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师 说 韩愈

师 说 韩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掌握“传、师、从”等多义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积累“其、之、乎、所以”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 、培养学生自读注解、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 、自主学习。了解作者观点,学习文章的对比说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挑战的精神和勇气。 2 、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重点与难点: 1 、掌握对比说理的方法。 2 、把握“师”与“道”的内涵.

quail-johns
Download Presentation

师 说 韩愈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师 说 韩愈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传、师、从”等多义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积累“其、之、乎、所以”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培养学生自读注解、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了解作者观点,学习文章的对比说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挑战的精神和勇气。 2、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重点与难点:1、掌握对比说理的方法。 2、把握“师”与“道”的内涵

  3. 一、作者介绍韩愈(768--824),字退之,祖籍河北省昌黎,世称韩昌黎,曾官至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号文,又称韩文公。他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对古文应“师其义不师其辞”,做到“词必己出”

  4. 古文运动: 我国古典散文发展到唐代,出现了一次巨大的变革。从陈子昂开始,经元缜、韩愈、柳宗元直到杜牧、罗隐等许多人的里,在前后二百多年间,改变了自东汉以来逐渐形成的骈文对文坛的统治,实现了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的解放,推动了散文创作的发展。 韩愈的古文运动主张:文以载道(文以明道),道即为儒学道统。 首页

  5. 二、解题 • “说”是一种文体,是议论文的一种。“师说”就是“说说关于从师的事”。《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35岁时在长安任国子监博士时写的。文章针对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学习的恶劣风气,阐述了“师”的作用和标准以及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这些精辟的见解还突破了孔子学说的框框,有积极进步的意义,在当时具有移风易俗的影响。

  6. 三、辨音析字 1、字音 (doù) (xiāng) (fǒu) (bēi) (yú) (yú) (tán) (cháng) (dān) (pán) (zhuàn) (yí) 1、字音 句读 相师 或不 位卑 近谀 欤 郯子 苌弘 老聃 子蟠 经传 贻

  7. 2、一字多义 之 ①动词:往、到…去。齐闵王将之鲁。 ②动词:至、到。至死不渝 ③指示代词: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1、用于修饰语与被修饰语之间,相当 ④结构 于现代汉语的“的” (用于中心语和定语之间)(例) 助词: 2、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 立性(例) 3、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动词或 介词前面。(例) ⑤音节: 用在某些副词或动词后面,凑足音 助词 节,无意义(例)

  8. 思考题: 1、按要求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2、韩愈在《师说》中“师”有何特别之处? 既不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老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传道受业解惑”的人。 3、请在找出运用了对比论证方法的内容,并说明对比的结论。 4、第三段的分论点是什么?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9. 课文分析 古之学者 必有师 破立对比 “耻学于师” “其志乃反 不及” 古之圣人 今之众人 于其子 于其身 巫医乐 士大夫 师百工 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 师道之 不传 孔子言:三人行(引用) 孔子行:无常师(举例) 圣人无 常师 赠李蟠

  10. 自读课文:按要求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1)表明中心的句子: 古之学者必有师 (2)表明教师作用的句子: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表明从师必要性的句子:人非生而知之者,…… 终不解矣。 (4)表明择师标准的句子:生乎吾前……夫庸知其年 之先后生于吾乎。 (5)表明择师原则的句子: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 之所存,师之所存。 (1)表明中心的句子: (2)表明教师作用的句子: (3)表明从师必要性的句子: (4)表明择师标准的句子: (5)表明择师原则的句子:

  11. 对比论证: 对比一: 结论: 对比二: 结论: 对比三: 结论: 对比一:“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 结论:圣益圣,愚益愚 对比二:“为子择师”与“其身则耻师” 结论: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 对比三:“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 结论:“士大夫”之智乃反不及“巫医乐 师百工之人。” 反问 语气 语气加强 否定 责备 强烈 讽刺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