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5

CH8 個別輔導

CH8 個別輔導. 組員: 陳婉英 BCE095109 翁靖媛 AEL093230 侯怡秀 BEE095107 張秀如 BLA095114. 個別輔導. 第一節    個別輔導的意義、目的及目標 第二節    個別輔導的助人關係 第三節    個別輔導的基本技術 第四節    個別輔導的助人歷程 第五節    個別諮商理論概述 第六節    實施個別輔導與諮商的一些爭議.

pisces
Download Presentation

CH8 個別輔導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CH8 個別輔導 組員: 陳婉英 BCE095109 翁靖媛 AEL093230 侯怡秀 BEE095107 張秀如 BLA095114

  2. 個別輔導 • 第一節    個別輔導的意義、目的及目標 • 第二節    個別輔導的助人關係 • 第三節    個別輔導的基本技術 • 第四節    個別輔導的助人歷程 • 第五節    個別諮商理論概述 • 第六節    實施個別輔導與諮商的一些爭議

  3. 第一節--個別輔導的意義、目的及目標第二節--個別輔導的助人關係P.217~P.225第一節--個別輔導的意義、目的及目標第二節--個別輔導的助人關係P.217~P.225 報告者: 陳婉英 BCE095109

  4. 個別輔導的意義 ※Shertzer & Stone (1981)認為輔導是協助 個人瞭解自己與適應環境的歷程 ※Jones(1970)認為輔導是輔導員給予受輔者的 協助,使其能做明智的抉擇並解決問題

  5. 個別輔導的意義 ※張春興則認為:輔導是一種教育的歷程,受專業的輔導人員,協助受輔者瞭解自己,認識世界,根據其自身條件,建立其有益於個人與社會的生活目標,因此包括以下四個特徵 (1)輔導是連續不斷的歷程,人的一生中任何階段均需輔導 (2)輔導是合作民主式的協助,根據受輔者的需求而輔導 (3)輔導重視個別差異 (4)輔導的目標是個人與社會兼顧的,輔導的範圍甚廣,一 般包括學業、職業、生活三大方面

  6. 個別輔導的意義 Rogers認為在輔導過程中,必須有六個充分必要的條件 (1)兩個人有心理的接觸 (2)當事人是處於不一致、焦慮或脆弱狀態 (3)治療者在治療關係中是一致且統整的 (4)治療者在諮商關係中,對當事人是無條件積極的尊重 (5)治療者對當事人內在的參考架構能經驗到共鳴性 的瞭解,並致力於溝通給當事人 (6)當事者能有所知覺到此治療者的溝通

  7. 個別輔導的特點 (1)輔導是助人自助,協助當事人自己做決定與 解決問題的歷程 (2)輔導是一種歷程,協助當事者從自我探索 →自我瞭解→自我認識→自我覺察→自我接納 →自我肯定→自我實現→超越自我的歷程 (3)輔導是一種關係,包括信任、安全、溫暖、 合作、尊重、接納、真誠、同理的瞭解 (4)輔導是一種專業:協助當事人進行有計畫下 的改變與學習

  8. 教育、輔導、諮商、 心理治療的比較

  9. 個別輔導的目的 • 透過輔導員專業的助人歷程,以協助當事人學習良好的行為或修正改變不適應的行為,以使其身心健康,社會適應良好,進而發揮潛能,以達到自我實現的目的。

  10. 個別輔導的例子 (1)瞭解自己 (2)未來規劃 (3)追求成長,發揮潛能 (4)心情鬱悶超過兩週以上 (5)人際衝突造成壓力 (6)課業困擾 (7)生涯規劃 (8)身心變化產生煩惱 (9)無故害怕某人事物的念頭

  11. 學生接受輔導 的途徑 (1)找所信賴的老師進行晤談 (2)到輔導室登記晤談 (3)要求心理測驗服務 (4)輔導老師主動約學生來談 (5)主動向社會資源機構求助內政部警政署保安警察第二總隊 -- 諮商輔導單位連結

  12. 常見的社會資源機構 • 一、家庭福利服務:如張老師、天主教華明心理輔導中心、宇宙光心理輔導中心、代人力潛能開發中心、信誼基金會、一一三專線 • 二、特殊教育服務,如各師範院校及醫院的早療中心 • 三、職業諮商就業服務 • 四、醫療服務 • 五、心理衛生服務,如青少年心理衛生門診及各地區 衛生中心 • 六、青少年保護服務如中途之家及勵馨基金會 • 七、育樂服務,如救國團幼獅育樂營

  13. 個別輔導的目標 ※Kanfer & Goldstein(1986)將目標分為五項 (1)特定問題行為的改變 (2)對個人問題的瞭解 (3)改變個人主觀的情緒狀態 (4)自我知覺的改變 (5)個人生活型態或人格結構的改變

  14. 個別輔導的目標 George&Cristiani(1990)將目標分為以下五項: (1)催化行為改變 (2)增進因應技巧 (3)提升做決定能力 (4)增進人際關係 (5)催化當事人的潛能

  15. 個別輔導的目標 ※Baruth&Robinson(1987)將諮商的目標分為七項 (1)將治療性的學習遷移至外在情境 (2)察覺與接納自我的衝突 (3)特定症狀的減除 (4)強化自我功能 (5)積極內在資源的覺察 (6)學習對環境的反應與控制 (7)負向思考與情感的覺察

  16. 個別輔導的目標 以個人中心諮商學派而言,諮商的目標在於 (1)提供一個安全有利於當事人自我探索的氣氛 (2)協助當事人發展其潛能 (3)使當事人成為一個充分發揮功能的人

  17. 個別輔導的助人關係 一、輔導關係的特性 輔導關係是一種專業的助人關係,是輔導者透過語言的互動,在安全尊重信任同理的氣氛中,催化當事人改變與成長,其中輔導者是協助當事人進行成長與改變的專家,當事人則是對自己困擾問題最瞭解的專家 。

  18. 輔導彼此互動關係 人格特質    問題或困擾    人格特質 自我知覺         自我知覺 心理需求    輔導     心理需求 價值觀   輔導者 關係 當事人    價值觀 情緒反應         情緒反應 經驗          經驗 期望    系統的輔導     期望 專家          專家 圖8-2 輔導的助人關係 資料來源:修改自Gibson & Mitchell, 1995:144

  19. 輔導的基本態度 (1)傾聽:專注而主動地用心、耳、眼、身去聽,注意當事人的 語言及非語言訊息,透過傾聽,表達輔導員對當事人 積極的尊重與關注,使當事人感覺受重視,減低防衛 與焦慮,更能鼓勵當事人表達其內在情緒,而有助於 對問題的瞭解 (2)同理心:指輔導者站在當事人的立場,將心比心的感受當事 人的經驗。這包括兩部分:一為瞭解,從對方的觀點 了解當事人的想法與感受,二為溝通,輔導員要將所 瞭解到的正確清楚的反應表達給當事人,使當事人有 機會檢和輔導員所瞭解的是否正確。 (3)真誠、關懷、接納:輔導員真心的協助當事人,並對當事人 以不評價的態度,催化當事人的表達,讓當事人能感 受到輔導員對他的尊重、關懷與溫暖。

  20. 輔導的基本態度 ※Rogers主張治療者應具備三種特質: (1)正確的同理心(accurate empathy) (2)無條件積極的尊重或溫暖的接納的瞭解 (un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 or warm acceptance) (3)真誠一致(genuineness or congruence)

  21. 第三節--個別輔導的基本技術第四節--個別輔導的助人歷程P.225~P.232第三節--個別輔導的基本技術第四節--個別輔導的助人歷程P.225~P.232 報告者: 翁靖媛 AEL093230

  22. 第三節 個別輔導的基本技術 • 專注 • 傾聽 • 初層次同理心 • 簡述語意(重述) • 尊重 • 真誠ㄧ致 • 觀察

  23. 第三節 個別輔導的基本技術 • 具體 • 引導 • 高層次同理心 • 面質 • 自我表露 • 立即性 • 摘要整理 • 反映 • 問題解決

  24. 第三節 個別輔導的基本技術 • 角色扮演 • 結束的技術

  25. 第四節個別輔導的助人歷程 收集案主基本資料 ㄧ某依理論系統整理、分析上述資料 依分析獲前述理論形成輔導工作假設 邏輯地推演輔導工作假設

  26. 執行輔導策略與方式 輔導的過程與結果 依假設或理論評估執行效果 對此個案的預後或未來的諮商計畫

  27. 根據Egan的觀點 輔導歷程可分: ㄧ、關係建立階段 二、自我探索階段 三、自我瞭解階段 四、問題解決階段

  28. Peterson&Niseholz综合不同階段中輔導員當事人的特質與行為,將輔導的助人歷程分為:Peterson&Niseholz综合不同階段中輔導員當事人的特質與行為,將輔導的助人歷程分為: • 第一階段-專注 • 第二階段-探索 • 第三階段-瞭解 • 第四階段-行動 • 第五階段-結束

  29. 第五節--諮商理論概述--心理動力取向諮商理論P.232~P.236第五節--諮商理論概述--心理動力取向諮商理論P.232~P.236 報告者: 侯怡秀 BEE095107

  30. 諮商理論概述 諮商是個別輔導的核心工作 諮商理論可區分為:因果觀理論與系統觀理論

  31. 心理動力取向 諮商理論 (一)古典心理分析論 弗洛伊徳是心理分析論的創始者,他強調本我、潛意識、與早年經驗決定個人的行為表現。 本我—人格結構中表現本能的部分 自我—在本我的需求控制下,用各種防衛方法來調節 超我—由社會歷程發展出扮演符合社會規範的角色

  32. 古典心理分析論 • 三「我」的運作是否能和諧端視5、6歲前的心性發展情形 心理分析論的目標是在洞察早年生活經驗的影響,主要的技術是防衛分析、夢的解析、自由聯想、抗拒與移情分析等。

  33. 佛洛伊德性理論

  34. 新心理分析論 • 弗洛伊徳認為人是被決定的,人的行為取決於潛意識動機及本能的趨力,也受到過去的性心理經驗所決定 • 榮格提出集體潛意識,強調人類共同的歷史文化有重大的影響 • 阿德勒創「個體心理諮商」,強調自我的功能及人的自主性 • 艾瑞克森加入社會影響觀點,提出心理社會發展論

  35. 阿德勒的 個體心理諮商 (1)認為人格固然受到早年生活經驗的影響而形成每個人獨特的生活形 態,但也注意人是如何解釋過去經驗,所以非常重視當事人的主觀知 覺。 (2)人有追求自我實現的傾向,人是自主的,每個行為都是有目的的。 (3)人天生有自卑感,為對抗自卑感,人會不斷追求超越自我,這就是所 謂「補償作用」。 (4)人接受社會互動影響,無法孤立,會發展出社會興趣,社會興趣一旦 發展出來,自卑感和疏離感便漸漸消失,會覺得有歸屬感。 *社會興趣是可經過教導、學習及應用而獲得。 *缺乏社會興趣則個人容易產生心理捆擾與焦慮,阿德勒認為人惟有 滿足歸屬感,才有勇氣面對並解決問題。 (5)家庭星座意指手足間的關係及個人在家中的地位,受出生順序而有所 影響,更重要的是個人對此順序及地位的看法,這些看法會影響日後 與人互動的模式。

  36. 阿德勒的 個體心理諮商 • 阿德勒對人性的看法採較為樂觀的角度,把人的價值感提升許多 • 阿德勒不把當事人當作是患者或是被治療的人,而認為當事人需要的是再教育。 • 阿德勒在諮商的過程中著重在瞭解當事人的主觀世界,提供教導與鼓勵,挑戰當事人的想法,協助建立自信,找尋生活目標,擴展社會興趣,克服自卑與疏離感。 • 主要技術是家庭星座探索、瞭解當事人對早年回憶的解釋、解夢、價值選擇的澄清與教育

  37. 客體關係論 • 新改革的弗洛伊徳理論被稱為「自我心理學」或「客體關係論」。 • 主要是反對弗洛伊徳心性發展階段論以性為最大動力的說法,認為早期生活中自我與重要照顧者的關係才是影響人格發展的最主要因素。 • 重要的客體關係論者有馬勒、科哈特及溫泥科特

  38. 馬勒認為自我所需經 過的四階段 穩定的自我與客體間的關係建立:要協助孩童順利發展,其關鍵在早期的親子關係, 嬰兒會涉入母親對他的態度,因而形成自我的評價,並反映到行為上。 母親控制太多:孩童日後會容易依賴或相反地害怕親密 母親忽略或疏離嬰兒:孩童日後容易疏離、自我懷疑、低價值觀、或相反的渴望與人 建立關係卻屢屢受挫。

  39. 心理動力取向諮 商理論的共同特色 • 都相信早年的生活經驗很重要,決定性地影響後期的人格,困擾的產生均根源於童年的焦慮。 • 諮商方式多為解析,多但必須回到過去經驗中探討。

  40. 第五節認知行為取向諮商理論情感經驗取向諮商理論 第六節實施個別輔導與諮商的一些爭議P.236~P.244 報告者: 張秀如 BLA095114

  41. 認知行為取向 諮商理論 (一)行為諮商 • 古典制約(classical condition) • 操作制約(operant condition) (二)認知行為諮商 • 艾里斯的RET理性情緒治療法(Rational-Emotive Therapy) • 貝克的認知治療(cognitive therapy) • 梅根堡的自我指導治療(self-instructional therapy)

  42. 行為諮商(行為治療)-古典制約 行為論對於改變的定義─袪除特定的病徵 古典制約─ 原本不會引起個體反應的刺激(如白兔)與原本就會引 起個體反射反應的刺激(如雷聲使人自然而然害怕)連 結在一起同時出現多次,則個體會學到對原先沒有反應 的刺激也作相似的反應(如害怕白兔) 渥佩(Wolpe)的系統減敏技術─ 將所害怕的刺激程度建立層級,逐級與當事人喜愛的刺 激一同呈現,漸次解除原先的害怕

  43. 行為諮商(行為治療)-操作制約 • 操作制約〈史金納(Burrhus F. Skinner)〉─當個體表現出某種行為時,立刻給予喜歡(或厭惡)的刺激物,則該種行為出現的可能性便會增加(或減少)。 • 行為諮商─ 相信人的行為是學習來的,可以再學習而改變。人是被控制的、被外在環境決定的,只要掌握環境中的重要因素便可塑造人的行為。

  44. 行為諮商(行為治療)的治療程序 治療的程序: (1)確定問題行為。 (2)評估當事人的資源。 (3)找出問題行為的因果關係。 (4)測量問題行為的發生頻率,畫出基準線。 (5)找到可用的增強物。 (6)訂定階層目標。

  45. 行為諮商(行為治療)的結語 • 行為治療是講求科學化的治療方法 • 行為治療可應用的技術: 鬆弛訓練、系統減敏法、代幣制度、自我管理策略、示範法。

  46. 認知行為諮商 艾里斯(Albert Ellis)─認知行為治療之祖。 艾里斯的RET(Rational-Emotive Therapy) -理性情緒治療法 艾里斯─強調人的思考是決定困擾發生與否的最大關鍵。 「思考」就是認知。 貝克(Aaron T. Beck)和梅根堡(Donald Meichenbaum) ─外在刺激要引起行為反應,端視當事人內在如何 思考。

  47. 艾里斯的RET理性 情緒治療法 • 人類天生具有理性與非理性的思考潛能,人有保護自己、追求愛、價值感與自我實現的傾向,也有毀滅自己、逃避責任、扭曲現實、自責的傾向。 • 人會犯錯是很自然的,沒有人必須完美。 • 人的困擾主要來自非理性的信念,源自童年或自己創造。 • 人有能力改變信念為合理性的想法,合理的信念帶來愉快的情緒及適應的行為表現。

  48. ABC理論 • A (事件) ←B (信念) →C (情緒和行為結果) ↑ • D (駁斥非理性信念) →E (新效果) →F (新的感覺)

  49. RET的實施程序 (1)與當事人建立合作的關係。 (2)鼓勵當事人自由談話,訂定治療目標。 (3)教導當事人了解A-B-C理論,並挑戰當事人的 非理性信念,設計家庭作業作為練習新信念、新 行為的方法。 非理性想法的口語: 應該、必須、絕對、一定 RET的主要技術: 駁斥、教導、面質、矯正語言習慣、幽默、內在想像、角色扮演、以及行為技術。(艾里斯採折衷的態度)

  50. 貝克的認知治療(cognitive therapy) • 導致困擾的想法稱作不良認知,可分為六類: (1)獨斷的推論。 (2)選擇性的偏差推論。 (3)過度類化。 (4)擴大與誇張。 (5)人格化。 (6)兩極化思考。 • 不良的認知在腦海中不斷重複時,成了自動化思考。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