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5

觀光友善旅遊目的地概念構成之必須要素: 從微觀層面分析

觀光友善旅遊目的地概念構成之必須要素: 從微觀層面分析. 報 告 者:陳昱萱 指導教授:施鴻瑜老師. 摘要. 觀光友善旅遊目的地的概念是透過空間、活動、產品之間的結合 ,發揮其 最大作用,讓遊客滿意,為 客戶 導向的觀念 ,在此概念中 客戶 就是遊客。然而相關的研究相當有限且多為個別研究,於是缺乏相關的知識,並對觀光友善旅遊目的地的運用有錯誤的認知。因此,本研究旨在透過空間、活動、產品的面向, 以觀光學系統論方法來定義這些用來構成遊客友善旅遊目的地的基本要素 。期望本研究能夠協助所有的利害關係人運用觀光學系統論方法中的要素,依據遊客的需求,來創立觀光友善旅遊目的地。

Download Presentation

觀光友善旅遊目的地概念構成之必須要素: 從微觀層面分析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觀光友善旅遊目的地概念構成之必須要素: 從微觀層面分析 報 告 者:陳昱萱 指導教授:施鴻瑜老師

  2. 摘要 觀光友善旅遊目的地的概念是透過空間、活動、產品之間的結合,發揮其最大作用,讓遊客滿意,為客戶導向的觀念,在此概念中客戶就是遊客。然而相關的研究相當有限且多為個別研究,於是缺乏相關的知識,並對觀光友善旅遊目的地的運用有錯誤的認知。因此,本研究旨在透過空間、活動、產品的面向,以觀光學系統論方法來定義這些用來構成遊客友善旅遊目的地的基本要素。期望本研究能夠協助所有的利害關係人運用觀光學系統論方法中的要素,依據遊客的需求,來創立觀光友善旅遊目的地。 關鍵字:要素、微觀層面、旅遊目的地、觀光系統、 觀光友善旅遊目的地概念

  3. 一、緒論(1/2) 1.1研究背景與動機 觀光友善旅遊目的地是由觀光系統論方法中的空間、活動、產品等面向的結合所創立(Anuar et al., 2012a)。在這樣的結合中,每個面向都各司其職。在觀光友善旅遊目的地的概念中,旨在讓遊客感覺愉悅,免於繁複或問題,Vukonic (1997)甚至指出使用的空間越多,越能讓遊客增加對目的地的滿意度及參與感。再者,Hudson(1998)指出空間是設有遊客所需的設備及基礎建設,特別是在觀光友善旅遊目的地(顧客導向的經營概念)。 事實上,Hudson(1998)也指出用來滿足遊客的需求的設施及服務,例如膳宿,在是否能延長遊客在目的地的停留時間扮演相當重要的關鍵。這顯示了一個具有基礎建設、設施、住宿及觀光勝地等的空間在讓觀光友善旅遊目的地概念能確實滿足遊客的供需中是不可或缺的(Anuar et al., 2012b)。那麼,從微觀層面來看空間面向裡組成觀光友善旅遊目的地的要素為何呢?

  4. 一、緒論(2/2) 從宏觀的層面來看,活動面向的作用就如同旅遊產品的脈動(Anuar et al., 2012a),原因在於每個進行的活動都影響著一個目的地的吸引力,尤其是觀光友善旅遊目的地。所以相關團體應藉由設計競爭性的活動來提供遊客富有紀念性的時刻(Anuar et al., 2012c)。從微觀層面來看活動面向裡組成觀光友善旅遊目的地的要素為何呢? 許多學者的研究發現,其中大部分的產品當成是旅遊目的地(McIntosh & Goeldner, 1990; Kozak, 2002; Yoon & Uysal, 2005)。其中確定在旅遊目的地的產品是自然元素(風景、海灘、山、歷史性的地方或建築物等等)。另一方面,人造結構的組成包括住宿、交通、基礎設施等等(Van Raaij, 1986; Swarbrooke, 1995; Hudson, 1998)。 雖然由於缺乏文獻、理論、概念、架構、指標等形式的研究而造成的知識斷層,故觀光友善旅遊目的地概念相關的研究十分有限,但是如同本研究的開端探討,用來介紹,公開觀光友善旅遊目的地概念是必須的。為此,本研究期望能透過空間、活動、產品的面向來定義這些用來構成友善遊客旅遊目的地的基本要素。

  5. 二、文獻探討(1/25) 2.1觀光友善旅遊地之建構 建構觀光友善旅遊目的地是藉由旅遊系統方法的相關元素─空間、活動和產品構面(Anuar et al., 2012a)。在此組合中的各個構面發揮其本身的作用,其目的是使遊客感到快樂和自由,並且無任何併發問題。

  6. 二、文獻探討(2/25) 2.1.1觀光友善旅遊目的地─空間構面之作用及要素 Hitrec (1995)指出,目的地為一個地方的吸引力,促進空間裡的元素能符合遊客的需求,而Kaiser and Helber(1978)認為空間應該滿足遊客的主要動機,使他們對於目的地感到滿意,會想花更多的時間在該旅遊地上。 Vukonic(1997)指出,如果有越多的空間被利用,會增加遊客對旅遊目的地的滿意度和參與率。此外,Hudson(1998)指出特別是友善旅遊目的地中的“空間”概念,說明在旅遊目的地裡需賦予滿足顧客的需求及應有的設施和基礎建設(以客戶為導向的品牌)。

  7. 二、文獻探討(3/25) 2.1.1觀光友善旅遊目的地─空間構面之作用及要素 在觀光友善旅遊目的地概念中,空間在滿足遊客需求時扮演相當關鍵的角色。透過Hitrec(1995)對於空間的定義後,此概念變得更加清楚:空間將目的地視為觀光勝地,提供了完整設施,如滿足遊客需求的住宿空間,以足夠的空間來鼓勵旅客於此花費時間,並將此空間視為假日或渡假的觀光景點(Kaiser &Helber ,1978)。 Ritchie & Crouch(2003)定義了五項用來營造具競爭力的旅遊目的地之要素,為基礎建設及上層建設、地點、安全性、成本及價錢、便利性。一個成功的旅遊目的地,不只受主要因素─活動或產品要素等影響,也受空間的次要因素影響(Ritchie & Crouch,2003)。該五項要素條列如下:

  8. 二、文獻探討(4/25) 1.基礎建設及上層設施 根據Ritchie & Crouch(2003)指出,基礎建設及上層設施為觀光目的地是否成功的重要組成因素。此要素基本上都由相關團體執行,像是私人機構及政府單位來發展觀光旅遊地(Anuar et al., 2012)。基礎建設的基本架構為一個機構、體系、設備、基本服務(Kamus Dewan, 2010)。因此基礎建設可分為兩大類:一般基礎建設及基本服務基礎建設(Ritchie & Crouch, 2003)。 Ritchie & Crouch(2003)更進一步描述,一般基礎建設為週遭的設施、系統及服務,如交通系統(道路、高速公路、機場、鐵路系統等)、公共安全(警察、消防員)、污水及排水(污水池及污水處理、水道系統、垃圾收集系統、防洪工程)、電信通訊系統、貨物郵件收發系統、醫療系統(醫院、診所)、金融系統(銀行、信用合作社)、行政系統(立法系統、政府單位辦公室)、教育系統(大學、學校)等。

  9. 二、文獻探討(5/25) 同時,基本服務基礎建設可指零售、購物設施、加油站、餐廳、食物攤販、修車廠、藥局、書局、洗衣店等等(Ritchie & Crouch, 2003)。整體來說,它被認為是一般基礎建設的支援及次要基礎建設。Ritchie & Crouch(2003)也指出通常基本服務建設是由私人單位提供,而一般基礎建設是依賴政府稅收來運作。下列是觀光友善旅遊地概念中基礎建設的屬性: • 遊客對於滿足需求的基礎建設組成要素是否有足夠的認知 • 交通系統(道路)的品質 • 交通系統(機場)的品質 • 交通系統(渡輪、船舶等)的品質 • 電信系統的品質 • 電力系統、供水、污水系統等的品質

  10. 二、文獻探討(6/25) Ritchie & Crouch(2003)指出上層設施的要素可分為三大項:功能要素的增強、基礎建設的增強及自然要素的建立及加強。 這些上層設施的魅力,如同磁場般吸引遊客的注意。因此該要素的設計必須朝向符合觀光友善旅遊目的地概念去進行。在觀光友善旅遊目的地概念中,運用的屬性如下: • 遊客享受建築物的魅力。 • 遊客能有多種住宿的選擇。 • 維護的品質及滿意程度。 • 旅遊目的地引人入勝的景點之數量。

  11. 二、文獻探討(7/25) 2.地點 地點可定義為一個地方或位置(Kamus Dewan, 2010)。地點要素是很主觀的,因為它受到不可變的物質特性影響。這就是為什麼觀光友善旅遊目的地概念應強調地點要素,如此每個設施、服務、名勝都能適合遊客,並對遊客友善。在觀光友善旅遊目的地概念中,運用的屬性如下: • 旅客對於旅遊地區是否鄰近,或偏遠之認知 • 旅客對於偏遠旅遊地區是否與市場評斷不同之認知 • 旅客對於旅遊地區距離之認知 • 旅客對於路程阻礙之認知 • 旅客對於觀光地區的不同性、設施和服務之認知

  12. 二、文獻探討(8/25) 3.安全性 攸關一個旅遊目的地是否成功,安全要素經常是遊客所注重的。若該地點發生許多與遊客安全相關的事件,遊客人數將會呈現下降的趨勢,安全性不僅僅局限在基本需求或無災的環境,同時也是身處周圍都很安全,免於暴力及自然災害的影響。多數旅遊目的地的管理當局並未將遊客所經常遭遇的犯罪事件列入考量。此情形可能會曝露出旅遊目的地因缺乏公信力的執法人員而充斥著犯罪問題(Holcomb & Pizam, 2006)。這警示著目的地的安全性要素正面臨威脅,這在維持遊客的旅遊品質中是相當重要的指標(Anuar et al., 2011)。 之前的研究者已指出遊客對犯罪的恐懼有充足的理由,為了減輕他們的恐懼,如警方及執法機構等負責單位應扮演好降低犯罪、加強旅遊目的地安全性的角色。在觀光友善旅遊目的地的概念中所運用的屬性如下: • 遊客對旅程中的擔心及不舒適的認知 • 遊客對自身安全的認知 • 遊客對假日時在目的地之當局管理團體數量的認知

  13. 二、文獻探討(9/25) 4.價值及成本 雖然價值及成本要素過於敏感、主觀,且難以解釋,但它仍是組成觀光友善旅遊目的地概念中相當重要的因素。Ritchie & Crouch(2003)指出目的地的價值及成本緊密的連結著品項及服務成本(交通成本、住宿成本、匯率、餐飲成本、娛樂及活動成本)。然而,遊客所支付的成本及價值過於主觀,因為它們會受當地、國家及全球的社經狀況所影響。 旅遊目的地提供低價或更適中的價錢,通常會吸引更多的遊客。然而,低價及低成本並不能當作低生產力的藉口,特別是在服務的部分。價值、成本、品質、聲譽和形象之間的連結在旅遊目的地的概念中,尤其是在觀光友善旅遊目的地概念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觀光友善旅遊目的地中運用的屬性如下: • 遊客對產品及服務的價值及成本認知 • 遊客對已支付的價值及成本的反應 • 旅客對其他旅遊目的地的價值及成本的認知

  14. 二、文獻探討(10/25) 5.可及性 可及性是決定一個旅遊目的地是否容易到達的要素,由於可及性透過陸、海、空的方式,連結了遊客從出發地點到欲前往的旅遊目的地,遊客所使用典型的可及性模式有空中交通、陸上交通、海上交通(Anuar et al., 2012b)。可及性受到了宏觀及微觀角度的影響。從宏觀角度來看,它受普遍的經濟、政治、社會環境等因素所影響(Ritchie & Crouch, 2003)。例如:施行的政策必須要能符合航空產業,入境的簽證及許可、轉乘、交通運輸中心、降落點、機場容納量、航空業界間的競爭都是衝擊及影響可及性的要素。 在觀光友善旅遊目的地概念中運用的屬性條列如下: • 遊客對於到達旅遊目的地的可及性之認知 • 遊客對於搭乘海上交通的可及性之認知 • 遊客對於搭乘陸上交通的可及性之認知 • 遊客對於搭乘空中交通的可及性之認知

  15. 二、文獻探討(11/25) 2.1.2觀光友善旅遊目的地─活動構面之作用及要素 根據Gunn (1994)提出觀光的定義為人們離開其日常生活居住地,往一個特定的目的地移動,並使用目的地所提供的相關設施,以獲取各種心智上與實體上之經驗與滿足。 Ritchie & Crouch (2003)指出,對於發展中的活動,利益相關者需要為自身取得優勢,獲得有利的資源。例如,一個旅遊地的主要優勢是週邊環境及自然資源,就要充分利用並使其發揮價值;當一個旅遊地為文化資源時,就需要更多的創造力,發展針對特定目的地所適合的主題活動。同樣地,相同的狀況也適用在觀光友善旅遊地,旅遊中所提供的活動應符合友善旅遊地的概念。為了確保在觀光友善旅遊地的活動令人滿意,利益相關者需考量遊客對旅遊方面的看法、期望和態度,以其建構一個高品質的觀光友善旅遊地。

  16. 二、文獻探討(12/25) 為了確保活動能滿足遊客的需求,活動應被深入研究。Ramirez et al. (2006)的一項研究指出10個建構在友善旅遊地之活動構面的相關指標,10項指標為周邊環境、可及性、周邊交通、環境美感、旅遊模式、土地經濟使用度、交通經濟、政策制定、公私部門組織和相關行銷活動。這些指標的確定為了幫助相關人員,如政策制定者和社區組織可根據這些指標訂定相關活動。除了Ramirez等人的研究外,Ritchie和Crouch(2003)所進行的一項研究中描述了每個旅遊目的地都需要四個活動要素。這些都是活動設計須有的要素,而這些要素也會影響遊客選擇目的地的動機。這些要素如下:

  17. 二、文獻探討(13/25) 1.文化及歷史 文化及歷史被視為活動構面最重要的面向,受到了時間及歷史的影響。Ritchie & Crouch (2003)指出,當這項要素能具有其獨特的定位,提供異於平常的活動體驗,就能提供最大的滿意度。Ritchie & Zins (1978)的一項研究中,列出在活動構面下,12項影響文化及歷史的次要素為:手工藝品、口語、傳統習俗、供餐方式、特有的藝術及音樂、歷史、工作方式或科技運用、建築、遵循的信仰、教育、衣著方式及休閒活動。 特別是在塑造觀光友善目的地概念過程中,一個旅遊目的地若能提供遊客獨特的活動,提供嶄新的體驗,將會增強其競爭力。下列為觀光友善旅遊目的地概念中所使用的屬性: • 文化的豐富蘊涵 • 被進行研究的文化 • 特殊的異國情調 • 遊客對文化的熟悉度

  18. 二、文獻探討(14/25) • 獨特的文化 • 文化的複雜性 • 遊客享受當地美食 • 遊客欣賞當地音樂 • 遊客欣賞當地建築 • 遊客對宗教多樣性的接受/拒絕 • 遊客對種族多樣性的接受/拒絕 • 行為穿著等文化習慣 • 現有文化之傳統生活習慣 • 現有文化之生活常規訓練 • 現有文化之休閒活動 • 現有特殊文化的社區

  19. 二、文獻探討(15/25) 2.特殊事件 在觀光友善旅遊目的地的概念中之所以建立特殊事件是為了進行能讓遊客有個印象深刻會永遠記得的活動。特殊事件可以是能帶來快樂,讓遊客及當地居民參與的一系列活動。特殊事件是為了增加觀光人潮,但同時也很強調當地民眾的參與。特殊事件可分為兩種類型:標誌性事件及重大事件(Ritchie & Crouch, 2003)。 Getz (1997)提出特殊事件的七大類別,這些類別並非以經濟效益、規模、重要性來區別,而是以文化節慶、藝術娛樂、商業貿易、運動競賽、教育科學、休閒、政治及單一事件來區分。在塑造觀光友善旅遊目的地概念時,相關團體應考量特殊事件及活動之間的關聯性,如此才能讓遊客獲得獨特的經驗。因此,在觀光友善旅遊目的地概念中所使用的屬性如下: • 假日活動之參與度 • 特殊活動之參與度 • 期待參與許多活動之欲望 • 參與國際知名活動 • 參與觀光地區內之“自然”相關活動 • 參與有距離性之活動

  20. 二、文獻探討(16/25) 3.娛樂活動 Ritchie & Crouch (2003)詳細指出活動及特殊事件被視為目的地須具有的傳統元素,而娛樂活動較傾向於旅遊目的地的地方特色,如拉斯維加斯的博弈、倫敦的劇院、紐約的百老匯秀。這是因為之前科技娛樂的出現,如電視,人們將創造個人娛樂的活動視為嗜好。 相關團體為了塑造觀光友善旅遊目的地概念,應將娛樂要素視為墊腳石。為達成此目的所運用的屬性如下: • 遊客傾向於參與主動或被動的娛樂活動 • 遊客對拓展其生活經驗感興趣 • 遊客享受多樣化之娛樂活動 • 遊客對於獲得手作的體驗感興趣 • 對於近距離觀察人格特質感興趣 • 所提供的娛樂活動之多樣性 • 所提供的娛樂活動之規模及獨特性 • 所提供的娛樂活動合適性

  21. 二、文獻探討(17/25) 4.綜合型活動 綜合型活動建立了一個主要的要素,激發遊客生理及情感上的特質,最終擄獲遊客前往特定目的地。綜合型活動為相當關鍵的要素,少了它,一個旅遊目的地將無法吸引遊客。綜合型活動可視為結合地理、氣候、文化歷史,以及相關團體的創意及發想。根據Ritchie & Crouch (2003)指出,活動的重要性在於遊客尋找新體驗時能持續地呈現旅遊目的地具吸引力的一面。因此相關團體應腦力激盪構想出遊客所需要的活動,利用既有的資源及歷史價值。舉例來說,一個以自然概念出發的目的地,它的活動應與自然及週遭地理為基礎,相關團體應運用自然的長處及優點,同時不背離當地社群的價值觀(Ritchie & Crouch, 2003)。

  22. 二、文獻探討(18/25) 從目的地的角度來看,活動可依據很多不同的方式及特質來分門別類,活動也必須能維持當地社群的價值,遵守當地規定;提供的活動可以彼此互補,發揮最大效益,四季皆宜,且適合不同的族群。最後,每項活動應有獨特的設計,符合目的地的要求。因此,下列為此要素在觀光友善旅遊目的地概念中所運用的屬性: • 籌備活動的必備事項 • 優先考量期待的個人活動 • 活動進行所需設備的品質 • 讓人享受的團體活動及個人活動 • 對於活動的成本及價值的知覺 • 活動的獨特性 • 活動的範圍

  23. 二、文獻探討(19/25) 2.1.3觀光友善旅遊目的地─產品構面之作用及要素 先前的研究已視觀光旅遊地的形成為一個產品(McIntosh &Goeldner, 1990; Kozak, 2002; Yoon &Uysal, 2005)。 Swarbrooke (1995)也提出,旅遊產品可分為四大部分,即 • 自然 • 人造建築物(其設計理念為可吸引遊客來到該地,像是主題公園、野生動物園、遊樂園等等) • 人造建築物 (此建物的目的不是作為旅遊勝地,像是清真寺,考古歷史建築物) • 重大活動,像是運動賽事或節慶活動。

  24. 二、文獻探討(20/25) 根據Swarbrooke (1995)的定義,產品是有形商品和無形服務的組合。 Turner &Reisinger (2001)提出三個在產品的屬性中的重要因素,分別是價格、產品的外觀造型和獨特性。從以往的研究裡顯示,產品屬性能夠影響遊客在旅遊目的地的旅行。一個產品的強度,取決於旅遊目的地所提供的獨特性和多樣性。 Smith (1994)提出了一個產品模式,其中包含五個要素:自然環境的特色、服務、好客度、選擇的自由性和參與度為建構旅遊目的地的產品。在這項研究中,Smith (1994)描述了旅遊產業的本質類似於製造產品的過程,許多旅遊學者同意這種論點,指出旅遊業產品的形成是建構在一個旅遊經驗的基礎上。

  25. 二、文獻探討(21/25) 1.實質特性 實質特性的形成為觀光產品的核心,包含自然資源,如瀑布、野生動植物、渡假地點(Smith, 1994),同時也包括固定資產,如:飯店、建築物、交通及自然資產如天氣、水質、遊客基礎設施的狀況及擁擠程度。此要素影響遊客的體驗,相關團體應思考一個適合且舒適的設計來達到觀光的目標 (Smith, 1994)。 Newsome et al. (2000)定義了四項子類別:以自然為導向的旅遊、探險旅遊、野外生物之旅及生態旅遊。因此相關團體在建立觀光友善旅遊目的地時應運用實質特性。下列為此要素在觀光友善旅遊目的地概念中所運用的屬性: • 舒適 • 美學 • 地貌的多樣性 • 景色 • 對於適度開發的程度之認知 • 對於自然環境整潔及低危害之認知 • 目的地隨時間而產生的改變

  26. 二、文獻探討(22/25) 2.服務 服務被視為實質特性的延續,因為需要服務來增加更多實質設施供遊客使用。根據Smith (1994),服務可被定義為了達到遊客的要求而完成特定任務的表現。抑或定義為為了許多人的利益、需要及興趣而進行的工作(Kamus Dewan, 2010)。舉例來說,一間飯店需要管理服務、櫃檯作業、維修、房務整理、餐飲服務等來確保飯店能順利運作。再者,可透過測量員工服務時的表現及知識,得知服務的品質,服務的品質進而會影響遊客的經驗。 觀光友善旅遊目的地的概念中,服務必須被優先考量。因此,下列為此要素在觀光友善旅遊目的地概念中所運用的屬性: • 遊客對於被提供的服務感到滿意 • 遊客對於服務缺失的認知 • 遊客對於解決服務缺失的最佳方法之意見 • 遊客對於提供有品質的服務的最佳方法之意見 • 遊客對於被提供的服務的產能之認知

  27. 二、文獻探討(23/25) 3.好客度 好客度是由當地社群歡迎遊客到來的一種表現或感覺(Smith, 1994)。根據Kamus Dewan (2010)的定義,好客為給予遊客友善的對待。Smith (1994)也指出很難實際評量好客程度。對於一個友善旅遊地而言,獲得高品質的服務並不足夠,需要一些好客的款待來完成服務。如果服務被認為是一項技術上的表現,那麼好客就被視為執行任務時的態度及風格。舉例來說,飯店的櫃檯作業是提供飯店旅客的服務,當結合了好客或微笑的服務,提供協助的意願,與顧客有正向互動,這樣的服務及好客就被視為是高品質的。 有品質的服務、友善及好客能在遊客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下列為此要素在觀光友善旅遊目的地概念中所運用的屬性: • 遊客對當地社群所展現的好客之認知 • 遊客對目的地期待他們造訪之感知 • 遊客對於能反映感謝他們造訪的諮詢服務之認知 • 遊客使用諮詢中心 • 當地社群對外來語的接受度 • 遊客對當地好客的接受度

  28. 二、文獻探討(24/25) 4.選擇的自由性 選擇的自由性是一個能讓遊客選擇給予他們獨特經驗及滿意的機會。這意指在目的地,尤其是在觀光友善旅遊目的地,遊客可根據適切性及需求有很多樣的選擇。根據Smith (1994)指出,選擇的自由性會依據旅行的目的而有所不同,如商務、家族旅遊或其他原因。以此來說,每個選擇都能有其他的選項,讓遊客可以能以他們所期待的體驗來選擇。若遊客感覺不到選擇的自由性,他們會感到較不快樂、平靜或反之。選擇的自由性也根據個人的經費、過去的經驗、知識及假期套裝旅遊而有所不同。Smith (1994)更進一步延伸出,遊客在參加度假活動或觀光活動、交通方式、住宿、食物等等的選擇,該旅遊地的選擇自由性可以看得更清楚,選擇的自由性並不侷限在選擇而已,而是它也指創造歡樂、隨機進行的活動。下列為在觀光友善旅遊目的地概念中所運用的屬性: • 對於以遊客為優先考量的設施、服務及經驗的認知 • 遊客對於所選擇的目的地提供的產品發想經驗的認知 • 遊客對於產品所提供需求及充足的認知

  29. 二、文獻探討(25/25) 5.參與程度 在旅遊產業裡,不只有實質性的參與,也著重在休閒及商務活動。Smith (1994)指出在產出觀光產品時,就遊客部分,成功的多元參與是藉由接受實質要素、選擇的自由性、好客及、可及性、週遭自然環境及宜人氣候的結合。這樣的結合確保了產品的品質及顧客對產品的滿意度。 一個產品要素裡的參與要素,是因遊客參與其中能帶給他自我滿足,在與其他遊客或當地居民相處時能感到安全且放心。再者,Smith (1994)認為在創造旅遊產品時,成功的參與要素基礎是結合實質、良好服務、好客、選擇的自由性的產物。因此,下列為在觀光友善旅遊目的地概念中所運用的屬性: • 遊客對於商品提供的之包含性 • 遊客對於在旅行中造訪旅遊目的地的興致之認知 • 遊客對於旅遊地產品提供的認知 • 遊客對於不同產品提供之認知

  30. 三、結論(1/2) 觀光友善旅遊目的地是一種概念,讓相關團體來推廣旅遊目的地。然而仍缺乏針對觀光友善旅遊目的地的文獻、理論、概念、架構、指標等形式的研究,結果造成了知識斷層,讓與觀光友善旅遊目的地概念相關的都混淆不清。本研究除了是一個開端,也從微觀層面定義了組成觀光友善旅遊目的地概念的要素。這些要素透過觀光學系統論方法代表了空間、活動、產品等三面向﹝請參考圖表1﹞。雖然本研究並未運用實證研究,然從活動、空間、產品﹝觀光系統﹞面向裡的要素交互作用,形成了基礎,並為更深入地研究觀光友善旅遊目的地概念鋪路。本研究期望能協助經營旅遊目的地的相關團體能依據遊客的需求,運用活動、產品及空間的要素將目的地轉型為觀光友善旅遊目的地。

  31. 觀光系統 空間構面 基礎設施 上層建築 地點 安全性 可及性 活動構面 文化歷史 特殊事件 娛樂活動 綜合型活動 產品構面 實質特性 服務 好客度 選擇的自由性 參與程度 形成 觀光友善旅遊地概念 三、結論(2/2)

  32. 參考文獻 Anuar, A. N. A., Ahmad, H., Jusoh, H., & Hussain, M. Y. (2012a). The roles of tourism system towards development of tourist friendly destination concept. Asian Social Science, 8(6), 146-155. http://dx.doi.org/10.5539/ass.v8n6p146 Anuar, A. N. A., Ahmad, H., Jusoh, H., & Hussain, M. Y. (2012b). Understanding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formation of tourist friendly destination concept. Journal of Management and Sustainability, 2(1), 106-114. http://dx.doi.org/10.5539/jms.v2n1p106 Anuar, A. N. A., Ahmad, H., Jusoh, H., & Hussain, M. Y. (2012c). Understanding the role of stakeholder in the formation of tourist friendly destination concept. Journal of Management and Sustainability, 2(2), 69-74. http://dx.doi.org/10.5539/jms.v2n2p69 Anuar, A. N. A., Bookhari, S. N., Aziz, N. A. (2012). The effectiveness of Safe City Programme as safety basic in tourism industry: Case Study in Putrajaya. Procedia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42, 477-485. http://dx.doi.org/10.1016/j.sbspro.2012.04.213 Anuar, A. N. A., Jaini, N., Kamaruddin, H., & Nasir, R. A. (2011).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of Safe City Programme in relation to the tourism industry. Procedia Engineering, 20, 407-414. http://dx.doi.org/10.1016/j.proeng.2011.11.183 Bramwell, B. (1998). User satisfaction and product development in urban tourism. Tourism Management, 19(1), 35-47. http://dx.doi.org/10.1016/S0261-5177(97)00091-5 Dewan, K. (2010). Kamus Dewan Edisi Keempat. Kuala Lumpur: Dewan Bahasa Dan Pustaka. Floyd, M. F., Gibson, H., Pennington, L. G., & Thapa, B. (2003). The Effect of Risk Perceptions on Intentions to Travel in the Aftermath of September 11, 2001. In Hall, C. M., Timothy, D. J., & Duval, D. T. (Eds.), Safety and Security in Tourism: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and Marketing (pp. 19-38). USA: Haworth Hospitality Press. Getz, D. (1997). Event management and event tourism. New York: Cognizant Communication Corporation. Gunn, C.A. (1994). Tourism Planning (3rd Ed.). London: Taylor and Francis. Hall, C. M., & O’Sullivan, V. (1996). Tourism, Political Instability and Social Unrest. In Pizam, A., & Mansfield, Y. (Eds.), Tourism, Crime and International Security Issues (pp. 105-121). Chichester: John Wiley.

  33. 參考文獻 Hitrec, T. (1995). Tourism destination: meaning, development, concept. In Wahab, S., & Pigram, J. J. (Eds.),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growth: The challenge of sustainability (pp. 96). Great Britain: Routledge. Holcomb, J. & Pizam, A. (2006). Do Incidents of Theft at Tourist Destinations Have a Negative Effect on Tourists’ Decisions to Travel to Affected Destinations? In Mansfeld, Y., & Pizam, A. (Eds.), Tourism, Security and Safety: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pp. 105-124). UK: Elsevier Butterworth-Heinemann. Hudson, B. J. (1998). Waterfalls. Resources for tourism.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5(4), 958-973. http://dx.doi.org/10.1016/S0160-7383(98)00043-7 Kaiser, C., & Helber, L. (1978) Tourism: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In Wahab, S., & Pigram, J. J. (Eds.),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Growth: The Challenge Of Sustainability (pp. 97). Great Britain: Routledge. Kozak, M. (2002).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ourist motivation by nationality and destination. Tourism Management, 23, 221-232. http://dx.doi.org/10.1016/S0261-5177(01)00090-5 McIntosh, R. W., & Goeldner, C. R. (1990). Tourism: Principles, Practices, Philosophies. New York: Wiley. Murphy, P., Pritchard, M. P., & Smith, B. (2000). The destination product and its impact on traveller perceptions. Tourism Management, 21, 43-52. http://dx.doi.org/10.1016/S0261-5177(99)00080-1 Newsome, D., Moore, S. A., & Drowling, R. K. (2002). Natural area tourism: Ecology, Impacts and Management. UK: Channel View Publications. Poon, A., & Adam, E. (2002). How The British Will Travel 2005.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9(1), 279-281. http://dx.doi.org/10.1016/S0160-7383(01)00051-2 Ramirez, L. K. B., Hoehner, C. M., Brownson, R. C., Cook, R., Orleans, C. T., Hollander, M., ... Wilkinson. W. (2006). Indicators of activity-friendly communities. An evidence based consensus process.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31(6), 1-10. http://dx.doi.org/10.1016/j.amepre.2006.07.026 Ritchie, & Zins (1978). Culture as deterrminant of the atractiveness of a tourism region. In Ritchie, J. R. B., &Crouch, G. I. (Eds.), The Competitive Destination: A Sustainable Tourism Perspective (pp. 115). UK: CABI International. Ritchie, J. R. B., & Crouch, G. I. (2003). The Competitive Destination: A Sustainable Tourism Perspective. UK: CABI International. http://dx.doi.org/10.1079/9780851996646.0000

  34. 參考文獻 Smith, S. L. J. (1994). The tourism product.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1(3), 582-595. http://dx.doi.org/10.1016/0160-7383(94)90121-X Swarbrooke, J. (1995). The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of Visitor Attractions. London:Butterworth Heinemann. Van Raaij, W. F. (1986). Consumer research on tourism: mental and behavariol constructs. Annual of Tourism Research, 13, 1-9. http://dx.doi.org/10.1016/0160-7383(86)90054-X Vukonic, B. (1997). Selective tourism growth: Targeted tourism destination. In Wahab, S., & Pigrim, J. J. (Eds.),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Growth: The Challenge of Sustainability (pp. 95-108). London: Routledge. Xu, J. B. (2010). Perception of tourism products. Tourism Management, 31, 607-610. http://dx.doi.org/10.1016/j.tourman.2009.06.011 Yoon, Y., & Uysal, M. (2005). An examination of the effects of motivation and satisfaction on destination loyalty: a structural model. Tourism Management, 26, 45-46. http://dx.doi.org/10.1016/j.tourman.2003.08.016

  35. 參考文獻 報告完畢!謝謝大家!!!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