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0 likes | 595 Views
通識自然 - 台灣地理與自然災害 期末報告. 海嘯. 指導老師:范銚燻 班級:四生三 B 組員:黃瓊誼 D95240061 陳映淳 D95240903 林馨藍 D95240929. 何為海嘯?.
E N D
通識自然-台灣地理與自然災害 期末報告 海嘯 指導老師:范銚燻 班級:四生三B 組員:黃瓊誼D95240061 陳映淳D95240903 林馨藍D95240929
就是海上突然出現的巨浪,又稱「災害性海浪」;是海洋中有災害性破壞的波浪,其作用力可達30-40噸每平方米,這種巨浪可能在同一地點持續數小時,重複幾十次,如果沖向陸地,所到之處,破壞設施、建築,會造成生命財產的重大損失。就是海上突然出現的巨浪,又稱「災害性海浪」;是海洋中有災害性破壞的波浪,其作用力可達30-40噸每平方米,這種巨浪可能在同一地點持續數小時,重複幾十次,如果沖向陸地,所到之處,破壞設施、建築,會造成生命財產的重大損失。 定義?
又分為廣義與狹義 狹義: 是單指當海底地震,或海底火山爆發,造成傾向滑動斷層,海面因而產生大擾動,發生重力波向四方傳播,所形成的海嘯 廣義: 除了地震等地殼變動造外,海上發生低氣壓、颱風以及強烈暴風雨時,所伴生的氣象潮,也包含在廣義海嘯的範疇內。
形成原因-1 (1)巨大外物撞擊海洋 如果不幸有一顆彗星撞擊地球,且撞到海洋,則被撞的局部海水會因此被排開,並吸收彗星的動能,而形成巨浪,引發大海嘯。 (2)海底山崩塌 海底山崩通常肇因於地震,如果海底山發生崩塌,崩塌的部分會掉落海底地表,降低位能,轉換為海水的動能,使海水流動,產生巨浪而引發海嘯。
形成原因-2 (3)海底淺層地震 圖片來源:http://enews.nfa.gov.tw/issue/950914/images/radio.htm
海嘯的特徵 1.地震的能量釋放後藉由海水快速地傳播,在海水水深5000公尺時,時 速最快可以像噴射機一樣,達到每小時800公里。 2.海嘯有第1波、第2波、第3波持續侵襲,海嘯波長間隔很長,至少應有 12小時以上的警戒。3.接近陸地前沿時,由於海水深度開始變淺,傳播速度變慢,海水開 始推擠(共振)而逐漸昇高海嘯,最後海水一波波湧入陸地形成災害。
規模 說明 4 波高超過30公尺,被害區域達到沿岸500公里以上者。 3 波高超過10~20公尺,被害區域達到沿岸400公里以上者。 2 波高4~6公尺程度,可使部分房屋流失、人畜溺死者。 1 波高2公尺左右,損壞海濱的房屋、帶走船舶的程度。 0 波高1公尺左右,可能造成小災害者。 -1 波高50公分以下,通常無災害者。 今村與飯田海嘯規模之分級表 圖表資料來源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5%B7%E5%95%B8
可否預測?? 目前,人類對地震、火山、海嘯等突如其來的災變,只能通過觀察、預測來預防或減少它們所造成的損失。 海嘯波浪遠遠看來相當平緩,而其傳播的速度快;因此海嘯的預警,無法單靠在岸邊的人提高警覺就可做到。 世界上如美國及日本都有海嘯的預警系統,也就是當海底有規模較大的地震時,在其附近的測站若測到後,立刻可算出震央的位置,並且預估其傳播的速度,在海嘯未到達前,可以對海嘯可能侵襲之近海地區,立刻提出警告。 文字資料:http://earth.fg.tp.edu.tw/learn/tsunami/index.htm
事前預防 「及早預警」&「避難逃生」
海嘯警報的發布機制-1 1.遠地地震引發的海嘯 1949年美國在夏威夷設立太平洋海嘯中心(PTWC)其偵測出環太平洋地區有規模6.5的大地震發生時,就會開始進行是否引發海嘯之研判,並對於有可能發生海嘯潛勢的國家和地區於數小時前發出警告。
海嘯警報的發布機制-2 2.近海地震引發的海嘯中央氣象局地震速報系統偵測到台灣近海發生規模6.0以上之淺層地震時,立即由中央氣象局發布海嘯警報。將訊息傳送到各岸巡、災害防救主管機關,並透過大眾傳播媒體呼籲沿岸居民採行海嘯侵襲因應措施。
人員避難注意事項 (一)首先要考慮到自身的安全 (二)避難時必須要往高處走 (三)爭取時間 (四)海嘯來襲時一切以避難為先 (五)平時應將家中的傢俱固定 (六)若淹水不及避難,應遠離堅硬的設 施及小心巨型漂浮物 文字資料: http://enews.nfa.gov.tw/issue/950914/images/radio.htm
※海嘯後對環境的影響 1.造成了農畜和房屋等財產的嚴重損失 。 2.破壞含有養分的大片表層土壤。 3.污濁浪潮使污水漫流,也造成了水源的嚴重污染。 4.工業與家庭污染物質被沖進附近的水源與土壤,加重環境污染。 5.對當地海洋生態造成重創,造成一些海灘的消失。 6.受害的居民開始增強對海岸線的保護 資料來源: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005011401439&q=1005010704243&p=%E6%B5%B7%E5%98%AF%E9%81%8E%E5%BE%8C%E7%9A%84%E5%BD%B1%E9%9F%BF←海嘯造成的影響
※海嘯後對天氣的影響 缺點: 短期內會讓全球天氣異常潮濕。因為大量海水會流到陸地,讓陸地上海水蒸發的速度加快,導致大氣層更加潮濕。 優點: 地質物理學家表示,海嘯引發的地殼板塊運動會讓地球回春,因為地殼板塊運動能創造出地球的原始海洋及大氣層,有助於物種進化,讓地球循環變得完整。 資料來源: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005011401439&q=1005010704243&p=%E6%B5%B7%E5%98%AF%E9%81%8E%E5%BE%8C%E7%9A%84%E5%BD%B1%E9%9F%BF ↑海嘯造成的影響
※海嘯過後對經濟的影響 以南亞海嘯為例: 1.保險市場和全球再保險市場,引發龐大的人壽保險及旅遊意外保險索償。 EX:理賠金額超過911事件的理賠金額。 2.經濟的最大打擊表現在旅遊業方面,大海嘯摧毀了當地以維生的觀光產業 。 3.災後重建投資將大幅增加,以及多數地區的旅遊業將逐漸恢復,將會減輕海嘯對各國國內生產總值的負面影響。 資料來源: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005010704243←海嘯後對經濟的影響
※發生海嘯的機率較高的地區 根據統計,全球的海嘯以發生在太平洋者居多,約佔全球的四分之一。其他如東印度群島海域、日本與俄羅斯之間海域、加勒比海、地中海等,也佔相當比例。在太平洋區域中又以日本、南美洲、印尼、新幾內亞、菲律賓等地區發生比例較高。理論上,全世界所有的海岸線都有可能受到海嘯的影響。 資料來源: http://www.nhlue.edu.tw/~tsai/TNMfaq.htm←海嘯的常見問題
※發生過海嘯的地區 (一)過去 有南美洲智利外海向北至中美洲,由北美洲阿拉斯加向西南,經阿留申群島、千島群島、日本、琉球群島、馬里亞納群島、菲律賓、紐幾內亞、所羅門群島到紐西蘭東部外海的地方,還有地中海、孟加拉灣、日本三陸大海嘯、葡萄牙里斯本的海嘯、基隆(雞籠頭,金色里)沿海山傾。 (二)近期 2004年12月26日於印尼的蘇門達臘外海發生芮氏9級海底地震。海嘯襲擊斯里蘭卡、印度、泰國、印尼、馬來西亞、孟加拉、馬爾地夫、緬甸和非洲東岸等國家。 資料來源: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005010201022←發生海嘯地區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506121110582←發生海嘯地區
資料來源: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5%B7%E5%95%B8資料來源: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5%B7%E5%95%B8 ↑地球百科
太平洋地震帶以北的阿留申群島發生的7˙8級地震並促發了這次影響整個太平洋的海嘯,約35米高 參考文獻:science.bowenwang.com.cn/tsunami1.htm 1964年 阿留申群島海嘯
http://www.bamboo.hc.edu.tw/~sts/course-2003/course/textbook/text05/ch07/images/ch07-011.jpghttp://www.bamboo.hc.edu.tw/~sts/course-2003/course/textbook/text05/ch07/images/ch07-011.jpg
1984年太平洋海嘯預警中心在夏威夷成立 參考文獻:science.bowenwang.com.cn/tsunami1.htm 1964年 阿留申群島海嘯
1960年 智利海嘯 據說,智利是上帝創造世界後的 “最後一塊泥巴”
根據現代板塊結構學說的觀點,智利是太平洋板塊與南美洲板塊互相碰撞的俯衝地帶,處於環太平洋火山活動帶上。特殊的地質結構,造成了它位於極不穩定的地表之上,自古以來,火山不斷噴發,地震接二連,海嘯也常常不斷發生。根據現代板塊結構學說的觀點,智利是太平洋板塊與南美洲板塊互相碰撞的俯衝地帶,處於環太平洋火山活動帶上。特殊的地質結構,造成了它位於極不穩定的地表之上,自古以來,火山不斷噴發,地震接二連,海嘯也常常不斷發生。
1960年5月,智利中南部的海底發生了強烈的地震,引發了巨大的海嘯,導致數萬人死亡和失蹤,沿岸的碼頭全部癱瘓,200萬人無家可歸,這是世界上影響 範圍最大、也是最嚴重的一次海嘯災難。
1960年 智利海嘯 • 震級達9.5。 • 震度為11。 • 發生在位於太平洋智利海溝、蒙特港附近海底,影響範圍在南北800千米長的橢圓內。
1960年 智利海嘯 • 地震後引來的海嘯浪濤高達8-9米,最高達25米 。 • 海嘯波又以每小時700千米的速度,橫掃了西太平洋島嶼
1960年 智利海嘯 • 受害地區:美國夏威夷群島、日本、俄羅斯、中國、菲律賓等許多國家與地區。 • 夏威夷群島:波高達9-10米 • 日本列島:波高達6-8米~8.1米 • 俄羅斯:波高達6-7米左右 • 菲律賓群島:波高達7-8米左右
1883年8月26日,喀拉多島火山發生4次的爆發。1883年8月26日,喀拉多島火山發生4次的爆發。 第一次爆發火山灰雲衝上大氣層超過25公里高,在巽他海峽產生1~2米高的海嘯。 第四次爆發火山完全被撕開,產生9×109立方米的岩石及巨響,響聲傳至4800公里外地區,當中所產生的大氣震當波環繞地球超過7次,釋放能量約2億噸的原子彈。 參考文獻:http://www.epochtimes.com/b5/4/12/29/n763526.htm 1883年 印尼海嘯
火山爆發在印尼產生約42米高的海嘯,海嘯波沖入內陸5公哩,奪去36000人的生命,海嘯波傳至地球海洋各處,嚴重影響印度洋周邊的國家。火山爆發在印尼產生約42米高的海嘯,海嘯波沖入內陸5公哩,奪去36000人的生命,海嘯波傳至地球海洋各處,嚴重影響印度洋周邊的國家。
印尼蘇門答臘島亞齊省外海的印度洋,二十六日發生芮氏規模8.9的強烈大地震,而震源深度約30公哩,地震後產生的海嘯波估計約為6米高。印尼蘇門答臘島亞齊省外海的印度洋,二十六日發生芮氏規模8.9的強烈大地震,而震源深度約30公哩,地震後產生的海嘯波估計約為6米高。 參考文獻: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4/new/dec/27/today-fo1.htm 2004年 南亞大海嘯
科學家認定週日發生在蘇門答臘外海的毀滅性地震為【大逆衝型】(megathrust),這個級別專指威力最強大的地殼變動科學家認定週日發生在蘇門答臘外海的毀滅性地震為【大逆衝型】(megathrust),這個級別專指威力最強大的地殼變動 參考文獻: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4/new/dec/27/today-fo1.htm 2004年 南亞大海嘯
2004年 南亞大海嘯 參考文獻:http://www.epochtimes.com/b5/4/12/29/n763526.htm
2004年 南亞大海嘯 • 成因: 是印澳板塊和歐亞大陸板塊運動造成,由於板 塊的滑落並沒有平穩發生,因此造成規模如此大的地震。這次地震的震源僅在海床地表下方十公里,屬於極淺層地震,破壞力超強, • 如果是在淺海區發生如此大規模的地震,受到攪動的海床所挑起的大浪可以橫越整個海洋。 參考文獻:http://www.epochtimes.com/b5/4/12/29/n763526.htm
THE END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