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 likes | 466 Views
DC/Mφ/B. 细胞免疫:. Th1 : TD ( Mφ )、 Tc. CD4+T. Th2 : B. Tm : Th 、 Tm. Ag. 细胞裂解:穿孔素. Tc. 细胞凋亡: FasL 、 颗粒酶. CD8+T. Tm : Tc 、 Tm. B 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 FLASH. 一、 B 细胞对 TD 抗原的应答. ( 一 )B 细胞对抗原的识别 作为反应细胞 作为 APC. 1. Th 活化. Th 辅助 B 细胞活化. ( 二 )B 细胞的活化、增殖. 1 、 B 细胞仅作为反应细胞时:. 第一步
E N D
DC/Mφ/B 细胞免疫: Th1: TD (Mφ)、Tc CD4+T Th2:B Tm:Th、Tm Ag 细胞裂解:穿孔素 Tc 细胞凋亡:FasL、 颗粒酶 CD8+T Tm:Tc、Tm
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 FLASH
一、B细胞对TD抗原的应答 (一)B细胞对抗原的识别 作为反应细胞 作为APC 1
Th活化 Th辅助B细胞活化 • (二)B细胞的活化、增殖 1、B细胞仅作为反应细胞时:
第一步 Th2细胞的活化: DC和Mφ提呈抗原 第二步 B细胞获得双信号和CK • 第一信号: 抗原与BCR结合 CD79a/CD79b传递信号 CD19/CD21/CD81/CD225、CD72辅助
第二信号:协同刺激分子 活化的Th2提供CD40L: 与B细胞的CD40结合 • 细胞因子: 以IL-4为主,与B细胞上相应的CK受体结合
2、B细胞作为双重角色: B和Th相互活化 APC 反应细胞 FLASH
TCR-CD3-抗原肽:MHC-II分子复合物、CD4辅助 TD抗原 活化信号1 B cell 充当APC 协同刺激分子(B7/CD28等) 活化信号2 B cell CK BCR复合物识别 协同刺激分子(CD40L/CD40等) 活化信号2 活化信号1 Th2细胞活化 CK B细胞活化、增殖、分化 记忆B cell 抗体 浆细胞
(三)在生发中心的分化成熟 • IgV基因的体细胞高频突变 (somatic hypermutation) B细胞每次分裂产生的每个子代细胞,其BCR会有1个突变的氨基酸,最终导致BCR与特异抗原结合的亲和力改变。 Ig或抗体亲和力成熟(affinity maturation) 在生发中心,只有带高亲和力BCR的B细胞 才被选择存活下来,进一步合成高亲和力Ig。
抗原受体的修正(receptor revision) 在生发中心发生籍V(D)J基因二次重排而对B细胞的抗原受体作修正。 有助于清除自身反应性B细胞,并使BCR更具多样性。
Ig类别或同种型转换(class switch) • 记忆性B细胞的产生
二、B细胞对TI抗原的应答 (一)常见TI抗原: 细菌脂多糖、荚膜多糖等。 (二)应答特点: 1.不需Th辅助; 2.较TD抗原应答发生早; 3.单独刺激不足以诱导Ig类别转换、抗体亲和力成熟、Bm形成。
三、体液免疫应答的一般规律 • 初次应答: • 二次应答(回忆应答或再次应答):
协同刺激分子、CK Th2 生发中心成熟 Ab/Bm 体液免疫: DC/Mφ B细胞 TD-Ag B与Th2相互活化
小 结 体液免疫应答 • 对TD抗原的应答 1.识别: 2.活化、增殖:反应细胞、双重角色 3.在生发中心成熟:概念 • 对TI抗原的应答 • 一般规律 特性比较
一、免疫耐受的发现 • 天然耐受 血型嵌合体 天然联体共生
排斥 新生期 成 年 期 移植B系小鼠皮片 A系小鼠 注射B系小鼠骨髓 移植B系小鼠皮片 注射B系小鼠骨髓 移植无关C系小鼠皮片 • 人工诱导耐受
二、概念和特点 (一)概念: 在一定条件下,机体免疫系统接受特定抗原刺激后形成的对该抗原的特异性免疫无应答状态,或称为负免疫应答。 天然免疫耐受:(也称自身耐受) 获得性免疫耐受:
非特异性 免疫无应答 (二)特点: 1.特异性: 与免疫抑制和免疫缺陷区别 2.需抗原诱导、有一定潜伏期、维持一定时间 3.未成熟的淋巴细胞容易诱导耐受
三、影响因素: 低带耐受: 低剂量诱导,T细胞耐受,发生快,持续时间长 高带耐受: 高剂量诱导,B细胞耐受和T细胞耐受,持续时间较短 (一)抗原因素 1.剂量:过高或过低
Ab 离心 单体 Ab 2.抗原类型: 单体、可溶性抗原易诱导耐受 天然BSA
口服抗原致耐受 3.进入途径: 诱导耐受从易到难的途径是: 静脉〉腹腔〉皮下及肌肉〉皮内 耐受分离:口服抗原易致局部粘膜免疫,但导致全身耐受。
Th活化 免疫应答 HEL -鸡卵溶菌酶 4.抗原表位特点: (—) Th活化 免疫耐受 Ts活化 5.抗原变异
(二)机体因素: • 机体免疫系统的成熟度(年龄) • 动物的种属和品系(遗传) • 免疫抑制措施的影响
四、免疫耐受的机制 (一)中枢耐受: 不成熟T、B细胞分别在胸腺和骨髓微环境发育过程中遇自身抗原形成的耐受。 机制(阴性选择):克隆消除
(二)外周耐受: 成熟T、B细胞,遇内源性或外源性抗原形成的耐受 机制: 1.克隆清除:机制:Fas/FasL途径 2.免疫忽视: 自身反应性T细胞不识别某些自身抗原 机制:解剖屏障;局部产生抑制性CK。
3.缺乏淋巴细胞活化信号: *第一信号缺乏: 自身抗原浓度太低 *第二信号缺乏: 不表达协同刺激分子→克隆无能
耐受鼠 新生期 耐受转移 LC 同系正常小鼠 耐受小鼠 耐受不能转移 LC 清除T细胞 A系 Tr/Ts 4.免疫抑制细胞的作用
阻断 拮抗肽阻断抗原肽的活化信号 五、免疫耐受的意义 (一)建立免疫耐受: 消除移植排斥反应和预防自身免疫病 • 口服免疫原 • 静脉注射免疫原 • 移植骨髓、胸腺 • 预防感染 • 诱导产生特异性拮抗性免疫细胞 • 自身抗原肽拮抗剂 嵌合现象
(二)打破免疫耐受: 治疗慢性感染和肿瘤 • 免疫原和免疫应答分子 • 细胞因子和抗体的应用 • 抗感染
小 结 体液免疫应答 • 对TD抗原的应答 1.识别: 2.活化、增殖:反应细胞、双重角色 3.在生发中心成熟:概念 • 对TI抗原的应答 • 一般规律 特性比较 免疫耐受 概念和特点、影响因素、机制、意义
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体细胞高频突变、抗体亲和力成熟、Ig类别转换、初次/再次应答 免疫耐受、高带/低带耐受、中枢/外周耐受
二、简述题 1.在对TD抗原的应答中,B细胞和Th是如何相互活化的? 2.简述B细胞对TI抗原的应答特点。 3.比较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的特性。 4.影响免疫耐受的因素有哪些? 5.建立和打破免疫耐受分别适用于临床哪些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