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 likes | 383 Views
第四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第四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第一节 传播的基本过程 第二节 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 第一节 传播的基本过程. 一、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 1 )传播者,又称信源。 ( 2 )受传者,又称信宿。 ( 3 )讯息,指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 ( 4 ) 媒介,又称传播渠道、信道。 ( 5 )反馈,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 。. 二、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 ( 一 ) 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 1. 拉斯韦尔模式
E N D
第四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 第一节 传播的基本过程 • 第二节 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
第一节 传播的基本过程 • 一、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 (1)传播者,又称信源。 • (2)受传者,又称信宿。 • (3)讯息,指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 • (4) 媒介,又称传播渠道、信道。 • (5)反馈,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 。
二、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 • (一)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 • 1.拉斯韦尔模式 • “5W”模式是人类提出的第一个传播过程模式,形成了大众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即“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 。 • 但这个单向直线模式却没有提供一条反馈渠道,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 谁 传播者 说什么 讯息 通过什么渠道 媒介 对谁说 受传者 有什么效果 效果
(一)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 • 2.香农—韦弗模式 • 这个模式导入了噪音的概念,这对于社会传播过程来说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 香农—韦弗模式描述的是电子通信过程,而且是一个直线单向过程,缺少反馈的环节,如果把这个模式完全应用于人类的社会传播是不行的。 信号 信号 讯息 讯息 信源 发射器 接收器 信宿 噪音
(二)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 • 1.奥斯古德和施拉姆循环模式 • 这一模式强调了社会传播的互动性,并把传播双方都看做是传播行为的主体。 • 但它把传播双方放在完全对等或平等的关系中,与社会传播的现实情况有不符之处。只体现了面对面传播的特点,却不能适用于大众传播的过程。 讯息 编码者 编码者 释码者 释码者 译码者 讯息 译码者
(二)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 • 2.施拉姆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二)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 • 这个模式充分体现了大众传播的特点。构成传播过程的双方分别是大众传媒与受众,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传达与反馈的关系。 • 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传播过程的相互连结性和交织性,已经初步具有了系统模式的特点。
(二)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 • 3.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 克服了单向直线传播模式的缺点,明确补充了反馈的要素、环节和渠道,使传播过程更符合人类传播互动的特点。还拓展了噪音的概念。 • 但这个模式也没有超出从过程本身或从过程内部来说明过程的范畴。
三、传播过程的特点 传播过程具有动态性 传播过程具有序列性 传播过程具有结构性
第二节 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 • 一、传播过程研究与传播系统研究 • 迄今为止的大多数过程研究通常有两个特点: • 它们考察的是微观的、单一的传播过程,而不是宏观的、综合的传播过程; • 这种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揭示传播过程的内部机制,并不重视对过程以外因素的考察。 • 对传播过程不仅要进行微观的考察,而且必须进行中观的和宏观的综合考察——系统研究/总过程研究。
二、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结构 • (一)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 • 任何一种传播过程都表现为一定的系统的活动,而多重结构是社会传播系统的本质特点 。 人内传播 这种结构的多重性和联系的广泛性体现了社会传播是一个复杂而有机的综合系统。 既有相对独立性,又与其他系统处于普遍联系和互相作用之中 人际传播 群体传播 大众传播
二、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结构 • (二)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
(二)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 • 趣味短片——马莱茨克模式(学生作品) •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UxNzQ1Njg4.html
(二)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 • 马莱兹克把大众传播看做是包括社会心理因素在内的各种社会影响力交互作用的“场”: • (1)影响和制约传播者的因素 • (2)影响和制约受传者的因素 • (3)影响和制约媒介与讯息的因素 • 传播者对讯息内容的选择和加工 • 受传者对媒介内容的接触选择 • 受传者对媒介的印象
三、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 • (一)日本学者的传播总过程研究 • 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研究最早起源于日本,它是在对美国的主流传播学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形成的。
(一)日本学者的传播总过程研究 • 田中义久把人类的交往分为三种类型: • 这是第一个基于唯物史观的系统模式 。 与人的体能有关的“能量交往” 与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相联系的“物质交往” 与精神生产相联系的“符号(信息)交往” 传播过程
(一)日本学者的传播总过程研究 • 日本学者将资本主义社会的大众传播总过程看做是信息的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对资本主义大众传播的本质进行了深刻的分析。 • 资本主义大众传播是一种“总体充满矛盾的运动”,。 •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精神劳动者作为“有头脑”的个人应该是认识和传播的主体,但是他们受雇佣的地位却使他们的“手”不能按照自己的主体意愿去生产和传播信息,他们的劳动只能无条件地服从于媒介资本的需要。
(一)日本学者的传播总过程研究 • 现代大众传播与资本制度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传播媒介在从事营利活动的同时,与权力融合,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和意识形态方面发挥着重要影响; • 大众传播新闻报道的闹剧化和娱乐内容的大量提供,客观上起着一种“麻痹神经”的作用。 唤起现代受众的觉醒,使其超越被动和麻木的“大众”状态而成为“能动的传播主体”,成为有批判能力的“理性市民”。
(二)唯物史观下的社会传播总过程 • 社会传播总过程的形态和结构: 信息传播属于与人类的精神生产相对应的精神交往活动的范畴 考察信息传播,必须考察社会的精神生产 精神生产必然存在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 传播学必须与宏观的社会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联系起来加以考察
扩展阅读 • 《大众传播模式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