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 likes | 493 Views
元素第一电离能的周期性变化. 知识复习 :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元素 主要 性质有哪些?它们各有怎样的递变规律?.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金属性逐渐减弱; 同一主族从上到下金属性逐渐增强。. 1.金属性:.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同一主族从上到下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2.非金属性:. 3.元素主要化合价:. 正价:从+1 变 到+7,负价:从-4 变 到-1.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 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4.原子半径:. 5.元素第一电离能的周期性变化.
E N D
知识复习: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元素主要性质有哪些?它们各有怎样的递变规律?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金属性逐渐减弱; 同一主族从上到下金属性逐渐增强。 1.金属性: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同一主族从上到下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2.非金属性: 3.元素主要化合价: 正价:从+1变到+7,负价:从-4变到-1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 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4.原子半径: 5.元素第一电离能的周期性变化
用符号I1表示;用式子:M(g)-e- M+ (g)表示;单位:KJ/mol。 如:钠元素的I1=496KJ/mol是指Na(g)-e- Na+(g)时所需的最小能量为496KJ/mol。 元素第一电离能的周期性变化 1.元素第一电离能定义:元素第一电离能是指气态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形成+1价气态阳离子所需的最低能量。 2.问:元素第一电离能大小与原子失电子能力有何关系? 第一电离能越小,原子越易失去第一个电子; 第一电离能越大,原子越难失去第一个电子。 思维拓宽:你能说出什么是第二电离能、第三电离能......吗?讨论后回答。
参考答案:从表中数据可知:Li元素的I2远大于I1,因此Li容易失去第一个电子,而不易失去第二个电子;即Li易形成Li+,而不易形成Li2+ 。镁元素的I1、I2相差不大,I3远大于它们,说明镁容易失去两个电子,而不易失去第三个电子,因此镁易形成Mg2+,而不易形成Mg3+。 第二电离能:是指+1价气态离子失去一个电子形成+2价气态离子所需的最低能量称该元素的第二电离能。用I2表示。类似用I3、I4...表示元素的第三、四...电离能等。 观察分析下表电离能数据回答问题: 问题: 解释为什么锂元素易形成Li+,而不易形成Li2+;镁元素易形成Mg2+,而不易形成Mg3+?
3.元素第一电离能的变化规律 观察分析下图元素第一电离能的变化情况,寻找它们的变化有哪些规律?同时你是否还能发现一些问题?请讨论总结。
规律和问题: 较小 1.总体上:金属元素的第一电离能都,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的第一电离能都。 较大 为什么? 2.同一周期元素的第一电离能从左到右呈增大趋势。 为什么? 3.同一主族元素的第一电离能从上到下逐渐减小。 为什么? 4.在同一周期中第一电离能最小的是碱金属元素,最大的是稀有气体元素。 为什么? 5.在第二周期中Be和N元素及第三周期中Mg和P的第一电离能大于相邻的元素的第一电离能。 为什么? 总结一下
第二周期元素的第一电离能 第三周期元素的第一电离能
注意观察第二、第三周期中的Be、N和Mg、P元素第一电离能与相邻元素的第一电离能的大小关系:注意观察第二、第三周期中的Be、N和Mg、P元素第一电离能与相邻元素的第一电离能的大小关系:
1.总体上:金属元素的第一电离能都 较小 ,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的第一电离能都 较大 ;为什么? 友情提示:从比较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及稀有气体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多少入手。 参考解答:因为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都比较少,容易失去电子,所以金属元素的第一电离能都比较小;而非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比较多,不容易失去电子,稀有气体元素原子外围电子排布式为nS2nP6(He为1S2),是稳定结构,更难失去电子,因此它们的第一电离能都比较大。
2.同一周期元素的第一电离能 从左到右元素的第一电离能总体上是呈增大趋势。 为什么? 提示:从原子结构的变化来解释。 参考答案:因为同一周期从左到右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元素原子半径减少,核对外层电子引力逐渐增大,失电子所需的能量呈增加趋势,即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呈增大趋势。
3.同一主族元素的第一电离能 从上到下,元素第一电离能逐渐减小。 为什么? 提示:从同主族的原子结构变化来回答。 参考答案:因为同一主族从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电子层数增加,原子半径增大,核对外层电子的引力减小,失电子所需的能量减小,元素第一电离能逐渐减小。
4.在同一周期中第一电离能最小的是碱金属元素,最大的是稀有气体元素。为什么?4.在同一周期中第一电离能最小的是碱金属元素,最大的是稀有气体元素。为什么? 提示:从它们的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式和原子结构的特点来思考。 参考答案:因为碱金属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式为nS1,在同周期中(除稀有气体)原子半径最大,核对外层电子引力最小,最容易失去最外层的一个电子,所以碱金属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在同一周期中最小。而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式为nS2nP6(He为1S2),是稳定结构,在同一周期中最难失去电子,所以在同一周期中稀有气体的第一电离能最大。
5.在第二周期中Be和N元素及第三周期中Mg和P的第一电离能大于它们相邻的元素的第一电离能。为什么?5.在第二周期中Be和N元素及第三周期中Mg和P的第一电离能大于它们相邻的元素的第一电离能。为什么? 提示:请同学们先写出Be、B、N、O、Mg、Al、P、S的电子排布式,并作比较。 Be:1S2 2S22P0 (B:1S2 2S22P1) N:1S2 2S22P3 (O:1S2 2S22P4) Mg:1S2 2S22P6 3S23P0 (Al:1S2 2S22P6 3S23P1) P:1S2 2S22P6 3S23P3 (S:1S2 2S22P6 3S23P4) 我们知道:当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在能量相等的轨道上形成全空(P0、d0、f0)或半充满(p3、d5、f7)或全充满(p6、d10、f14)结构时原子处于能量较低状态(即洪特规则特例),所以失电子所需能量较大,即I1较大。而Be、N、Mg、P元素的原子结构恰好满足这一点,所以导致它们的第一电离能大于它们相邻元素。
3.元素第一电离能的变化规律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第一电离能总体上是呈逐渐增大趋势; 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第一电离能逐渐减小。 提示:锂离子和镁离子的电子排布式为: Li+: 1S2是稳定结构; Mg2+:1S2 2S22P6,它的P轨道为全充满,结构稳定。如果它们再要失去电子,所需的能量就很大。 即元素第一电离能随着元素核电荷数的递增呈现周期性变化。 4.电离能知识的应用: 问题1:为什么锂元素的I2远大于I1,而镁元素的I3远大于I1、I2?用所学的原子结构或离子结构知识解释。
问题2:判断下列元素间的第一电离能的大小:问题2:判断下列元素间的第一电离能的大小: NaK; ON; NP; FNe; Mg Al; SP; ClS;ClAr。 > < > < > < > < 问题3:将下列元素按第一电离能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1) K Na Li; (2) B C Be N; (3) He Ne Ar ;(4)Na Al S P 答案(1) Li Na K ; (2)N C Be B (3) He Ne Ar; (4) P S Al Na
问题4:短周期元素A、B,A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等于最内层上的电子数;B元素最外层电子数是最内层上电子数的3倍。试判断A、B可能有的元素并写出它们的原子电子排布式;比较当A、B在同一周期时它们的第一电离能 数值大小关系。 提示:A元素有:Be:1S2 2S2或 Mg: 1S2 2S22P6 3S2 B元素有:O: 1S2 2S22P4或 S: 1S2 2S22P6 3S23P4 第一电离能:Be O; Mg S。 < <
问题5:有短周期两种金属元素A、B,已知MA:MB=9:8,分别取A、B金属与盐酸反应,当放出等物质的量氢气时,耗A、B的物质的量比时nA:nB=2:3。试推断A、B元素的名称,写出各原子核外电子的电子排布式和轨道表示式,并比较它们的第一电离能的大小。问题5:有短周期两种金属元素A、B,已知MA:MB=9:8,分别取A、B金属与盐酸反应,当放出等物质的量氢气时,耗A、B的物质的量比时nA:nB=2:3。试推断A、B元素的名称,写出各原子核外电子的电子排布式和轨道表示式,并比较它们的第一电离能的大小。 提示:由题中条件可推出A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B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再根据条件可算出A、B的摩尔质量分别为27g/mol、24g/mol,A为Al元素,B为Mg元素。
拓展思考题: 1.用表中提供的数据解释:为什么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1而镁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 参考答案:钠元素I1远小于I2、I3,说明钠原子核外有一个电子离核远,受核的引力小,易失去;同时也说明I2、I3代表的电子与I1代表的电子不在同一电子层,所以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1。而镁元素的I1和I2相差不大,说明它们代表的电子是在同一电子层,I3远大于I1、I2,说明I3代表的电子与I1、I2代表的电子不在同一电子层,所以镁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为2。
2.从下表的电离能数据中你能发现一些问题吗?如:电离能的数值大小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的区别等。请提出并作适当的解释。2.从下表的电离能数据中你能发现一些问题吗?如:电离能的数值大小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的区别等。请提出并作适当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