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 likes | 306 Views
現代小說入門. 王怡心 92.10. ※ 何謂小說?. 小說是有 人物 ,有 結構 ,有 情節 的創作故事,是小說家透過它個人對人生社會特殊看法,而以文學技巧表達出來的一種藝術形式。小說的寫作,基本上就是說故事,但現代小說又不是單純的說故事而已,它必須有情節。我們說:「國王死了,王后也死了。」這是故事;如果我們說:「國王死了,王后也傷心而死。」或者說:「王后死了,原因不明,後來才發現她是死於對國王之死的悲傷過度。」這便是有因果關係的情節。. ※ 虛構的必要.
E N D
現代小說入門 王怡心92.10
※何謂小說? • 小說是有人物,有結構,有情節的創作故事,是小說家透過它個人對人生社會特殊看法,而以文學技巧表達出來的一種藝術形式。小說的寫作,基本上就是說故事,但現代小說又不是單純的說故事而已,它必須有情節。我們說:「國王死了,王后也死了。」這是故事;如果我們說:「國王死了,王后也傷心而死。」或者說:「王后死了,原因不明,後來才發現她是死於對國王之死的悲傷過度。」這便是有因果關係的情節。
※虛構的必要 • 小說既是創作故事,它離真實必然有個距離,以達到表現主題意識的目的。作者必須運用很多的技巧,包括題材的選擇,並將真實的故事適當增刪,以配合創作的意圖,所以佛斯特說:「小說的基礎是事實加X或減X。」 • 小說與散文的分別,就在於它是「用散文寫成的某種長度的虛構故事。」就拿人物來說,小說所刻劃的人物必須具備共性,以呈現永恆的人性,才能為大家接受;又必須反映時代,凸顯個人的特質,這樣的小說人物才能永存不朽。所以說小說創作,非得依賴想像去虛構不可。
※素材的來源 • 小說創作為了表達作者的某種觀點與旨趣,必定有虛構的成份;但是,雖說虛構,也得處理得合情合理,以接近真實人生。小說素材的來源,可能來自作者的人生體驗,所見所聞,以及由大眾傳播媒介所得的第二手資料。 • 我們可以說,最常被呈現於小說中的,是作者一生中難忘的片段,因此,個人的經驗是最根本的憑藉。如歌德的《少年維特的煩惱》,是個人失戀的親身體驗,但維特自殺了,歌德卻因此獲得解脫。
另外一種情況是,小說家常由他認識的人身上找到寫作的素材。像是白先勇的姐姐談起從前的保姆,人長得很俊俏,喜歡戴白耳環,後來跟她一個乾弟弟同居。白先勇因此想像戴白耳環的那樣一個女人,愛起人來,一定死去活來的-----那便是「玉卿嫂」。另外一種情況是,小說家常由他認識的人身上找到寫作的素材。像是白先勇的姐姐談起從前的保姆,人長得很俊俏,喜歡戴白耳環,後來跟她一個乾弟弟同居。白先勇因此想像戴白耳環的那樣一個女人,愛起人來,一定死去活來的-----那便是「玉卿嫂」。
※題材的增刪 • 小說並不等於事實,而增刪的條件全看作者旨趣決定。為了呈現主題,讓情節發展順利,小說家常略作刪節。如王禎和的〈嫁妝一牛車〉,故事的粗胚是真人真事,他說「那是我小學四、五年級的時候,從親戚口中得知的辛酸故事:一個人為了免於挨餓,只得讓一個經濟能力較好的男子住進家裡,共用他的太太。---原來人物是四肢健全,耳聰目明,我覺得這樣一個相貌堂堂的人,喜感不夠,悲哀感不足,請他當男主角,給人的印象不會深刻,而且有礙情節的鋪張(人家不相信他會這樣那樣)。------於是我就讓主角耳聾,讓他的男性不及格一點。」
※題旨的深化 • 小說家掌握了某種素材,卻要經過多年,主題才醞釀成功。據朱西甯說,最初寫〈狼〉,只寫了結尾獵狼的一段,約三千字左右,兩三年之後,改寫到兩萬字。〈狼〉現今以多線式的情節鋪展,交織出複雜的義蘊。原來只寫狡獪的狼,現在也寫偷漢子的婦人,一實一虛,交互迭現,狼的無可感化與婦人的蕩滌罪孽相對照,對人性的深刻探討自有一番呈現。由此足見一個題材孕育得久,內涵也滋榮了起來。
※敘事觀點 • 第一人稱非主角敘述 • 全知全能觀點 • 第三人稱主角敘述者 • 第一人稱主角敘述者
第一人稱非主角敘述 圖解R代表讀者,(N)代表不露面的作者,大圓代表作者想像的世界,小圓ABCDE代表在那世界裡活動的人物。作者自己是故事人物之一,介紹讀者進入想像世界。因為作者地位與其他人物地位相等,所以僅能從言行來觀察其他人物,無法透視其他人物的性格。如圖示中,各人物間只以虛線接觸,不能進入對方的小圓之內。
由此可知,第一人稱的敘事觀點是有限度的,此即旁知觀點。他只能告訴讀者他所看到的,如敘述者想要超越自己的觀察,他所表露的也只是推測而非親身經歷。由此可知,第一人稱的敘事觀點是有限度的,此即旁知觀點。他只能告訴讀者他所看到的,如敘述者想要超越自己的觀察,他所表露的也只是推測而非親身經歷。
示例:蕭紅〈手〉 王亞明的氈靴在樓梯上撲撲地拍著。父親走在前面,變了顏色的手抓著行李的兩角。 那被朝陽拖得苗長的影子,跳動著在人的前面先爬上了木柵門。從窗子看去,人也好像和影子一般輕浮,只能看到他們,而聽不到關於他們的一點聲音。 出了木柵門,他們就向著遠方,向著迷漫著朝陽的方向走去。 雪地好像碎玻璃似的,越遠那閃光就越剛強。我一直看到那遠處的雪地刺痛了我的眼睛。
全知全能觀點 作者就是敘述者。箭頭停在大圓圈的邊緣,表示作者超離各個人物之外,以凌駕之姿的眼光來交代一切人物事件。但他以可以如第一人稱敘述者進入大圓之內,自去認知那想像世界裡的事物,了解每一小圓所代表的人物事件,所以說敘述者是「全知全能」的,但他卻不能也不願引導讀者進入到圓圈之內,所以圖示的箭頭停留在各個圓圈的邊緣。
此一敘事觀點的優點在於給予讀者廣泛的觀察,以新奇細密的手法不斷改變事物的焦點,而收取觀察周詳的效果。此一敘事觀點的優點在於給予讀者廣泛的觀察,以新奇細密的手法不斷改變事物的焦點,而收取觀察周詳的效果。
示例 • 傳統的古典小說常採行第三人稱全知觀點,並且慣於徹底交代;現代小說卻求含蓄、變化。為避免場景更換的跳脫現象,一般常見的技巧是盡量透過一個人物的見事觀點來推展情節。如《紅樓夢》第一回藉冷子興之口介紹賈寶玉,第三回藉林黛玉之眼,描繪迎春、探春、惜春、鳳姐與寶玉;又藉寶玉之眼,細描寶玉。第四十一回,更藉劉姥姥的見事眼睛描大觀園的景致。
在中國現代短篇小說中,採用全知觀點寫成的不少,白先勇〈永遠的尹雪豔〉是著名的一例。作者寫尹雪豔的雪白細窕、俏麗甜淨,寫尹雪豔的風情、嫵媚、神秘;寫她前後兩個恩客----吳經理、徐壯圖。至於有關徐狀圖與她交往之後,性情大變的實況,則藉由徐太太向無家阿婆訴苦時轉述出來,便是善用小說人物的見事觀點,轉換敘述口氣,調整角度,能收到耳目一新之感。在中國現代短篇小說中,採用全知觀點寫成的不少,白先勇〈永遠的尹雪豔〉是著名的一例。作者寫尹雪豔的雪白細窕、俏麗甜淨,寫尹雪豔的風情、嫵媚、神秘;寫她前後兩個恩客----吳經理、徐壯圖。至於有關徐狀圖與她交往之後,性情大變的實況,則藉由徐太太向無家阿婆訴苦時轉述出來,便是善用小說人物的見事觀點,轉換敘述口氣,調整角度,能收到耳目一新之感。
第三人稱主角敘述者 第三人稱主角敘述與第一人稱主角敘述的圖形相同,不同只在人稱(他、我)而已。敘述者已化身為小說中的主角。小說中所有的人事都與他(我)有觀,他(我)記述並評價每個事件,包括他(我)本身內心的衝動與外界接觸所發生的各事。長箭頭穿過大圓周進入小圓A的圓周,而從A發出的短箭則止於小圓B、C、D、E各圓周之外,表示活動狀況全繫於主角的心靈,其他人物的言行主要是受他(我)的意識影響而活動。
第三人稱主角敘述,亦即所謂第三人稱有限全知觀點,是指作者為了顧及某種程度的效果,故意把全知敘述觀點加以局限,選擇特定的一、二個人物,精細地描繪,深入內心,刻劃心理。其他人物則用泛筆,只鋪寫他們的外在動作言行。這種筆法有些類似西方畫家對於遠近距離的透視處理,濃淡不一,詳簡有異,自然產生真實感。第三人稱主角敘述,亦即所謂第三人稱有限全知觀點,是指作者為了顧及某種程度的效果,故意把全知敘述觀點加以局限,選擇特定的一、二個人物,精細地描繪,深入內心,刻劃心理。其他人物則用泛筆,只鋪寫他們的外在動作言行。這種筆法有些類似西方畫家對於遠近距離的透視處理,濃淡不一,詳簡有異,自然產生真實感。 第三人稱有限全知觀點,可以說是為了要彌補全知觀點與讀者過份疏遠所造成的缺陷,而力求改善的一種折衷技巧。在相當的範圍內,做有限度的約制,正合乎常人的推理範疇,使讀者能有相當的參與機會。
示例 • 如王禎和的〈嫁粧一牛車〉,描寫無可奈何地與別人共用妻子的悲涼境遇。起初作者用客觀的敘筆,簡潔地提示,暗示主角萬發背負著某一種相當沉重的屈辱,再者萬發耳聾,卻又聾得並不完全。接著作者便藉由萬發的觀點帶領讀者進入萬發的重聽世界,也時而進入萬發的心靈深處。於是讀者了解:萬發的境遇悲涼,非關本身個性,也不是他不勤儉;小說中他的妻子無品無貌,闖入的第三者也大有缺陷,可就偏偏他們好上了,真是無可奈何。至於萬發以外的人,內心想些什麼?作者不加置喙,讀者只有自己去揣想,這正是有限全知的特色。
第一人稱主角敘述者 • 敘述者已化身小說中的主角「我」,敘述者由各種角度講述自己的故事,包含外在言行的鋪述與內在心理的描摩,此即自知觀點,是許多初學寫作的人愛用的敘述方法,最便利於刻劃人物心理。
如魯迅的〈狂人日記〉,除首段外皆是狂人的日記,其中提到:如魯迅的〈狂人日記〉,除首段外皆是狂人的日記,其中提到: 吃人的是我哥哥! 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 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 全文重心在分析有關“吃人”的問題與作者對待“吃人”的態度。 從“吃人”的動機來看,無論是出於忠君(易牙),出於飢荒(易子而食),出於孝道,出於憎惡(食肉寢皮),為了報仇(徐錫林),或是為了懲罰罪惡(狼子村吃了“大惡人”),理由萬端,結果卻完全一樣:“吃人”。縱觀歷史,環顧現實,“吃人”實在是太常見,太普通了,最後,連“我”也不能保証定然沒有吃過人。
※小說創作程序 • 一、定主題 主題是小說的靈魂,作者思想意識的表現。處理原則應注意: (一)當以人物和故事來襯托主題,不可由主題來牽引故事 (二)力求新鮮,避免陳舊的主題 (三)主題應含蓄而非顯露
二、選題材──向人生取材 法國劇作家題供故事情節三十六種,強調人生的味道,盡在這裡了。即:求告、援救、復仇、骨肉間的報復、逋逃、災禍、不幸、革命、壯舉、綁劫、釋謎、取求、骨肉間的仇視、骨肉間的競爭、姦殺、瘋狂、鹵莽、無意中戀愛的罪過、無意中傷殘骨肉、為了主義而犧牲自己、為了骨肉而犧牲自己、為了情慾衝動而不顧一切、必須犧牲所愛的人、兩個不同勢力的競爭、姦淫、戀愛的罪惡、發現了所愛的人的不榮譽、戀愛受阻礙、戀愛一個仇敵、野心、人和神的鬥爭、因錯誤而生的嫉妒、錯誤的判斷、悔恨、骨肉重逢、喪失所愛的人。
三、設計人物、情節 使人物具有真實生命,以引發讀者的參與感。 情節設計原則:真實性、不尋常、具有「衝突」。
四、決定體式與手法 體式:自述式、他述式、日記體、書信體。 手法: (一)平述法:用平鋪直敘之口將故事從頭到尾陳述出來,容易寫,讀者也容易接受,但缺點是過於刻板。 (二)倒述法:利用回憶方法將故事寫出。 (三)突起法:利用突出之一點開始,然後回溯或向後延伸。 (四)合攏法:雙管並進,漸漸合一。 (五)錯綜法:以現在、過去、未來三種時態與人事錯綜進行,或以主線、支線交叉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