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5

山中有獸

山中有獸. 課本重點. 主旨 : 以大格局的視角,呈現地球上不同時空的自然景象。透過充滿情感的描寫,試圖喚起人類對大自然應有的敬重之心。概括人類的整體自然環境,這些自然環境或被忽視、或被破壞、或得到重新整治,藉此提出環境保護的意識。 地點:台灣河川 今: 江面浮滿酒瓶、塑料袋,魚活不了 昔 : 八百 年前的陸游 記載 野猿、鹿 結論: 切斷,就再也回不去了 。. 作者簡介. 龍應台 ( 1952 年 2 月 13 日-),筆名 胡美麗 ,滿族。生於台灣高雄縣大寮鄉(今高雄市大寮區)眷村,台灣著名作家,台北市首任文化局局長、 中華民國 文化部首任部長 。. 影響.

Download Presentation

山中有獸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山中有獸

  2. 課本重點 • 主旨:以大格局的視角,呈現地球上不同時空的自然景象。透過充滿情感的描寫,試圖喚起人類對大自然應有的敬重之心。概括人類的整體自然環境,這些自然環境或被忽視、或被破壞、或得到重新整治,藉此提出環境保護的意識。 • 地點:台灣河川 • 今:江面浮滿酒瓶、塑料袋,魚活不了 • 昔:八百年前的陸游記載野猿、鹿 • 結論:切斷,就再也回不去了。

  3. 作者簡介 • 龍應台(1952年2月13日-),筆名胡美麗,滿族。生於台灣高雄縣大寮鄉(今高雄市大寮區)眷村,台灣著名作家,台北市首任文化局局長、中華民國文化部首任部長。

  4. 影響 • 龍應台的一些作品,曾引發讀者廣大回應及討論。 • 《野火集》在當時的台灣引起極大的迴響及討論,20日內加印4次之多,約有10萬本。購買書的人加傳閱人口,相當於當時台灣讀書人口的20%-60%。 • 《野火集》後來在中國大陸出版,在大陸各地的大學生中產生熱烈的反響。許多大學生認為這本書批評的對象不僅針對台灣也包括中國大陸,甚至好像就是為中國大陸而寫的。現中國出版的《野火集》均為刪減版。 • 《啊,上海男人!》,1997年1月7日在《文匯報·筆會》刊出後,引起軒然大波。「上海男人」紛紛打電話到報社大罵作者「侮蔑」上海男人,上海男人其實仍是真正「大丈夫」。後來本文與其它文章集結出書《啊,上海男人!》,包括龍應台對一些訪問城市或國家人文觀感。

  5. 野火集 • 本書嚴厲批判1980年代台灣社會的種種問題,以1984年11月20日在《中國時報》的「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一文開始,龍應台批評生活在台灣的是「一千八百萬懦弱自私的中國人」:在當時,台灣的自然環境曾受到嚴重的污染、都市則治安不靖,但台灣的人民中則麻木於社會種種不合理現象,一切以「忍耐」為上;龍應台則鼓勵他們要為這些亂象「生氣」,且向政府大聲的表達出自己的憤怒。 • 在1984年12月6日刊於《中國時報》的「生氣,沒有用嗎」則更進一步鼓勵台灣民眾不要再對亂象麻木,並非要求台灣人當「烈士」,只要每人都能為社會做一點微不足道的事,例如「扶一個瞎子過街」、「請鄰座不要吸菸」、「叫阿旺排隊買票」,社會便可以更加文明。 • 在1985年1月4日刊於《中國時報》的「生了梅毒的母親」則將台灣當時的環境污染亂象形容為「生了梅毒」,龍應台在文中記載:「回到台灣,我去看山——看見剝了皮的青山。綿延的綠當中突然陷下一大塊,砂土被挖走了,紅土石爍赤裸裸地暴露出來。台北縣的山的滿目瘡疤,像一身都長了癬、爛了毛的癩皮狗,更像遭受強暴的女人。」但龍應台表示,「台灣,是生我育我的母親;骯髒、醜陋、道德敗壞的台灣是我生了梅毒的母親。」並再次鼓勵台灣人要為台灣做一點點事,令台灣「稍稍乾淨一點、安靜一點、和諧一點。」

  6. 以感性的文筆呈現理性的思考 • 本文題為「大江大河大海」,思考人類與自然、歷史的關係,這是具有理性批判色彩的題材,其目的在刺激大眾對現狀加以思考與反省,原本十分沉重的議題,但作者透過感性的文筆、深情的語氣,使人讀來不致沉悶,反而在作者的導引下,自然進入其營造的情境,從而思索其所提出來的問題。 • 善以軟性、感性訴求進行「硬」性主題書寫

  7. 善用古今中西的實例 古代實例:《裨海紀遊》、《山海經》 • 作者特地引用了郁永河《裨海紀遊》中對臺灣早期風土的描寫,以及《山海經》對中國古代神話傳說的記載,集中於對動物野獸的原始、奇異加以介紹,藉此提醒我們,最初的歷史傳說與地理面貌,是如此神祕而令人敬畏,充滿了活潑盎然的生命力,只有懷著謙卑的心,才能真正認識,但現代的人卻讓江面上「浮滿了啤酒瓶、塑料袋」,難怪曾經出現過的動物們,今日已難得見。透過這些中外古今歷史材料的羅列、對照,作者巧妙地傳達了她的見解,發揮了具說服力的效果。

  8. 裨海紀遊 • 成書緣起 • 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冬福建福州火藥庫火災,焚毀火藥50餘萬斤,依規定典守者福州府知府需要負責補齊該差額,實際負責管理火藥庫任務為正五品同知王仲千。因火藥所需硫磺甚為珍貴,福建並無產地,該知府所轄同知王仲千麾下幕賓郁永河自告奮勇前往台灣北部的北投硫磺產地採硫。 • 郁永河於1697年2月自鹿耳門上陸,經安平城至當時最大城市赤崁城招募工人(今皆屬臺南市)。4月連同郁永河47人動身前往北投硫磺產地。他約二十日到達八里,後再僱用「艋舺」(小舟)前往北投,並在該地採硫(約今北投龍鳳谷附近)將近半年,至10月20日才回福建交差。

  9. 裨海紀遊 • 內容主旨 • 裨海記遊該書,即描繪他此趟採硫工作的過程,期間將當時台灣西部,諸如新港、大武郡、(大肚)、沙轆(沙鹿)、牛罵頭(清水)、通霄等地的平埔族與其他原住民的風俗民情做了詳細的描繪。文章中所描寫的康熙台北湖(因1694年康熙大地震所形成)的模樣常為後人所爭論。 • 今北投龍鳳谷有碑誌之。

  10. 野猿跳躑上下,向人作聲,若老人欬;又有老猿,如五尺童子,箕踞怒視。野猿跳躑上下,向人作聲,若老人欬;又有老猿,如五尺童子,箕踞怒視。 • 語譯:野猿在樹林裡跳上跳下的,向人吼叫,聲音就好像老人咳嗽;又看到一隻老猴子,狀如五尺

  11. 山中野牛甚多,每出,千百為群。(出自《裨海紀遊》卷中)山中野牛甚多,每出,千百為群。(出自《裨海紀遊》卷中) • 語譯:山中的野牛很多,每次出現,都是成千上百的。

  12. 麋、鹿、麏、麚逐隊行,甚夥。驅獫猲獟,獲三鹿。(出自《裨海紀遊》卷中)麋、鹿、麏、麚逐隊行,甚夥。驅獫猲獟,獲三鹿。(出自《裨海紀遊》卷中) • 語譯:沿路看到好幾種鹿成群結隊地行走,數量很多,放出獵犬追捕,獲得三種鹿。

  13. 者如牛、巨牙出唇外。(出自郁永河《番境補遺》)者如牛、巨牙出唇外。(出自郁永河《番境補遺》) • 語譯:大的山豬就像牛、大的獠牙露出嘴脣之外。

  14. 有豬熊、狗熊、馬熊、人熊之異,各肖其形。(出自郁永河《番境補遺》)有豬熊、狗熊、馬熊、人熊之異,各肖其形。(出自郁永河《番境補遺》) • 語譯:有豬熊、狗熊、馬熊、人熊的差別,各與牠們的外形相像。

  15. 三軍方疾馳,忽見草中巨蛇,口啣生鹿,以鹿角礙吻,不得入咽,大揚其首,吞吐再三。(出自郁永河《番境補遺》)三軍方疾馳,忽見草中巨蛇,口啣生鹿,以鹿角礙吻,不得入咽,大揚其首,吞吐再三。(出自郁永河《番境補遺》) • 語譯:軍隊在快速前進時,忽然看見草叢中的大蛇,嘴巴含著鹿,但因鹿角妨礙吞食,不得嚥下,抬高著頭,一次又一次地吞吐咀嚼。

  16. 郁永河 • 郁永河(1645年-?),字滄浪,中國浙江人和(杭州)人。清朝諸生。1691年開始,任於閩知府王仲千同知幕賓。期間遊遍福建各地。康熙三十五年(1695年)冬,福州「榕城」火藥庫失火,焚毀硫磺、硝石五十餘萬斤。郁永河自動請命前往台灣北投採硫,隔年(1696年)春天由福建出發,經金門坐船前往台灣,二月(1697年2月)海行到達臺南安平,近岸水淺,小船無法前進,遂下船改乘牛車,靠人牽引,方能上岸。二月二十五日,至府城,購齊採硫工具,總計花費九百八十金,再乘牛車由陸路抵達淡水,途中「自竹塹迄南崁八九十里,不見一人一屋」,經由通事張大幫忙,郁永河等人在硫磺產地附近駐紮,聘用原住民幫忙採硫。並將其九個月在台紀事於1698年寫成《裨海記遊》。該書為首部詳細記載台灣北部人文地理的專書。有〈台灣竹枝詞〉12首、〈土番竹枝詞〉24首描寫台灣風土。

  17. 著作 • 《裨海記遊》(或作《採硫日記》),方豪,台北成文出版社合校本最為完整。 • 《偽鄭逸事》 • 《番境補遺》(番境補逸) • 《海上紀略》(海上事略) • 《宇內形勢》

  18. 鄭經 • 鄭經(台語:鄭經 Tēnn King;1642年10月25日-1681年3月17日),為鄭成功之嫡長子,與幼弟鄭襲爭位勝利後,襲封父王之延平王爵位,為鄭氏東寧王朝第3代君王,1663年至1681年在位,諡號文王。一名錦,字賢之、元之,號式天,暱稱「錦舍」。鄭經對台灣的發展貢獻不小,在其在位掌政期間,在政治方面重用輔弼大臣陳永華,賜官諮議參軍與東寧總制以行宰相之職統領六官,將中國官制引入台灣;在教育方面,建文廟,除祭祀至聖孔子外,更是東寧國之太學,將漢人之四書五經以及科舉制度攜入台灣,台灣也自此納入東亞文化圈的範圍內。

  19. 發展貿易 • 鄭經退守臺灣後,試圖透過貿易來提升國力。因為清朝實施遷界令,他接受陳永華的提議,賄賂清朝將領進行走私。由沿海流民負責轉運貨物,當時臺灣的漢人男多女少,甚至進行婦女的人口販賣。流民也負責替鄭軍據守島嶼。 德川幕府是鄭氏王朝重要的貿易夥伴,台灣大量輸入日本銀、銅、鉛、盔甲,以支援戰爭的需要,雙方的貿易量在1665年到1672年達到高峰, 而為了加強鄭、日的貿易關係,鄭經允許日本商人住在基隆。 • 英國東印度公司也因鄭經的邀請前來台灣,雙方於1672年簽訂通商條約。鄭經因此透過英國獲得火藥和兵器,英國人也幫助鄭軍訓練炮兵,鄭經還借用英軍炮兵作戰。

  20. 麋鹿 • 麋鹿(學名:Elaphurus davidianus)屬於鹿科,英文名Père David's deer; Milu; Milu Deer ,古稱麈。因為它頭臉像馬、角像鹿、頸像駱駝、尾像驢,因此又稱四不像,原產於中國長江中下游沼澤地帶,以青草和水草為食物,有時到海中銜食海藻。體長達兩米,重300千克。曾經廣佈於東亞地區。後來由於自然氣候變化和人為因素,在漢朝末年就近乎絕種。元朝時,為供遊獵,殘餘的麋鹿被捕捉運到皇家獵苑內飼養。到19世紀時,只剩下在北京南海子皇家獵苑內一群。在西方發現後不久被八國聯軍捕捉並從此在中國消失。之後由於飼養的失敗,麋鹿數量曾一度減至18頭,直到1898年(清光緒二十四年)被英國購買並繁殖到255頭,並在1983年將部分個體送回中國。之後有更多的麋鹿回歸家鄉,並有部分被放生野外。目前世界麋鹿總數在大約5000頭,其中中國約有3000頭。

  21. 台灣獼猴 • 台灣獼猴又稱黑肢猴,學名:Macaca cyclopis(cyclopis是指圓的,學名意指「圓頭的獼猴」),英文名為「Formosan macaque」(意為福爾摩沙獮猴)或「Formosan rock-monkey」(意為福爾摩沙石猴),台灣特有種,是珍貴稀有的野生動物,屬於舊世界猴。是除了人類之外,唯一原住於台灣的靈長類。

  22. (   )1.閱讀下文,並推斷何者與作者所描述的「文學」特質最不相關?文學像湖中倒影的白楊,像迷宮中遠眺的星空,又像沙漠中開放的玫瑰。(龍應台)(A)興發美感 (B)引起遐想 (C)慰藉心靈 (D)建構知識。 • 答案:1.D「湖中倒影的白楊」→興發美感;「迷宮中遠眺的星空」→引起遐想;「沙漠中開放的玫瑰」→慰藉心靈。

  23. 三、文中提到郁永河看見哪些動物?這些動物在我們生活周遭已難看到,這個現象透露了什麼訊息?三、文中提到郁永河看見哪些動物?這些動物在我們生活周遭已難看到,這個現象透露了什麼訊息? 答:文中郁永河看到了野牛、麋鹿、山豬、黑熊、大蛇、猿猴等,這些動物隨著都市化與現代化 ,已經消失或隱藏在山中,很少出現在我們生活周遭。雖然這是時代變遷下不得不然的結果,但如何讓人類與動物和諧相處,並保護珍貴的野生動物,是我們在追求經濟發展與進步文明的過程中,必須深思的課題。

  24. (   )2.閱讀下文,並為□□□□選擇最恰當的成語:一定是先有千千百百個人在做□□□□、一絲不茍的事情,細心固執連半截螺絲釘上的紋路都不甘願放過,然後才可能會有所謂悠閒的瑞士生活。(龍應台《人在歐洲》)(A)一應俱全 (B)一板一眼 (C)一視同仁 (D)一勞永逸。 • 2.B此題所選成語須與「一絲不茍」相近,且由其後「細心固執連半截螺絲釘上的紋路都不甘願放過」之敘述來判斷,「一板一眼」是最恰當的。(A)應有的一切都很齊全。(B)喻人言行謹守法規,有條有理。(C)平等待遇,毫無歧視。(D)經過一次的勞苦,即能獲得永久的安逸。

  25. 心得 • 一連串的問句,造成明快犀利的氣勢。 • →如水中有混沌「詢問江豚、大蜈蚣、巨魚等是什麼怪物?沒有答案,但卻生動說明了這條大江的原始及神祕。」 • 感性文筆呈現理性思考 • 1.引用陸游對長江的描 • 寫,以閃電照亮江水, • 江水依然流動,水中有 • 各物種生生不息來描述 • 長江的廣闊、深沉。 • 2.以拉縴的人在岩石下站 • 著,用敬畏的眼光望向 • 江面此一生動的畫面, • 來說明長江的神祕、原 • 始、不可知。 • 人類應對大自然懷以敬重之心的理性訴求,透過充滿情感的描寫立即躍然紙上。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