W1 VMP=MRP=D W2 O L1 L2 L 二、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的要素需求 (二)完全竞争生产厂商对单一可变要素的需求曲线 在一定条件下,完全竞争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就是其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曲线,尽管需求曲线是W对L的关系,而边际产品曲线是VMP对L的关系,但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原则是VMP=W,故二线重合。 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曲线和需求曲线
W dm H W1 I VMP1 W2 VMP2 O L2 L1 L3 L (三)市场需求曲线 1、在行业调整下的每个厂商的需求曲线(行业调整曲线dm)——见下图 2、市场需求曲线 n D=dm m=1
(四)两种或更多可变要素条件下厂商对要素的需求(四)两种或更多可变要素条件下厂商对要素的需求 两种可变要素条件下厂商对劳动的需求 1、替代效应:劳动工资下降,由于厂商用劳动替代资本,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厂商使用的劳动量增加,使用资本量减少,从而使得MP(L)递减,引致VMP(L)向左移动。 2、产出效应:意味着总成本不变条件下,工资下降会导致厂商使用的劳动和资本都较前增加,从而导致产量增加,VMP(L)向右移动。 当产出效应≥替代效应,VMP(L)曲线右移(图A), 当产出效应≤替代效应,VMP(L)曲线左移(图B)。
d W0 W0 W W W1 W1 VMP1 d VMP2 VMP2 VMP1 L0 L1 L0 L1 O O L L 在多要素条件下,厂商对要素的需求曲线都是向右下方倾斜的,表明厂商对要素的需求量与要素的价格反向变化。 产出效应小于替代效应(图B) 产出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图A)
三、非完全竞争条件下生产者对要素的需求 (一)卖方垄断对生产要素的需求 (二)买方垄断对生产要素的需求
(一)卖方垄断对生产要素的需求 卖方垄断厂商:是指厂商在产品市场上(作为产品的卖方)是垄断者,但在要素市场上(作为要素的买方)是完全竞争者。 1、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MRP=MPMR=MFC=W(要素价格) 2、卖方垄断对要素的需求曲线 要素的需求曲线与MRP线完全重合。 3、市场需求曲线 如果该生产要素市场包括n个厂商,而且所有厂商都是各自产品市场上的垄断者,则市场的要素需求曲线是这些卖方垄断者的MRP线的简单水平相加。
W W1 W2 MRP=MRMP=D O L1 L2 L 卖方垄断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
(二)买方垄断对生产要素的需求 买方垄断厂商:是指厂商在要素市场上(作为要素的买方)是垄断者,但在产品市场上(作为产品的卖方)是完全竞争者。 1、生产要素的供给曲线:自左下方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W(L) 2、厂商的MFC曲线位于其供给曲线W(L)的上方。 W MFC W(L) W1 O L
W W0 MFC VMP=MRP W(L) O L0 L1 L (二)买方垄断对生产要素的需求 3、对要素的使用原则: MRP=(MPMR= MPP=)VMP=MFCW(L) E 注:买方垄断生产者的要素需求曲线不存在。因为如果VMP是其需求曲线,则与W0对应的应是L1,而实际却是L0。
§10.2 生产要素的供给 一、完全竞争要素市场生产要素的供给 二、不完全竞争要素市场的生产要素供给 三、不同市场情况下生产要素价格的决定(单一可变要素最优投入量的决定)
W S L O 一、完全竞争要素市场生产要素的供给 完全竞争要素市场的特点:要素的需求者和供给者人数众多;单个卖者和买者的要素供给量和需求量变化不影响要素价格。 W S=MFC O L 单个厂商面临的要素供给曲线 整个要素市场的供给曲线
二、不完全竞争要素市场的生产要素供给 典型情况是买方垄断 W MFC S=W(L)=AFC W0 AFC为要素平均成本,即单位要素价格 L O
三、不同市场情况下生产要素价格的决定 原则:MRP=MFC 不同情况: (1)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市场 (2)产品市场为不完全竞争市场,要素市场为完全竞争市场 (3)产品市场为完全竞争市场,要素市场为不完全竞争市场 (4)两个市场均为不完全竞争市场
(2)产品市场为不完全竞争市场,要素市场为完全竞争市场(2)产品市场为不完全竞争市场,要素市场为完全竞争市场 (1)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市场 W W VMP MRP=VMP=D MFC=AFC=S MFC=AFC=S MRP=D O L O L
(4)两个市场均为不完全竞争市场 (3)产品市场为完全竞争市场,要素市场为不完全竞争市场 VMP W W0 W W0 MFC MFC S=AFC=W S=AFC=W MRP VMP=MRP O L0 L O L0 L
§10.3 工资、利息、地租、利润 一、工资理论 二、利息理论 三、地租理论 四、利润理论
一、工资理论 工资:劳动这一生产要素的价格。 种类:从计算方式分为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从支付手段分为货币工资和实物工资;从购买力分为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 1、工资(W)的决定 2、卖方垄断对工资决定的影响 3、买方垄断条件下工资的决定 4、双边垄断工资的决定 5、工资的差异
1、工资(W)的决定 • 由劳动力市场的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的交点所决定。 (1)劳动的需求:主要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力(边际产量 )。劳动的边际产量递减。所以,劳动的需求 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表明劳动的需求量与 工资成反方向变动。 D W O L
(2)劳动的供给 工资率提高对劳动供给的两种效应: 替代效应:工资率越高,对牺牲闲暇的补偿越大,劳动者越愿意用多劳动替代闲暇。 收入效应:工资率越高,个人越有条件享受更多的娱乐,越不愿意增加劳动的供给。
劳动的供给曲线 W S O L
(3)劳动的需求与供给共同决定了工资水平 W S D E W0 O L L0
2、卖方垄断对工资决定的影响 • 工会控制了工人,是劳动供给的垄断者。工会影响工资的三种方式 1)增加对劳动的需求 不但会使工资增加, 而且可以增加就业。 增加对劳动需求的手段: 增加出口,限制进口; 反对机器代替工人等。 W S D0 D1 E1 W1 E0 W0 O L L0 L1
2)减少对劳动的供给 导致的结果:工资上升,就业水平下降。 W S1 S0 D • 减少劳动供给的方法: • 强制退休; • 禁止使用童工; • 限制移民; • 减少工作时间。 E1 W1 E0 W0 O L L0 L1
3)最低工资法 • 工会迫使政府通过立法规定最低工资,将工资维持在一定水平上。 • 可能会出现失业。 W S D W1 E W0 O L L1 L0 L2
工会影响工资的限制条件: • 从劳动需求角度看,受到以下三种因素的影响: 产品的需求弹性。弹性小,增加工资容易。 劳动在成本中占的比例。比例小,增加工资容易。 劳动的可替代性。不易替代,增加工资容易。 • 从劳动供给看,受到以下三种因素的影响: 工会控制工人的多少。控制的多,增加工资容易。 工人的流动性大小。流动性小,增加工资容易。 工会基金的多少。基金多,增加工资容易。
W MFC C S(AFC) E W3 A D W2 VMP W1 B MRP L1 L2 L3 O L 3、买方垄断条件下工资的决定 假设劳动市场是“独家买主”,则:(1)如果产品市场存在垄断因素,厂商雇佣的劳动量为L1(由MFC与MRP的交点A决定),工资率为W1(由S线上的相应B点决定) (2)如果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则MFC与VMP的交点C决定厂商的雇佣量为L2,工资率由S线上的相应D点决定为W2。 注:E点是劳动市场和产品市场都是完全竞争时的均衡点。
W3 W4 L3 L4 4、双边垄断条件下工资的决定 W (1)假设没有工会存在,垄断厂商将根据MRP与MFC的交点确定雇佣量为L1,工资率为W1; (2)假设工资率唯一由工会确定,则在L1水平上,工会将设法将工资率提高到W2; (3)假设劳动市场的供求双方都存在垄断因素,即“双边垄断,则工资率和就业量取决于谈判双方讨价还价的力量。 我们只能推断工资率位于W1和W2之间。 MFC W2 S(AFC) E A VMP W1 MRP O L1 L
二、利息理论 • 利息:厂商在一定时期内利用资本的生产力所支付的代价。由资本的供求关系决定。 • 1、关于利息的来源 • 时间偏好理论:人们喜爱现期消费,对未来难以预期。放弃现期消费应该得到利息作为报酬。 • 迂回生产理论:先生产生产资料,后用这些生产资料去生产消费品,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带来利息。
2、利率(i)的决定 • 取决于对资本的需求与供给。资本的需求决定于资本的边际生产力;供给主要取决于让渡资本的机会成本及风险成本。 资本需求曲线D(投资) 与供给曲线S(储蓄) 相交于E,决定了 利息率水平为i0, 资本量为K0。 i D S E i0 K O K0
三、地租理论 1、土地特点: 2、地租(R)的决定 3、地租的发展趋势 4、经济租、准地租与寻租
1、土地(泛指各种自然资源)特点: • 数量有限;位置不变;不能再生 土地的需求:取决于土地的边际生产力; • 土地的供给:一国土地的全部供给量固定不变。
2、地租(R)的决定 • 地租由土地的供给和需求的交点所决定。当假定土地的供给量是固定不变的常数时,地租的有无及其大小就唯一地决定于对土地的需求的因素。土地的需求曲线仍然向右下方倾斜(是土地的边际物质的价值VMP)。 R D S E D2 R1 D1 N O D0
D1 3、地租的发展趋势 • 土地的需求不断增加,D0→D1, 而土地的供给不会增加,只能在S水平,所以,地租就有不断上升的趋势。 R D2 S E1 R1 E0 R0 N O
4、经济租、准地租与寻租 • 地租的性质——支付给供给价格弹性为零的土地的地租不是构成所产农产品得以被供应出来所必须补偿的成本因素,而是唯一地由需求因素所决定的产品售价超过成本的余额。 • 经济租(Economic Rent):是支付给任何生产要素的报酬中超过该要素的生产性服务得以被供应出来所必须加以补偿的余额。(经济租=要素收入-机会成本)
4、经济租、准地租与寻租 • 准地租(Quasi-rent):马歇尔把已经投下的固定资本在短期内的收入称为准地租。(准租=TR-TVC)(图示) • 寻租(Rent Seeking):凭借政府准许的特权取得垄断地位并取得垄断租的一种努力。
四、利润理论 • 1、正常利润,即企业家才能的报酬,是一种特殊的工资。 企业家才能需求比较大; 企业家才能供给比较小; 正常利润必然高。 • 2、超额利润,即超过正常利润部分的利润。 它来自企业家的创新、承担风险或垄断。
1)创新的超额利润 创新是指企业家对生产要素实行新的组合。 包括五种情况: • 生产一种新产品; • 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 • 开辟一个新市场; • 获得一种原料的新来源; • 采用一种新的企业组织方式。 创新的超额利润是合理的,应予以鼓励。
2)承担风险的超额利润 • 是对从事某项事业失败可能性的补偿,也是合理的。 3)垄断的超额利润 • 卖方垄断----出售权 • 买方垄断----购买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