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likes | 218 Views
《 苏州园林 》 说课课件. 说课人:胡广书. 一、说教材. 《 苏州园林 》 是叶圣陶先生的一篇准确把握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原是为摄影集 《 苏州园林 》 写的序。 《 苏州园林 》 是语文版初中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讲读课文 . 苏州园林闻名中外,设计者与建筑者争奇斗巧,别出心裁,因此异彩纷呈,特色鲜明。而本文作者以精练的语言、严谨的结构,从欣赏者的角度,抓住苏州园林“图画美”这一特征,条分缕析地作了全面、深刻的介绍。 本课的特点是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按总分结构进行说明。
E N D
《苏州园林》说课课件 说课人:胡广书
一、说教材 • 《苏州园林》是叶圣陶先生的一篇准确把握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原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苏州园林》是语文版初中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讲读课文. • 苏州园林闻名中外,设计者与建筑者争奇斗巧,别出心裁,因此异彩纷呈,特色鲜明。而本文作者以精练的语言、严谨的结构,从欣赏者的角度,抓住苏州园林“图画美”这一特征,条分缕析地作了全面、深刻的介绍。 • 本课的特点是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按总分结构进行说明。 • 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注重培养创造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拟定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了解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特别是苏州园林的艺术成就,领会欣赏中国园林方法。
过程与方法: 1.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弄清作者介绍园林的条理和顺序,培养学生按事物本身规律组织材料,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能力。 2.培养说明文的阅读能力,初步学写说明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说教学重点、难点: 同学们刚刚接触说明文,因此本节课的重难点是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和本文的说明顺序。
二、说教学方法 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现代教育理论也认为,比传授现成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学中最重要的是研究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如何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鉴于此,我觉得应该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本着启发式原则,通过多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 (一)问答式教学法:它能充分发挥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二)情境教学法: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具备审美条件的园林艺术,文章又是文笔优美的典范,完全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法达成教学目标。具体采用多媒体课件(苏州园林的照片、故宫和西方园林的照片),尽量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刺激学生的多种感知觉器官,增强教学效果。 • (三)小组合作讨论式教学法:在问答法中结合采用讨论法。其优势在信息交流量更大,信息呈立体交叉方式传递,有利于激励广大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评论与争辩的能力,激发创造性思维。 • 同时在学法上, 本节课主要教给学生阅读说明文的方法,以及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的方法和朗读法.教会学生相应的阅读方法,如朗读法、速读法,让同学们在小组内合作探究,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说教学程序 • 教师简介(有人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闻名中外。现存的园林近则四五百年,远则上千年,可谓源远流长。现存园林尚近二百处,无怪乎人们称苏州为“园林城市”。现在让我们随着叶老先生去观赏那富有诗情画意的园林吧。) • 这样以情境教学法导入新课,生动有趣,又补充了与课文有关的具体情况,增强直观感受,能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便于进入理想的学习氛围。 •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 1.教师范读,多媒体同时显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苏州园林图片,如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花墙廊子等。 • 2、学生大声齐读课文两遍,请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教师提示(多媒体显示): • 文章是从------------ 角度,抓住—————— 的特点条分缕析地介绍苏州园林的。 • 角度:A.建筑学 B.园林历史 C.导游 D.欣赏者 • 特点:A.苏州园林总的特点 B.有代表性的园林 • 学生明确:文章是从欣赏者的角度,抓住苏州园林总的特点条分缕析地介绍的。 • 这一部分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把握作者的说明要点及说明顺序。(三)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把握作者的说明要点及说明顺序。 1、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 学生自读课文并小组内部讨论交流,求同析异,并统一看法。然后 全班交流,教师可作必要的点拨指导。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概括说明苏州园林地位及特点。 第二部分(3~9)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艺术美。 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 这一部分主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2、把握作者的说明要点及说明顺序。 (1)学生速读第二—六自然段:(学法指导:速读过程中要抓重点词、重点句,从而快速把握主要内容。)
(2)提问: A、苏州园林很多,作者认为它们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引导分析第二段,抓全文中心句:“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板书“图画美”) B、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苏州园林的主要特点呢?(抓住四个“讲究”,理解主要特点的具体表现。板书“布局美,配合美,映衬美,层次美。”) C、第三、四、五、六段与第二段是什么关系?(引导理解总分结构。二段总说,三至六段分说,分别与第二段的四个“讲究”照应。) d、第七、八、九段写的什么内容?与全文中心有何关系?(引导理解这仍是分说,扣住“图画美”的总特点,说明苏州园林细部注意角落的图画美、门窗的图案美、园林的色彩美。板书。) 这一部分重在使学生理解中国园林艺术的特点,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说教学程序 • 学生讨论本文的说明顺序 • (1)学生小组讨论。 • (2)请部分小组代表发言。 • (3)明确:作者先从游览者的角度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即“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然后,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和每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园内建筑的色彩美等三个细微方面来具体说明这个特点。所以,从本文的总分结构和从主要到次要的说明过程都表明其说明顺序为逻辑顺序。 • 这一部分再次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和概括能力,并掌握逻辑顺序这一基本说明顺序。 • 教师利用板书总结,突出苏州园林的主要特点及文章的结构特点,给学生留下鲜明的印象。
说教学程序—板书 • 评价归纳学生所说,逐步列出补充板书 主 次(逻辑) 亭台轩榭的布局 角落的修饰 假山池沼的配合 ↖ ↗ (分) 图画美 (分) 门窗的图案 花草树木的映衬 ↙ (总) ↘ 近景远景的层次 色调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