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0 likes | 396 Views
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教学内容: 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 17 课 《 地震中的父与子 》 第二课时。. 学情与教材分析. 课文讲述的是 1994 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 38 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伴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E N D
教学内容: • 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二课时。
学情与教材分析 • 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伴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 学生在三、四年级曾接触过有关人间真爱的文章,对理解母爱、友爱已有一定的基础,但是,从未接触过有关父爱的文章。同时,在感受爱的时候,停留在文字表面,不能从内心感悟。阅读的过程中,未能透过文字,真正感受人物的思想情感;朗读时不能有感而发。
设计理念 • 课文紧紧围绕“人间自有真情在”这这一主题,对父爱进行深情地歌颂,学生应该很容易理解。但要去体会文中感人的人格力量,却是一个难点。在教学时,我通过情境创设,去极力烘托情感,让孩子们在反复朗读中领悟文中的感情,探索“如何引导学生体验文本的情感”这一教研主题
设计思路 一个中心词“了不起”,牵一发而动全身;两个板块,感受父与子的了不起,清晰明了; 一条主线,“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贯穿全过程。删繁就简,集中目标,留出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在朗读中体验文本的情感。
教学目标 •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2、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 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理解感悟父亲与儿子为什么了不起。 • 教学难点: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给父子二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准备 • 第17课 《地震中的父与子》多媒体课件 • 来源:搜集整理资料 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 一 复习导入新课 • 1、出示课文重点词语 • 2、选词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 设计意图:既复习了这篇课文重点词语,又锻炼了学生抓关键词语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
洛杉矶 地震 绝望 阿曼达 废墟 坚定
二、品读父亲了不起 (一)抓关键词 “了不起” 1、学生默读课文,找出体现父亲了不起的句子 2、交流读书体会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思考: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从而抓住文中的关键
3、找出其他父母孩子的做法 4、分角色对比读 设计意图:通过分角色朗读体会父亲与其他孩子父母不同的做法来感受到父亲了不起。
(二)抓中心句: • 1、“不论发生什么,我都会跟你在一起” • 2、读出父亲坚定的力量 • 设计意图:找到贯穿全文的主线,牵一发而动全身,为后面的情感朗读做铺垫。
3、细读体现父亲了不起的句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3、细读体现父亲了不起的句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 (1)指导读出时间的漫长,体会父亲的坚持不懈 • (2)品读描写父亲外貌的句子 • (3)想象父亲在挖掘过程中的困难 •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我运用音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多层次、多形式、一遍又一遍的朗读,学生在读中品出语言文字的形、味、神。在读中升华父亲的形象。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 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三 、品读儿子了不起 • 1、引导学生找出:“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这段话 • 2、指导读 • 3、小练笔:阿曼达会在废墟下说些什么,想些什么? •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本设计力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作者进行心灵对话,在练笔中珍视学生独特体验,感受信任的力量,父爱的伟大,让课堂充盈着人性的光辉,流溢着生命的色彩。
“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4、抓住“让”体会儿子先人后己的精神 • 5、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在生死关头,为什么阿曼达选择让同学们先出来。 • 设计意图:“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提出问题是学习的最高境界。通过引导质疑,能激发了学生探究课文的积极性,主动性。
“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6、再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6、再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 提问:这句话从儿子口中说出来,你有什么新的感受。 •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阿曼达具有这种无私的精神是因为受到父爱的影响。
四 感悟写法,总结全文。 • 1、教师导语,学生反复读出中心句:“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 2、感受劫后重生的幸福 •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体会“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的好处。让学生再次感悟这句话是贯穿全文的主线,是父子始终信守的诺言,是把父子联系起来的纽带,是父子幸福重逢的关键
五 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 1、分享对父爱的理解 • 2、教师总结 •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通过分享老师对父爱的理解,升华学生的爱的认识,学生得到了一定的积累,同时也深化文章主题
六 作业超市 • 1、让父母感受到你的爱:给父母锤锤背,倒杯茶 或者洗一次脚 • 2、读读有关父爱的书籍 <<背影>> 《感悟父爱》…… • 设计意图:这样做的目的是拓展学生的思维,加强学生的积累,学以致用,练习表达
七 板书设计 • 父—————子 坚定 坚信 • 爱 • 了不起 • 设计意图:板书是无声的语言,是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我设计了如上板书。板书意在体现父与子的了不起,让学生能比较清晰地感受信任与承诺的重要。也便于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