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0 likes | 586 Views
第一章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及其理论功能. 内容提要: 1 .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提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历程相对为划分萌芽、独立形态和科学教育学形成三个阶段。 3 .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的具有重要的意义。学习和掌握本学科的基本方法是理论实际。. . 第一节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范畴.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E N D
第一章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及其理论功能
内容提要: • 1.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提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 2.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历程相对为划分萌芽、独立形态和科学教育学形成三个阶段。 • 3.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的具有重要的意义。学习和掌握本学科的基本方法是理论实际。
• 第一节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范畴 •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 从语源上看,教育学(Pedagogy)一词是从希腊语Pedagogue,既教仆派生而来的。古希腊把照料、陪送年幼奴隶主子弟来往于学校,并帮助他们携带学习用品的奴隶称为教仆。可见,教育学就是如何照管儿童的学问。现在,在英语国家中,教育学已由过去使用Pedagogy逐渐转向了使用Education 一词,教育(Education)和教育学(Pedagogy)几乎成了同义词,甚至已由Education取代了Pedagogy。不过在欧洲地区,两词仍区别使用:把“教育”理解为对儿童的培养过程,把“教育学”理解为研究教育儿童的学问。 • 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现象指人类各种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教育现象指人类各种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 • 教育现象有三个规定性: • (1)教育现象是一种可以感知、可以认识的古今中外已经存在或正存在于现实的存在物;(2)教育现象是教育实践的表现物,或正从事着的教育实践,它包括各种形式、各种类型、各种模式的教育事实、教育活动、教育问题、教育理论研究等; • (3)教育现象是以教与学为主体形式的客观存在,不以教与学为主体形式的活动便不能称之为教育活动,与之相应,也就不能称其为教育现象。
人类的教育形式,可从两个维度加以说明: • 从纵向上看,有落后原始的原始教育现象,有以四大文明古国为核心的古代教育现象,1640年英国兴起第一次产业革命之后,人类生产由过去的手工操作飞跃为采用半机械化的形式进行生产,继而便产生了近代社会、近代教育,现代社会、现代教育乃至今天的当代教育现象。
从横向上看,其形式有: (1)学校教育,即在学校中进行的各级各类教育。特点是:有固定的场所,专门的教师和一定数量的学生,有一定的培养目标、管理制度和规定的教育内容。 (2)家庭教育,即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教育,通常多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家庭成员进行的教育。家庭教育是社会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特点和作用:奠基性、感染性、针对性、长期性、灵活性、社会性。(3)社会教育,广义的指旨在有意识地培养人、有益于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活动。狭义的指家庭和学校以外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实施的教育。现代社会教育有两大类,一是校外儿童教育机构,二是校外成人文化教育机构。 (4)自我教育,指人们自我组织的自学活动和设施以及自省、自修行为。 (5)自然形态的教育,指渗透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的口授心传生产、生活经验的现象。
教育规律是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内部各个要素之间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或关系。教育规律是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内部各个要素之间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或关系。 教育学作为一门科学,与党和政府的教育方针、政策是有区别的。 教育学,作为一门科学与一般教育的实践经验也是有区别的。
二、教育学的学科分类 • 从教育学的产生发展历史可以看出,教育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它在科学史上是从哲学体系中分化出来较晚的一门学科。 • 赫尔巴特在创立教育学体系时,就意识到理论与应用的分化问题。因之他把教育学划分为“教育学的基础”和“一般教育学”(方法论)以及教育技能(教育学的特殊方面)等三部分。 • 继赫尔巴特之后,赖因发展了教育学体系。他把教育学划分为历史的教育学和系统教育学两部分,而在系统教育学中又划分出基础论和实际论两大分支。赖因的划分明显的是把应用教育学划分为实际论部分。然而同时又承认属于理论教育学。
当今世界即将迈入21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教育理论与实践自身也获得了长足进步。这些都为教育学的分化和综合创造了有利条件。在这种发展形势下,我们如果仍再坚持教育学无分化的综合,使理论学科与应用学科性质混同,这样必将阻碍教育学的进一步发展。当今世界即将迈入21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教育理论与实践自身也获得了长足进步。这些都为教育学的分化和综合创造了有利条件。在这种发展形势下,我们如果仍再坚持教育学无分化的综合,使理论学科与应用学科性质混同,这样必将阻碍教育学的进一步发展。 教育学应如何划分? 恩格斯曾提出了科学分类的原则,就是按照物质运动形式的区别及其固有次序来进行分类和排列的。正是根据这一原则,恩格斯成功地把科学分类的客观性原则同发展原则有机统一起来了。恩格斯的这一分类方法直到今天仍然是我们把握科学和学科体系结构及其演化规律的指导思想。
• 纵观科学的发展,无论如何分化,从门类结构(即一级结构)上看,都不外是基础理论科学、应用科学和技术科学三大部分。自然科学如此,社会科学也是同样。 • 教育学从一级结构上看也应是分为教育学基础理论科学、教育应用科学和教育技术科学三大分支。教育学基础理论(过去人们习惯称为总论、概论、原理)应当独立基础理论学科。教学论、德育原理、学校管理学等均应划为应用学科。科学的应用须通过技术,所以教育方面的各科教学法、教育技术学等作为教育技术学科也就成为教育学的另一个大的分支。这样,教育学的各门学科性质也就明确了。 • 教育学基础理论是基础理论学科。教学论、德育原理以及学校管理学等是在基础理论指导下的应用学科,它们将要创立各自的应用理论和应用技术以指导教育实践。
第二节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及其主要特征 • 一、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 (一)教育学的萌芽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是指自从教育成为人类独立的社会活动之后,伴随教育实践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经验的日益增多,一些哲学家、思想家开始对教育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和概括,对教育问题进行研究,并在他们的政治、哲学等思想中有了对教育问题的论述和说明。如中国古代的孔子、孟子、荀子、朱熹,西方古代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等人,他们在阐述各种社会现象时同时阐述了教育现象,他们在提出其哲学、政治观点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教育观点。
《论语》:《论语》是孔子弟子对孔子与其弟子相互问答的记录,对孔子教育思想有很具体的记载。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教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思结合,“学而时习之”的学习结合,“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的学行结合,“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以身作则以及因材施教等。这些教育思想对后世的教育都有很大的影响。《论语》:《论语》是孔子弟子对孔子与其弟子相互问答的记录,对孔子教育思想有很具体的记载。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教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思结合,“学而时习之”的学习结合,“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的学行结合,“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以身作则以及因材施教等。这些教育思想对后世的教育都有很大的影响。 • 《学记》:它是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它大约出现在战国末期,是儒家思孟学派撰写的。 《学记》是我国古代教育经验和儒家教育思想的高度概括,全书虽只有1229个字,却对教育的作用,古代的学校教育制度和视导制度,教育和教学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师生关系等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如“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不凌节而施”,“长善而救其失”,“禁于未发”,“教学相长”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教育的规律,成为千古传诵的教育格言,至今仍有指导意义。 • 古代罗马帝国教育家昆体良(M·F·Quintilianus,35—96)写的《论演说家的教育》(这本书大约写于公元90年前后,直到文艺复兴时期的1415年在瑞士圣·高尔女修道院藏书楼,被著名的古籍搜集家波尔齐奥·布拉秋利尼(1330—1459)发现。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有关儿童教育的问题,被称为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
在我国封建社会里,也涌现出不少优秀的教育著作,像韩愈的《师说》、朱熹关于读书法的《语录》、颜元的《存学篇》等,对师生关系、如何读书与学习,都作有精湛的论述。在我国封建社会里,也涌现出不少优秀的教育著作,像韩愈的《师说》、朱熹关于读书法的《语录》、颜元的《存学篇》等,对师生关系、如何读书与学习,都作有精湛的论述。 在欧洲,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化遗产中,也有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经验,如柏拉图的《理想国》,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都是欧洲古代教育思想的代表作。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总结了当时的雅典和斯巴达的教育经验,提出了一个比较系统的教育制度,规定了不同阶级的人的不同的教育内容。亚里士多德是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进行德智体多方面和谐发展教育的思想家。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 • 根据已有的资料考察,最先提出教育学这个概念的,是“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弗兰西斯·培根(156-—1626)。培根在1623年撰写了《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一书,对“各种科学作了百科全书那样广博的观测”。并且按照科学的内在特点,对不同科学的研究对象和知识范围进行了认真考察。其中,他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开列出来,认为是关于“指导阅读”的学问。从此教育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1632年,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1592—1670)撰写了《大教学论》(又译为《大教授学》、《大教育学》)。这是西方教育思想史上可以堪称为“学”的第一部教育学著作。这部名著的宗旨是为了“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在这本著作中,他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主张建立适应学生年龄特征的学校教育制度,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度,规定了广泛的教学内容,提出了教学的便利性、彻底性与迅捷性的原则,高度地评价了教师的职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这些主张,在反对封建教育,建立新的教育科学方面,都起了积极的作用。它开掘了对教育学这门科学进行专门研究的先河,初步勾勒了这门科学的研究范围和知识框架。一般认为这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开始。1632年,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1592—1670)撰写了《大教学论》(又译为《大教授学》、《大教育学》)。这是西方教育思想史上可以堪称为“学”的第一部教育学著作。这部名著的宗旨是为了“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在这本著作中,他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主张建立适应学生年龄特征的学校教育制度,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度,规定了广泛的教学内容,提出了教学的便利性、彻底性与迅捷性的原则,高度地评价了教师的职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这些主张,在反对封建教育,建立新的教育科学方面,都起了积极的作用。它开掘了对教育学这门科学进行专门研究的先河,初步勾勒了这门科学的研究范围和知识框架。一般认为这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开始。
教育学形成时期的一些重要著作: • 英国洛克(1632~1704)的《教育漫话》 • 法国卢梭(1712~1778)的《爱弥儿》 • 法国爱尔维修(1715~1771)的《论人及其智力和教育》 • 瑞士裴斯泰洛齐(1746~1827)的《林哈德与葛笃德》 • 德国福录倍尔(1782~1852)的《人的教育》 • 英国斯宾塞(1820~1903)的《教育论》等
完整教育学体系的创立者是德国教育理论家赫尔巴特(1776~1841)。完整教育学体系的创立者是德国教育理论家赫尔巴特(1776~1841)。 • 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被看作是具有划时代意义,标志教育学成为独立学科的代表著。因为在这本书中,不仅包括了管理、教学和训练等几个部分,较全面地论述了教育中德、智、体各育的一些根本问题,体系比较完整;而且从其理论基础来看,包括了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较为殷实,并以心理学为基础论述了教学过程及其方法等问题。 • 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德国哲学家康德。他于1776年在德国哥尼斯堡大学的哲学讲座中讲授了教育学。继康德之后,对教育学作出重大贡献的便是赫尔巴特。赫尔巴特是继康德开设教育学讲座之后,最早系统讲授教育学这门学科的。为此,在西方把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看做是系统的教育学专著,把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视为“传统教育派”的代表。
(三)科学教育学的建立 •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人类思想史上革命性变革,特别是在社会科学方面,开创了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新纪元。对于教育科学来说,同样是一个新的开端——使教育学走向科学化发展的新阶段。 •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还亲自对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如教育和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关系,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综合技术教育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论述;对资产阶级教育观念和理论,给予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为工人阶级子弟争取受教育权进行斗争,以及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教育的设想和预见等,给无产阶级教育事业指明了方向和道路,保证了教育内容的高度科学性。
克鲁普斯卡娅,列宁的夫人和战友,根据列宁的指示编著的《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1917年出版),被认为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学和教育史的第一本书。克鲁普斯卡娅,列宁的夫人和战友,根据列宁的指示编著的《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1917年出版),被认为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学和教育史的第一本书。 • 加里宁,前苏联共产党和国家领导人之一,对共产主义教育问题发表过许多演讲和论述,汇编成《论共产主义教育》。他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理论出发,揭示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重视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对教师的作用进行了深刻的分析。
• 马卡连柯,前苏联教育家。十月革命后创办“工学团”,对流浪儿和少年违法者进行了成功的教育改造工作。他的教育文艺名著《教育诗》(1933~1935年出版)总结了“工学团”的教育经验。他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重点总结了集体教育、劳动教育和纪律教育的实践经验,提出了“平等影响”原则,与资产阶级“自由教育”的错误理论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理论体系,推进了教育科学化的进程。 • 凯洛夫,前苏联教育家。30年代联共中央作出决议批判实用主义教育思想,要求以系统文化科学知识武装青少年,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为此,他主编了《教育学》(1939年出版)。该书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总结当时苏联社会主义学校教育经验,并吸收了历史上进步教育家的思想,对教育基本原理、教学论、德育论、学校管理四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论述,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培养人民教师的基本教材。他在教育学科学化的历史上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蔡元培,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毛泽东称颂他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对其给予了极高评价。他早年投身于孙中山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曾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1915年他与吴玉章等组织留法勤工俭学会。1917年至1926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使北京大学成为著名的高等学府。他写有《对教育方针的意见》,主张以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为急务,以道德教育为中心,以世界观教育为终极目的,以美育为桥梁,使学生体、智、德、美和谐发展。蔡元培,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毛泽东称颂他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对其给予了极高评价。他早年投身于孙中山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曾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1915年他与吴玉章等组织留法勤工俭学会。1917年至1926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使北京大学成为著名的高等学府。他写有《对教育方针的意见》,主张以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为急务,以道德教育为中心,以世界观教育为终极目的,以美育为桥梁,使学生体、智、德、美和谐发展。 • 陶行知,人们教育家,民主战士。1914年到美国留学,是杜威的学生,1917年回国后,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教育系主任等职。20年代他抱着教育救国的思想,从事平民教育、乡村教育运动。1927年创办晓庄师范,实践其生活教育理论。1930年国民党政府下令封闭晓庄师范,同时也下令通辑陶行知。他不得不去日本避难。1931年回国后,他参加抗日民主运动,1939年在重庆创办育才学校。抗日战争胜利后陶行知与李公朴等创办社会大学,投身于反内战、反独裁的和平民主运动,进行了勇敢的斗争。1946年在国民党反动政府的迫害下猝然病逝。周恩来称赞他是“一个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陶行知有《中国教育改造》等大量著作。他主张“生活教育”,基本观点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对改造中国的旧教育进行了伟大的尝试。他所创造的经验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的宝贵精神财富。
杨贤江,笔名李浩吾,中国现代教育理论家。早年他同李大钊、恽代英等人被选为中国学会评议员,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当时青年运动杰出领导人之一。他著有《新教育大纲》,这是中国最早以马克思主义观点拟定的教育著作,论述了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批判了“教育清高说”、“神圣说”、“教育独立说”等观点。他认为要改变当时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只有进行革命,在革命中,教育应当作为革命的武器之一;革命胜利后,教育便应当促进建设社会主义社会。这一根本观点对教育理论发展具有全面的指导意义。杨贤江,笔名李浩吾,中国现代教育理论家。早年他同李大钊、恽代英等人被选为中国学会评议员,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当时青年运动杰出领导人之一。他著有《新教育大纲》,这是中国最早以马克思主义观点拟定的教育著作,论述了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批判了“教育清高说”、“神圣说”、“教育独立说”等观点。他认为要改变当时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只有进行革命,在革命中,教育应当作为革命的武器之一;革命胜利后,教育便应当促进建设社会主义社会。这一根本观点对教育理论发展具有全面的指导意义。 • 徐特立,无产阶级教育家,他早年创办新式小学,曾到日本考察小学教育,回国后创办湖南第一个教育刊物《湖南教育》。五四运动后,他去法国勤工俭学,1924年回国,创办了长沙女子师范学校,担任校长。1927年投入伟大的农民运动,在革命困难的严峻时期,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徐特立受党的派遣到苏联中山大学学习,1930年回国到中央苏区,曾担任中央教育人民委员部副部长、代理部长等职。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他一直从事教育领导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他继续担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晚年潜心研究学术。他的著作汇编成《徐特立教育文集》等。他在长期的领导工作中,努力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为中国教育理论的发展作出了宝贵的贡献。
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世界进入新的技术革命的时代。适应经济与科技发展的要求,教育改革的浪潮不断兴起,有力推动着科学的发展。同时,心理科学与其他相关科学的巨大进步给教育科学的发展以有力支持。在新的历史阶段,教育科学研究日益深入。布鲁纳、赞科夫、瓦·根舍因等人提出的教学理论,充实了教育学的内容,提高了教育学的科学化水平,被视为现代教学理论的三大流派。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世界进入新的技术革命的时代。适应经济与科技发展的要求,教育改革的浪潮不断兴起,有力推动着科学的发展。同时,心理科学与其他相关科学的巨大进步给教育科学的发展以有力支持。在新的历史阶段,教育科学研究日益深入。布鲁纳、赞科夫、瓦·根舍因等人提出的教学理论,充实了教育学的内容,提高了教育学的科学化水平,被视为现代教学理论的三大流派。
布鲁纳,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在50年代科技剧烈竞争的背景下,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美国朝野为之震动。1958年美国制定《国防教育法》,大量增加教育投资,进行教育改革,60年代兴起教学改革的浪潮。与此同时,布鲁纳所著《教育过程》(1960年出版)提出“结构教学论”,强调“无论我们选教何种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倡导发现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科学兴趣和创造能力。这些主张在各国的教学改革中普遍受到重视。布鲁纳,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在50年代科技剧烈竞争的背景下,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美国朝野为之震动。1958年美国制定《国防教育法》,大量增加教育投资,进行教育改革,60年代兴起教学改革的浪潮。与此同时,布鲁纳所著《教育过程》(1960年出版)提出“结构教学论”,强调“无论我们选教何种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倡导发现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科学兴趣和创造能力。这些主张在各国的教学改革中普遍受到重视。
赞科夫,前苏联心理学家,教育家。自1957年起进行了长期的教学改革实验。反映其研究成果的著作是《教学与发展》(1975年出版),提出了适应时代要求的“发展教学论”。理论核心是“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达到学生最理想的发展水平”;强调学生的一般发展与特殊发展的结合,提出了五条新的教学原则,推动了苏联60年代的教学改革。“发展教学论”发展了凯洛夫主编《教育学》中的思想观点,在社会主义国家教育学科学化的进程中作出了新的贡献。赞科夫,前苏联心理学家,教育家。自1957年起进行了长期的教学改革实验。反映其研究成果的著作是《教学与发展》(1975年出版),提出了适应时代要求的“发展教学论”。理论核心是“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达到学生最理想的发展水平”;强调学生的一般发展与特殊发展的结合,提出了五条新的教学原则,推动了苏联60年代的教学改革。“发展教学论”发展了凯洛夫主编《教育学》中的思想观点,在社会主义国家教育学科学化的进程中作出了新的贡献。 • 瓦·根舍因,德国教育家。在二次世界大战后,联邦德国在“跟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步伐”的口号下,进行了百科全书式的教学。过重的负担,压抑了学生的发展。在1951年召开的图宾根会议上,瓦·根舍因等人倡导“范例教学”理论,提出改革教学内容,加强教材的基本性、基础性,并通过对范例的接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与独立工作的能力。
保罗·朗格朗(Lengrad,P),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1970年,他出版了《终身教育引论》,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思想。终身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是要求把教育扩展到人的一生,将社会各部分都变成教育场所。如保罗·朗格朗所说:“我们所说的终身教育是一系列很具体的思想、实验和成就,换言之,是完全意义上的教育,它包括了教育的所有各个方面、各项内容,从一个人出生的那一刻起一直到生命终结时为止的不间断的发展,包括了教育各发展阶段各个关头之间的有机联系。”([法]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15页。)朗格朗认为,几百年来社会把人的前半期作为教育期,后半期作为工作期是不科学的,教育应当是贯穿于人的一生连续不断的学习过程。保罗·朗格朗(Lengrad,P),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1970年,他出版了《终身教育引论》,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思想。终身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是要求把教育扩展到人的一生,将社会各部分都变成教育场所。如保罗·朗格朗所说:“我们所说的终身教育是一系列很具体的思想、实验和成就,换言之,是完全意义上的教育,它包括了教育的所有各个方面、各项内容,从一个人出生的那一刻起一直到生命终结时为止的不间断的发展,包括了教育各发展阶段各个关头之间的有机联系。”([法]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15页。)朗格朗认为,几百年来社会把人的前半期作为教育期,后半期作为工作期是不科学的,教育应当是贯穿于人的一生连续不断的学习过程。
•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前苏联当代杰出的教育理论家与实践家,其教育思想核心内容是提出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 • 他认为“全面”与“和谐”是儿童个性发展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作为全面发展的教育应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互相交织,使这几个方面的教育呈现为一个统一的完整的过程” • 所谓和谐教育,“就是如何把人的活动的两种职能配合起来,使两者得到平衡:一种职能就是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另一种就是人的自我表现,自己内在本质的表现” • 他认为,教育工作许多弊端就在于人的活动的两种职能不和谐,在于人的表现的片面性,在于把人的表现局限在知识的评分上,完全用分数评价人。 •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丰富全面,受到很多国家的欢迎。他的观点引入我国后,对于我国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发展都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布卢姆(Bloom,B.S.),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1956年他出版了《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一分册认知领域)。1971年出版了《学生学习的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分册》。布卢姆(Bloom,B.S.),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1956年他出版了《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一分册认知领域)。1971年出版了《学生学习的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分册》。 • 关于目标分类的领域,布卢姆认为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当包括三个主要部分:一是认知领域,包括有关知识的回忆或再认,以及理智能力和技能的形成等目标;二是情感领域,包括描述兴趣、态度和价值等方面的变化,以及鉴赏和令人满意的顺应的形成;三是动作技能领域,强调肌肉或运动技能,对材料和客体的某种操作或需要神经肌肉协调的活动等 • 怎样编制教育目标呢?布卢姆提出同事间合作制订目标是最好的途径,这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每个教师所花的时间和精力,而且能够集思广益,在有效的讨论中达成共识。 • 布卢姆强调指出:共同目标并不是硬求采用同样的方法,教师仍有充分的余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制订目标应从分析学科领域内的重要观点及教材着手,从而确定较为重要、最有助于学生发展的目标。
二、教育学在中国的成长 • (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译介日本教育学阶段 • (二)1920~1949年是西方教育学说在我国广泛传播的阶段 • (三)新中国成立后到“文革”前,教育学的介绍和学习全面转向苏联的阶段 • (四)从1977年至现在,教育学中国化的探索和努力阶段
中国教育学的起步,首先始自对日本教育学的学习。正如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教授指出:“从1898年到1914年这段时期,人们可以看到日本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的重大影响。”(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第6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当时,从大量日本教育类书刊涌入中国的历史事实中可看到这种影响的清晰印痕。据实藤惠秀监修、谭汝谦主编的《中国译日本书综合目录》统计,从1896年到1911年,中国共译日本教育类书76种。其中流行面广、影响面大的是1901年刊载于《教育世界》上,由日本立花铣三郎讲述、王国维译的《教育学》。嗣后,日本其他著名的教育学也相继经《教育世界》、《直隶教育杂志》及译书局等介绍到中国来,如《实用新教育学》(加纳布市,上由仲之助)、《教育学教科书》(汝濑五一郎)、《新教育学》(冯世德)、《新教育学释文》(吉田熊次)、《实用教育学》(大濑甚太郎)等。(详录请参见周谷平:《近代西方教育学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华东师大学报》(教育科学版)1991年第3期,第80页。)其时,我国的一些学者也编写了一些教育专著,如1913年蒋维乔著的《教授法讲义》,1914年张子和编著的《大教育学》,同年张毓聪编著的《教育学》等,尽管这些著作不可避免地有对外国教育学内容的迁移,但在编著自己的教育学方面,毕竟迈出了第一步,我国开始有了自己的教育科学。中国教育学的起步,首先始自对日本教育学的学习。正如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教授指出:“从1898年到1914年这段时期,人们可以看到日本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的重大影响。”(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第6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当时,从大量日本教育类书刊涌入中国的历史事实中可看到这种影响的清晰印痕。据实藤惠秀监修、谭汝谦主编的《中国译日本书综合目录》统计,从1896年到1911年,中国共译日本教育类书76种。其中流行面广、影响面大的是1901年刊载于《教育世界》上,由日本立花铣三郎讲述、王国维译的《教育学》。嗣后,日本其他著名的教育学也相继经《教育世界》、《直隶教育杂志》及译书局等介绍到中国来,如《实用新教育学》(加纳布市,上由仲之助)、《教育学教科书》(汝濑五一郎)、《新教育学》(冯世德)、《新教育学释文》(吉田熊次)、《实用教育学》(大濑甚太郎)等。(详录请参见周谷平:《近代西方教育学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华东师大学报》(教育科学版)1991年第3期,第80页。)其时,我国的一些学者也编写了一些教育专著,如1913年蒋维乔著的《教授法讲义》,1914年张子和编著的《大教育学》,同年张毓聪编著的《教育学》等,尽管这些著作不可避免地有对外国教育学内容的迁移,但在编著自己的教育学方面,毕竟迈出了第一步,我国开始有了自己的教育科学。
从1979年至1990年,各个类别、各个层次公开出版的教育学教材可谓风起云涌,共有111个版本之多(详见瞿葆奎:《建国以来教育学教材事略》,《华东师大学报》(教)1991年第3期,第74页。)近年来,陆续出版的仅是属于教育学原理性质的专著就有:厉以贤的《现代教育原理》、孙喜亭的《教育原理》、陈桂生的《教育原理》、叶澜的《教育概论》、成有信的《现代教育引论》和东北师大的《教育学基础理论》、华中师大的《教育学原理》。这些著作,无论其体系还是内容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较之以往同类教材有着明显的历史进步。从1979年至1990年,各个类别、各个层次公开出版的教育学教材可谓风起云涌,共有111个版本之多(详见瞿葆奎:《建国以来教育学教材事略》,《华东师大学报》(教)1991年第3期,第74页。)近年来,陆续出版的仅是属于教育学原理性质的专著就有:厉以贤的《现代教育原理》、孙喜亭的《教育原理》、陈桂生的《教育原理》、叶澜的《教育概论》、成有信的《现代教育引论》和东北师大的《教育学基础理论》、华中师大的《教育学原理》。这些著作,无论其体系还是内容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较之以往同类教材有着明显的历史进步。 • 译介苏联、西方的教育学教材和属于教材性质的著作。如巴拉诺夫等编的《教育学》,哈尔拉莫夫著的《教育学教程》,奥恩斯坦著的《美国教育学基础》,大河内一男等著的《教育学的理论问题》,日本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编的《现代教育学基础》,范斯科德著的《美国教育基础——社会展望》,巴班斯基主编的《教育学》,布鲁纳著的《教育过程》,赞科夫著的《教学与发展》等。
第三节 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的价值论和方法论 • 一、学习教育学的重要意义 • 二、学习教育学的主要方法
一、学习教育学的重要意义 • (一)学习教育学,是树立科学教育观的需要 • (二)掌握教育学,是正确制定和自觉贯彻教育方针的重要条件 • (三)认真学习教育学,是科学总结教育经验,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 • (四)学习教育学也是深化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 • (五)深入学习教育学是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各门具体教育学科的理论前提
二、学习教育学的主要方法 • (一)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 (二)实行古今中外法,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 (三)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加强基础教育研究 • (四)学习教育学,需要广泛科学基础,应当多方面吸收相关科学知识。
复习思考: •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为什么说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教育经验汇编有所不同? • 2.怎样认识某些人的“没有学习教育学,工作干得也挺好”和“教育学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等的说法? • 3.教育学发展历程共有几个阶段?试举出各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著。 • 4.研究和学习教育学的意义是什么?怎样研究和学习教育学?
学用结合(通过以下实例,看看具有教育理论素养的教育工作者与社会中的一般常人在进行教育活动时的差别。)学用结合(通过以下实例,看看具有教育理论素养的教育工作者与社会中的一般常人在进行教育活动时的差别。) • 一个母亲,因孩子把她刚买回家的一块金表当成新鲜玩具给摆弄坏了,就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顿,并把这件事告诉了孩子的老师。老师幽默地说:“恐怕一个中国的‘爱迪生’被你枪毙了。” • 这个母亲不解其意,老师给她分析说:“孩子的这种行为是创造力的一种表现,你不该打孩子, • “那我现在该怎么办?”这位母亲听了老师的话,对自己的行为后悔不迭。 • “补救的办法是有的。”老师接着说,“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把金表送到钟表铺,让孩子站在一旁看修表匠如何修理。这样,钟表铺就成了课堂,修表匠成了先生,令郎就成了学生,修理费成了学费,你孩子的好奇心就可以得到满足,说不定,他还可以学会修理呢!” • (选自傅道春主编:(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5月版,第18页。)
阅读以下文章,结合实际谈谈你将如何度过几年大学时光,以适应未来社会对教师的要求。阅读以下文章,结合实际谈谈你将如何度过几年大学时光,以适应未来社会对教师的要求。 • 太阳底下,你能否“最光辉”? • 都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如今你的头顶上,照耀的已是一轮21世纪的太阳,那么太阳底下的你,该是一道 怎样的风景?你能否做到“最光辉”? • 你应该诗意地栖居在校园里。作为教师,校园就是你的“大地”,你“充满劳绩”,但更应该充满着诗意。诗意的本质是情 感。过去,你也许看起来还非常具有爱心,但你不妨无情地解剖一下自己,是否狭隘、庸俗、伪圣,是否是以学生智商的高低、分数的多少决定你情感的浓淡。诗意来源于憧憬,对明天的憧憬 会使你美丽无比。诗意的生存,会使你感觉到趣味和美,感觉到校园风景如画。于是,你与学生的每一次诘难问疑,都会唤醒彼此心中的眷恋与期待。
你应该开阔你的教育视野。除了文化视野,你还要具有时间 和空间视野。关于时间视野:你紧抓住学生在校的时间当然没有 错,但你若看不到他们更长的未来乃至一生,那么你肯定只会睁着葛朗台般的眼睛,把分数当做金子,并疯狂地占有它,贪得无厌。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在离开学校的时候,带去的不仅 仅是分数,更重要的是带着他对未来的追求。”所以,你的眼光 应该穿透学生的一生!关于空间视野:学校的围墙可隔断安全隐 患,但你假如用它把社会也隔断了,那么学生就如同置身山巅上的庙宇,心中只剩下与实际相脱离的虚幻;你更不能筑起你心中的围墙,以你对分数(实际上是对奖金、饭碗)的片面的疯狂追求,胁迫学生回归校园、死守校园,而不让他们走向更宽广的世界。所以,你的眼光应该辐射到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你应该追求教育附加值。认知活动是教育的核心、最主要的部分,然而在过去,你却把它看做教育内容的全部或本身。这样,面对课本,你教在这头,学生学在那头,而在教与学的漫漫路途上,进行的仅仅是冰冷的智慧:正确以及纠正错误。但是,课堂上惟有是与非?没有美与丑?善与恶?学生只要智商而不要情商?否!你应该树立新的理念:课堂教学只不过是借认知活动,共同发生着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这样你与学生完成认知活动的同时,也体验了心灵的丰富、情感的震撼、友谊的碰撞、伦理的力量和意志的砥砺等。 • 你应该富有创造力。在信息闭塞得连一本书都难买的过去,你仅凭一本教参就能使自己的话语充满权威,但当今是一个信息便捷的时代,而更重要的是创新已成为时代之精神,你要让学生 富有创造力,你得先有创造性。姚鼐《登泰山记》云: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 (东海)动摇承之。”新的世纪,金光照耀,你是否做好“动摇承之”的准备了呢?太阳底下,你是否能够“最光辉”呢? • 李仁甫:(太阳底下,你能否“最光辉”?》,(成才导报),2002年1月15日。
研究指南 • ●研究动态 • 教育学研究对象是什么? • 诸多学者对这个问题进行过思考。就我国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教育学研究走上正轨之后,其研究态势基本呈三个方向:一是从教育科学群中揭示作为教育科学群中的一个分支学科的教育学研究对象;一是认为如今的教育学已经发展成为教育科学,原来意义上的教育学已经走向终结;一是走向分析哲学的教育学概念、语义分析,从元教育学的角度研究教育学的角度研究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 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教育科学的研究方法的方法论基础出现了相应的变化,许多研究者越来越发现现实的教育活动不同于自然科学研究对象。实证研究并不完全适用于教育科学研究。行动研究方法越来越为广大教育实践工作者应用,表现出较强的生命力。
●研究课题 • (1)德国教育学家布雷岑卡将教育理论分为三类:教育的科学理论,即教育科学;教育的哲学理论,即教育哲学;实践教育理论,即实践教育学。你对这样的分类有何见解。 • (2)试比较中西方教育学发展历程的差异。 • (3)尝试运用某些研究方法,对某一教育活动过程进行研究。 • (4)三人一组,共同观察某一活动(课堂教学或课外活动),分别写下观察记录,相互交流,研究一下发现了什么现象。
参考文献: • 唐莹,瞿葆奎。教育科学分类:问题与框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3,2 • 伊·阿·凯洛夫总主编,朱智贤等译,《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年版。 • 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 [日]大河内一男主编,曲程等译,《教育学的理论问题》,北京,教育科学出版 社1984年版。 • 丁锦宏。还教育学以本来面目。新华文摘,1998,? • 冯建军。西方教育科学取向的历史考察。教育理论与实践。1995,2 • 周谷平。《近代西方教育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 曹孚。杜威批判引论。人民教育,1950,1 • 瞿葆奎。关于教育学“中国化”问题。华东师大学报(人文科学),1957,4 • 孙喜亭.中国教育学近50年来的发展概述。教育研究,1998,9 • [日]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编,钟启泉译,《现代教育学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 [美]A.C奥恩斯坦《美国教育学基础》,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