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7

老子選 〈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 〉 〈 小國寡民 〉

老子選 〈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 〉 〈 小國寡民 〉. 圖片來源 《 老子壁像 》http://qixiaolong.blshe.com/post/1269/31385. 道家在說啥 ?. 生命的大智慧. 老子生平. 「謎一樣的人物」 神 龍 見 首 不 見 尾. 老子生存活動年代. 公元前 571-477 ? 公 元前 606-477 ? 终年 94 歲? 129 歲? 200 歲? 600 歲? 唯一可信的是得享長壽. 老子別稱. 隱君子 (史記司馬遷評語) 龍 ~ 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史記引孔子言) 博大 真人 (莊子)

Download Presentation

老子選 〈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 〉 〈 小國寡民 〉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老子選〈天下皆知美之為美〉〈小國寡民〉 圖片來源 《老子壁像》http://qixiaolong.blshe.com/post/1269/31385

  2. 道家在說啥? 生命的大智慧

  3. 老子生平 「謎一樣的人物」 神 龍 見 首 不 見 尾

  4. 老子生存活動年代 公元前571-477? 公元前606-477? 终年94歲?129歲?200歲?600歲? 唯一可信的是得享長壽

  5. 老子別稱 隱君子 (史記司馬遷評語) 龍~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史記引孔子言) 博大真人 (莊子) 太上老君 (東漢張陵尊稱老子) 玄元聖祖 (唐玄宗追封老子)

  6. 蔡志忠版老子 老子其猶龍乎

  7. §其人其事 • 老子的事蹟最早見於史記老莊申韓列傳。傳文說他是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今河南省鹿邑縣),姓李,名耳,字聃(ㄉㄢ)。曾做過周守藏室(圖書館)的史官(柱下史)。相傳孔子到周時,曾向老子請教禮的問題。他研修道德之學,一心想隱姓埋名不使人知。因看到周朝衰微,於是離周而去。到了函谷關,關尹喜強使老子著書,撰成道德經五千餘言,出關而去,不知所終。

  8. §其書 • 道德經現在流行版本,都分成八十一章。上篇三十七章,人稱道經;下篇四十四章,人稱德經,共五千二百餘字。老子二卷注本繁多,以河上公注為最古,以魏王弼注最為通行,今人余培林的老子讀本,陳鼓應的老子註譯及評介都可參看。 • 《道德經》五千言是老子思想的結晶,以「道」為思想核心,貫穿全書。老子欲建立「常道」,此一「常道」既是天地萬物所依循的準則,也是個人、社會、國家所應奉行的圭臬。下面就從宇宙本體論、人生修養論及政治思想三方面來認識老子。

  9. (一) 宇宙本體論--道法自然 1.宇宙的本源 音樂道德經-第一章道可道 http://www.youtube.com/watch?v=aLTcGA4r7cw 道可道 非常道 舟p.88 有物混成 2.宇宙的生成 舟p.89 道生一 一生二 天下皆知美

  10.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題解 •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說明天地間看似對立的事物,其實是相互依存的;有美才有醜,有前才有後,一切價值判斷都不是絕對的。 • 聖人了解這個道理,所以採取「無為」的態度去面對。從中可以看出道家異於儒家的獨特思惟模式,以及老子超越世俗、洞見事物底蘊的人生智慧。

  11.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課文與注釋 •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12.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①;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①;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二句:當天下人都知道什麼是美,那醜的觀念就同時產生了。 • 斯,就。 • 惡,ㄜˋ,醜。 • 已,通「矣」,助詞。 ◎道體無名,故無美醜善惡。迨至道體分裂,於是「始制有名」。 ◎美醜善惡之名既有,天下必將求美而去醜,趨善而避惡,由是紛爭迭起而詐偽滋生。

  13.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②,音聲相和③,前後相隨④。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②,音聲相和③,前後相隨④。 ②有無相生四句:有和無相依而生,難和易相對而成,長和短相較而顯,高和下相互倚存。 • 相生,相互依存而產生。 • 相成,相對形成。 • 形,顯現;彰顯。 • 傾,傾倚;依靠。 ③音聲相和:音與聲相互調和。 • 音,指樂器的聲音。聲,指人的聲音。 • 另解:音聲即音響,指聲音及回響。 ④相隨:相互跟隨。 ◎萬物皆是相比較而存在,相依靠而生成。

  14.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⑤。 ⑤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二句:所以聖人以「無為」的態度來處理事物,以「不言」的方式來施行教化。 • 聖人,指道家最高境界的理想人物。 • 無為,順其自然,摒棄人為造作。 • 不言,不發號施令。言,指政教號令。 ◎相對之名產生後,世人皆追求正面而捨棄反面,陷於有為之境。 ◎獨有聖人能體合道本,順應自然。用無為的手段達到有為的目的。

  15. 萬物作焉而不辭⑥。生而不有⑦,為而不恃⑧,功成而弗居⑨ 。 ⑥萬物作焉而不辭:任憑萬物自然產生而不加以控制。 • 作,產生。 • 辭,通「司」,主宰、控制。 ⑦生而不有:長養萬物而不據為己有。 • 有,占有。 ⑧為而不恃:有所作為而不自恃其才能。 • 恃,依靠;仗恃。 ⑨功成而弗居:有所成就而不居功。

  16.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⑩ 。 ⑩夫唯弗居二句:正因為不居功,所以功德不會泯沒。 • 夫唯,正因為。夫,ㄈㄨˊ。 • 「夫唯」乃《老子》書中的習用語,下句開頭通常為「是以」或「故」,用來肯定和一般人意思相反的說法。 • 不去,不失去;不離開。

  17.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集說 陳鼓應《老子今註今譯及評介》 • 人間世上,一切概念與價值都是人為所設定的,其間充滿了主觀的執著與專斷的判斷,因此引起無休止的言辯紛爭。「聖人」卻不恣意行事,不播弄造作,超越主觀的執著與專斷的判斷,以「無為」處事,以「不言」行教。

  18.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集說 傅佩榮《傅佩榮細說老子》 • 本章描述老子的相對觀,所有的判斷,如高下、長短、有無,都是相對的。我們所見的一切,不但在感官上是相對的,在認識判斷上也是相對的。……所以不要盲目進行價值判斷,堅持什麼是好,什麼是不好,其實好與不好都在一個整體裏面,換一個角度,好就變成不好,不好就變成好。一切都來自「道」,最後又回歸於「道」,任何東西都會由這一面變成那一面,因為它是相反相成的,這就是相對觀。

  19.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韻腳 (據古代漢語上古韻部及常用字歸部表) •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耕部) • 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歌部) •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魚部)

  20. (二) 人生修養論--法道自然無為 舟p.89 絕聖棄智 致虛極 2.輕利寡欲,和光同塵 五色令人目盲 知者不言 舟p.90

  21. 3.弱道哲學 反者道之動 將欲歙之 天下莫柔弱於水 上善若水 知其雄 人之生也柔弱 江海

  22. (三)政治思想 ~ 無為政治 ~

  23. 老子的理想國是小國寡民,人民淳樸,生活原始簡單,各個安居樂業。老子的理想國是小國寡民,人民淳樸,生活原始簡單,各個安居樂業。

  24. 桃花源 的原型 老子小國寡民

  25. 小 國 寡 民 圖

  26. 理想國(柏拉圖) 西元前427~347 西元前四一一年,雅典熱鬧的百里阿港附近塞伐洛斯的家裏,屋裏幾張椅子散落成半圓形,蘇格拉底和他的朋友就圍坐在這裏,展開了一長串的對話。在詰難辯論的過程中,闡述了正義的意義、宗教與文化、國家與靈魂、國衛生活、知識的性質等等主題,也討論了如何改造社會,建立理想國。   柏拉圖以對話體的形式,記錄了蘇格拉底與友人間的滔滔雄辯,成就了《理想國》這部流傳久遠的西洋經典。所討論的問題與獨到的見解,甚至寫作的形式,無論就西洋哲學、政治學或文學而言,都有其歷史性的地位。所謂理想國就是一個虛構的理想國度,也就是我們所稱的<烏扥邦>

  27. 烏托邦utopia 物質世界的背後, 必定有一個實在存在, 他稱這個實在為<理型的世界>, 其中包含存在於 自然界各種現象背後、 永恆不變的模式。

  28. 小國寡民(句中對),使有什佰(許多)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看重生命)而不遠徙(不輕易遷移,猶言安土重遷)。雖有舟輿,無所乘之(不遷,故不用交通工具);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不必陳列,引申為布陣打仗),小國寡民(句中對),使有什佰(許多)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看重生命)而不遠徙(不輕易遷移,猶言安土重遷)。雖有舟輿,無所乘之(不遷,故不用交通工具);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不必陳列,引申為布陣打仗), • 譯文:「國要小人少。即使有各種器具也不使用;使人民看重死亡也不想遠方遷移;雖有船車,沒有乘坐的必要;雖有武器裝備,沒有陳列的必要。

  29. 使民復結繩而用之(不用文字-不用知識和智巧,回到上古淳樸的生活模式),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轉品)其俗(自給自足),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國小民少不來往-不刻意經營人脈關係)。使民復結繩而用之(不用文字-不用知識和智巧,回到上古淳樸的生活模式),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轉品)其俗(自給自足),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國小民少不來往-不刻意經營人脈關係)。 • 使人民回複到結繩記事的狀況。吃得香甜,穿的美觀。住的安逸,過得歡樂,鄰國之間互相看得見,雞鳴犬吠的聲音互相聽得著。而人民直到老死,都不互相往來。 • 結論

  30. 目 錄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題解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課文與注釋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集說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韻腳 〈小國寡民〉題解 〈小國寡民〉課文與注釋 〈小國寡民〉集說 〈小國寡民〉韻腳 理想世界之藍本 老子其人其書 問題與討論 附錄 老子出關相關藝品

  31. 〈小國寡民〉題解 • 小國寡民,描繪一個沒有苛政、沒有戰爭,人民恬淡寡欲、快樂自足的理想社會圖像,反映出老子對人世紛爭──國與國爭,人與人爭──的極端厭棄。此一與世無爭的理想國度,陶淵明〈桃花源記〉所述差堪彷彿。 • 但「桃源世界」存在的前提,在於客觀環境的「與世隔絕」;而「小國寡民」全落在主觀上「不相往來」的一種願望。這是二者最大的分野所在。

  32. 〈小國寡民〉課文與注釋 •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33. 小國寡民①,使有什伯之器② 而不用,使民重死③ 而不遠徙。 ①小國寡民:在小國少民的情況下。 ②什伯之器:指兵器。什伯,古代軍隊編制以五人為「伍」,十人為「什」,百人為「伯」。伯,通「佰」。 ‧另解:各種各樣的器具。什伯,意爲極多,多種多樣。 ③重死:愛惜生命。重,重視;看重。

  34. 雖有舟輿④,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⑤;使民復結繩而用之⑥。雖有舟輿④,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⑤;使民復結繩而用之⑥。 ④舟輿:船和車。 • 輿,ㄩˊ,車廂。此泛指車子。 • 補充: n.地域、疆域。如:輿圖。 a.公眾的。如:輿論。 ⑤雖有甲兵二句:雖然有盔甲兵器,也沒有機會去使用。 • 陳,陳列;使用。 ⑥使民復結繩而用之:使人民回復到上古結繩記事時期的素樸生活。 • 結繩,指結繩記事。 呼應: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呼應: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不用知識 不用智巧

  35.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⑦,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⑧ ,民⑨至老死不相往來。 ⑦甘其食四句:人民覺得他們的食物香甜,衣服漂亮,住所舒適,風俗稱心。 • 甘、美、安、樂四字作作意動詞看,文意較順,也較符合老子「為無為」的政治思想。 →食雖粗而以為甘,衣雖惡而以為美,居雖陋而以為安,俗雖樸而以為樂。 ⑧雞犬之聲相聞:雞和狗的叫聲都可以相互聽見。比喻住家相近。 ⑨民:指鄰國之民。 • 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喻人雖然相距很近,彼此間卻互不來往,互不干擾。

  36. 〈小國寡民〉集說 棄絕文明,回歸上古 • 這是「無名」一個觀念的實際應用。這種學說,要想把一切交通的利器,守衛的甲兵,代人工的機械,行遠傳久的文字,……等等制度文物,全行毀除。要使人類依舊回到那無知無欲老死不相往來的烏托邦。 胡適《中國古代哲學史》

  37. 〈小國寡民〉集說 高度文明的純樸世界 • 此即老子之理想的社會也。此非只是原始社會之野蠻境界;此乃包含有野蠻之文明境界也。非無舟輿也,有而無所乘之而已。非無甲兵也,有而無所陳之而已。「甘其食,美其服」,豈原始社會中所能有者?可套老子之言曰:「大文明若野蠻。」野蠻的文明,乃最能持久之文明也。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

  38. 〈小國寡民〉集說 自給自足、單純質樸之上古農家社會寫照 • 「小國寡民」是個頗富詩意的烏托邦。在這小天地裡,社會秩序無須政治力量來維持,單憑各人純良的本能就可相安無事。在這小天地裡,沒有兵戰的禍難,沒有重賦的逼迫,沒有暴戾的空氣,沒有凶悍的作風,民風淳樸真質,文明的汙染被隔絕。故而人們沒有焦慮、不安的情緒,也沒有恐懼、失落的感受。這單純樸質的社區,實為古代農村生活的描繪。(續下頁)

  39. 〈小國寡民〉集說 (承上頁) • 中國古代農業社會,是由無數自治自尚的村落所形成。各個村落,由於經濟上可自足自給,所以大型的相互交通成為不必要。 • 在這恬淡自足的理想國裡,人民過著安閒和諧的生活。這種生活情景,成為陶淵明桃花源的理想境地之模本。 陳鼓應《老子今註今譯及評介》

  40. 〈小國寡民〉集說 國小、民少,無為而有效能的社會 • 這樣的社會,有太古社會的影子,如「使民復結繩而用之」,但並不是沒有政府機構存在,並非否定「政」,只是希望它做到無為。 韋政通《中國思想史》

  41. 〈小國寡民〉韻腳 (據古代漢語上古韻部及常用字歸部表) • 雖有舟輿,無所乘之; 雖有甲兵,無所陳之。(蒸、真合韻) • 美其服,……樂其俗。(屋、沃合韻)

  42. 理想世界之藍本 孔子的大同世界 • 《禮記‧禮運》:這種社會以「選賢與能,講信修睦」為政治制度,以「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為社會制度,以「貨不必藏諸己,力不必為己」為經濟制度。 陶淵明的桃花源 • 桃花源與世隔絕,人民古樸無華、安居樂業、自由自在、不與外界往來,是陶淵明對心中理想世界的描述。

  43. 理想世界之藍本 柏拉圖的理想國 • 理想的社會應是一個組織嚴謹的城邦,在此城邦中,人民各有所事而不過問他人,也無政治權力,而治理這個社會的是理性最強的哲人王。 湯瑪斯‧摩爾的《烏托邦》(Utopia) • 摩爾以柏拉圖的理想國為雛形,取其小國寡民、階級分工和公有財產的理念,構築了一個假想的島國,以理性為治國的上綱原則,其中設施無不盡善盡美(故後世將「烏托邦」引為空想或理想的代稱)。

  44. 老子其人其書 老子其人 孔子問禮於老聃 老子出關─紫氣東來 神話傳說中的老子 《老子》其書 《老子》思想 《老子》選讀 《老子》文體性質 老子思想的影響

  45. 老子其人 依據《史記‧老莊申韓列傳》 • 老聃(一說:李耳。聃,ㄉㄢ),世稱老子。春秋時楚國苦縣(今河南省鹿邑縣東)人。生卒年不詳,大約略早於孔子。 • 早年在周朝擔任守藏室之史,掌管文獻,熟習上古以來的典章制度及盛衰興亡之跡,相傳孔子曾向他問禮。 • 其後眼見周室日趨式微,西出函谷關遁去,莫知所終。 • 著有《老子》。

  46. 孔子問禮於老聃 《史記‧老莊申韓列傳》 • 孔子適周, 將問禮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引申為做官),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像飛蓬轉徙流離)。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商人隱藏貨物,不讓別人知道。喻有真才實學的人,不露鋒芒),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君子的道德修養隱藏在心中,外表謙虛退讓,像愚鈍之人)。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續下頁)

  47. 孔子問禮於老聃 (承上頁) • 孔子去,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通「網」,捕獸的器具),游者可以為綸(釣魚的絲線),飛者可以為矰(ㄗㄥ,用絲繩繫住,可以射飛鳥的短箭)。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48. 老子出關─紫氣東來 《史記‧老莊申韓列傳》 • 老子脩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彊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 ◎傳說老子將過函谷關,關令尹喜登樓,見有紫氣從東而來,知有聖人過關。後用來比喻吉祥的徵兆。亦作「東來紫氣」。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