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4

管理学原理

管理学原理. 推荐书籍与网站. 《 管理学 》 第五版,罗宾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 》 周三多\陈传明等编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 www.google.com www.baidu.com www.jjxy.com.cn www.hutc.zj.cn www.pku.edu.cn www.ytht.net 报纸: www.cs.com.cn www.cet.com.cn 图书馆电子数据库: Business sources premier (Ebscon)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1 ).

pules
Download Presentation

管理学原理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管理学原理

  2. 推荐书籍与网站 • 《管理学》第五版,罗宾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周三多\陈传明等编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 • www.google.com www.baidu.com • www.jjxy.com.cnwww.hutc.zj.cn • www.pku.edu.cnwww.ytht.net • 报纸:www.cs.com.cnwww.cet.com.cn • 图书馆电子数据库:Business sources premier (Ebscon)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3.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1) • 什么是管理?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活动中,一定的人或组织依据一定的权力,有效地进行计划、决策、组织、领导、控制等,对人力、物力、财力和其他资源进行协调或处理,以达到预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 管理学是研究如何合理组织和协调人类活动,以提高稀缺资源利用效率、增进人类福利的科学. • 管理与组织  组织是指一群人为了某个共同目标而结合起来协同行动的集合体.  组织的构成要素:组织成员          组织目标          组织活动          组织资源          组织环境

  4. (2) • 组织要素的整合 1、要素内部的整合.     组织成员的整合;     组织目标的整合;     组织活动的整合;     组织资源的整合.   2、要素之间的整合     活动与环境的整合;     目标与活动的整合;     活动与人的整合;

  5. (3) • 企业:一种特殊的社会经济组织. • 企业的性质:企业与市场; Coace (1937) 提出交易成本的概念.Williamson(1975 1985) • 企业是那种根据市场反映的社会需要来组织和安排某种商品或服务的生产和交换的社会经济单位. • 企业的任务:    满足社会的需要;    获取利润;

  6. (3) • 企业的活动:  资源的筹措;  资源的转换;  产品的销售.

  7. (4) • 管理的职能: 1计划:制定目标并确定为达到目标所必需的行动. 2组织:合作与协调的需要 ,确定活动,设计岗位,划分部门,根据人的特点 安排任务,制度化职责与关系. 3领导:指导员工行为,沟通,激励. 4控制:使实践活动符合计划.发现执行中的问题,分析原因,纠正偏差. 5创新

  8. (5) • Mintzberg(1974):管理者的角色  人际角色:来自管理者的正式权力基础.    1代表人角色;2领导者的角色;3联络者角色 信息角色:4监督者角色;5传播者角色;6发言人角色 决策角色:7企业家的角色;8干扰应对者;9资源分配者           10谈判者角色

  9. (6) • 管理者应该具备的技能 1技术技能 对于基层管理者最重要,中层次之,高层对技术技能要求不是很高. 2人际技能: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 它对于所有层次管理的重要性大致相同. 3概念技能:设想观点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能力.

  10. 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1历史研究法; 2比较研究方法; 3调查研究方法; 4案例研究法; 5跨学科研究法.

  11. 第二章、管理理论的历史发展 • 一早期管理思想: 亚当.斯密:《国富论》  劳动分工理论:  巴贝奇:劳动分工可以减少工资支付;      提出利润分配制度;      主张实行有益的建议制度.  欧文:人事管理的创始人

  12. 二、古典管理理论 • (一)科学管理:19世纪末20世纪初 背景:生产技术日益复杂,生产规模变大,资金需求变多,企业管理职能与所有权分化.  泰罗所创立的管理理论有以下三个基本观点:   1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工作效率;   2达到最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经验管  理;   3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是要求管理人员和工人双方在精神上和思想上来一个彻底变革.(从注意盈利分配到盈利中间;从经验到科学;增加利润和工资)

  13.  泰罗提出的管理制度: 1对工人提出科学的操作方法,以便合理利用工时,提高工效果;   2在工资制度上实行差别计件制度;   3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择\培训和提高;   4制定科学的工艺规程,并用文件的形式固定下来推广;   5使管理和劳动分离,称管理为计划职能,劳动为执行职能. 同时代的其他人:   1甘特,设计了编制进度计划的甘特图;提出“计件奖励制”   2Gilbreth和 Lillian:动作研究   3福特,创造了第一条流水生产线(产品系列化,零件规格化,机器及工具的专用化)

  14. • (二)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 1925年出版代表作《一般管理与工业管理》,提出企业经营的6大职能和管理工作的14条原则.    企业经营六大职能:技术,经营,财务,安全,会计,管理(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管理工作的14条原则:例如:分工;权力与责任;统一命令;秩序等等.

  15. •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 著作:《社会和经济组织的理论》.主要观点:  一提出理想的科层组织体系:  二权力的类型:权力是一种引起服从的命令结构.   1传统型权力;   2个人魅力;   3法理型

  16. 三、西方现代管理思想发展 • 一、行为科学管理理论: 行为科学是研究人类行为规律的科学.  泰罗科学管理把人看成“活的机器”,“经济人”的假设.  梅奥:霍桑试验  提出的观点:1企业的职工是“社会人”,人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属于一个工作集体并受这一集体影响;    2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    3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4企业应该采取新型的领导方法,组织好集体活动,采取措施提高士气.

  17. • 行为科学学派的其它理论: 一、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有两个基本论点:1人的需要取决于他已经得到了什么,还缺什么,只有还没有满足的需要才能够影响行为;2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某一层次需要满足后,才有更高层次需要的出现.   需要的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感情和归属的需要,受人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18. 二、赫兹泊格(Herzberg):激励的双因素理论   1保健因素:是工作环境或工作关系方面的.不起激励作用.   2激励因素:工作的性质和内容方面的. 三、麦格雷格的X、Y理论   人性的假设. 四、威廉.大内 Z理论   认为企业管理当局和职工的利益是一致的,两者的积极性可融为一体的.   1企业对职工的雇佣应该是长期的而不是短期的;   2上下结合制定决策,鼓励员工参与企业的管理工作;   3实现个人负责制;   4相对较缓慢的提拔;   5对职工进行全面培训,使员工有多方面工作的经验;   6上下级关系要融洽.

  19. • 二、社会系统学派 代表人物:巴纳德   《经理人员的职能》(1938)   组织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有意识协调的活动的合作系统.   贡献与诱因   权威接受理论

  20. • 三、决策理论学派 西蒙   基本观点:   1管理就是决策;   2决策分为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   3决策的满意原则.   有限理性与完全理性

  21. 第三章、管理的基本原理 • 管理原理是对管理活动的实质、对管理活动最基本的、普遍性的运动规律的科学表述。 • 它的特征:客观性、概括性、稳定性和系统性. • 管理的基本原理:系统原理,人本原理,效益原理.

  22. 一系统原理 系统的概念:    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在一定环境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系统的特征:    1集合性;    2层次性;    3相关性 系统原理的要点:    1整体性原理(局部服从整体,实现整体最优;1加1大于2)    2动态性原理;    3开放性原理;    4环境适应性原理;    5综合性原理;(综合创新)

  23. 二人本原理 主要观点: 1职工是企业的主体; 要素研究阶段;行为研究阶段;主体研究阶段. 2有效管理的关键是职工参与; 3现代管理的核心是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 4管理是为人服务的.

  24. 三效益原理 效益的概念: 指有效产出与投入之间的一种比例关系. 区别:效果,效率,效益 效益的评价: 公正和客观 评价的主体不同,标准也不同.

  25. 第四章、计划

  26. 一计划的概念与性质 • 计划是为了实现决策所确定的目标,预先进行的行动安排. • 计划与决策之间的关系:   1决策是计划的前提,计划是决策的逻辑延续.决策为计划的任务安排提供了依据,计划为决策所选择的目标活动的实施提供了组织安排;   2在实际工作中,决策与计划是相互渗透,有时候是不可分割的.

  27. 计划的性质: 1计划是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的,是对决策工作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的展开与细化;   2计划工作是管理活动的基础;   3计划工作具有普遍性与秩序性;   4计划工作要追求效率;

  28. 二计划的类型 • 从时间的长短上分:长期计划,中期计划,短期计划. • 从职能上可以分:业务计划,财务计划,人事计划. • 根据涉及时间长短及其范围广狭的综合性程度标准:战略性计划与战术性计划. • 根据计划内容的明确性标准:具体性计划与指导性计划. • 程序化程度:程序性计划与非程序化计划. 纽曼认为:管理部门在指导完成既定目标的活动上基本用的是两种计划:常规计划与专用计划.

  29. 计划的层次体系

  30. 目的或使命决定组织的性质,是组织区别于其它组织的标志.目的或使命决定组织的性质,是组织区别于其它组织的标志. • 目标是对目的或使命的具体化. • 战略是为达到组织总的目标而采取的行动和利用资源的总计划. • 政策是指导或沟通决策思想的全面的陈述书或理解书. • 程序是按时间顺序对必要的活动进行排序.是行动的指南. • 规则详细说明必需行动或非必需行动. • 方案或规划是一个综合性的计划. • 预算是数字化的计划.

  31. 三计划编制过程 • 确定目标,形成组织的目标结构 • 认识现在,确定环境给组织带来的机会与威胁,确定组织的实力与不足. • 研究过去,寻找可资借鉴的参考. • 预测并有效地确定计划的重要前提条件(实现计划的环境的假设条件). • 拟订和选择可行性行动方案; • 制定计划,清晰描述计划的内容; • 制定派生计划; • 制定预算,明确计划的体系指标.

  32. 一、目标的确立 • 目标的含义 • 目标的特征 • 确定目标的原则

  33. 爬山理论 • 从理论上而言,每一个人都能登上一定高度的事业山峰。 • 但事实上,登上顶峰的人是少数。 • 问题在于没有一个清楚正确的目标和没有坚持努力而动摇。 成功条件 有一个清楚正确的目标——有所为有所不为; 坚定不移地围绕着目标开展工作——排除万难,抑制诱惑。

  34. 1.目标的含义 • 【目标】是期望的成果。这些成果可能是个人的、部门的、或整个组织的努力方向。 • 【企业目标】是在分析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确定的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是企业经营思想的具体化。 • 企业目标为企业决策指明了方向,是企业计划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企业实际绩效的标准。 a.传统的企业目标定位在利润最大化方面。 b.现代企业中由于企业制度变迁,人们更为注意在企业的稳定发展中寻求长期稳定的利润。 • 彼得•德鲁克提出:企业目标唯一有效的定义就是创造顾客。因为强调利润会使经理人迷失方向,以至于危及企业的生存。

  35.      2目标的作用 目标确定了组织的存在; 目标为管理工作指明方向; 目标是检验和衡量工作成效大小的标准;‘ 目标有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36. 3.目标的特征 • 目标是组织经营思想的集中体现。 • 目标具有多重性。企业寻求自下而上和发展,既要为资产所有者谋求利润,又要向消费者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并对社会承担一定的责任。 • 拉•柯•戴维斯:企业目标可分为主要目标、并行目标、次要目标。主要目标由企业性质决定,是贡献给企业顾客的目标;并行目标可分为个人目标、社会目标,是为企业的关系人服务的目标;次要目标是贡献给企业本身的目标。 • 彼得•德鲁克:企业的性质本身需要多重目标。在每一个领域中,只要企业绩效和成果对企业的自下而上和兴盛有直接和利害关系,就需要制订出目标来。 • 目标具有层次性。企业管理层次的差异决定目标体系的垂直高度。企业目标就成了一个有层次的体系和网络。 • 目标具有变动性。企业目标的内容和重点是随着外界环境、企业经营思想、自身优势的变化而变化的。

  37. 政府 供应商 贸易实体 投资人 社会整体 消费者 雇员 公司 管理者 债权人 地方社区 经理人 利益集团 工会 企业利益相关者

  38. 【讨论】登山还是救人——哈佛第一案例 • 有一个登山队在登中国的喜玛拉雅山,登到一半的时候,发现了一个登山队遗留下的一名奄奄一息的队员,这时这个登山队长要做一个决策:我们这十几人走到半山腰了,是把这个人抬下去,破坏我们登山队的计划,还是把这个人放在这儿?因为这个人又不是我们队的。 • 这个故事非常形象,一个企业往前冲的时候,必然要遇到一些道德和社会责任问题,你作为一个总裁,你该做什么决策?你完全可以说我牺牲这个团队的目标来拯救这个队员,把他抬到山下,咱们从头再来。这个故事在哈佛商学院是个经典故事,每一届的学生在第一个学期要听这个故事,每个新生第一个星期要谈的也是这个故事。

  39. 3.确定目标的原则 • 现实性原则。既要保证目标的科学性又要保证其可行性。 • 关键性原则。企业必须保证以有关大局的、决定经营成果的内容作为企业目标的主体。 • 定量化原则。目标要实现由上至下的逐级量化,使其具有可测度性。 • 协调性原则。各层次目标之间、同一层次目标之间要协调,保证分目标实现的同时,企业总体目标必然实现。 • 权变性原则。目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与修正,使其更好的实现企业的宗旨。比较而言,企业的长期目标应保持一定的稳定性,短期目标要保持一定的灵活性。

  40. 【小工具】smart原则 • s:specific 具体的 • m:measurable 可测量的 • a:attainable 可达到的 • r:relevant 相关的 • t:time based 时间 • 人们在制定工作目标或者任务目标时,考虑一下目标与计划是不是smart化的。只有具备smart化的计划才是具有良好可实施性的,也才能指导保证计划得以实现。

  41. 【特别注明:也可如此解释】 • s ——代表具体(specific),指绩效考核要切中特定的工作指标,不能笼统; • m ——代表可度量(measurable),指绩效指标是数量化或者行为化的,验证这些绩效指标的数据或者信息是可以获得的; • a ——代表可实现(attainable),指绩效指标在付出努力的情况下可以实现,避免设立过高或过低的目标; • r ——代表现实性(realistic),指绩效指标是实实在在的,可以证明和观察; • t ——代表有时限(time bound),注重完成绩效指标的特定期限。

  42. 二、目标管理 • 目标管理的形式和发展 • 目标管理的概念与实质 • 目标管理的过程 • 如何评价目标管理

  43. 1.目标管理的产生和发展 • 德鲁克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首先在《管理实践》一书中提出目标管理思想。他提出“目标管理与自我控制”的主张。 • 1954年GE提出用具体的客观目标和对目标实施进程的客观计量来代替主观的评价和个人的监督. • 1957年麦格雷戈在HBR上批评传统的主观评价法,主张应该在目标的基础上进行客观的工作评价. • 目标管理理论的理论基础是科学管理理论与行为科学理论的有效统一。科学管理理论重视工作的效率,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行为科学偏重于对职工思想与行为的研究。德鲁克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他认为任何企业都是一个真正的协作体,要把个人的努力凝结成职工共同的努力。企业的目的和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管理人员通过目标对下级实行领导,并保证总目标的实现。目标管理通过激励机制,使职工发现工作的乐趣和自身的价值,在工作中自我发展、自我控制,在享受成就感的同时保证企业的高效率。目标管理把以工作为中心、以人为中心的两种管理思想统一起来。

  44. 2.目标管理(MBO)的概念与实质 • 目标管理:它是一个全面的管理系统。它用系统的方法,使许多关键管理活动结合起来,高效率地实现个人目标和企业目标。具体而言,它是一种通过科学地制定目标、实施目标,依据目标进行考核评价来实施管理任务的过程(管理方法)。实质是: • 1建立相互支持和明确责任的目标网络; • 2强调人的因素,鼓励员工参与管理; • 3强调效益第一.

  45. 3.目标管理的过程 (1)目标建立。它是指目标管理实施的第一阶段,主要是指企业的目标制定、分解过程。 (2)目标分解。它是把企业的总目标分解成各部门的分目标、个人目标,使企业所有员工都乐于接受企业的目标,并且在完成这一目标中承担自己应承担的责任。 (3)目标控制。目标管理强调自我控制,民主管理,但不能因此在目标体系建立后放手不管。 (4)目标评定与考核。目标管理注重结果,因此必须对部门、个人的目标进行自我评定、群众评议、领导评审。

  46. 任务分解法【wbs】 • wbs:任务分解法(work breakdown structure) 如何进行wbs分解:目标→任务→工作→活动 • wbs分解的原则: • 将主体目标逐步细化分解,最底层的任务活动可直接分派到个人去完成; • 每个任务原则上要求分解到不能再细分为止。

  47. 目标管理法的目标体系

  48. 2.目标管理理论的应用 • 最早应用目标管理理论的是日本。1956年以后,美国企业中目标管理迅速普及,目前,目标管理已成为一种广泛采用的管理制度。 • 目标管理的应用有如下特点:a.应用范围广泛,除应用于工业、金融、商业等企业外,许多非盈利性组织也引入了目标管理的制度。 b.在许多大型企业,目标管理作为企业系统管理的形式加以应用,通过目标管理对企业各个管理层实施全面管理。在规模较小的企业中目标管理一般应用于生产作业方面。c.目标管理在目标量化比较容易的财务领域应用最为广泛。如:成本、利润、投资收益率管理等。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