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0 likes | 772 Views
无量寿经广释.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大恩传承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天边一切众生 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 上一堂课讲了三辈往生以及十方诸佛赞叹阿弥陀佛的功德,听闻这些道理后大家应该产生希求心。. 上师教言. 《 正法念处经 》 云: “暗覆生死中,难得佛正法,若人不爱法,从苦到苦处。”. “智者常念死,无有逃避处,念死最殊胜,诸念无与等。”. 上师教言. 净土法门虽然非常殊胜,但光说殊胜还不行,还要真正去学习。. 上师教言.
E N D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大恩传承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天边一切众生 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上一堂课讲了三辈往生以及十方诸佛赞叹阿弥陀佛的功德,听闻这些道理后大家应该产生希求心。上一堂课讲了三辈往生以及十方诸佛赞叹阿弥陀佛的功德,听闻这些道理后大家应该产生希求心。 上师教言
《正法念处经》云: “暗覆生死中,难得佛正法,若人不爱法,从苦到苦处。” “智者常念死,无有逃避处,念死最殊胜,诸念无与等。” 上师教言
净土法门虽然非常殊胜,但光说殊胜还不行,还要真正去学习。净土法门虽然非常殊胜,但光说殊胜还不行,还要真正去学习。 上师教言
佛告阿难:东方如恒河沙界,一一界中有如恒沙菩萨,为欲瞻礼供养无量寿佛及诸圣众来诣佛所,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尔时世尊而说颂曰。佛告阿难:东方如恒河沙界,一一界中有如恒沙菩萨,为欲瞻礼供养无量寿佛及诸圣众来诣佛所,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尔时世尊而说颂曰。 佛陀告诉阿难:东方有如恒河沙数的世界,每个世界有如恒河沙数的菩萨,他们为了瞻望礼拜供养无量寿佛以及诸圣者来到极乐世界,南西北方四维上下方世界的菩萨也是如此。这时世尊以偈颂宣说此义。
在康僧铠译本和藏文译本中,下面这些偈颂跟唐译本有所不同。在康僧铠译本和藏文译本中,下面这些偈颂跟唐译本有所不同。 在康僧铠译本中,这些偈颂大意为:
在康僧铠译本和藏文译本中,下面这些偈颂跟唐译本有所不同。在康僧铠译本和藏文译本中,下面这些偈颂跟唐译本有所不同。 在康僧铠译本中,这些偈颂大意为:
在唐译本中这些偈颂不太好懂,下面我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大家作个简单解释,你们在听讲过程中也要思考,看自己有什么样的理解。在唐译本中这些偈颂不太好懂,下面我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大家作个简单解释,你们在听讲过程中也要思考,看自己有什么样的理解。 为什么十方诸佛菩萨一致交口称赞阿弥陀佛呢?
如果大家能对 • 净土法门的殊胜性、 • 阿弥陀佛的大愿力、 • 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 • 以及如何往生等道理 • 有清楚的了解,并且能把这些道理讲出来, 那谁都不得不承认我们的观点,否则就是愚者。
东方诸佛剎,数如恒河沙,如是佛土中,恒沙菩萨众,东方诸佛剎,数如恒河沙,如是佛土中,恒沙菩萨众, 皆现神通来,礼无量寿佛。 在极乐世界的东方有无量佛刹,其数量多如恒河沙,每个佛刹中又有恒河沙数菩萨,这些菩萨都示现神通来到极乐世界礼拜、供养无量寿佛。
三方诸圣众,礼觐亦同归,彼于沙界中,道光诸辩论,三方诸圣众,礼觐亦同归,彼于沙界中,道光诸辩论, 住深禅定乐,四无所畏心,各赍众妙花,名香皆可悦, 并奏诸天乐,百千和雅音。 同样,南西北方的圣众也到极乐世界拜见阿弥陀佛 ,这些菩萨具有殊胜的功德,他们能在恒河沙世界中放出智慧的光芒 ,以无量辩才摄受有缘的众生,经常入于甚深的禅定,享受出世间的禅乐,具足四无畏心 。这些菩萨各自怀着悦人的妙花名香,奏出具足百千和雅之声的天乐。
以献天人师,名闻十方者,究竟威神力,善学诸法门。以献天人师,名闻十方者,究竟威神力,善学诸法门。 以这些供品献给一切人天的导师阿弥陀佛,他的名声周遍于十方无量世界,他具有究竟的威神力,已经善学一切深广法门 。
如今他的发愿已经实现了,所以他的名声遍于十方无量世界。如今他的发愿已经实现了,所以他的名声遍于十方无量世界。
种种供养中,勤修无懈倦,功德智慧景,能破诸幽冥。种种供养中,勤修无懈倦,功德智慧景,能破诸幽冥。 阿弥陀佛往昔勤修种种供养,从来没有懈怠厌倦过,他的功德和智慧的日光 能够破除世间的一切无明黑暗。
《华严经》云: “亦如日出时,照曜于世间,佛福田如是,灭除诸黑暗。”
咸以尊重心,奉诸珍妙供,彼观殊胜剎,菩萨众无边,咸以尊重心,奉诸珍妙供,彼观殊胜剎,菩萨众无边, 愿速成菩提,净界如安乐。 这些菩萨都以尊重心供奉各种珍贵善妙的供品。观察到清净殊胜的极乐世界具有无量菩萨众之后,这些菩萨生起欢喜心,发愿迅速成就无上菩提,也具足如极乐世界般的清净刹土。
此处的菩萨就是如此, • 见到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后,他们都发愿成就像极乐世界那样的国土。
世尊知欲乐,广大不思议,微笑现金容。 了知他们的意乐广大不可思议后,世尊阿弥陀佛破颜微笑。
在康僧铠译本中,接着还有几句偈颂: 口出无数光,遍照十方国。回光围绕身,三匝从顶入,一切天人众,踊跃皆欢喜。大士观世音,整服稽首问,白佛何缘笑,唯然愿说意。
告成如所愿,了诸法如幻,佛国犹梦响,恒发誓庄严,告成如所愿,了诸法如幻,佛国犹梦响,恒发誓庄严, 当成微妙土。 阿弥陀佛对这些菩萨说:你们的发愿一定会如愿以偿,但要实现这些发愿要有条件:要了知一切诸法如同幻化,佛国也如同梦境、谷响,还要恒时发愿将来成就如是微妙庄严的国土。
“我居住的娑婆世界是实有的,要往生的极乐世界也是实有的。“我居住的娑婆世界是实有的,要往生的极乐世界也是实有的。 ”
在修净土法门时,如果一点空性的基础都没有,把阿弥陀佛和极乐世界当作实有、坚固、不空的,光是口中念“南无阿弥陀佛”,想上品往生是很困难的。在修净土法门时,如果一点空性的基础都没有,把阿弥陀佛和极乐世界当作实有、坚固、不空的,光是口中念“南无阿弥陀佛”,想上品往生是很困难的。 上师教言
菩萨以愿力,修胜菩提行,知土如影像,发诸弘誓心。菩萨以愿力,修胜菩提行,知土如影像,发诸弘誓心。 听闻阿弥陀佛教言后,这些菩萨以坚固的愿力修行殊胜的菩提行,他们了知佛国无有实质、如同影像,为了利益天边无际的众生发下弘誓。
我在前面反复讲了往生四因,大家应该明白这些道理。我在前面反复讲了往生四因,大家应该明白这些道理。 往生四因不只是藏传佛教的说法,在汉传佛教的经典中对此也有宣说,所以汉地佛友不应该排斥这些道理。 上师教言
虽然佛教的形式可以有所变化,但它的教义永远也不需要改革。虽然佛教的形式可以有所变化,但它的教义永远也不需要改革。 现在已经到了21世纪,你们佛教也要不断地改进、创新。 上师教言 • 谁有能力对佛说的诸法无我之理进行创新呢? • 人们只要通过学习认识这个真理就行了。 • 认识跟创新有很大区别。 • 很多人都是因为愚痴,所以没有认识到佛教的真理。
虽然佛教的形式可以有所变化,但它的教义永远也不需要改革。虽然佛教的形式可以有所变化,但它的教义永远也不需要改革。 现在已经到了21世纪,你们佛教也要不断地改进、创新。 上师教言 • 当然,与19世纪、20世纪相比, • 现在人类的思维方式有了很大变化, • 有些语言不一定适合现在的人类, • 所以在宣说佛法的方式上稍微有点改变,稍微跟时代结合,这是可以的。
若求遍清净,殊胜无边剎,闻佛圣德名,愿生安乐国。若求遍清净,殊胜无边剎,闻佛圣德名,愿生安乐国。 如果欲求周遍清净、殊胜无边的刹土,就要听闻阿弥陀佛的万德洪名,并且发愿往生极乐世界。
若有诸菩萨,志求清净土,了知法无我,愿生安乐国。若有诸菩萨,志求清净土,了知法无我,愿生安乐国。 如果有菩萨希求成就清净刹土,就应该了知诸法无我的道理,之后发愿往生极乐世界。
能否往生极乐世界,与自己的意乐有很大关系。能否往生极乐世界,与自己的意乐有很大关系。
复次阿难,极乐世界所有菩萨于无上菩提皆悉安住一生补处,唯除大愿能师子吼擐大甲冑摩诃萨众为度群生修大涅槃者。复次阿难,极乐世界所有菩萨于无上菩提皆悉安住一生补处,唯除大愿能师子吼擐大甲冑摩诃萨众为度群生修大涅槃者。 再者阿难,极乐世界的所有菩萨于无上菩提都安住于一生补处,除了有些为度化群生而发大愿、作狮子吼、披上精进铠甲、勤修大涅槃法的大菩萨。
极乐世界的有些菩萨不愿意像弥勒菩萨一样马上成佛,他们愿意以菩萨身份在世间度化众生。极乐世界的有些菩萨不愿意像弥勒菩萨一样马上成佛,他们愿意以菩萨身份在世间度化众生。 按理来讲,菩萨度化的众生不可能像佛陀那么多,为什么这些菩萨不愿意成佛,非要以菩萨形象来度化众生呢? 这有两个原因:
复次阿难,彼佛剎中诸声闻众皆有身光能照一寻,菩萨光照极百千寻,除二菩萨光明常照三千大千世界。复次阿难,彼佛剎中诸声闻众皆有身光能照一寻,菩萨光照极百千寻,除二菩萨光明常照三千大千世界。 再者阿难,阿弥陀佛刹土中的声闻众身体都有光明,他们的光明能照一寻,菩萨众的光明能照百千寻,有两位大菩萨的光明能恒常照耀三千大千世界。
阿难白佛言:世尊,彼二菩萨名为何等。 阿难对佛陀说:世尊,那两位菩萨叫什么名字? 阿难是最喜欢提问题的,也许他一直在等机会,一旦发现问题就提出来。
佛告阿难:汝今谛听,彼二菩萨一名观自在,二名大势至。阿难,此二菩萨从娑婆世界舍寿量已往生彼国。佛告阿难:汝今谛听,彼二菩萨一名观自在,二名大势至。阿难,此二菩萨从娑婆世界舍寿量已往生彼国。 佛陀告诉阿难:你现在好好听着,这两位菩萨一个叫观自在菩萨,另一个叫大势至菩萨。阿难,这两位菩萨从娑婆世界命终后往生到极乐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