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 likes | 1.08k Views
第三课时 铁及铜的化合物. 1 .铁的氧化物的比较. 铁红. 磁性氧化铁. 黑色. 红棕色. + 2. + 3. 难溶于水. FeO + 2H + === Fe 2 + + H 2 O. Fe 2 O 3 + 6H + === 2Fe 3 + + 3H 2 O 碱性. 2. 铁的氢氧化物的比较. 疑点警示: Fe(OH) 2 制备时一般需注意哪些问题?一般采用什么方法来制备?.
E N D
铁红 磁性氧化铁 黑色 红棕色 +2 +3 难溶于水
FeO+2H+=== Fe2++H2O Fe2O3+6H+=== 2Fe3++3H2O 碱性
疑点警示:Fe(OH)2制备时一般需注意哪些问题?一般采用什么方法来制备?疑点警示:Fe(OH)2制备时一般需注意哪些问题?一般采用什么方法来制备?
因Fe(OH)2在空气中易氧化:4Fe(OH)2+O2+2H2O===4Fe(OH)3,故Fe(OH)2在水中稳定存在的寿命只有几秒钟,在实验室中制取Fe(OH)2时,一定要用新制的Fe2+盐(比如用Fe粉和盐酸新制取的FeCl2,或用Fe粉和稀硫酸新制取的FeSO4)和先加热驱赶O2后的NaOH溶液,且胶头滴管末端插入试管内的液面下(其他情况不允许),再滴加NaOH溶液,也可以在反应液面上滴加植物油或苯等物质进行液封,减少Fe(OH)2与O2接触.因Fe(OH)2在空气中易氧化:4Fe(OH)2+O2+2H2O===4Fe(OH)3,故Fe(OH)2在水中稳定存在的寿命只有几秒钟,在实验室中制取Fe(OH)2时,一定要用新制的Fe2+盐(比如用Fe粉和盐酸新制取的FeCl2,或用Fe粉和稀硫酸新制取的FeSO4)和先加热驱赶O2后的NaOH溶液,且胶头滴管末端插入试管内的液面下(其他情况不允许),再滴加NaOH溶液,也可以在反应液面上滴加植物油或苯等物质进行液封,减少Fe(OH)2与O2接触.
1.在含FeCl3、FeCl2、AlCl3、NaCl的溶液中,加入足量的Na2O固体,在空气中充分搅拌反应后再加入过量的稀盐酸,溶液中离子数目变化最小的是 ()1.在含FeCl3、FeCl2、AlCl3、NaCl的溶液中,加入足量的Na2O固体,在空气中充分搅拌反应后再加入过量的稀盐酸,溶液中离子数目变化最小的是 () • A.Na+B.Al3+ • C.Fe3+D.Fe2+
2.向某晶体的水溶液中加入Fe2+的溶液后,无明显变化,当滴加几滴溴水后,混合液出现血红色,那么由此得出的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2.向某晶体的水溶液中加入Fe2+的溶液后,无明显变化,当滴加几滴溴水后,混合液出现血红色,那么由此得出的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 A.该晶体中一定含有SCN- • B.Fe3+的氧化性比溴的氧化性强 • C.Fe2+被溴氧化为Fe3+ • D.Fe2+与SCN-不能形成血红色的化合物
解析:溴水可将Fe2+氧化成Fe3+,Fe3+遇SCN-生成血红色溶液,由于反应2Fe2++Br2===2Fe3++2Br-,说明Br2的氧化性强于Fe3+,B选项错误.解析:溴水可将Fe2+氧化成Fe3+,Fe3+遇SCN-生成血红色溶液,由于反应2Fe2++Br2===2Fe3++2Br-,说明Br2的氧化性强于Fe3+,B选项错误. • 答案:B
3.某合金(仅含铜、铁)中铜和铁的物质的量之和为y mol,其中Cu的物质的量分数为a,将其全部投入50 mL b mol·L-1的硝酸溶液中,加热使其充分反应(假设NO是唯一的还原产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金属有剩余,在溶液中再滴入硫酸后,金属又开始溶解A.若金属有剩余,在溶液中再滴入硫酸后,金属又开始溶解 • B.若金属全部溶解,则溶液中一定含有Fe3+ • C.若金属全部溶解,且产生336 mL气体(标准状况),则b=0.3 • D.当溶液中金属离子只有Fe3+、Cu2+时,则a和b的关系为:b≥80y
1.“铁三角” Fe、Fe2+、Fe3+的相互转化关系及应用
2.相互转化 • (1)Fe→Fe2+ • ①条件:铁与氧化性比较弱的非金属(如S、I2)、非氧化性酸(如盐酸、稀H2SO4)、不活泼金属的盐溶液(如CuSO4溶液)反应. • ②实验:Fe+CuSO4===Cu+FeSO4;Fe+2FeCl3===3FeCl2;Fe+2H+===Fe2++H2↑.
(2)Fe→Fe3+ • ①条件:铁与强氧化剂,如Cl2、H2O2、KMnO4(H+)、HNO3、浓H2SO4在一定条件下反应都会实现这种转化. • ②实例:2Fe+3Cl2 2FeCl3
(3)Fe2+→Fe • ①条件:比较活泼的金属(如Al、Zn)、CO、H2、C等能从亚铁化合物中置换出铁来. • ②实例:CO+Fe OFe+CO2
(4)Fe2+→Fe3+ • ①条件:Fe2+被强氧化剂氧化为Fe3+,如Cl2、Br2、H2O2、浓H2SO4、酸性高锰酸钾溶液、HNO3等. • ②实例:2Fe2++Cl2===2Fe3++2Cl- • (5)Fe3+→Fe • ①条件:可加入较强还原剂来实现,如Al、Zn、H2、CO等. • ②实例:2Al+Fe2O3 2Fe+Al2O3
(6)Fe3+→Fe2+ • ①条件:Fe3+与比较强的还原剂反应,如Cu、Fe、S2-(或H2S)、I-(或HI)等. • ②实例:2Fe3++Fe===3Fe2+,2Fe3++Cu===Cu2++2Fe2+,2Fe3++H2S===2Fe2++S↓+2H+,2Fe3++2I-===2Fe2++I2
(2)试剂的存放 • ①亚铁盐溶液(如FeCl2溶液):保存时加入少量铁屑以防止Fe2+被氧化,滴入少量相应的酸溶液(如盐酸)以防止Fe2+水解. • ② 铁盐溶液[如Fe2(SO4)3溶液]:保存时加入少量相应的酸(如H2SO4)以防止Fe3+水解.
[例题1]A~I分别表示中学化学中常见的物质,它们之间相互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有部分反应物、生成物没有列出):[例题1]A~I分别表示中学化学中常见的物质,它们之间相互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有部分反应物、生成物没有列出):
已知A、B、C、D、E、F六种物质中含有同一种元素,G为主族元素的固态氧化物.已知A、B、C、D、E、F六种物质中含有同一种元素,G为主族元素的固态氧化物. • (1)写出物质的化学式: • E________,F________,J________ • (2)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
点拨:解答框图推断题时,要找准“突破口”,并作为切入点,然后密切联系元素化合物知识,依据各物质间的相互转化作出分析.点拨:解答框图推断题时,要找准“突破口”,并作为切入点,然后密切联系元素化合物知识,依据各物质间的相互转化作出分析. • 解析:由两条线索展开分析,一是G为主族元素的固态氧化物,既溶解于碱又可电解,可推知为Al2O3;二是E和F均是与碱反应后的产物,且E可被空气中的O2氧化成F,可推知E为Fe(OH)2,F为Fe(OH)3.
答案:(1)Fe(OH)2Fe(OH)3NaAlO2 • (2)①Fe3O4+8HCl===FeCl2+2FeCl3+4H2O • ②4Fe(OH)2+O2+2H2O===4Fe(OH)3 • ③Al2O3+2NaOH===2NaAlO2+H2O
已知X为FeO和CuO的混合物,取两份等质量的X样品进行下列实验:已知X为FeO和CuO的混合物,取两份等质量的X样品进行下列实验:
(1)写出①、②和③步所有反应的方程式: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设从③步所得固体D的质量为32 g,溶液E中只含有一种金属离子,气体F在标准状况下体积为5.6 L,试计算取用的每份X的质量和X中FeO和CuO的质量比.
解析:(1)A是CuCl2、FeCl2、HCl三种物质的混合液,B能与A反应,则应是铁和铜的混合物,C为CO2,F应为H2,则D是铜,E为FeCl2和HCl的混合液.解析:(1)A是CuCl2、FeCl2、HCl三种物质的混合液,B能与A反应,则应是铁和铜的混合物,C为CO2,F应为H2,则D是铜,E为FeCl2和HCl的混合液.
特别提示:Cu和Fe是过渡金属中的典型代表,而它们与HNO3反应的性质,则更是长期以来被命题人所青睐,常考常新,应高度重视.特别提示:Cu和Fe是过渡金属中的典型代表,而它们与HNO3反应的性质,则更是长期以来被命题人所青睐,常考常新,应高度重视.
1.Fe3+的检验 • (1)加入NaOH等碱溶液,生成红褐色沉淀. • Fe3++3OH-===Fe(OH)3↓(红褐色) • (2)加入KSCN溶液,溶液变为红色. • Fe3++3SCN-===Fe(SCN)3(红色)
2.Fe2+的检验 • (1)在被检验的溶液中加碱,产生白色絮状沉淀,白色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终变为红褐色,证明有Fe2+存在. • Fe2++2OH-===Fe(OH)2↓ • 4Fe(OH)2+O2+2H2O===4Fe(OH)3
(2)在被检验的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无明显现象,再通入Cl2,若变成红色溶液,证明有Fe2+存在.(2)在被检验的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无明显现象,再通入Cl2,若变成红色溶液,证明有Fe2+存在. • 2Fe2++Cl2===2Fe3++2Cl- • Fe3++3SCN-===Fe(SCN)3(红色)
[例题2]要证明某溶液中不含Fe3+而可能含有Fe2+,进行如下实验操作时,最佳顺序为 ()[例题2]要证明某溶液中不含Fe3+而可能含有Fe2+,进行如下实验操作时,最佳顺序为 () • ①加入足量氯水 ②加入足量KMnO4溶液 ③加入少量NH4SCN溶液 • A.①③ B.③② • C.③① D.①②③
解析:检验Fe3+存在可以利用Fe3+与SCN-反应溶液变红色的性质.而Fe2+无此性质,但需向加入NH4SCN的Fe2+溶液中加入氯水,因为氯水可以将Fe2+氧化成Fe3+,故溶液将变红,但在考虑将Fe2+氧化为Fe3+时,不能使用KMnO4溶液,因为KMnO4溶液本身有颜色,影响实验效果.解析:检验Fe3+存在可以利用Fe3+与SCN-反应溶液变红色的性质.而Fe2+无此性质,但需向加入NH4SCN的Fe2+溶液中加入氯水,因为氯水可以将Fe2+氧化成Fe3+,故溶液将变红,但在考虑将Fe2+氧化为Fe3+时,不能使用KMnO4溶液,因为KMnO4溶液本身有颜色,影响实验效果. • 答案:C
根据下列框图回答问题(答题时,方程式中的M、E用所对应的元素符号表示):根据下列框图回答问题(答题时,方程式中的M、E用所对应的元素符号表示):
(1)写出M溶于稀H2SO4和H2O2混合液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写出M溶于稀H2SO4和H2O2混合液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某同学取X的溶液,酸化后加入KI、淀粉溶液,变为蓝色.写出与上述变化过程相关的离子方程式: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写出N转化为Z的现象及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写出Cl2将Z氧化为K2EO4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分析本题应以M为红色金属(Cu)和Y与KSCN溶液反应变红色着手.从转化图中的转化关系和现象可知,E、X、Y、N、Z、K2EO4中均含有铁元素,且Y为Fe3+,则Z为Fe(OH)3,N为Fe(OH)2,X为FeSO4,E为Fe.确定相关物质后,即可完成各问题.解析:分析本题应以M为红色金属(Cu)和Y与KSCN溶液反应变红色着手.从转化图中的转化关系和现象可知,E、X、Y、N、Z、K2EO4中均含有铁元素,且Y为Fe3+,则Z为Fe(OH)3,N为Fe(OH)2,X为FeSO4,E为Fe.确定相关物质后,即可完成各问题.
答案:(1)Cu+H2O2+H2SO4===CuSO4+2H2O • (2)4Fe2++O2+4H+===4Fe3++2H2O • 2Fe3++2I-===2Fe2++I2 • (3)白色沉淀迅速转化为灰绿色,最后变为红褐色,4Fe(OH)2+O2+2H2O===4Fe(OH)3 • (4)10KOH+3Cl2+2Fe(OH)3===2K2FeO4+6KCl+8H2O
1.铜 • (1)物理性质:铜是一种红色金属,质软,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导电性和导热性. • (2)化学性质 • ①在潮湿的空气里易被锈蚀,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Cu+O2+H2O+CO2===Cu2(OH)2CO3.
②加热或点燃条件下与非金属反应,如O2、Cl2、S等,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②加热或点燃条件下与非金属反应,如O2、Cl2、S等,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③和氧化性酸(浓H2SO4、稀HNO3、浓HNO3)反应,化学方程式分别为:③和氧化性酸(浓H2SO4、稀HNO3、浓HNO3)反应,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 Cu+2H2SO4(浓) CuSO4+SO2↑+2H2O • 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 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2.氧化铜 • (1)物理性质:黑色固体,难溶于水. • (2)化学性质 • ①表现碱性氧化物的性质,能与酸(如盐酸)反应, • CuO+2HCl===CuCl2+H2O. • ②被H2、C等还原剂还原,H2+CuO Cu+H2O.
3.氧化亚铜 • (1)物理性质:红色粉末,不溶于水. • (2)化学性质 • ①能在酸性条件下发生铜元素的歧化反应: • Cu2O+H2SO4===CuSO4+Cu+H2O • ②能被H2、C等还原: • Cu2O+H2 2Cu+H2O.
4.氢氧化铜 • (1)物理性质:蓝色固体,不溶于水. • (2)化学性质 • ①属于二元弱碱,与酸发生中和反应.例如: • Cu(OH)2+2HCl===CuCl2+2H2O. • ②不稳定,受热易分解:Cu(OH)2 CuO+H2O. • ③具有弱氧化性,新制的Cu(OH)2悬浊液能与含醛基的物质作用而产生红色的Cu2O沉淀.
5.硫酸铜 • (1)物理性质:白色粉末,易溶于水. • (2)化学性质 • ①具有较强的吸水性,常作干燥剂,吸收水分生成CuSO4·5H2O(俗称蓝矾或胆矾). • 化学方程式为:CuSO4+5H2O===CuSO4·5H2O • ②能与BaCl2溶液反应,化学方程式为BaCl2+CuSO4===CuCl2+BaSO4↓. • ③与NaOH溶液反应,化学方程式为CuSO4+2NaOH===Na2SO4+Cu(OH)2↓.
[例题3]电子工业使用的印刷线路板,是在附有铜膜的塑料板上涂上涂料以保护所需的线路,然后用FeCl3溶液与未受保护的铜膜反应去掉铜.腐蚀后的废液中含有大量的Cu2+,为了回收这一部分Cu2+并制成硫酸铜晶体(CuSO4·5H2O),常用如下步骤:[例题3]电子工业使用的印刷线路板,是在附有铜膜的塑料板上涂上涂料以保护所需的线路,然后用FeCl3溶液与未受保护的铜膜反应去掉铜.腐蚀后的废液中含有大量的Cu2+,为了回收这一部分Cu2+并制成硫酸铜晶体(CuSO4·5H2O),常用如下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