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0 likes | 532 Views
中国历史交通地理 政史学院 历史二班 110710047 李艺铭. 一、历史时期交通概述 二、古代陆路交通线 三、丝绸之路 { 海上、陆上 }. 目录. (1) 先秦时期: 我国古代交通初具规模,陆路修筑许多通行战车的道路,沿途设有驿站,水陆交通利用黄河、长江天然水道,还相继开凿了邗沟等人工运河。 (2) 秦的交通: ①水路:开挖灵渠,连接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 ②陆路:秦统一中国后,颁布“车同轨”的法令,并建成遍及全国的驰道。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的第二年,就下令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
E N D
中国历史交通地理 政史学院 历史二班 110710047 李艺铭
一、历史时期交通概述 二、古代陆路交通线 三、丝绸之路{海上、陆上} 目录
(1)先秦时期: 我国古代交通初具规模,陆路修筑许多通行战车的道路,沿途设有驿站,水陆交通利用黄河、长江天然水道,还相继开凿了邗沟等人工运河。 (2)秦的交通: ①水路:开挖灵渠,连接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 ②陆路:秦统一中国后,颁布“车同轨”的法令,并建成遍及全国的驰道。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的第二年,就下令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 一、历史时期交通概述
(3)汉的交通: ①陆路:汉朝开辟了陆路丝绸之路。 ②水路:汉武帝以后,开辟了与南海诸国及印度半岛等地的水上交通线,即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 (4)隋唐时期,古代交通进入高峰时期 ①隋朝:大运河是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②唐朝:唐都长安成为国内外交通枢纽和中心,构成了以长安为中心的遍及全国的驿路系统。 ③陆路方面:从长安出发,向东可达到今天的朝鲜,向西经陆上丝绸之路可以通往今天的印度、伊朗、阿拉伯以至欧非的许多国家。 ④海路方面:从登州、扬州出发,可达到今天的韩国、日本;从广州出发,经海上丝绸之路,可达波斯湾。
(5)宋元时期,古代交通进入鼎盛时期 ①宋朝将指南针应用到海船上,航海技术大大提高。 ②元朝时期交通运输业有了很大的发展。 内河航运方面:元朝继续开挖了通惠河和会通河,京杭大运河全线通航。 陆路交通方面:横跨欧亚的丝绸之路重新繁荣起来。 海上交通方面:南北海运的开辟,是元代交通的一件大事。从长江口的刘家港出发,经黄海、渤海可抵达直沽(天津)。
(6)明清时期,我国古代交通由盛而衰 ①明代出现造船高蜂,郑和七下西洋,访问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地区,把我国古代航海活动推向顶峰。 ②但不久以后明清两朝相继实行了海禁,航海事业从此一蹶不振。
直道、故道(陈仓道)、 褒斜道、子午道、傥骆道、 石牛道(金牛、剑阁道)、米仓道、无尺道、卢龙道、 丝绸之路。。 二、古代陆路交通线名称
你知道怎么走吗? 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天山、昆仑山 陕甘高原 玉门关 () 大秦 大月氏 伊朗高原 (敦煌) 河西走廊 (古罗马) 葱岭 阳关 安息 乌鞘山 帕米尔高原 ( ) 长安 (西安)
①北线由长安(东汉时由洛阳)、沿渭河至虢县(今宝鸡),过汧县(今陇县),越六盘山固原和海原,沿祖厉河,在靖远渡黄河至姑臧(今武威),路程较短,沿途供给条件差,是早期的路线。①北线由长安(东汉时由洛阳)、沿渭河至虢县(今宝鸡),过汧县(今陇县),越六盘山固原和海原,沿祖厉河,在靖远渡黄河至姑臧(今武威),路程较短,沿途供给条件差,是早期的路线。 • 丝绸之路 • ②南线由长安(东汉时由洛阳)沿渭河过陇关、上邽(今天水)、狄道(今临洮)、枹罕(今河州),由永靖渡黄河,穿西宁,越大斗拔谷(今偏都口)至张掖。 • ③中线与南线在上邽分道,过陇山,至金城郡(今兰州),渡黄河,溯庄浪河,翻乌鞘岭至姑臧。南线补给条件虽好,但绕道较长,因此中线后来成为主要干线。 • 南北中三线会合后,由张掖经酒泉、瓜州至敦煌。中段。敦煌至葱岭(今帕米尔)或怛罗斯(今江布尔)。 丝绸之路线路
三、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亦称丝路。是指西汉(前202年-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道路也被称为“西北丝绸之路”以区别日后另外两条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路线)。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它是中国古代经由中亚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陆上贸易交往的通道,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1.西汉丝路的形成 我国古代的中西陆路交通。是指由陆路通往中亚、西亚、南亚等广大地区,以至地中海沿岸的道路。这一横贯亚洲的陆路交通线,以运销丝绸闻名于世,被人们誉称为“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所经过的欧亚大陆,主要是中国和欧洲之间的内陆亚洲地区。
2.隋唐时期丝绸之路的鼎盛 隋唐的统一,为中西文化的交流提供了保障,穿过向西走廊的丝绸之路重又畅通无阻。当时从敦煌出发,通向西域有北、中、南三条大道。
3.元代丝路的复兴及其后的衰微 • 元朝是我国对外关系的盛期。尽管这一时期海上交通已很发达,但丝路仍很兴盛。 • 当时去中亚、欧洲的陆上交通以阿里麻里(今新疆霍城东)为中继站。从大都北去和林,越金山(阿尔泰山)经天山北路至阿里麻里。也可循汉唐丝路出河西走廊至哈密(今新疆哈密),然后至阿里麻里。由阿里麻里可西去伊利汗国,然后至西亚、欧洲,或经布哈拉至阿姆河下游,由钦察汗国的首都撤莱,再西至黑河沿岸。 • 元以后,伴随着从欧洲至东方新航路的开辟,以及航海技术的不断进步,这条完全仰仗步行的漫长陆路交通线,逐渐衰微了,成为历史的遗迹。但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纽带,为世人所缅怀。
陆上丝绸之路 往欧洲 今新疆地区 敦煌 西亚 河西走廊 长安 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 西亚 欧洲
南方陆上丝路即“蜀-身毒道”,因穿行于横断山区,又称高山峡谷丝路。大约公元前4世纪,中原群雄割据,蜀地(今川西平原)与身毒间开辟了一条丝路,延续两个多世纪尚未被中原人所知,所以有人称它为秘密丝路。直至张骞出使西域,在大夏发现蜀布、邛竹杖系由身毒转贩而来,他向汉武帝报告后,元狩元年(公元前122 年)汉武帝派张骞打通“蜀-身毒道”。先后从犍为(今宜宾)派人分5路寻迹。一路出駹(今茂汶),二路出徙(今天全),三路出莋(今汉源),四路出邛(今西昌),五路出僰(今宜宾西南)。使者分别在氏、莋、昆明受阻。汉武帝为征服西南夷,在长安西南凿周长40里昆明池,习水军以征伐,后由郭昌率数万巴蜀兵平定西南夷,并分土置郡县。 南方陆上丝路
路线 南方丝路由3条道组成,即灵关道、五尺道和永昌道。丝路从成都出发分东、西两支,东支沿岷江至僰道(今宜宾),过石门关,经朱提(今昭通)、汉阳(今赫章)、味(今曲靖)、滇(今昆明)至叶榆(今大理),是谓五尺道。西支由成都经临邛(今邛崃)、严关(今雅安)、莋(今汉源)、邛都(今西昌)、盐源、青岭(今大姚)、大勃弄(今祥云)至叶榆,称之灵关道。两线在叶榆会合,西南行过博南(今永平)、巂唐(今保山)、滇越(今腾冲),经掸国(今缅甸)至身毒。在掸国境内,又分陆、海两路至身毒。
南方陆上丝路延续2000多年,特别是抗日战争期间,大后方出海通道被切断,沿丝路西南道开辟的滇缅公路、中印公路运输空前繁忙,成为支援后方的生命线。
河西走廊 河西四镇:武威、张掖、酒泉、敦煌 酒泉公园 葡萄美酒夜光杯 神州5号
鸣沙山 敦 煌 阳 关 玉门关
海上丝绸之路 • 海上丝绸之路始于春秋末期,汉代时中国丝绸就通过“”传到东南亚和南亚。 《汉书·地理志》载:“自日南障塞、 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今苏门答腊北部); 船行可四月, 有邑卢没国(今缅甸萨尔温江口附近);又船行可二十余日,有谌离国(今伊洛瓦底江口附近); 步行可十余日, 有夫甘都卢国(今缅甸卑谬); 自夫甘都卢国船行可二月余, 有黄支国(今印度马德拉斯南);……黄支之南,有已程不国”。 汉武帝时,东南亚、 南亚诸国派使者进献,汉也派人出使交易,用丝绸、 黄金交换明珠、壁流离、奇石、异物。 可见,两汉时从番禺或徐闻(雷州半岛南)到东南亚的多,主要是航海技术不高,靠天象沿海岸航行。隋唐宋时,中日、中朝的海上交通较为发达,到印度洋的航线也明显增加。
“海上丝绸之路”从西汉一直到以后的唐代一千多年中,始终是中西交通的要道,成为我国与中亚、西亚、南亚以及欧洲国家和人民加强联系,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汉武帝之时。从中国出发,向西航行的南海航线,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线。与此同时,还有一条由中国向东到达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的东海航线,它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占次要的地位。
水路交通 • 我国很早就把船只来作交通工具。另外,内河的连接也有很大的发展。秦时开凿了灵渠,即兴安运河,沟通了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汉唐时期的内河航运以黄河为主干线。汉代时,政府每年从关东向长安运送粮食400万石, 靠的就是黄河漕运。武帝征伐南越时,“以南楼船十万人”,出桂阳(今郴县)、豫章(今南昌)、零陵、苍梧(今梧州)、牂柯河(今北盘江),会师广州。可见,今天湘、赣、浙、两广等地的河流大都是那时内河交通的主航道。
丝绸、瓷器、漆器、铁器、冶铁技术、蚕种和养蚕技术------丝绸、瓷器、漆器、铁器、冶铁技术、蚕种和养蚕技术------ 西 方 东 方 丝绸之路 友 谊 之 路 马匹、皮毛、瓜果蔬菜、香料、药材、珠宝、音乐、舞蹈、宗教------ 作用 沟通欧亚大陆,是东西方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然而,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丝绸之路渐渐没落了,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然而,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丝绸之路渐渐没落了,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影响丝绸之路变化的原因之一——环境气候 公元8世纪末,博斯腾湖有浅化、盐化的迹象,地区气候迅速转为干旱,湖水蒸发量变大,湖水变浅。博斯腾湖地区的急速干旱,必然造成沟通丝绸之路的一些绿洲的消失,过往客商在此难以找到歇脚之地,最终导致丝绸之路逐渐衰落。 影响丝绸之路变化的因素之二——历史因素 从中国历史的发展来看,汉代开辟的这条丝绸之路时而因为政治对立、民族矛盾乃至战争而一度中断。“丝路黄金时代”,主要是指唐代前期的陆上丝路。公元10世纪中叶以后,宋王朝先后与北方的辽、西夏、金处于敌对的形势中,影响了陆上丝绸之路的中西交往,受战乱影响,陆上的丝绸之路几度中断。 影响丝绸之路变化的因素之三——海上丝绸之路的超越 郑和的海上丝绸之路,是对张骞的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尤其是经济贸易的迅速发展,超过了传统的骑着骆驼在沙漠中行进的陆上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国王,以美丽的丝绸为纽带,与亚洲各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和亚非各国之间的海上丝绸之路得以畅通,把中国和亚非各国之间的国际贸易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为使得古老的陆上丝绸之路受到有力的冲击,再加上本身存在不利于其发展的条件,路上丝路最终走向了衰落。