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0 likes | 896 Views
『 基礎科目專業 教學研討會 』 國文類 ( 語文學科 ). 許長謨 成功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andrehsu2001@gmail.com. 國文語文學科現況與改進研究 — 以聲韻學 PLG 模式論例. 從中文系語文三大學科譯名談起. 文字學 Chinese Paleography :中山、中央、文化、成大、國北教大、淡江、清大、華梵、暨南、臺南大、臺大、聯合 The Study of Chinese Characters :中正 Study of Chinese Characters :世新、東吳、 ( 華語 - 成大 )
E N D
『基礎科目專業教學研討會』國文類(語文學科)『基礎科目專業教學研討會』國文類(語文學科) 許長謨 成功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andrehsu2001@gmail.com
國文語文學科現況與改進研究—以聲韻學PLG模式論例國文語文學科現況與改進研究—以聲韻學PLG模式論例
從中文系語文三大學科譯名談起 文字學 • Chinese Paleography:中山、中央、文化、成大、國北教大、淡江、清大、華梵、暨南、臺南大、臺大、聯合 • The Study of Chinese Characters:中正 • Study of Chinese Characters:世新、東吳、(華語-成大) • Interpretation and Analysis of Chinese Characters:中原 • Etymology:中興、佛光、屏教大、臺北大、臺東大 • Chinese Ethymology:中教大 • Chinese Etymology:市北教大、竹教大、明道、高師大、彰師大、臺師大 • Philology:元智 • Studies in Chinese Philology :銘傳 • Chinese Script:東海、逢甲、慈濟、輔大、靜宜 • Historical Chinese Script:玄奘、政大 • NA:花教大
從中文系語文三大學科譯名談起 聲韻學 • Chinese Phonology:中山、中興、文化、竹教大、屏教大、高師大、淡江、清大、暨南、臺北大、臺南大、臺大、臺師大、銘傳 • Phonology:中正、中教大 、佛光、東華、華梵、慈濟、彰師大、靜宜 • Historical Phonology of Chinese:元智、聲韻學 • Historical Chinese Phonology :東海、政治大、逢甲、輔大 • History of Chinese Phonology :市北教大、明道 • Phonolog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世新、東吳 • Chinese Prosophy:成大 • NA:花教大
從中文系語文三大學科譯名談起 訓詁學 • Philology:清華 • Scholium:中正、中興、元智、竹教大 • Chinese Scholium:中教大、屏教大 • Semantics:臺大、臺師大、高師大、華梵、彰師大、臺南大 • Chinese Semantics:文化、淡江、銘傳、靜宜 • Historical Semantics:市北教大、東海、政大、逢甲、臺北大、輔仁 • Historical Chinese Semantics:玄奘 • Chinese Semasiology:慈濟 • Semasiolog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世新、東吳 • Textual Criticism:東華 • Exegetics:中山、明道 • Critical Interpretation of Ancient Texts:中央 • The Leanning of Xungu:暨南 • NA:花教大
從中文系新舊語文學科的鴻溝 Philology… (王力_中國語言學史) Linguistics…
以台灣各中文系「聲韻學」教學現況為例 1. 教學師資不足 • 台灣各大學中文相關科系大部分依然將聲韻學列為必修科目。卻仍有部分學校雖無法開課,師資難覓是主因。 • 多數學校將聲韻學設為一學年的課程(多開在大三必修),然而也有大學聲韻學只設為一學期課程。
泰半的課程,都面臨需要兼任師資支援的窘境。中南部更有跨縣市的情形。泰半的課程,都面臨需要兼任師資支援的窘境。中南部更有跨縣市的情形。 • 大部分教師皆從事聲韻學的專業。但也有些是由經學、或文字學等專業支援。 • 整體來說,全台能教授聲韻學的老師數量有限,跨縣市兼課的老師不在少數,一旦跨縣市授課,有時會調整成隔週上課的狀況,這樣不免會影響到教學品質。僅有少數地區,如台北縣市,因為大學較多,上課狀況可以如常進行。
2. 教學內容過多 大部分學校皆從語言學的基礎概念開始: A. 維持傳統,按中古、近代、上古的順序; B. 加入方言介紹,透過現代基本音韻知識與漢語歷史音韻研習,運用在文學與方俗的比較、欣賞、分析、記錄等實際應用層面; C. 以聲韻學為方法,針對古籍進行賞析及分析,進而提高閱讀與整理古籍的能力,奠定研究語言文字、校勘、辨偽、文學創作與欣賞之基礎。
授課重點各校各有偏重。有以時間為分界,以聲韻調做區分,連通中古、近代及上古三個音系,以聲韻調為主軸作介紹。授課重點各校各有偏重。有以時間為分界,以聲韻調做區分,連通中古、近代及上古三個音系,以聲韻調為主軸作介紹。 • 師院升格的院校,取捨也有所不同。其教學目的仍以訓練學生對漢語語言與文字的依存關係有所瞭解,並能運用於教學、進而解讀文學、語料之知能。有系所也將目標延伸到華語文教學運用。 • 聲韻學老師教授課程時,不免會面臨到必須先由語言學的基本概念開始,如果學生對於語言學毫無概念,介紹基本概念就耗時不少。
3. 課程時數不足 • 傳統的課程有許多的作業要做(「基本功」),如:廣韻作業、系聯、甚至是詩經韻腳等。教學時不僅須花大力氣讓學生這科目的艱深基礎,又需解釋作業、批改訂正,即使有六學分的設計,上窮碧落下黃泉,時間也絕對不夠用,何況許多系都只有四學分或兩學分。
有老師打破時代順序,改以聲韻調來貫串聲韻學,也算是符合語言學的思考理路。但面對聲韻調三者相互糾纏的複雜關係,成效不知如何,關於這個問題,或許可以全國性的教學工作坊一起分享心得。有老師打破時代順序,改以聲韻調來貫串聲韻學,也算是符合語言學的思考理路。但面對聲韻調三者相互糾纏的複雜關係,成效不知如何,關於這個問題,或許可以全國性的教學工作坊一起分享心得。 • 面對如此龐大又重要的基礎學科,如何在有限的學分中,在課堂上設定「學習能力指標」,確是個難題。 • 如此,學生將只能自求多福,期待只要含混畢業便能早日脫離苦海,離苦得樂了。這也是為什麼當前聲韻學界後繼乏人而學術不振的主因了。
台灣各中文系「文字學」的教學現況 在台灣「文字學」皆設為必修。開在大二。多為四學分,也有六學分:部分學校依照文字的年代作區分依據,如分「文字學」與「甲骨文」,或將「說文」獨立,或加開「古文字學」。師資則視該系班級數需求而定。有些學校自有傳統,如台師大。 • 北部多專任。中部老師由於較少,則常有到他校兼任的狀況出現。大部分老師皆從事文字學相關領域的研究工作,也有些學校是由經學、歷史、校勘等專業兼開文字學課程。
台灣各中文系「文字學」的教學現況 過去中文系文字學課程,所強調的研究方向,不外是:「中國文字歷時、共時的角度之源流演變」、「探究《說文解字》中六書分類、次第等」、「學習如何正確考察文字之本形、本義」等三項。 開設主旨在於:使學生能瞭解文字學之專業知識,俾便從事國學研究;並使學生對漢字之本形、本音及本義有深刻理解。透過本形、本義之分析,進而窺知古代社會之生活與制度,更期望對中國文字能更深一層之認識等。
台灣各中文系「文字學」的教學現況 • 由師院升級的學校,都在教學目標中強調要「加強學生對標準國字的認識,以便日後在生活上使用國字時不再寫錯、讀錯、用錯」、「加強學生熱愛自己國家文字的胸懷」、「提昇學生運用自己國家語言文字的能力」、「增益學生應用、講解自己國家文字的技能」等要點。 • 此外,授課內容也新增了「現行標準國字的書寫與應用」、「正體字與簡體字(漢字的發展)」及「文字在讀書、教學與生活上的實例」等部分。
台灣各中文系「文字學」的教學現況 • 針對當前對外/應用華語教學之興起,一些大學已新開設「應用文字學」,如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中國文學組)、花蓮教育大學等。主要在使學生能在教學、就業與學術研究等方面作有效的運用。其教學目標舉出三項: • 一、漢字教學── • 二、漢字整理── • 三、漢字應用,可分:1.處理文書2.編校刊物
台灣各中文系「文字學」的教學現況 由於傳統文字學多著重文字的結構與演變、文字學史的介紹,比較少論及文字應用方面,故此門課程可補足其不足。尤其對於一些未來將從事於語文研究、或擔任語文教師,或從事文書編輯等工作的中文系學生來說,這些課程可謂結合了「文字理論」及「實用」兩方面,而隨時代變遷的新興課程內容。
台灣各中文系「文字學」的教學現況 究竟何者是「文字學」之核心價值?兩區塊需要先被界定: • 一、奠定傳統學科架構與知識,深化廣化傳統文字學內涵; • 二、接受現代化,因時應變、開設新興課程。有助於未來學生於應徵「華語教師」、「文字編輯」時,更加充實其專業知識。 • 面臨科技化現代化之影響,需要變革而開設新課程,「一心開二門」選擇新興知識的整合與應用,在「接受科技下洗禮」。如此,未來的方向才能遼闊。
台灣各中文系「訓詁學」的教學現況 • 在台灣各大學中文相關科系中有關「訓詁學」的開課,過去多屬於各校必修的科目。課程多屬四學分(上、下學期各兩)。近日大學院校的課表中,已有不少學校列為選修科目,如:中教大、屏教大、暨南大學、東華大學、中正大學等。甚且因修課人數或其他因素,造成無法開課的狀況,如:台北大、北教大、台東大等,本校(成大)去年就有此窘境。
台灣各中文系「訓詁學」的教學現況 • 目前中文系訓詁學師資數量,台師大國文系有四位專任師資;台大、政大、彰化師範大學、東吳、東海中文系各有兩位專任老師講授此課程,而其他學校由兩位教師分別教授一學期,大多數則由單一老師負責教授。此外,關於講授訓詁學師資的部分,多為此校之專任教師,大部分老師主要皆從事文字、聲韻學等相關領域之研究;另也有研究經學專業領域的老師兼開文字學課程的狀況。
台灣各中文系「訓詁學」的教學現況 • 訓詁學課程,強調「漢字語義」之演變,藉助文字、聲韻、詞彙學、校勘學等學科所學習到之方法,運用至訓詁學,作為研判「詞彙於不同時代」之演變情況。 • 另:從古人解讀典籍中通則,歸納古代漢語的訓詁方式有「互訓、推因、義界」,企圖建構出一套完整之訓詁理論。故此課程設立之目的:讓學生明瞭訓詁發生的原因、詞義演變之方式、前人所用之方法,使其能掌握漢字語義演化過程。並期待增進學生閱讀古籍之能力,作為研究國學之基礎。
台灣各中文系「訓詁學」的教學現況 • 近年來學子閱讀古文能力降低,使得學生開始對傳統經書心生畏懼,連帶也衝擊「訓詁學」課程設立(因中國訓詁產生原因之一:透過訓詁方式,有效釋讀古代文獻)。 • 此外,有部分中文系所因擔心學生程度不佳,無法如期畢業,將訓詁學列為選修科目,此種惡性循環下,造成此領域之研究者逐漸萎縮,甚至被大學生視為「研究所考試」必須研讀之科目(若無考試需要,則學習動力的「艱澀學問」)。
台灣各中文系「語言學概論」的教學現況 • 台灣各大學中文相關科系幾乎都有開設「語言學概論」課程,但仍有少數大學如台北大及暨南未開課。反觀,各大學英語系或外文系等都設為必修。一般大學,「語言學概論」都開設在一或二年級,而教育大學則較有彈性。開課的學校中,只有少數老師是兼任老師(如台北教大與中正等),其餘的學校,都是由專任老師來開課,也多半是該校的聲韻學老師負責。
台灣各中文系「語言學概論」的教學現況 • 大部分的課程安排,大致上由介紹語言的起源、性質、分類與發展開始,然後進入語音學、詞彙學、語法學、語用學、社會語言學、文化語言學等面向。從概論性的介紹到分門別類的單元教授,是多數老師所採取的方式。然而在結束這些單元之後,有不少學校加入了方言學的單元,如:高師大、中正、中興大學等校。
台灣各中文系「語言學概論」的教學現況 除了方言學外,有一些課程則具有各自特色,如有針對語言與文化做討論(高師大王松木);有重視語言與書面語間的溝通(中興石美玲);探討語言的社會現象(台大魏岫明、中教大王珩、彰師大張慧美);還有以人腦與語言、心理語言學、歷史語言學為課程(政大張郇慧),都是很有特色的延伸。
台灣各中文系「語言學概論」的教學現況 • 以上各校多半以介紹語言學相關學科為主,但也有逆向操作的,如台南大楊素姿就把重心放在語音、語義、語法與詞彙這些科目。而竹教大范文芳,則是把重點放在了解人類語言之形成、性質、功能、分類及語言之內在結構,並能以漢語為例,敘說其古今演變及方言差異。中教大盧廣誠則專注於語音學的介紹,而非全面性地語言學相關科目的教授。
台灣各中文系「語言學概論」的教學現況 • 「語言學概論」是概論性課程,多數的學校選擇開設在一年級。然而對於新進的新鮮人而言,剛剛結束高中課程,思考方式及習慣都還是維持著強吞博記模式,一下子要進入與理則與自然科學相似的語言學領域中,著實有些困難。 • 加上內容,可以涵蓋的範圍及可細分科目之廣之多,非一般學科能比擬,故開設在一年級,仍有人持異議。
台灣各中文系「語言學概論」的教學現況 • 有些課程名稱,較偏斜於傳統中文系,如清大所開設之「中國語文通論」,應也屬廣義的「語言學概論」。只是,中文系「語言學概論」與外文系所講述的內容或使用的術語(如音節、聲母子音部位等)也存有許多不同處,這是國內當前沒有人處理的一面灰色區域。
台灣各中文系其他語文學科的教學現況 此外,還有一般和語文學科有關的科目,即文字、聲韻、訓詁及「語言學概論」等課以外的課程。以下針對目前台灣各大學中文相關科系設置此類課程之開課與師資情形,做一簡單介紹: • 歸納上述內容,可知較普遍的有:
台灣各中文系其他語文學科的教學現況 (一)開設「語音學」(或「國音學」、「國語語音學」)之學校有:清華、屏教大、政大、高師大、臺師大、花教大、屏教大、彰師大等。或 (二)漢語以外課程如「閩南語」(嘉大、屏教大)、「客語」(竹教大、彰師大)等課程。
台灣各中文系其他語文學科的教學現況 • 其他較特別的還有 (三)「詞彙學」:屏教大、台師大等。 (四)「語言學史」:台大、台北大。 (五)「漢語方言」:台大、屏教大等。 • 台北大「中國語言學史」、台東大「現代漢語」,在台灣都屬罕見,值得探討。
台灣各中文系其他語文學科的教學現況 而由以上歸結:此類課程之設置四分之三以上,都是由「教育大學」開授。也證明他們走更實用、更多元的嘗試。 • 其中有許多值得我們深思的地方,如:「語音學」該如何定位?是做為「聲韻學」、「語言學概論」的基礎課程?或有自己的獨立價值?詞彙學本也是重要學科,為何開設學校屈指可數?大陸各中文系均有「古代漢語」、「現代漢語」,台灣為何沒有?
問題緣起 重文輕語的中文學界 • 聲韻學等學科博大精深,近來逐漸式微勢。如:課程的縮略、師資的難覓、學習口碑的低落、研究風氣不振等傳承危機。 • 1949年後,中文系的課程設計,雖一直延續舊傳統「義理、辭章、考據」或「經、史、子、集」兼容並重的生態發展。然整體觀之,傳統文學的教學或研究之「文學」仍獨大,所占師資最多。聲韻學、文字學、訓詁學,誠如傳統「小學」的名稱定位,地位好似童養媳或工具盒,在中文系裏聊備「一格」。
1994年,竺家寧教授〈中國語言學和中文系〉一文,對台灣中文學界自1949年以來教學研究方向的偏差提出歸納省察,同時對未來的發展勾勒出遠景:「語言和文學同樣是中文系的兩個主要領域,語言是文學的形式面,文學美透過語言的媒介,才得以呈現。正如一棟美輪美奐的建築,必須藉一磚一瓦興建起來一樣。」1994年,竺家寧教授〈中國語言學和中文系〉一文,對台灣中文學界自1949年以來教學研究方向的偏差提出歸納省察,同時對未來的發展勾勒出遠景:「語言和文學同樣是中文系的兩個主要領域,語言是文學的形式面,文學美透過語言的媒介,才得以呈現。正如一棟美輪美奐的建築,必須藉一磚一瓦興建起來一樣。」 這觀念誠然「美輪美奐」,但在台灣仍如「田園將蕪」般。反觀海峽對岸的中文學界則如「平地起高樓」,令人大開視野。吾人若再比較一個更重要的指標—各系所師資專長,更可看出這其中的消長。
兩岸三地大學中文系語文師資比 以下從宏觀角度,舉兩岸三地具指標性的大學為例,比較聲韻學含相語文學和整體中文系課程師資比例。 1. 北大中國語言文學系教師人數
a. 北大「小學」方面的師資不僅人數眾多。 b. 香港中文大學在教師專長分配上比例最接近1:1。許多都註明兼有「語文教學」專長。 c. 台灣多是中國文學系縮稱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港澳若規模較小則為“Department of Chinese”。大陸香港中文系多為「中國語言文學系」(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d. 大陸香港已無「義理思想」的專長,文學院中多設「哲學系」分流而自成系所。台灣「義理思想」專長的教師幾乎仍屬中文系。
台灣各中文系語文學科相關師資比例較之大陸香港,有極嚴重的失衡。除了台大因有充分的員額及中研院支援,勉強有相關的師資外,政大、成大都極匱乏。若再論台灣其他中文系,則更每下愈況。台灣各中文系語文學科相關師資比例較之大陸香港,有極嚴重的失衡。除了台大因有充分的員額及中研院支援,勉強有相關的師資外,政大、成大都極匱乏。若再論台灣其他中文系,則更每下愈況。 • 以各大學當前標準編制18專任教師計,大多僅有一位文字學專任(兼開訓詁);或有一位語言兼聲韻;一位與經學有關之專任左右。義理專任2-3名。餘十餘人則為文學專長(以傳統文學大部分)。若再統計各系所實際開課的學分數、碩博士生論文數或入學考試科目等等,也可印證這項統計的數據。
代謝失調的語文學科 + 溫室錦簇的中文學界 上述現象不獨是因教師員額不足,一些院校編配員額多,教學目的也本該重視,卻仍無法找到基本的教師。因此許多系便將科目省併 、停開。影響所及,選修學生人數的大量流失。加上有碩士班考試僅以一科「語文測驗」帶過,博士班更是能免則免。近年來中文系所栽培的語文學科博士,寥寥可數。這現象更影響學術團體的專業性及人數。 • 近年來,鄉土語、對外華語蓬勃,中文系雖自身花團錦簇,卻毫無支援或移植外界的能力。
由聲韻學PLG模式試論學科現況與改進之道 問題解決擬議 I 以聲韻學為例
試啟新契機-- PLG模式 1. 返本開新的整合人才 • 台灣中文系發展雖較大陸港澳早,但數十年來卻未見調整,竺文曾談及人才斷層問題: 我們的中文系又如何呢?除了聲韻、文字、訓詁,有些學校再加上語音學、語言概論、語法學而已。語言和文學原是一體兩面之物,同樣是中文系的兩根支柱,如今課程的失衡,又怎能企盼學生在語文領域有傑出的成績呢?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正如單臂和人搏鬥,又怎能企盼他克敵制勝呢?培養一個具有完備而堅實根基的學術人才都有問題,更不必說培養一個未來的語言學者了。
台灣中文系仍似勇駝四庫的大贔屭--行動遲緩,迴身困難,江洋日涸而浪駭。三類教師雖鼎足而難互助。面對變遷的趨勢,學生學多而得少。學門內仍見少數善讀書考試者能往研究所窄門鑽求,但學生一入現代就業野蠻叢林,難有勝處。台灣中文系仍似勇駝四庫的大贔屭--行動遲緩,迴身困難,江洋日涸而浪駭。三類教師雖鼎足而難互助。面對變遷的趨勢,學生學多而得少。學門內仍見少數善讀書考試者能往研究所窄門鑽求,但學生一入現代就業野蠻叢林,難有勝處。 • 這樣的情況,更要謀如何返本開新,向新學科方向求得消融共生,再創新猷。吾人倡PLG模式。
2. 斟酌引進PLG的觀念與教學模式 • 傳統語文學科在西方對譯多用“Philology”,此詞的中文翻譯極分歧。所以凡中文系中所設有關的「文字、聲韻、訓詁、古語法、校讎、版本」等皆屬之。而這麼寬廣的內容,事實上專家學者既難兼顧,也已漸失傳承。 • 台灣各中文系要維持傳統學門正常開設已屬不易,更何況增加其他科目。現代語文學科(Linguistics)的豐富與複雜,不遜於古。 • 如何結合傳統與現代的語文研究,在概念上視之為一整體—“Philology”;再銜接整合現代語言學—“Linguistics”,重視其間的科際整合,此即PLG模式。
PLG直接以“Philology”及“Linguistics”為銜接介面,強調「歷時」(Diachronic) 、「共時」(Synchronic) ;「橫向組合」(Syntagmatics)「縱向聚合」(Paradigmatics)整合。若用現代資訊的整合概念,則又類似“Plug-in”概念。 • 如何將傳統導入現代,需先釐清兩端共同介面及交換過程,設定以漢語語文為核心: 由字音而詞音,由語音而音韻而音系; 由字形、詞構而進入句法及篇章; 由字詞義字源、語用而進入文化認知; 最終在加強與文學的結合,開拓新局。
如何銜接傳統與現代的語文研究,看似錯綜複雜,其實可以視「音韻、詞彙和句式」為可行的三個銜接樞紐。試就幾門科目擬設為以下的研究/教學模式:如何銜接傳統與現代的語文研究,看似錯綜複雜,其實可以視「音韻、詞彙和句式」為可行的三個銜接樞紐。試就幾門科目擬設為以下的研究/教學模式:
就聲韻學而言,在諸多語文學科裏,應屬於第一道鎖鑰。以PLG的概念,有更多的接楯可以嘗試。各家多有舉例,而何大安教授在其著《聲韻學中的觀念與方法》中有頗多闡論。試將其書中的論點整理,再加上吾人心得,為聲韻學學科及現代語音、音韻等學科建立一PLG模式之表:就聲韻學而言,在諸多語文學科裏,應屬於第一道鎖鑰。以PLG的概念,有更多的接楯可以嘗試。各家多有舉例,而何大安教授在其著《聲韻學中的觀念與方法》中有頗多闡論。試將其書中的論點整理,再加上吾人心得,為聲韻學學科及現代語音、音韻等學科建立一PLG模式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