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0 likes | 742 Views
第四章 生产理论. 生产要素的最适投入 生产要素的最适组合. 能力培养. 1. 以论文形式联系现实谈谈我对四种生产要素的认识 2. 用模型分析投入一种生产要素的合理生产区域 3. 以论文形式联系现实分析掌握行业的适度规模的重要性 4. 进行总产量最大、平均产量最大、生产者均衡的计算 5. 运用边际产量递减规律解释为什么三个和尚没水吃. 目标知识. 明确生产理论的重要概念及有关原理 掌握边际产量递减规律、等产量线、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 掌握一种生产要素投入三个阶段和合理生产区域 掌握两种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 了解规模经济
E N D
第四章 生产理论 生产要素的最适投入 生产要素的最适组合
能力培养 • 1.以论文形式联系现实谈谈我对四种生产要素的认识 • 2.用模型分析投入一种生产要素的合理生产区域 • 3. 以论文形式联系现实分析掌握行业的适度规模的重要性 • 4.进行总产量最大、平均产量最大、生产者均衡的计算 • 5.运用边际产量递减规律解释为什么三个和尚没水吃
目标知识 明确生产理论的重要概念及有关原理 • 掌握边际产量递减规律、等产量线、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 • 掌握一种生产要素投入三个阶段和合理生产区域 • 掌握两种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 • 了解规模经济 • 明确生产理论对生产者生产要素投入以及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指导意义
知识导入 经济学之父 • 亚当·斯密在其名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根据他对一个扣针厂的参观描述了一个例子。斯密所看到的工人之间的专业化和引起的规模经济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写道:一个人抽铁丝,另一个人拉直,第三个人截断,第四个人削尖,第五个人磨光顶端以便安装圆头,做圆头要求有两三道不同的操作;装圆头是一项专门的业务,把针涂白是另一项;甚至将扣针装进纸盒中也是一门职业。” 亚当.斯密
斯密说,由于这种专业化,扣针厂每个工人每天生产几千枚针。他得出的结论是,如果工人选择分开工作,而不是作为一个专业工作团队,“那他们肯定不能每人每天制造出20枚扣针,或许连一枚也造不出来”。换句话说,由于专业化,大扣针厂可以比小扣针厂实现更高的人均产量和每枚扣针更低的平均成本。斯密在扣针厂观察到的专业化在现实经济中普通存在。这说明,运用专业化可以实现规模经济,这是现代社会繁荣的一个原因。但是不是规模越大越好呢?斯密说,由于这种专业化,扣针厂每个工人每天生产几千枚针。他得出的结论是,如果工人选择分开工作,而不是作为一个专业工作团队,“那他们肯定不能每人每天制造出20枚扣针,或许连一枚也造不出来”。换句话说,由于专业化,大扣针厂可以比小扣针厂实现更高的人均产量和每枚扣针更低的平均成本。斯密在扣针厂观察到的专业化在现实经济中普通存在。这说明,运用专业化可以实现规模经济,这是现代社会繁荣的一个原因。但是不是规模越大越好呢?
生产者行为理论概述 • 生产者行为分析中我们假定生产者都是具有完全理性的经济人,目标是实现利润最大化。利润最大化的实现涉及三个问题: • ①投入的生产要素与产量的关系,也就是如何使用各种生产要素,使成本最小,产量最大; • ②成本与收益的关系,要使利润最大化,就要使扣除成本后的收益达到最大化,并确定一个利润最大化的原则; • ③市场问题,即厂商处于不同的市场结构时,应如何确定产品的产量与价格,以便实现利润最大化。 • 生产者行为理论就是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分析的。
第一节 生产要素的最适投入 一、生产的四要素 • 生产理论是研究投入一定量生产要素生产出一定量产品的经济活动过 • 程中,生产要素与产品产量之间相互关系的问题。 • 生产要素是指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资源。这些资源一般可分为劳动、 • 资本、土地与企业家才能。 • 劳动是劳动力在生产中所提供的服务; • 土地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不仅包括土地,还包括河山、森林、能源、 • 矿藏、原料等一切自然资源; • 资本是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各种设备,如厂房、设备、机器和原料等, • 并不是专指货币; • 企业家才能是指企业家对整个生产过程的组织与管理工作。 • 生产是这四种生产要素结合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的过程, • 产品则是这四种生严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生产函数 • 1.生产函数 • 产量Q与生产要素L、K、N、E等投入存在着一定依存关系。 • Q = f(L、K、N、E)--- 生产函数 • 其中N是固定的,E难以估算,所以简化为: • Q = f(L、K) • 研究生产函数一般都以特定时期和既定生产技术水平作为前提条件; • 这些因素发生变动,形成新的生产函数。
2.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 (C-D生产函数),由美国数学家柯布和经济学家道格拉斯于1982年根据历史统计资料提出的。 • A为规模参数,A>0, • a表示劳动贡献在总产中所占份额 (0<a<1), • 1-a表示资本贡献在总产中所占份额 • 资本不变,劳动单独增加1%,产量将增加1%的3/4,即0.75%; • 劳动不变,资本增加1%,产量将增加1%的1/4,即0.25%。 • 劳动和资本对总量的贡献比例为3:1。
补充:技术系数 • 技术系数: • 生产一定量产品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 同样产量,可采用劳动密集型(多用劳动少用资本),也可采用资本密集型(多用资本少用劳动)。 • 可变技术系数:要素的配合比例可变,要素之间可以相互替代。 • 固定技术系数:只存在唯一一种要素配合比例,必须按同一比例增减,要素之间不可替代。 • 一人一台缝纫机 • 一个萝卜一个坑
三、总产量、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 (一)基本概念 • 总产量TP(total product):投入一定量生产要素所生产出来的全部产量。 • 平均产量AP(average product ):平均每单位要素所生产出来的产量。 (如劳动力L) • AP = TP/L • 边际产量MP(marginal product):增加一单位要素所增加的产量。(如劳动力L) • MP = TP/ L
G Q B TP Ⅱ Ⅲ Ⅰ A E F AP L O L1 L2 L3 MP • (二)总产量、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的关系
G Q B TP Ⅱ Ⅲ Ⅰ A E F AP L O L1 L2 L3 MP MP与TP之间关系: • MP>0, TP↑ • MP=0, TP最大 • MP<0, TP↓ • 如果连续增加生产要素,在总产量达到最大时,边际产量曲线与横轴相交 MP与AP之间关系: • 当MP>AP, AP↑ • 当MP<AP, AP↓ • MP=AP, AP最高,边际产量曲线与平均产量曲线相交
练 习 一种错误的说法是: (1) • A.只要总产量减少,边际产量一定是负数 • B.只要边际产量减少,总产量也一定是减少 • C.边际产量曲线一定在平均产量曲线的最高点与之相交 (2) A.劳动的边际产量曲线、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均呈先增后递减的趋势 B.劳动的边际产量为负值时,总产量会下降 C.边际产量为0时,总产量最大 D.平均产量曲线与边际产量曲线交于平均产量曲线的最大值点上 E.平均产量曲线与边际产量曲线交于边际产量曲线的最大值点上
四、边际产量递减规律 • 在其他生产要素不变的情况下,一种生产要素的增加对产量的影响,以及这种可变的生产要素的投入量达到多少为最合理。种在一定时期不能改变所有要素,只能改变部分要素的分析就是短期分析。 • 短期中,当固定的投入不能改变只有可变投入能改变时,产量的变动服从边际产量递减规律。 • 1.边际产量递减规律的内容 • 边际产量递减规律又称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当把一种可变的生产要素投入到一种或几种不变的生产要素中时,最初这种生产要素的增加会使产量大幅度增加,但当它的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将要递减,最终还会使总产量绝对减少。
2.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原因 • 可变要素与不变要素,在数量上,存在一个最佳配合比例。 短期生产的基本规律 • 开始:可变要素小于最佳配合比例。随着投入量渐增,越来越接近最佳配合比例,边际产量呈递增趋势。 即最佳技术系数 • 当达到最佳配合比例后,再增加可变要素投入,边际产量呈递减趋势。
3.理解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时应注意 发生的条件 • 第一,前提条件是技术水平不变; • 第二,生产要素分可变与不变,其它生产要素投入不变; • 第三,并非一增加要素投入就会出现递减,只是投入超过一定量时才会出现; • 第四,要素在每个单位上的性质相同。先投入和后投入的没有区别,只是量的变化。 • 例证:【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 在1958年大跃进中,不少地方盲目推行水稻密植,结果引起减产。
五、一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区域 • 根据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的一般变化趋势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将生产划为三个阶段,如图4.1所示。 • 第一阶段从O点到L1点,是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的阶段。 • 第二阶段从L1点到L2点,是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量且大于零的阶段。 • 第三阶段是L2点以后,即边际产量小于零的阶段。 • 所谓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区域,就是指在三个阶段中对厂商来说最有利的生产要素投入区域。
G Q B TP Ⅱ Ⅲ Ⅰ A E F AP L O L0 L1 L2 MP 一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的3个阶段的图示 • 一种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所引起的边际产量变动的三阶段: • 第一阶段:从O点增加到L1点,边际产量递增,总产量增加很快 • 第二阶段:从L1点到L2点,边际产量递减,总产量增加并达到最高 • 第三阶段: L2点以后,边际产量为负,总产量开始减少
一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3个阶段的分析 • 第一阶段,劳动量从零增加到L1,平均产量一直增加,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资本没有充分利用。 • 第二阶段,劳动量从L1增加到L2,平均产量开始下降,边际产量递减,即增加劳动量仍可使产量增加,但增加的幅度是递减的。由于边际产量仍然大于零,总产量仍在增加。当劳动量增加到L2时,总产量可以达到最大。 • 第三阶段,当劳动量增加到L2点以后,边际产量就为负数,总产量绝对减少。可见,劳动量的增加经过L2点之后是不利的。 • 综上所述,厂商在第一阶段进行生产是极其有利的。但如果厂商在第一阶段就停止增加劳动量,那就不能得到继续增加劳动投入量的全部好处,任何厂商都会将生产进行到第二阶段。 • 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区域是第二阶段(L1-L2)。
六、长期中的技术效率:规模经济 (一)规模经济的概念 • 规模经济是指产量变动的比率与企业规模扩大的比率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产量变动的绝对量与企业规模扩大的绝对量之间的关系。 • 当企业生产规模扩大时,这种生产规模扩大会使产量的增加大于、小于或等于生产规模的扩大。
(二)规模经济的三个阶段 规模收益递增阶段:产量增加的比率大于规模扩大的比率。如线b. 规模收益递减阶段:产量增加的比率小于规模扩大的比率。如线c. 规模收益不变阶段:增加的比率等于规模扩大的比率。如线a. • 图4.2中 • a代表规模收益不变 • b代表规模收益递增 • C代表规模收益递减
(三)规模经济、规模不经济的原因 • 1.内在经济及其原因 • 内在经济是指一个厂商在生产规模扩大时,由自身内部原因所引起的产量或收益增加。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 (1)使用更加先进的机器设备。 • (2)实行专业化生产。 • (3)管理效率的提高。 • (4)对副产品进行综合利用。 • (5)在生产要素的购买与产品的销售方面具有有利的价格。
2.内在不经济及其原因 • 内在不经济是指由于生产规模过大而引起产量或收益减少。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 (1)管理效率的降低。 • (2)生产要素价格与销售费用增加。 • 因此,生产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规模过大会使一些优势转化为劣势,不但不能使规模收益递增,反而使规模收益递减。 • 3.外在经济及其原因 • 外在经济是指整个行业生产规模的扩大,给个别厂商所带来的产量与收益的增加。由于个别厂商可以从整个行业的扩大中得到更加方便的交通辅助设施、更多的信息与更好的人才,所以产量与收益增加。
4.外在不经济及其原因 • 外在不经济是指一个行业的生产规模过大,使个别厂商的产量与收益减少的情况。这是因为一个行业过大,各厂商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为了争夺生产要素与产品销售市场,取得竞争优势,各个厂商必须付出更高的代价。同时,整个行业的扩大,也会使环境污染严重,交通紧张,个别厂商也要为此付出代价。所以,最终产量与收益减少。 由此可见,不论从规模收益还是从规模经济来讲,任何一个厂商和一个行业的生产规模都不能过小,也不能过大,都应该实现生产的适度规模,否则都是不利的。
(四)适度规模 • 不同行业的厂商适度规模的大小是不同的,其影响因素有 • (1)本行业的技术特点; (2)市场条件; (3)交通条件、能源供给、政府政策等都是影响适度规模大小的因素。 适度规模:两种要素的增加、即生产规模扩大,正好收益递增达到最大。 • 确定适度规模应考虑的主要因素: • (1)行业技术特点。需投资量大的行业,适度规模大。 • (2)市场条件。生产市场需求量大,而且标准化程度高的产品的厂商,适度规模也应该大。 • 根据经验判断:企业规模应该最大的行业是? • 服装业·钢铁业·饮食业
补充阅读 • 浙江到了出大企业的时候 • 浙江企业特别是温州企业以“小型”、“民营”、“低成本” 和“劳动密集”著称。在过去是优点,今后还是优点。“小”不一定弱(正像“大”不一定强一样)。而且,从企业竞争的逻辑来说,能够长成大企业的小企业终究是少数。浙江企业已经度过初创期。企业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就是通过竞争不断培育自身竞争力的过程。最大的挑战在于,企业从无到有不易,从小到大更难。如果说第一阶段成功概率是百分之五十,第二阶段的成功概率可能不到百分之一. • 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一个以住宅、汽车、电子通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行业为龙头,带动钢铁、机械、建材、石化、能源等行业快速增长的阶段。这些行业多具有规模经济要求,投资就要上大项目。
[案例研究] • 大的是美好的还是小的是美好的? • 德国经济学家舒马赫曾写过《小的是美好的》一书,主张企业不要过大。同时,实践中许多大企业成绩显赫,成为世界500强。企业到底是做大好。还是做小好呢? • 企业大有大的好处,小也有小的好处,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外在条件来说,要分析本行业的技术特点和市场需求特点,一些行业规模大些好,但有些行业规模小可以适应需求复杂的条件,经营会更有利。从内在条件来说,要分析自己的资金和人员实力。有些企业资金雄厚、高素质人员充足,企业规模可以做大,但如果企业筹资能力有限,或者管理能力不够,做得越大反而越困难。
我国经济中一些企业该大的没有做大,该小的没有做小,致使这些企业效益不理想。在条块分割的体制下,各地区强调自己的发展和利益,许多地方不顾实际情况上钢铁厂、化工厂、汽车厂等五小企业,结果规模都不大,效益差。一些该分散、灵活的企业,如零售、服务业反而做得很大。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仍然有一些人不顾条件想把企业做大,包括人为强迫合并,或不顾条件限制进行多元化经营。其实企业大小也是市场竞争的结果,人为干预只会违背经济规律。我国经济中一些企业该大的没有做大,该小的没有做小,致使这些企业效益不理想。在条块分割的体制下,各地区强调自己的发展和利益,许多地方不顾实际情况上钢铁厂、化工厂、汽车厂等五小企业,结果规模都不大,效益差。一些该分散、灵活的企业,如零售、服务业反而做得很大。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仍然有一些人不顾条件想把企业做大,包括人为强迫合并,或不顾条件限制进行多元化经营。其实企业大小也是市场竞争的结果,人为干预只会违背经济规律。
第二节 生产要素的最适组合 一、生产要素最适组合的边际分析 • 生产要素最适组合的原则是:在成本与生产要素价格既定的条件下,厂商应该选择最佳的要素投入量,使所购买的各种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与价格的比例相等。也就是,使每一单位货币成本所带来的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相等,实现既定成本下的产量最大化。
用K表示资本,MPk代表资本的边际产量,Pk代表资本的价格,用K表示资本,MPk代表资本的边际产量,Pk代表资本的价格, • Qk代表购买的资本量;用L表示劳动,MPL代表劳动的边际产量, • PL代表劳动的价格,QL代表购买的劳动量;M表示货币成本, • MPm表示货币的边际产量,则生产要素最适组合条件可表示为: • PkQk+PLQL=M (1) • MPk/Pk=MPL/PL=MPm (2)
(1)表示所有投资都用于购买要素;(成本花完)(1)表示所有投资都用于购买要素;(成本花完) • (2)表示每一元钱用在不同要素上的边际产量相等。 (每一元成本都很有效) • PK=K的价格 • PL=L的价格; • QK= K的数量 • QL= L的数量 MPK=K的边际产量 MPL=L的边际产量 M = 成本 MPm=每一元成本的边际产量
公式(1)表明厂商拥有的货币量是既定的,用来购买资本与劳动的支出不能超过这一货币量,否则无法实现购买;但也不能小于这一货币量,否则不能实现利润最大化。公式(1)表明厂商拥有的货币量是既定的,用来购买资本与劳动的支出不能超过这一货币量,否则无法实现购买;但也不能小于这一货币量,否则不能实现利润最大化。 • 公式(2)表明了生产要素最适组合的条件,即每一单位货币不论用于购买资本,还是购买劳动,所得到的边际产量都相等。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既定成本下的产量最大化,进而实现利润最大化。
二、生产要素最适组合的等产量线分析 • (一)等产量曲线 • 表示两种生产要素L、K的不同数量的组合可以带来相等产量的一条曲线。 K • 线上任何一点,L、K组合不同,但产量却相同。 • 与无差异曲线的比较? Q L
A.向右下方倾斜斜率为负。 B. 凸向原点。 K Q L (二)等产量线的特征 • 表明:实现同样产量,增加一种要素,必须减少另种。 C.同一平面上有无数条等产量曲线,不同曲线代表不同产量。 • 离原点越远代表产量越高 D同一平面上,任意两条等产量线不能相交。
(三)边际技术替代率 MRTS • Marginal Rate of Technical Substitution • 边际技术替代率:产量不变,增加一单位要素所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投入。 式中加负号是为了使MRTS取正值,以便于比较。 • 如果要素投入量的变化量为无穷小: • 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产量曲线该点斜率的绝对值。
(四)等产量曲线的“脊线”和生产区域 • 把图中由负斜率向正斜率变化的点连接起来的线就称为脊线。此线表明了生产要素替代的有效范围。厂商可以在两条“脊线”所形成的区域以内从事生产,任意变动其投入要素的组合。所以,西方经济学将这一区域称为“生产区域”。在脊线以内,两种生产要素的替代是有效的,在脊线之外,替代是无效率的。
K 注:与消费预算线比较 600 L O 300 (五)等成本线(企业预算线) • 等成本线:表示在既定的总成本和要素价格的条件下,生产者所能购买到的两种生产要素数量的最大组合的线,也称为企业预算线。 • 既定成本支出为C, • 劳动L价格=Pl • 资本K价格=Pk • 等成本线特征: • (1)每一点的两种要素组合不同,但支出相等。 • (2)向右下方倾斜,两种要素在数量上是替代关系。 • (3)因成本或要素价格变化而移动。
等成本线表明了厂商进行生产的限制条件,即它所购买的生产要素所花的钱不能大于或小于所拥有的货币成本。大于货币成本是无法实现的,小于货币成本又不能实现产量最大化,这种限制条件可以写为:等成本线表明了厂商进行生产的限制条件,即它所购买的生产要素所花的钱不能大于或小于所拥有的货币成本。大于货币成本是无法实现的,小于货币成本又不能实现产量最大化,这种限制条件可以写为: • M=PlQl+PkQk • M为货币成本,Pl、Pk、Ql、Qk分别为劳动与资本的价格和购买量。 • 上式也可写为: • Qk=M/Pk—PlQl/Pk • 可见,该方程式的斜率为-Pl/Pk。
1.生产者均衡:等产量线与等成本线的切点,实现要素最适组合。1.生产者均衡:等产量线与等成本线的切点,实现要素最适组合。 K B C Q3 E N K Q2 Q1 D B C M A L E N Q2 D M A L 产量既定,成本最小 (六)生产者均衡—生产要素最适组合 • 注:与消费者均衡的效用最大化比较。 • 成本既定,产量最大 • 在E点,两线斜率相等:
不同的等成本线与不同的等产量线相切,形成不同的生产要素最适合点;不同的等成本线与不同的等产量线相切,形成不同的生产要素最适合点; 扩展线一定是等斜线 K L 生产扩张线 Expansion path • 扩张线:要素价格、技术和其他条件不变,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所引起的生产要素最优组合点移动的轨迹。 • 将这些点连接在一起,就得出生产扩张线 。 • 扩张线的经济含义是:当厂商沿着这条线扩大生产时,可以始终实现生产要素的最适组合,从而使生产规模沿着最有利的方向扩大。
本章小结 • 生产函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 边际产量递减规律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连续将某一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增加到一定数量之后,总产量的增量即边际产量将会出现递减现象。 • 当企业规模扩大时,其规模报酬有三种情况:规模报酬递增,所有投入要素增加的倍数小于产出增加的倍数;规模报酬递减,所有投入要素增加的倍数大于产出增加的倍数;规模报酬不变,所有投入要素增加的倍数等于产出增加的倍数。 • 等产量线和等成本线相切之点就是生产要素最佳组合之点。此时,企业可以用既定的成本获得最大的产量或产量既定时成本最小。
案例分析 • 实现规模效应,中国民航重组 • 中国民航自1980年2月,按邓小平提出的“民航一定要企业化”要求,开始进行改革。1993年,国航、东航和南航组建企业集团。1997年东航和南航先后在香港及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分别筹资2.82亿美元。 • 同年,海南航空公司在国内上市B股。1998年经中央批准《全国军民航空管制区域调整方案》和《全国航路管制指挥移交和航线管制指挥方案》,加快了民航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 • 经过长期准备和论证,2002年5月民航总局正式宣布民航重组方案。2002年8月,中国民航重组六集团正式挂牌。 • 1.南方航空公司。以南方航空集团公司为主体,联合中国北方航空公司和新疆航空公司组建,包括中国北方航空公司、新疆航空公司、中国南方航空进出口贸易公司等10家全资企业和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澳门全怡海外旅游有限公司等4家控股企业。共有注册资本52亿元,资本规模50l亿元。
2.东方航空公司。以东方航空公司为主体,兼并中国西北航空公司,联合云南航空公司组建。包括中国西北航空公司、云南航空公司等10家全资企业和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东方旅游投资开发公司等20家控股企业。注册资本49.2亿元,资产规模473亿元。2.东方航空公司。以东方航空公司为主体,兼并中国西北航空公司,联合云南航空公司组建。包括中国西北航空公司、云南航空公司等10家全资企业和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东方旅游投资开发公司等20家控股企业。注册资本49.2亿元,资产规模473亿元。 • 3.中国航空集团公司。由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中国航空总公司和中国西南航空公司组建,包括中国航空结算中心等3家全资企业和民航贸易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等2家控股企业。注册资本55亿元,资产规模573亿元。 • 4.民航信息集团。以民航计算机信息中心为主体.将中国航空结算中心整体并入,包括中国航空结算中心等3家全资企业和民航贸易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等2家控股企业,注册资本15亿元。
5.航空油料集团。由中国航空油料总公司及其所属部分事业单位组建而成,包括中国民航油料总公司等5个全资企业和1个控股企业——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36亿元。5.航空油料集团。由中国航空油料总公司及其所属部分事业单位组建而成,包括中国民航油料总公司等5个全资企业和1个控股企业——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36亿元。 • 6.航空器材进出口集团。在中国航空器材进出口总公司及其所属部分企业基础上组建,包括北京航工经济发展公司、北京华材航空客货服务公司等6个全资企业和北京三元飞机刹车技术联合开发公司、中国航空能源(新加坡)有限公司等8家控股企业,注册资本10亿元。 试分析: 1.中国民航为何要施行重组? 2.企业的适度规模是如何确定的? 3.运用分工和专业化的观点,谈谈中国民航在未来经营中如何实现规模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